中新网北京11月17日电 (记者 魏晞)17日消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发布《2018年10月份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报告》。报告结合公开宏观经济数据,度量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判断实体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这一阶段复杂局面下识别、监测与化解局部高风险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缓解实体经济下行压力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与建议。
银行业为薄弱环节
报告认为,宏观层面,中国金融体系的巨灾风险指标(CATFIN)在近期有上升的趋势,但未触及基于长期数据计算的风险警戒阈。尽管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以及国内金融业改革与部分风险点释放,但中国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稳定市场,金融市场在近期内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较小。
微观层面,报告认为,当前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防范对象仍然应该是银行业。从银行业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来看,国有行、城商行的预期资本损失覆盖程度在近期均大于100%,而股份行的这一指标小于100%。这表明股份行的风险抵御能力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是银行业机构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薄弱环节。
阶段性高波动成因“综合性”
报告认为,导致近期中国金融市场阶段性高波动的成因是综合性的,既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也有国内周期性、体制性问题的突显。
一是来自国际环境的冲击。2017年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态势良好,新兴经济体也保持了总体较快的发展。美国的“紧货币”与“宽财政”政策组合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外溢效应。
二是民营企业在去杠杆背景下承压明显。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指数(BCI)连续走低,体现了民营企业家对目前营商环境的负面反馈以及对未来发展机会的消极预期,尤其反应了金融业对其资金支持的欠缺。
三是股权质押的流动性风险。质押股权的平均价格已大幅下跌,质押品价值的缩水极大增强了在市场持续下探时交易账户被强制平仓的可能性,进而加大了引发螺旋下跌的概率。
报告建议:央行应在整体层面适度宽松
报告认为,针对以贸易摩擦、融资难、股权质押流动性风险为代表的若干内外负面冲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积极应对,在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化解已经形成的高风险点并防止新的风险点形成,有效地应对了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近期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报告并提出建议;
央行在坚持定向降准、抵押补充贷款投放等结构性政策的基础上,应在整体层面适度宽松。
监管部门应稳定宏观杠杆率,针对私人部门应遵循“先稳后降”、从被动到主动的方式,温和而坚定地降低杠杆;针对中央政府应适当地增加杠杆,助其更好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报告称,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开放能否突出重围、稳步推进,是恢复投资者信心、稳定金融市场、保持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完)
责任编辑:杨群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