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研究报告》——中国基金业协会
(一)当前我国主要企业环境评价体系介绍及本评价体系特点
ESG评价中,针对环境因素(E)的评价在我国早有实践。例如,从2006年起,环保部已经开始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部分地区开展企业环境行为评价的试点工作,2013年12月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原中国银监会联合颁布《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对企业环境信用评级的指标、方法、程序、披露等进行了规定。近年来,各类市场主体纷纷介入企业环境因素评价领域,较为突出的成果包括“上证180碳效率指数”、工商银行“ESG绿色评级与压力测试”等。表5-1列示了当前我国主要的企业环境评价体系的概况和特点与已有企业环境评价体系相比,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与已有企业环境评价体系相比,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兼具政府和市场双重视角
现有的评价体系,或者主要从政府视角出发(如环保部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体系),或者主要从市场角度出发(如上证180碳效率指数和中国工商银行绿色评级),本评价体系则试图二者兼具。
兼具政府和市场双重视角的含义在于:一是指目标上的兼顾。一方面,本评价体系旨在通过揭示现有环境信息披露、环境风险管理绩效等方面的不足,督促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从而为政府对企业环境风险的调控和监管提供直接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本评价体系揭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间接服务于资本市场投资者(帮助其调整投资组合、重塑投资策略等)。二是在评价指标、信息来源、标杆选择等方面体现全面性,不受单一视角的局限。例如,在环保部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体系中,环境绩效指标主要指污染物排放,信息来源主要为环保部门自己的检查监测结果。在上证180碳效率指数中,环境绩效指标主要指碳排放,信息来源主要为Trucost Plc的碳效率数据。以上指标不论从指标还是信息来源看都比较单一,本体系则力图构建内涵丰富的评价指标以及多方面的信息来源,进行综合评价。
2.首要目的并非直接服务于投资者,而是为了政策和监管规则的调整改善
目前国际上多数主流的ESG评价体系,如MSCI、道琼斯、富时集团等,首要目的均在于通过评级构建ESG相关指数系列,从而为投资者服务。我国也是如此。例如,上证180碳效率指数是国内首只基于碳效率的交易型指数;中国工商银行绿色评级的首要目的虽然在于“作为传统信用评级的有效补充,为银行识别、选择客户提供了重要工具,有助于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推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绿色化”,但在绿色评级基础上开发出来的绿色投资指数,其目的也在于为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提供资产配置的依据。如果基于服务投资者的目的来设计评价体系,就必须对基于评价体系的绿色投资指数的市场表现进行测试。例如,在中国工商银行的绿色评级下,针对上证180企业的ESG评级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总体ESG表现在近两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以ESG评级为权重重新构建的180绿色投资指数则显示出了比上证180指数更好的长期回报。
相比之下,本评价体系的首要目的并非直接服务于投资者,既不是直接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也不是用于投资策略研究,而是直接服务于监管机构;最主要成果并非用于构建绿色投资指数,而是用于监管规则,特别是信息披露规则以及相关环境风险管理政策的调整和改善。
对于环境风险因素的认知,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对一个投资者而言很重要的因素,未必对另外的投资者重要。本评价体系旨在从中国政府的角度出发,选择绿色发展相关的最重要考虑因素,为企业和投资者决策提供方向性引导。投资者可以根据本评级结果自己构建投资组合,但这不是本研究的直接目的。
3.考虑中国特色
其一,对化石能源行业并不简单排斥。
近年来欧美国家兴起了一股化石燃料撤资运动,对化石能源采取完全排斥的态度,凡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燃料行业的股票,均被排除在投资组合之外,即投资者对此类企业完全“以脚投票”。这种态度反映在ESG评级上,意味着对化石能源行业全盘否定,直接给予极低分甚至零分。这种态度在我国并不合适。主要原因在于:
其一,尽管我国以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影响,但基于我国资源禀赋以煤为主的事实,煤炭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旧将占据主导地位,清洁能源只能是辅助能源,不能成为主力,煤炭的清洁、高效、低碳利用之路是一个重要方向,不可能像西方某些投资者那样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一味排斥,完全排除在投资组合之外。有鉴于此,在评价体系设计时,尽管对煤炭、石油等行业给予较低的行业评分,但并不简单归属于最低等级,化石能源的节约高效使用、企业较高的信息披露质量、传统业务向绿色业务的转型程度等指标都会影响最终环境评分。
其二,在环境绩效考核方面重视能耗和污染物指标,而不仅仅是温室气体排放指标。
目前,发达国家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价时,重点考虑的往往是气候变化问题,关注的也往往是温室气体排放这一单一指标。任何企业都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有关环境因素的分析总是从这一指标入手,很符合逻辑。不过,仅仅考虑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并不能反映企业全部的环境风险暴露情况,这恰恰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环境风险披露的弱点所在。例如,有研究认为,目前ESG因素并没有被广泛地披露报告。有64%的标普500公司披露报告其碳排放强度,但只有12%披露报告其来自可再生资源的能源消耗比例[1]。此外,对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关注气候变化的同时,也需关注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只考虑碳排放指标显然无法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种差异。
在我国,重要性不弱于治理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任务包括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当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环境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有鉴于此,在设计环境评价体系时,单纯考虑温室气体排放是不够的,还需要针对我国现实情况,综合考虑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指标等多种因素,且给予我国面临的最迫切挑战——污染问题给予更高权重。
4.指标的选取既注重内涵的丰富性,又注重简洁性
有的评价体系追求大而全,包含数十个、甚至成百上千个具体指标,导致不仅难以理解,而且重点并不突出;还有的评价体系专门强调某一方面的内容(如碳效率或者污染治理),无法全面反映真实情况。本评级体系选取尽量少但又内涵丰富的指标,力图兼具丰富性和简洁性。例如,以往不少评价体系会同时关注企业对环境的战略、政策、计划、管理、绩效等问题,因此导致评价指标非常繁复,而本评价体系则重点关注绩效,而不去考察企业的环境战略和政策,因为再多的战略、规划、政策都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绩效结果上,否则都只是空中楼阁,并无太大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本体系实际上测评的是当前上市公司环境管理和绿色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真实水平,不看他们怎么说,而是看他们怎么做;评价的目的也在于为监管部门出台上市公司强制环境信息披露规则(最低标准,而非最高标准)提供决策服务。
(二)环境因素(E)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1.模型基本思路(见图5-1)
企业环境评价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首先,看拟评价的企业本身所面临的环境风险的严重程度。如果企业本身属于环境友好的行业,自身又无环保劣迹和违规行为,则自然给予高评级;反之,如果企业本身处于蕴含重大环境风险的行业,自身又出现过重大环境违规甚至违法事故,则自然给予低评级。
其次,看拟评价的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水平。目前,环保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都有一定的要求,尽管多数披露要求均不是强制性的,对披露的内容和格式也尚无定规,但在绿色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日益成为社会共识的背景下,如果企业能够按照现有指引要求主动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则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出企业对大势的准确把握和向绿色转型的积极行动,符合监管的发展方向,应该予以高评级;反之,如果企业根本不重视环境信息披露,认为该事项与己无关,或者只是敷衍了事,环境披露中根本不包括关键信息,则应给予低评级。
最后,看拟评价的企业对环境风险管理的绩效。有效的环境风险管理,意味着要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最小化环境因素造成的负面效应;二是最大化环境因素的正面效应。相应地,环境绩效分为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正面绩效评价企业在绿色发展转型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只有企业本身的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大趋势相吻合,企业发展才能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负面绩效反映企业自身的运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外部效应。企业正面绩效越大,负面绩效越小,则应该给予高评级;反之,企业正面绩效越小,负面评级越大,则应该给予低评级(见图5-1)。
2.模型基本指标
模型基本指标包括四大类一级指标:一是整体信息环境风险暴露,评价上市公司所处行业以及企业自身所面临的环境风险严重程度;二是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和质量,评价上市公司是否进行了相关的环境信息披露,包括是否仅仅进行了定性描述,缺乏定量描述?是否披露了关键信息等;三是环境风险管理绩效——负面指标,评价上市公司经营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外部效应,选取能耗、污染物排放、碳排放作为衡量环境负外部性的三个关键指标;四是环境风险管理绩效——正面指标,评价上市公司绿色业务的发展情况以及绿色转型情况。
四大类一级指标下又包括十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的描述见表5-2。
此外,将获得环境违法违规处罚、发生重大环境风险事件列为调整降档指标;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获得有资质的独立第三方机构专门验证作为调整提档指标。
六、上市公司社会因素(S)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一)社会责任评价的内涵界定、信息来源和指标选取
企业社会责任通常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超越把利润作为企业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不断变化、更新,但不脱离对股东、员工、客户和消费者、供应商、行业和市场、社区乃至社会整体的各个方面,对企业而言,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由小到大。
对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评价,多家机构都进行过系统研究,各具特色。本报告的社会责任评价,与其他评价不同在于:一是侧重于绩效,而非理念、战略、管理,主要把对股东、员工和社会的直接可计量贡献作为评价核心指标;二是区分历史和未来,把人均税收、人均收入、ROE和就业等作为社会责任的历史指标,把研发强度(研发费用/营业收入)作为社会责任的未来指标,并赋予其较高权重;三是不把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本身作为评价指标,这是因为社会责任报告不是强制信息披露,而且社会责任报告总体披露比例较低、质量较差、客观性不足;四是由于ESG的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三个维度都有交集,因此和单纯的社会责任评价不同,需要避免重复。例如环境的各相关因素,就不再纳入ESG评价的社会责任部分。
在数据信息来源方面,本报告试图把握三点:一是在社会责任报告不够翔实、全面、可靠、可比的情况下,从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因素出发,不囿于现有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信息;二是鉴于财务报告的一些指标数据能够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质,重要性和可比性较高,经过审计真实性有保障,因此以财报数据为主作为评价指标;三是拓展外部数据和信息来源,引入政府数据和其他机构数据,形成一种涵盖企业自身、行业和市场、政府包括监管部门乃至全社会评价的社会责任评价。
在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把握三点原则:一是选取重要指标,简化指标数量,避免指标过多,权重分散,造成次要指标和不可靠指标对整体评价效果的干扰;二是正面指标和负面指标结合,以正面指标为主,负面指标作为降档指标,通过负面指标增加区分度,对关键因素实现“一票否决”;三是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定量指标主要是财务报告指标和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可计量、可比较指标,定性指标主要是社会责任报告中社会责任相关的描述性指标。定量指标为主,作为关键指标和评价基础;定性指标为辅,作为调整指标。
(二)指标体系
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根据上市公司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分为股东、员工、客户和消费者、上下游关系和债权人、同业和社会六项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项下再设若干二级指标(见表6-1)。
考虑到安全和信用的重要性,单独再设两项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安全”项下细分为公众健康安全、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三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企业信用”项下主要反映政府信用信息(其他上市公司信用信息已反映在上下游关系和债权人项下),细分为发改委失信名单、诉讼、政府行政处罚三项二级指标。
(三)评价方法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重要性不同,所以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不同指标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将所有指标分为关键指标、调整指标和负面指标,以体现重点,避免重复,更好地利用不同覆盖面的数据,增强比较的公平性。
关键指标为数据完整且代表性高的核心指标,包括人均税收、就业、ROE、员工人均收入、研发强度等,主要来自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对关键指标分别赋权加总得到社会责任指数。对指标数据进心归一化处理避免不同指标绝对值大小差异和分布差异对整体指数的干扰。
调整指标为重要性稍低、直接可比性稍弱或只有部分上市公司有披露的指标,包括公益支出、员工培训、员工申诉、劳动合同签订率、五险一金覆盖率、客户满意度、投诉率、隐私保护、雇佣关系等,其中少数为定量指标,多数为定性指标,来自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及其他来源。对调整指标进行统一的赋值量化,并设定较关键指标为低的权重后进行加总,作为加减分项,进一步调整社会责任指数。
根据关键指标和调整指标计算得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初步评价结果。按一定比例进行排序分档。共分为四档,“A”优秀、“B”良好、“C”合格、“D”关注。
负面指标包括安全和企业信用指标等,来自政府等多个渠道。运用负面指标对前两类指标结算得到的评价结果进行不同程度的降档处理,确定最终的评价结果。
责任编辑:李涛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