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陈功
怎样的城市能被称为“宜居城市”?城市的宜居性要如何评估?这些问题自“宜居城市”概念提出以来,似乎从未有过统一的答案。可能中国人认为的宜居城市,美国人看了会摇头;日本官方认定的宜居城市,日本老百姓会摇头;而欧洲人对自己的宜居城市也是众说纷纭。所以“宜居”这个概念,几乎是世界上最为政策喜欢的词汇,它是如此的容易作伪,几乎可以随意使用。
我们不妨从咖啡馆的视角来谈一谈城市的宜居问题。随着全球化、迁徙,以及士绅化和城市更新,越来越多的咖啡馆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美国的一家市场研究公司Mintel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美国市场的咖啡馆数量接近3.3万家。现在的美国,精品咖啡火起来的主要阵地,在过去两年集中在一些城市化依然有活力的地区,如纽约、旧金山、俄勒冈的波特兰等城市。这些美国大城市中人口密度很高的城区推动了咖啡馆的大量涌现,推动美国市场的咖啡店数量比五年前增加了16%。某种意义上,咖啡馆已经突破身份的局限,演变成了社交、工作的主要场所,给城市带来了公共空间、平等和自由。正因如此,咖啡馆成为了城市思想和产业研究活动中,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观察对象。对于城市宜居性问题,它或许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答案。
2014年,唐恩都乐决定在店内供应深度烘焙的咖啡饮品,美国市场从那个时候开始认真看待这个星巴克的竞争对手。2016年它在美国新开了297家店,卖出的咖啡标价2.89美元一杯,这个价格也成为被精品咖啡馆培养起来的那批新消费者的另一个选择。至于另外一个传统竞争对手,独立咖啡馆的数量,到了2016年,实际不增反降。还有一些咖啡店老板、公司高管和行业人士则开始警告咖啡行业,可能要面临一场大清算。
“零售业拥挤,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生存到几年以后”,PEET’S COFFEE的CEO戴夫博韦克说。这家经常被称为“第二波咖啡浪潮引领者”的品牌,今年10月在上海开出了第一家中国门店,背后有高瓴资本的支持,中文名“皮爷咖啡”,这也是它的第一家海外市场门店。同样在两个月前,著名的精品咖啡品牌BLUE BOTTLE接受雀巢5亿美元注资,后者占股68%,并计划在几年把店面数量翻番,从29家增加到55家,公司还将开发即饮咖啡产品。这些原本区域性的小型连锁咖啡品牌如今接受了资本投入开始扩张;而像JAB控股公司这样喜欢咖啡面包的巨头则在近年来疯狂收购咖啡品牌,这类抱团取暖的做法也和咖啡店数量的增长情况相映照:今年美国咖啡店总数年增长率预计为2%,实际是近6年来最慢的一次,MINTEL还预计,年增长率在未来几年还将进一步下滑。
咖啡馆黯然失色与“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不无关系。一些精品咖啡店开设密集的地区往往租金高昂。纽约拥有1600多家咖啡店,根据RENTHOP的数据,咖啡店最集中的SOHO区月租金高达4300美元。一旦成本价格上涨到了这个份上,无论美国城市里的人们对于咖啡的热情和需求有多高,咖啡行业都没法继续赔着玩下去了。
城市对于商业的影响,在欧洲也是一样的,只是有好有坏,与城市的开发模式密切相关。意大利是ESPRESSO意式浓缩咖啡的发源地,也是欧洲人均拥有咖啡馆最多的国家,6000万的人口就拥有10万家咖啡馆,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独立咖啡馆。实际上,意大利人不分男女,一天到晚都在喝咖啡。在欧洲,意大利对城市尤其是老城的保护是非常严格的,城市化并未破坏原有城市的结构,街道商业成本相对稳定,这是意大利咖啡馆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意大利人能够真正享受城市宜居性的一个优势。
中国的情况其实也差不多,城市的宜居性与咖啡馆的数量明显正相关。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总体来看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但咖啡消费市场正在高速发展。据2017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咖啡馆数量已突破10万家,咖啡消费市场年增长率高达16%,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中国的咖啡馆市场中,北上广深的这四个人口密度很大的超一线城市的咖啡馆数量就占到全国总数的15.7%。而在这四个超一线城市中,人口密度和街道结构较为合理的上海,咖啡馆数量最多,运营水平最高。
其实,咖啡馆产业不过是城市街道商业的缩影。对于城市街道而言,能不能吸引人并让他们站住脚,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毕竟,城市街道的活力,源于购物者、店主和附近居民,三者间的互动;城市街道的气质,也要靠他们共同营造。那么,无论是城市街道层面,还是咖啡馆层面,吸引更多人驻足才是重点。怎样才能吸引到人,并让他们停住脚步?POD原则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按照POD原则——步行系统优先开发原则——来看城市的咖啡馆产业,咖啡馆的营运要好,必须提升城市的密度,必须要有人口规模的支持。但依靠汽车出行,城市的密度不可能做的太高,车辆本身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到了一定程度就上不去了,所以建立步行道系统是提高城市密度的方法,也是繁荣城市街道商业的有力途径。
意大利咖啡馆产业搞得好,与意大利城市的开发模式没有破坏街道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意大利的城市都有良好的步行道系统,实际城市的宜居性与完善的步行道系统紧密相连,步行道系统源源不断的把游客、行人、顾客送到街道商业设施,方便了顾客,又提升了商业价值。那种为汽车而生的城市,大宽马路,大广场,咖啡馆就很难生存,山东、内蒙与河北的很多新兴城市恐怕都是这样。很难谈得上城市的宜居性,实际只有单一的居住功能。
所以我认为,POD原则贯彻的好不好,决定了城市繁荣的可持续性以及真实的城市宜居性。今后的中国城市有必要根据POD原则进行重组和改造,提升宜居性的同时,也创造更大的商业繁荣。
(本文作者介绍:安邦咨询创始合伙人、首席研究员、博士后导师、著名智库学者、信息分析权威专家。他是“新丝绸之路”的最早研究者,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提倡者,他同时也是中国陆权理论的最早研究者。研究方向主要是基于信息分析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城市发展战略。陈功先生长期担任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多所中国大学的教授及博士后导师。)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