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消费陷阱,规避消费误区,提升消费体验,黑猫投诉平台全天候服务,您的每一条投诉,每一次对消费的建议,都可能会改变这个世界。投诉请上黑猫:【点击投诉】
吃不起的“外卖”
来源:商业周刊中文版
点外卖,现在已成为众多上班族的首选就餐形式。不少消费者发现,年前经常在外卖平台光顾的餐饮店,春节过后很多菜品都涨价了。但是,如果到店里去就餐,菜品单价往往还能省几块钱。多家餐厅外卖和门店菜品存在“两套价格体系”。
市民刘女士就碰到了餐厅线上线下价格不一样的遭遇。北京青年报报道称,刘女士逛街时发现一家口味比较正宗的湖南米线馆,中午在该店消费以后,晚上还想吃就叫了一份外卖。“同样的黄牛肉粉,外卖上贵了3元。”随后她又来到餐厅对比了多份菜品,发现大部分是外卖更贵一些。对此,这家老板解释称,他们确实在春节后调整了菜品的价格,但是只调整了外卖平台上的。
有同样困惑的还有陈先生。《现代快报》的报道中,陈先生经常点单位附近一家面条店的餐点。春节过后,他发现面条的价格涨了,“ 现在点一碗面条的价格,不加猪头肉和以前加猪头肉的价格是一样的。满减优惠变得越来越少了,平台的红包也越来越少了。” 价格上涨的不仅仅是这一家店铺,陈先生明显感觉到,现在外卖的价格普遍上涨了。
《北京青年报》指出,实际上,外卖涨价并非商家有意在外卖平台上提高单价,因为有“满减”,消费者往往更实惠。外卖抽成的上涨才是涨价的主要原因。
起步于2003年的网络外卖,在互联网O2O大潮中经历了一轮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用户人数接近3亿人次。从2018年开始,在中国烹饪协会公布的全国餐饮收入情况中,第三方外卖平台费用已被纳入,成为餐饮成本的一项重要数据指标。该协会分析,由于人工、房租、社保、残保金、第三方外卖外送服务平台费用等各项成本不断攀升,涉企收费尚无明显变化,餐饮市场表现增长乏力。
进入2019年,有关外卖平台向餐饮商户收取抽佣比例提高的报道不胜枚举。其中饿了么提升的幅度最大,平均佣金比列最高接近26%,但是饿了么有关负责人否认了这个说法。饿了么公关部回复《商业周刊/中文版》称,“饿了么平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商家抽佣会有所差异,但总体为15%到18%之间,2019年以来没有在全国商户端推行提高费率的政策,媒体有关‘饿了么商家抽佣从18%上升至26%’的报道为不实报道。不但不提高费率,还要争取降低费率。从2019年1月开始,我们已经为广东、福建、四川等1万余家商户下调了2%—3%的费率,并减免配送费,同时给商户和消费者让利。”同时,本地生活服务行业还在培育阶段,不应简单粗暴地把商家当韭菜收割,只有商家健康发展,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美团外卖表示,美团在不断迭代升级面向商户的各种精细化运营服务,包括物流配送、营销推广、技术支持等。在标准服务内容之外,商家可以根据自身所处阶段的不同需求,自由增减服务项目,并依据服务内容与平台签订合作协议,不同的服务类型对应不同的费率。例如,商户采用美团的配送服务,和商户采取自行配送的方式,合作费率会有很大差异。
“外卖要做好就是要加钱,便宜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在1月23日的美团外卖产业大会上,外婆家创始人吴国平表示,外卖改变了餐饮业态形式,可以在房租、人力成本增加不大的情况下,有效拓展新的收入来源。同时,依靠外卖平台的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优化菜品结构、提升运营效率,实现更好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外卖抽成上涨是一个必然趋势,商家应利用产能优化、数字化等方式来降低自身运营成本完成餐企转型升级。对于平台型企业来说,高抽成也应对应强大的配套服务,使商家能够接受上涨的佣金。“当前,外卖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始终面临不赚钱甚至亏损的问题,这是无法持续的。”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翰对工人日报表示,未来产业各方都将进入一个成本回收期,平台必然要求获取更高的中间业务收入。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说:“在消费升级趋势带动下,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生活服务平台在技术、配送等环节不断加大投入,导致成本增大,而这也是各个平台纷纷提高佣金的原因所在。但是,相比较国外的生活服务平台,中国生活服务平台的佣金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以外卖为例,由于国外人力成本高,佣金率普遍为中国外卖平台的2倍之多。”
陈礼腾认为,提高佣金费率增加了商户的压力,但外卖对于大多数商家来说应该是业务的扩展而不是核心,佣金的合理与否还需要商家与平台进行充分协调沟通。另一方面,平台为了生存的需要,需要提高“造血能力”,提升了佣金,商户为了不亏本,难免提高餐品价格,而最终这些成本会有部分落在消费者身上。
易观分析师杨旭说:“2019年以来外卖价格在普遍上涨。上涨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平台佣金的提升,二是配送费的提升。” 外卖、闪送、新零售配送等快送行业,人员流动非常频繁。外卖平台往往需要拿出更多的钱来“留住”外卖小哥。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永乐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