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财新的气生错了?

为什么财新的气生错了?
2019年01月13日 08:01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一张榜单尽显中国经济的“大事”与“大势”! “2018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火热进行中!【点击投票】Pick你心目中的商业领袖

  来源:疾痛的隐喻 第6期

  事件是这样的:有一个叫做“XX鹿鸣”的公众号,素来喜欢洗稿和抄袭,今天发了一篇题为《甘柴劣火》的爆款文章,之后迅速被中国最好的调查记者之一——王和岩老师指出是洗稿自己在《财新》的多篇报道。

  公平地讲,这篇稿子真的是不能更糟糕了,东抄一段西抄一段,逻辑狗P不通,里面夹着令人难受的中学生名人名言。

  但是大家很少去想,为什么这么拙劣的洗稿,也能轻而易举地十万加?

  因为专业媒体们没有想清楚很多东西。

  现在,各大专业媒体的阅读量、对社会议程的贡献、营收情况和投入产出比清楚地证明,他们所固守的新闻理念和运营模式,根本就配不上王和岩老师这样的人在一线的巨大付出。

  记者是一个很难有成就感的活(除非你是名记者,或者干脆是水货记者)。东跑西跑,被各种力量挤兑,拼命写稿上版赶DDL,出来东西的阅读量和反馈总是低到怀疑人生,工资也少得可怜,还总是被新媒体小编洗稿,一洗就是十万加。

  这就是行业理念的错。

  具体到洗稿的问题上,主要有三个理解错误:关于场域,信息源,和爆款。

  1、关于场域

  传统媒体,尤其是《财新》这样的专业媒体,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搞了调查报道、写了相关新闻,就某种程度上“拥有”了这个议题,有唯一责任推动这个议题走向大众。

  大学里学传播学的时候,老师讲的“舆论场”基本上从来都是单数,顶多是数量为二的两个对立方面(比如官方VS民间)。这也是专业媒体的基本假设:人群是平坦的,扔手榴弹就一定会炸倒一片,扔原子弹就一定会炸掉一城。

  实际上呢?哪怕你有百万订户/粉丝,放在中国,关注你的人也不过是人群中的几千分之一。

  用当今时髦的话说,这叫“注意力圈层化”。一个圈子里火爆得要出人命的事情,可能在大众中、在其他圈子中根本没动静。

  看看最近的新媒体爆款——彩票、毒狗、仿制药、疫苗、虐童、网约车安全问题等等,你说是洗稿也罢,是煽动情绪也罢,但其实都是各路专业媒体已经报道得臭六够的议题。

  但是不管传统媒体们怎么报道、跑多少采访,这些议题在大众层面就是毫无动静,全都局限在小圈子里,直到新媒体一篇爆款文章炸响,才开始有大规模舆论产生。

  因为新媒体把这些话题扔对了地方。

  以毒狗和彩票这个事情为例。推大这件事情的号的种子用户其实出自财经、股票投资领域,运营也指向城市中产,讲一些他们关心的非商务性社会话题。

  毒狗这篇文章中,作者是潜在支持毒狗的。因为他非常清楚,如果反对毒狗,就只有爱狗人士会转发;大量中国城市住户是不养狗的,而且会受到他人养狗的不利影响。想要成为社会话题,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毒狗。

  这就是场域。

  具体到《甘柴劣火》上,虽然胡舒立老师总结了财新发表的一系列相关报道,并称之为新闻人的自豪,但你发现没?没有一篇是从头开始讲、把整个故事串起来的。

  这些报道扔进朋友圈或者微博的场域里,就像电视连续剧扔一集进来,只对知道前情的人有效。因此,这件事情只在关注时政的人中引起了反响。

  《甘柴劣火》干的事情其实就是把这些报道复制粘贴到了一起,连成了一个故事,然后作为一种隐喻的叙事,扔进了对甘肃的事情熟悉的人密度不高的微信朋友圈里。

  在这个场域里,它起效了。

  2、关于信息源

  一手采写当然必要,而且在每一个时代都绝对必要,因为它是信息增量的根源,也是准确判断的来源。就连大象公会这种科普型的新媒体的软文,都在一定程度上会用到一手资料。

  不过,一个既成事实是:王和岩老师引以为豪的一手采写,在今天的读者圈里已经悲哀地失效了。

  新媒体时代的读者早就对信息源没了概念。大家不再关心是引语还是转述,是实名还是匿名,是全都来自一个人还是来自多种声音,是专家讲的还是论文里的,之前有没有人讲过。

  我上大学的时候,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老师对通讯作业的硬性要求是:必须至少有一句直接引语。现在看来这是个搞笑的要求,但在当时,这就是新闻人写作中肉眼可见的重负。

  记得几年前,有次《南方周末》发了一篇全匿名的稿件,为了保护采访对象隐私,一个实名出场的都没有。据说这个事情引发了编辑部内部的大规模争论。

  在新的非虚构理念看来,只要有合理原因、编辑部内部知道、不是单线联系、事实核查通过,其实全匿名问题不大。人物实名出场并不是故事本身足够好的必要条件。

  现在,对于负责任的媒体而言,靠谱和真实是对信息源的基本要求,但呈现形式不是。对于信息源呈现的包袱过重,往往会严重损害阅读体验。

  大众用脚投票、洗稿也能洗出十万加,是因为洗稿者隐藏信息源的方式,其实更适应当今的阅读体验需求;而专业新闻,尤其是调查报道,所惯用的文本形态,放到手机的应用场景下并不好读。

  新媒体时代的读者不关心某句话是谁说的。他们想要的是文章能一次看完,加上文章有信息增量,加上文章适合转发。

  而且,这种想要往往是一次性的,同一个热点如果和自己没关,就不适合转发好几次,免得朋友们生厌。

  在这种语境下,还拿“一手采写”当金牌令箭,总觉得我是一手采写的就应当吃遍天下,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而且,这种心态会降低打磨文本、适配不同平台阅读体验的意愿。

  应该意识到,读者变了。这是时代对从业者的更高要求。一手采写的资料应该更好地适配不同平台的阅读体验。

  3、关于爆款

  构建爆款需要三个东西:内容核,情绪,舆论场。少一个都不行。

  专业媒体擅长的是第一个和第三个。财新、南周、新京报等优秀的媒体人为我们贡献了大量非常新鲜和优质的内容核,其中的很多内容本不火爆。直到几年之后意外情况引爆舆论,大家才翻出当时的深度报道,赞叹媒体的先见之明。

  不过在情绪方面,专业媒体的策略一向是回避,或者靠内容本身来自然引发情绪。

  专业媒体会倾向于认为引发情绪是危险和业余的。同时,新闻本身的力量就足够完成议程设置,好内容和有价值的话题一定会脱颖而出。

  有大量的案例证明,这个信念并不成立。没有自媒体的“煽动”,疫苗、狗霸、虐童、抓嫖等已经被报道烂了的话题,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全社会级别的热点。

  在互联网上,一定的情绪才能带来热度,进而带来舆论爆炸和病毒式传播,设置议程。新媒体博主们往往深谙此道。

  洗稿者的内容核可以来自真正的优秀原创者(不然也就不叫洗稿了)。同时,这些人往往在后两个方面把握得更好,知道如何发掘议题、如何送议题上热点。

  不想适应环境,又想把上面三个要素都抓在手里,互联网时代哪有这样的好事。

  因此,专业媒体尴尬地成了给新媒体小编、洗稿能手送资料的专业户,其实是一种专业主义的求仁得仁。

  4、最后说下付费墙,财新是有付费墙的

  付费墙本身不是坏事,但它隐含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限制公共讨论。

  公共讨论中想引用相关的新闻,但新闻是付费的,就会涉及到侵权;不引用,有价值的东西又不能被更多人看到,一些重要的细节就可能会走偏。

  而且,洗稿者的出现几乎是必然,因为付费墙下有大量潜在可以引爆舆情的话题,会带来巨大的诱惑;中文网络又没有很好的监管和处罚机制。

  抓洗稿是抓不完的。今天你按下去了“鹿鸣”,明天“虎啸”“狼嚎”也必然会起来。

  现在市面上盯着《财新》洗稿的公众号,光是我知道的,就至少有三四家,之前也一直没看见媒体方面有什么动作,可见肃清之难。

  唯一的路径是,自己做好内容运营。守好自己的东西,用好自己的东西,自己生产十万加。

  内容运营和做记者一样,是一门非常专业的事情。记者对付的是采访提纲、采访对象、调查线索、文本,内容运营对付的则是平台特性、风格技巧、传播路径、内容复用、话题运营、社会心态。

  现在的专业媒体的内容运营,跟新媒体——哪怕是洗稿号相比,差得也不是一个数量级。

  如果你不吃透自己的报道,真的会有人排着队吃透你的报道。

  所以我真是替王和岩、胡舒立两位感到有些亏的。新闻行业的女神级人物,居然在气一个洗稿号。若论水平的话,她们真比那人强十万倍不止。

  所以我总觉得“洗稿能人”是一种庸俗意义上存在即合理的东西。这些人如果能“洗”醒我们的优质媒体,使他们看到内容运营的力量,别再抱残守缺,那也是善莫大焉。

  了解疾痛如何产生意义,就是了解关于疾痛和医治,或许还有关于人生的一些基本事实。

  ——凯博文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财新 新媒体 毒狗 信息源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17 七彩化学 300758 --
  • 01-17 华致酒行 300755 16.79
  • 01-16 新乳业 002946 --
  • 01-15 康龙化成 300759 --
  • 01-11 明阳智能 601615 4.7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