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数据

1月70城新房价格:52城环比上涨 大连环比涨1.6%最高
1月70城新房价格:52城环比上涨 大连环比涨1.6%最高

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3个,上涨的城市有52个,持平的城市有5个。环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1.6%,最低为下降0.1%。大连环比涨1.6%,涨幅最高。[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2月24日  09:32
统计局: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由涨转降
统计局: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由涨转降

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涨转降,二三线城市涨幅回落。[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2月24日  09:31
重磅信号!一线城市房价32个月以来首现同比负增长
重磅信号!一线城市房价32个月以来首现同比负增长

今年的调控政策力度依然持续,70城市房价数据依然会明显分化,最近发布吸引人才的系列城市,预计房价在年初有望平稳,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价将继续同比下调。[详情]

中国证券网|2018年02月24日  11:47
严跃进:一线房价31个月来首现同比下跌 有信号意义
严跃进:一线房价31个月来首现同比下跌 有信号意义

虽然实际感受可能不太一样,但从统计的角度看,是有信号意义的,体现了一线城市房价真正跌回去年水平。而且一线城市具有领头羊的角色,后续二三线城市也会有类似下跌的可能。[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2月24日  10:18
交行:部分重点二三线城市房价格后续有局部上涨的可能
交行:部分重点二三线城市房价格后续有局部上涨的可能

2018年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算数平均环比为0.34%,增幅由连续扩大三个月转而缩窄。[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2月24日  13:24

金融数据及解读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9万亿 M2同比增长8.6%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9万亿 M2同比增长8.6%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2.08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4.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比上月末高3.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46万亿元,同比下降13.8%。当月净投放现金3991亿元。[详情]

央行|2018年02月12日  17:02
央行: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6万亿元
央行: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6万亿元

初步统计,2018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7亿元。[详情]

央行|2018年02月12日  17:02
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177.6万亿 同比增长11.3%
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177.6万亿 同比增长11.3%

初步统计,2018年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77.6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21.7万亿元,同比增长13.2%。[详情]

央行|2018年02月12日  17:03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9万亿大超预期 刷新历史新高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9万亿大超预期 刷新历史新高

不出市场预料,在传统信贷投放旺季,尽管市场上资金价格走高,但2018年1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再创天量。[详情]

澎湃新闻|2018年02月12日  18:01
邓海清评1月信贷金融数据:从利空债市到“利多债市”
邓海清评1月信贷金融数据:从利空债市到“利多债市”

核心观点:从社融的增量和存量来看,都表明“实体经济去杠杆”已经开始,或者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下降,这也意味着2018年经济大概率下行。[详情]

新浪综合|2018年02月12日  18:18
招商宏观评:1月信贷多增不代表投放较多有可持续性
招商宏观评:1月信贷多增不代表投放较多有可持续性

主要三个原因。一是季节性,1月历来是信贷投放最多的月份。二是表外的融资需求转向表内。三是,去年底受限的投放额度放在今年初投放。[详情]

Wind资讯|2018年02月12日  18:53
连平:M1反弹或与信贷资源投放及春节时间错位有关
连平:M1反弹或与信贷资源投放及春节时间错位有关

经济学家连平认为,1月信贷增量现历史峰值,除季节性因素外还存在部分去年可投贷款顺延至年初的情况。[详情]

新浪综合|2018年02月12日  20:27

CPI&PPI数据及解读

1月CPI同比增长1.5% 蛋类价格上涨14.2%
1月CPI同比增长1.5% 蛋类价格上涨14.2%

2018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其中,城市上涨1.5%,农村上涨1.5%;食品价格下降0.5%,非食品价格上涨2.0%;消费品价格上涨1.0%,服务价格上涨2.3%。[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2月09日  09:30
2018年1月PPI同比上涨4.3% 涨幅连续3个月回落
2018年1月PPI同比上涨4.3% 涨幅连续3个月回落

2018年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3%,环比上涨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5.2%,环比上涨0.5%。[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2月09日  09:30
统计局解读:CPI环比上涨 PPI环比与同比涨幅均回落
统计局解读:CPI环比上涨 PPI环比与同比涨幅均回落

从环比看,CPI上涨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食品价格上涨2.2%,影响CPI上涨约0.42个百分点。受大范围雨雪天气影响,全国鲜菜价格上涨9.5%,影响CPI上涨约0.23个百分点。[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2月09日  09:31

进出口数据及解读

1月进口同比增30.2%出口增6% 贸易顺差收窄59.7%
1月进口同比增30.2%出口增6% 贸易顺差收窄59.7%

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1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6.2%。其中,出口1.32万亿元,增长6%;进口1.19万亿元,增长30.2%;贸易顺差1358亿元,收窄59.7%。[详情]

新浪综合|2018年02月08日  11:07
按美元计中国1月出口同比增11.1% 进口同比增36.9%
按美元计中国1月出口同比增11.1% 进口同比增36.9%

中国1月进口(按美元计)同比增36.9%,预期10.8%,前值4.5%;出口增11.1%,预期10.8%,前值10.9%;贸易顺差203.4亿,预期546.5亿,前值546.9亿。[详情]

Wind资讯|2018年02月08日  11:45
华泰宏观评1月进出口:仍看好今年全年进出口形势
华泰宏观评1月进出口:仍看好今年全年进出口形势

我们认为,全球经济仍处于弱复苏进程中,拉动GDP的出口、制造业、消费等顺周期力量在逐渐积蓄,短期内贸易差额对GDP影响偏负面,但由于贸易占GDP比重小总体影响不大。[详情]

Wind资讯|2018年02月08日  13:47
招商宏观评1月进出口:出口强劲 进口受春节因素扰动
招商宏观评1月进出口:出口强劲 进口受春节因素扰动

1月贸易顺差为203.4亿美元,显著收窄且低于预期,同样是受到春节因素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往年一季度贸易顺差均较低。[详情]

Wind资讯|2018年02月08日  13:45

PMI数据及解读

1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录得54.7 为2012年5月以来最高
1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录得54.7 为2012年5月以来最高

2月5日公布的1月财新中国通用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服务业PMI)录得54.7,较上月提高0.8个百分点,创下2012年5月以来最强劲增幅。[详情]

新浪综合|2018年02月05日  09:45
1月财新中国综合PMI升至7年来最高53.7 经济开局良好
1月财新中国综合PMI升至7年来最高53.7 经济开局良好

虽然防风险、调结构的种种措施,将对2018年经济增速有一定拖累用,但若真能逐步化解地方债、房地产、影子银行等“灰犀牛”,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乐观。[详情]

新浪综合|2018年02月05日  09:46
钟正生:1月财新中国PMI显示中国经济开局良好
钟正生:1月财新中国PMI显示中国经济开局良好

1月财新中国PMI显示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往前看,制造业需关注需求端的稳定性,而服务业需关注投入成本上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详情]

证券时报|2018年02月05日  14:17
1月官方制造业PMI回落至51.3% 综合PMI为54.6%
1月官方制造业PMI回落至51.3% 综合PMI为54.6%

2018年1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3%,高于上月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延续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态势。[详情]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01月31日  09:00
统计局首度发布综合PMI 2018年中国经济开局良好
统计局首度发布综合PMI 2018年中国经济开局良好

2018年1月份,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6%,与上月持平,表明中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详情]

新浪综合|2018年02月01日  05:36
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录得51.5 与上月持平
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录得51.5 与上月持平

2月1日公布的2018年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51.5,与上月持平,显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小幅改善。[详情]

新浪综合|2018年02月01日  09:45
生产淡季叠加出口放缓 1月制造业PMI回落至51.3%
生产淡季叠加出口放缓 1月制造业PMI回落至51.3%

国家统计局1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详情]

新浪综合|2018年02月01日  05:36
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有所放缓 但仍延续扩张
新华社 | 2018年02月28日 14:59
机构评PMI:经济扩张速度趋缓 下行压力加大
机构评PMI:经济扩张速度趋缓 下行压力加大

  机构评PMI:经济扩张速度趋缓 下行压力加大 受春节因素影响,2月制造业PMI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创19个月新低,制造业生产扩张速度明显放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创19个月新低。制造业总体延续扩张态势,增速有所放缓。 以下是市场人士点评: 西南证券:供需两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2月制造业PMI各项指标均有所回落,基本面走弱是主要原因。从生产层面看,2月生产分项指数较上月大幅下降2.8个百分点至50.7%,其中部分受春节因素影响。但剔除春节因素影响后,生产指数依然有所下行,显示基本面在实质性走弱。 需求面同样出现明显放缓,2月新订单指数较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至51.0%,特别是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至49.0%,继续处于收缩区间。经济整体呈现供需两弱格局。 经济基本面走势有利于债市,近期债市也出现明显上涨。但春节前后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是债市短期强势的最主要保障,在保持乐观的同时,需要对3月流动性是否会恢复到紧平衡状况保持警惕。 招商证券:国内经济扩张速度趋缓 2月制造业PMI明显低于市场预期。我们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春节因素的扰动。2月生产指数为50.7%,跌至过去两年来的最低水平,环比下跌2.6个百分点,拉低2月制造业PMI0.65个百分点。 1-2月PMI均值也显示今年前两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较去年同期扩张速度放缓,国内经济整体增速放缓压力上升。但需要看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构性分化更加明显,2月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4.0%,装备制造业PMI为51.0%,分别高于上月0.8和1.0个百分点,二者也均好于制造业总体水平。 此外,尽管2月制造业PMI明显走低,但企业预期并未恶化。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9.3%,环比上涨0.5个百分点,达到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这表明企业对节后复工的需求形势较为乐观,因而趁原材料下跌之际加大了备货力度。 中金公司:制造业PMI降幅高于季节性 尽管统计局表示,PMI受春节假日因素影响,制造业生产增速有所放慢,但PMI本身是季调后的数据,且本次春节所在月份环比下行的幅度明显大于往年的春节。中小企业制造业PMI的绝对水平较低、回落幅度较大,需关注严监管环境下其融资的可得性和对经济的影响。 对于债市而言,基本面边际好转,主因或在于前期大幅调整、流动性好于预期。短期市场仍有惯性,但中期需要关注金融严监管对银行负债端的压力以及二季度债券供给增加带来的供需矛盾。相对而言,长债的压力比中短期债券的压力大一些,收益率曲线可能变陡。 此外,近期需关注三中全会、两会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后续将陆续落实的资管新规等最终稿。 摩根士丹利华鑫:春节对小企业的影响更甚 2月份制造业PMI大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春节因素的扰动,从历史数据看春节长假所在月份的数值会明显偏低。如果剔除春节因素来做横向比较的话,今年2月的PMI水平相对合理,而且是2013-2016年4年中最高的数值。 虽然大中小型企业的PMI指数都有所下跌,但幅度差异较大:大型企业从上个月的52.6%下滑0.4个百分点至52.2%;中型企业从上个月的50.1%下滑1.1个百分点至49%,跌至50%的枯荣线之下;而小型企业则大跌3.7个百分点至44.8%,创了2016年3月以来的24个月新低,反映小型企业受到春节长假因素影响显著高于大中型企业。 从全球横向对比来看,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工业生产景气度维持较高水平,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依然较强,这为今年维持国内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考虑到国内工业品补库存需求和房地产投资会有所回落,在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层面分别继续维持“中性”和“去杠杆”立场的同时,财政政策整体可能会略显积极。 中信证券: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周期萌芽阶段 2005-2017年春节所在月份,中采PMI平均比上月回落0.42个百分点。当PMI处于相对高的位置时,春节所在月份回落幅度会更大,2006、2007、2010、2011、2014年春节所在月份,中采PMI分别比上月回落2.2、2.0、3.8、0.7、0.5个百分点。 从高频数据来看,2018年1-2月,六大集团耗煤量同比增长15.8%,比2017年同期高出0.2个百分点。基于历史数据和耗煤量数据的观察,我们认为2月份PMI大幅回落1个百分点,在正常波动范围之内,不足以认为是经济增速趋势性回落的开始。 2016-2017年,化解产能过剩的周期开始走向尾声,这两年全球经济的典型特征是“工业品价格暴涨”。以工业品价格的暴涨为标志,我们认为全球工业行业的供需格局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之前“产能过剩、供给过剩”的格局开始演变为“供给不足”,资本开支的持续收缩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去产能政策加速了这一变化。 伴随着供需格局的变化,全球工业品价格开始了持续的上涨。中国经济周期有望步入“供需关系改变-价格上涨-盈利改善-加库存-资本开支回暖-需求回暖-供需关系进一步改善”的正反馈循环过程中。 九州证券:流动性拐点可能已经出现 2月制造业PMI的走弱,主要还是在于经济的走弱。观察PMI生产和新订单细项发现,2月PMI生产仅为50.7、新订单仅为51.0,较1月PMI生产53.5、新订单52.6,均出现了大幅的下行,同时,2月PMI新出口订单和进口指标也出现一定程度下行,反映出无论是经济内需、还是出口均出现一定下滑,从而导致了2月生产的走弱。[详情]

界面 | 2018年02月28日 12:33
金融观察:1月出口平稳增长 表外融资规模缩减
金融观察:1月出口平稳增长 表外融资规模缩减

  PMI及生产端的分项指数 (2016.01-2018.01) CPI同比增速 (2016.01-2018.01) 按美元计价的进口、出口同比增速 (2016.01-2018.01) M1、M2同比增速回升 (2016.01-2018.01) 信贷超预期增长 (2014.01-2018.01) 外汇储备平稳上升 (2016.01-2018.01) 出口平稳增长 表外融资规模缩减 工研金融观察·2018年2月·国内篇 总 策 划: 周月秋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 课 题 组 长: 樊志刚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资深专家 课题组成员: 王小娥、杨荇、朱妮、刘新、王晓娆 2018年1月,我国制造业PMI小幅回落。从需求端和生产端分项指标来看,制造业终端需求趋于下滑,并带动生产端指数下行。在需求端回落快于生产端的影响下,企业短期被动补库存,导致原材料购进价格下滑。春节时间错位,高基数影响下的物价指数回落至近半年低点。1月出口平稳增长,进口量价齐升。同时,M2增速回升,利率中枢上移,市场维持紧平衡;信贷高增长,社融环比缩水,表外融资规模缩减;人民币短期升值明显,长期将保持稳定,外汇储备规模平稳上升。 ■ 1.制造业PMI:需求和供给均现下滑 2018年1月,全国制造业PMI为51.3%,比上月低0.3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回落,是2017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制造业持续回暖的基础还不稳固。从分项数据看,制造业面临终端需求回落和生产回落的双重夹击。 终端需求减弱。从反映需求的PMI分项指标看,1月PMI新订单指数从去年12月份的53.4%回落至52.6%,PMI进口指数从去年12月份的51.2%回落至50.4%,其背后是国内地产、汽车等主要制造业产品消耗行业的终端需求回落。1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由去年12月份的51.9%跌至49.5%,是导致当月PMI下滑的主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圣诞节和新年海外需求提前释放。 生产回落。从反映生产或供给的PMI分项指标看,1月,PMI生产指数由去年12月的54.0%回落至53.5%,PMI采购量由53.6%降至52.9%,反映制造业企业生产意愿没有明显改善。1月,PMI从业人员指数由去年12月份的48.5%继续降至48.3%,制造业企业用工量持续萎缩。 制造业企业被动补库存,价格下跌。总体来看,目前制造业需求端的回调速度快于生产端,幅度也相对较大,导致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短期被动补库存。1月,原材料库存由去年12月份的48.0%回升至48.8%,产成品库存由去年12月份的45.8%回升至47.0%。在库存回补的影响下,1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由去年12月份的62.2%回落至59.7%。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 均回落,但大企业仍处于扩张区间,小企业低于临界点。1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均有下滑,但随着去产能的持续推进,大型企业景气指数明显好于小企业。1月,大型企业PMI为52.6%,从2016年3月以来持续处于扩张区域;中型企业PMI为50.1%,连续第三个月高于荣枯线;小型企业为48.5%,连续第七个月低于50%。 2.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进口量价齐升 出口平稳增长。2018年1月,按美元计价的我国出口额同比增长11.1%,比去年12月高出0.26个百分点,出口增速较为平稳。出口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包括:一是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平稳运行带来稳定外需。去年12月份,摩根大通全球综合PMI指数为54.3%,为近三年的最高值。从我国主要出口国的经济景气状况来看,美国、欧盟、日本均表现出较好的复苏势头,制造业PMI均处于高位水平。二是春节错位带来的低基数效应。去年春节在1月,部分外贸企业将出口需求推迟到2月,导致去年1月出口低基数。今年春节在2月,部分企业将出口提前安排到1月。但从历史数据来看,春节因素对出口的影响并没有对进口的影响明显。因此,不宜夸大春节因素对出口的拉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人民币在波动中总体保持升值态势,使得1月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速仅为6%,比去年12月下降1.4个百分点。展望未来,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出口国的景气指数持续向好,制造业PMI持续位于扩张区间,有利于我国出口实现平稳增长。但随着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可能继续加大,我国出口依然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进口量价齐升。按照美元计算,1月份我国进口额同比增速为36.9%,较去年12月大幅回升了32.4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单月第二高增幅(2017年2月为38.68%)。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去年春节在1月份,部分企业将进口需求推迟到2月,造成低基数效应。二是近期人民币持续升值,提高了对国外产品的购买力,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如1月份我国原油和成品油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9.6%和10.6%等。三是大宗商品价格同比上涨幅度继续扩大,推动进口额同比继续上涨。1月份,大宗商品CRB指数同比增速较上月增加约1.4个百分点,达到3.9%。从未来趋势看,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对大宗商品进口需求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下行压力,预计今年未来月份的进口增速将难以保持高速增长。 贸易顺差大幅收窄。在出口平稳增长、进口大幅提升的影响下,1月份我国贸易顺差大幅收窄至203.49亿美元,远低于市场预期,为近一年来最低水平。受未来出口平稳增长、进口明显下滑的影响,贸易顺差可能出现回升。 3.物价走势:CPI同比下滑环比上升,PPI涨幅回落 春节因素拉低CPI同比增长,雨雪天气推高CPI环比增长。2018年1 月份,CPI同比增长1.5%,较2017年12月份下滑0.3个百分点,为近半年来低点,主要是受到了春节时间错位的影响。由于2017年1月份CPI同比增速对2018年1月CPI同比增速形成了高基数,今年1月,食品CPI同比下降0.5%,比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其中猪肉和鲜菜为最大拖累因素。受去年1月份春节期间价格上涨的影响,今年1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0.6%,拉低CPI同比涨幅0.3个百分点;鲜菜价格同比下降5.8%,拖累CPI同比涨幅0.16个百分点。当月非食品CPI同比增长2%,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1月份CPI环比上涨0.6%,食品和非食品均有所回升。当月食品CPI环比上涨2.2%,比上月高1.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全国尤其是南方地区遭遇强降雪天气,对鲜菜、鲜果的生产和运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导致鲜菜价格环比上涨9.5%,鲜果价格环比上涨5.7%。由于1月生猪集中出栏,供应相对充足,猪肉价格环比保持总体稳定,小幅上涨0.7%。1月非食品价格上涨0.2%,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主要拉动因素是交通和通信价格以及旅游价格的环比上涨。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主要来源于燃料价格上涨。1月,Brent原油一度升至70.8美元/桶,最终月底以69.8美元/桶收盘,1月累计上涨3.34%;WTI原油从58.4美元/桶升至60.4美元/桶,上涨4.89%。受春节临近的带动,旅游价格在1月环比上涨2.3%,比上月大幅提高1.8个百分点。 从未来看,受到寒冬影响,今年2月CPI同比价格将继续上升。从影响非食品价格因素看,2月以来Brent原油和WTI原油价格已从高位有所回调,预计原油价格对交通和通信价格的拉动作用将减弱,但春节所在月份的旅游价格仍有望保持较高增长。预计2月份CPI同比增速将会升至2%以上。 PPI同比和环比均有所下滑。2018年1月份,PPI同比增长4.3%,较2017年12月份下滑0.6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月回落。PPI同比增速回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两点:其一,2017年1月份的高基数效应。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影响,2017年1月份PPI同比增速相对较高(6.9%),对今年同期形成了高基数。其二,需求相对收缩。房地产、基建等投资增速下滑,也拉低了工业品价格增速。 1月,PPI环比上涨0.3%,比去年12月回落0.5个百分点。从分项数据看,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3%,比上月大幅回落0.6个百分点,是PPI环比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下降较多,与前面分析的制造业企业被动补库存所导致的生产资料PMI下降相吻合。此外,临近春节叠加降雪天气,地产和基建施工需求大幅回落,对工业品价格增速也形成了拉低的效应。 展望未来,一方面,我国主要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削减产能对价格的支撑作用将减弱;另一方面,投资与出口的终端需求整体没有明显改善,加上2月份Brent原油和WTI原油价格均已从高位回落,对工业产品尤其是上游石油化工行业的产品价格增速将产生下行压力。可见,PPI下行的趋势恐难有改变。 4.房地产:楼市成交稳中略降,土地市场供需两旺 2018年1月,楼市继续呈现出稳中略降的态势,一二线城市成交量环比下降。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2018年1月,受监测的28个主要城市新房成交面积环比下降18.09%,其中超过八成城市成交量环比下降。一线城市楼市成交面积环比下降27.92%,北京、广州降幅较大,均超30%。二线代表城市成交面积环比下降18.97%,长沙、南宁、成都、济南等地成交量降幅明显。三线代表城市成交面积较去年12月下降6.25%,其中,东莞、惠州、韶关等地成交降幅较大。 1月土地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50个热点城市土地出让金额同比上涨73%,卖地超过100亿元的城市接近10个,其中杭州达到435.9亿元,北京达到403亿元。然而,从土地溢价率来看,1月大部分城市土地溢价率保持低位,热点城市土地溢价率基本在10%左右,明显低于2015年至2017年平均30%的水平,成交地块也以“低总价、低溢价”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地方政府通过加大土地供应来抑制楼市泡沫的调控思路。 ■ 1.M2增速回升,利率中枢上移,市场维持紧平衡 M1和M2增速回升。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和狭义货币(M1)余额分别为172.08万亿元和54.3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6%和15%,增速比去年12月末分别高0.5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从构成上看,1月M2规模上升,主要依赖于财政性存款和非银存款的带动,其中财政性存款增加980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59万亿元,但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增加幅度不大。非银存款在1月大幅增加表明,金融体系的资金在短时间内大幅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这可能是由于今年初A股市场连续上涨,导致客户保证金存款大幅增加。但从M2增速来看,其仍然处于低位区间。随着2018年金融“去杠杆”继续,整体融资环境将收紧,同时央行执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态度不变,预计今年M2 增速仍将维持个位数增长。 为推动金融领域去杠杆,央行加强了利率调控,继续在2018年维持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平衡”。银行间流动性趋紧,货币市场利率有所抬升。1月末,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品种为2.59%,比上年同期高2.56个百分点;1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和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78%和2.88%,比上年同期分别高0.42和0.4个百分点。对银行同业、理财、表外监管的继续从严监管与银行间流动性趋紧共同推动债券市场震荡调整,债券收益率也整体走高。其中,1年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由2017年1月末的2.74%和3.32%升至今年1月末的3.52%和4.0%。由于“去杠杆”进程仍将继续,流动性中性偏紧导致资本成本提高,限制了利率的下行空间,预计年内我国利率中枢高位运行的概率偏大。 2.信贷高增长,社融缩水,表外融资规模缩减 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2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出0.5个和0.6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9万亿元,同比多增8670亿元,创历史新高。信贷超预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金融监管加强,导致大量表外融资转向表内信贷;另一方面,年初贷款额度放开,积压的信贷需求得到释放。从贷款结构看,居民贷款增加9016亿元,同比增加1495亿元,可见居民部门融资需求依然较强。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106亿元,同比增加1877亿元,表明在元旦和春节等节日因素刺激下个人消费需求旺盛。而中长期贷款增加5910亿元,同比减少383亿元,反映出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降温。就企业来讲,1月新增企业贷款17800亿元,环比增加1536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200亿元。其中,企业短期贷款增加3750亿元,比上月增加473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81亿元;当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13300亿元,比上月增加1124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900亿元。 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6367亿元。从结构上来看,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主要来自于银行表内贷款,1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2.69万亿元,同比多增3717亿元。相比之下,表外融资规模出现缩减,当月表外融资规模为1178 亿元,同比少增 11263亿元,其中委托贷款减少714亿元,同比多减3850亿元;信托贷款增加455亿元,同比少增272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437亿元,同比少增4693亿元。在直接融资方面,债券融资复苏,股票融资同比减少。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变化,体现了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的成效。可以预见,随着监管部门对资管、委托贷款、债券融资等业务的一系列新规出台,其影响将在今年逐步体现出来。因此,未来表外融资规模仍将继续降低。 3.人民币短期升值明显,长期将保持稳定,外汇储备规模平稳上升 2018年1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大幅上升,中间价和即期汇率分别从月初的6.5079和6.4967一路攀升到月末的6.3339和6.292,升值幅度分别达2.67%和3.15%。1月份美元指数走势显著回落,是推动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截至1月31日,美元指数收于89.12,较月初大幅下滑3.4%。2月,人民币延续了升值态势,在2月8日到达最高点后才逐步下滑。截至2月23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3482。2月,人民币走势先升后降,主要与美元指数、春节过后贸易结汇和境外旅游购汇需求变动相关。未来,虽然欧元区经济逐步复苏,欧元强势对美元有压制作用,但美国公布的1月非农就业数据强劲,尤其是薪资增速超预期,短期内会带动美元指数继续回升。与此同时,从国内经济经基本面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升,贸易顺差将保持基本平稳,将继续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作用。由此,预计人民币汇率将会在合理区间双向波动且保持稳定。 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逆周期调控效果初显,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平稳,外汇储备延续了2017年以来的连续上升态势。2018年1月,中国外汇储备升至 31614.57 亿美元,较2017年末增加215.08亿美元,环比增长 0.68%,外汇储备连续12个月正增长,创下2016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未来,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速保持稳定增长,对外贸易规模增加继续为外汇储备带来强力支撑;另一方面,以欧元区和美国为代表的全球经济不断复苏,各国央行有陆续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的倾向。在国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外汇市场供求更加趋于平衡,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定。 ■ 2018年1月13日,银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以下简称4号文)。4号文是对“三套利、三违反、四不当、十乱象”(以下简称“三三四十”)专项整治行动的继续。2017年,“三三四十”的专项治理活动共做出行政处罚决定3452件,合计罚款29.32亿元,银行业乱象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在“三三四十”大检查即将收官之际出台4号文,释放了2018年依然是强监管年的信号,彰显了监管层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坚决态度,为银行业建立了常态化监管的预期。 就整治内容而言,一是覆盖面更广,系统性更强。4号文确定了八大方面二十二条要点,在“三三四十”基础上增加了公司治理、行业廉洁、监管履职等内容,覆盖范围更广,对乱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纠偏,反映了银行业乱象整治从控制乱象增量升级到排查乱象根源,从对具体案件的惩处转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管框架搭建。二是重点更突出。严查资金脱实向虚行为;着力完善公司治理基础,尤其是要规范股东行为、加强股权管理、推动“三会一层”依法合规运作;治理影子银行及交叉金融产品风险,严查层层嵌套、违规加杠杆、加链条及监管套利等行为。三是对整改措施落地的推进速度更快。整治意见第七点明确新老划断的时间节点为2017年5月1日,对于此后的新增业务不再设过渡期,而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依法查处。新增业务过渡期取消,体现了监管层加快整肃银行业乱象的决心。 我们认为,4号文将重点规范六个方面乱象:一是乱授信。比如,浦发银行成都分行通过分拆授信、越权审批等手法,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二是乱做表外。以银行表外理财为例,其资金募集期限大都在一年以内,但其通过信托、资管等委外通道,产品多层嵌套,最终底层资产多为期限较长的非标债权。非标债权不仅无法与理财产品的期限匹配,而且流动性较差,一旦发生违约,将威胁理财资金安全。三是乱搞同业业务。主要体现为中小银行机构过度依赖批发性同业资金,导致融资成本提高,负债稳定性下降,流动性风险上升。四是乱加杠杆。部分机构利用同业存单、同业理财等手段做大资产负债表规模,推升金融体系杠杆水平,银行业机构的同业债权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从2006年的12%快速攀升至2017年的23%。五是乱收费。主要表现在部分机构仍存在无实质性服务、未提升实质性效率的收费项目,以及以贷收费、息转费、存贷挂钩等不合规行为。六是乱销售。主要表现为银行工作人员假借机构名义私售“飞单”,以及销售理财产品时虚假宣传、承诺回报、误导客户等。 下一步,商业银行在贯彻落实4号文监管要求、做好自查工作的同时,还应针对乱象产生的原因,在经营理念、发展战略和公司治理等多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转变发展理念,回归稳健经营,加快向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型。商业银行只有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并建立相应的决策制衡机制、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有效防范、及时遏制违规违纪行为的产生。二是尊重银行业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重心。切实将防风险放在第一位置,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发挥好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三是抓住公司治理这个“牛鼻子”,加快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强化监管落地。[详情]

上海证券报 | 2018年02月28日 06:33
马光远:一线城市房价32月来首降的真实意义
马光远:一线城市房价32月来首降的真实意义

  一线城市房价32月来首降的真实意义 文 | 马光远 来源:光远看经济 我最近在读美国统计学家哈夫的《统计数据会说谎》,这是一本在美国畅销了50多年的小册子,这个小册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告诉你,如何不上统计数据的当。在哈夫看来,“一个精心包装过的统计结果比希特勒的弥天大谎还要厉害。”哈夫在这本书的序言的末尾写道:“在教人如何用统计行骗的同类书籍中,这本书只能算是初级读本。它看起来像是一本骗子指南。也许我可以为这本书做辩解:这就好比一个洗手不干的窃贼出了一本回忆录,书中描述了如何能不动声色地撬开门锁,其水平之高让研究生都佩服。既然骗子都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些诡计,老实人又怎能不学来用于自卫呢。 每一个对中国经济和投资感兴趣的人,都应该像哈夫所言学会如何读懂统计数据,特别是各种假数据。比如,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很多数据,这些数据真真假假,让你很难去判断,但这些数据并非没有任何价值。比如,国家统计局前几天发布的2018年1月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数据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如何解读这个数据,这个数据有没有参考价值,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有能力发现数据背后的秘密。 在我过去的文章中,我多次提到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的真假,以及他的价值和作用。毫无疑问,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是所有统计数据中最假的数据之一。每次数据出来之后,很多人纠结于环比跌幅0.01这样的数字,事实上,如果纠结于数据的细枝末节,这个数据不仅对你毫无意义,反而会因为这些数据给你带来的困惑而痛苦不堪“让我们陷入困境的并非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我们知道但并不正确的东西。”但如果你学会了像哈夫一样去分析各种骗术,了解一些数据的炮制过程,假的统计数据的价值和带来的乐趣有时甚至比真实数据还要大。 回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统计数据。这个数据发布之后,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第一,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中,有7个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降幅在0.1至0.4个百分点之间;深圳、杭州和福州3个城市持平。从同比看,有11个城市新房价格下降,降幅在0.1至3.4个百分点之间; 第二,70个大中城市中,4个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同比下降,1月份,初步测算,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上涨转为下降,二手房涨幅连续16个月回落;二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同比涨幅回落,三线城市同比涨幅也在回落; 第三、70个大中城市中,四个一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环比都下降;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环比涨幅回落。总结刘建伟的解读,可以总结一句话:无论是从环比还是同比数据看,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都出现了下降,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涨幅回落。 当然,这是官方的解读,而且很多人一看到0.1%的跌幅就嘲弄,一些人也不相信房价真的跌了(有没有真的跌,其实你应该去周围楼盘和二手房多看几次差不多就能感受到。)。那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 我之前讲过,对于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千万不要纠缠具体的数据,这个统计数据最大的价值是能告诉你未来房价走势的基本趋势。比如,一线城市的房价,按照目前的统计数据,新房同比和环比都下跌,深圳以3.4%的同比降幅领跌70大中城市,北京同比降幅超过1%,已经连续数月位于下降通道。 这是32个月以来,一线城市新房同比第一次出现下跌。我之前给大家讲过,在一线城市新房实行严格限价的情况下,统计房价下降没有意义,但如果把二手房结合起来看,意义就比较明确了。一线城市二手房同比连续16个月涨幅下滑。 大家记住,一旦二手房涨幅连续下滑超过12个月,真实的情况是,二手房的价格其实也下降了,这是我的一个经验观察数据。也就是说,尽管目前统计数据统计的二手房仍然在上涨,只是涨幅下滑,但实际上,一线城市的二手房的价格调整的很明显,北京目前二手房的降幅普遍在15%到20%。这和我在2017年初的判断是一致的,就一线城市而言,房地产已经变天,房价的预期已经逆转,我当时呼吁高净值人士减持热点城市的房产的观点得到了市场的印证。 除了一线,二三线城市整体而言,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统计数据都是涨幅回落。由于二三线城市房价本身的走势复杂,高低差距比较大。我一直不愿意用“一二三线”来对城市进行分类。二线城市,有一些房价和一线相似,比如合肥、厦门等城市,我认为涨过头了,会和一线城市一样调整;一些城市,尽管很火爆,但房价绝对值并不高,比如武汉、长沙、西安甚至杭州,这些城市房价明跌暗涨的可能性更大。至于三线城市,分化则更为明显。 东北的一些城市,包括大连,和我去年的预测一致,属于价格明显被低估的城市,目前大连以1.6%的环比涨幅位居70城市之首,贵阳、昆明等价格依然比较地的城市环比涨幅也在1%以上,这些城市房价调整的幅度不会太大,一些城市的房价仍然具有上涨空间,比如西安,贵阳,长春,太原等。 这是对数据的分析,最后说一下我的观点,尽管我的很多观点在过去一再强调: 第一、2018年是本轮房地产最困难的一年,我的这个判断没有改变,除了20个左右的房价明显过低的城市仍然看涨,其他城市总体会进入调整的趋势未变; 第二、今年房地产的风险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两个极端,一线以及几个类一线的城市是价格泡沫,而四五线是数量泡沫,我强烈的呼吁,不管四五线的房价怎么涨,一定谨慎追风,四五线那么多的房子,价格上涨本身就是个笑话; 第三、房地产调控政策会延续至今年三季度,三季度之后放松的概率大,今年政策会出现“超调”的风险,一旦房地产投资大幅度下滑,政策一定会被迫再次放松,三季度以后可以观察房地产新的上涨周期是否会到来; 第四、千万不要问我2018年要不要买房这种错误的问题,每个城市,每个人,每个区域,新旧楼盘,都不一样,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即使今年一线城市房价看跌的情况下,如果一些城市新房限价很厉害,和二手房比有明显价格优势,仍然是毫不犹豫的出手,但二手房还得等三季度之后政策的变化判断; 第五、中国90%以上的城市房价整体不高,没有太大的泡沫,对于房价的高低,千万不要一厢情愿。我很痛恨高房价,我更痛恨利用高房价煽动出来的极端情绪。  [详情]

新浪综合 | 2018年02月27日 08:04
今年首月房价稳中有降:调控再显效 力度不放松
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 | 2018年02月27日 05:54
1月份热点城市房价保持稳定 房贷利率方面则略有上浮
新浪综合 | 2018年02月26日 07:31
一线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 因城施策政策效应释放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2018年02月26日 01:19
1月11城市房价同比下降 楼市表现与调控力度同向
证券日报 | 2018年02月26日 00:59
一线城新房价同比由涨转降 二三线房价涨幅持续回落
新华网 | 2018年02月24日 16:15
32月首降 一月楼市传递出了什么信号?
32月首降 一月楼市传递出了什么信号?

  32月首降,一月楼市传递出了什么信号? 作者:张文绞 拐点?还是上涨的起点? 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首月70城房价数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分析,在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继续作用下,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有降。 “数据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房价实现32个月来首次同比负增长。”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 换句话说,一线城市2018年1月份的房价已低于2017年同期水平。 对买房人来说,问题更直接,现在是不是最好的进场时机? 张帆摄 来源:中新网 拐点还是上涨的起点? 一线城市房价32个月来首次同比负增长,意味着房价拐点的到来还是下一轮暴涨的开始? 这要根据国家楼市调控的大方向来判断。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新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欧阳捷此前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也表示,中国从投资到消费的结构转型已见成效,十九大报告也不再强调GDP增速。在此背景下,指望调控放松、楼市回升、房价暴涨是不现实的,后市不会存在再次冲高的可能。 同策研究院院长助理张宏伟也认为,2018年楼市调整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既然调控放松无望,那么2018年的楼市会不会因此掉头向下,成为名副其实的“拐点”呢? 欧阳捷指出,调控就是调整和控制,试图在“不突破上限、不穿透下限”之间寻求平衡,上限就是泡沫不能继续膨胀到无法控制,下限就是控制泡沫不破。 换句话说,对房地产市场而言,大起不用想了,大落也不容易,因此,也不必过于担心房价会出现大跌。 一言以蔽之,房价要“稳”。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预测,经历2017年的楼市调控,房价持续上涨的态势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1月份,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其中11个城市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高莹摄 来源:中新网 楼市还需防范风险 “抓好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2018年的主要工作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不存在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调控部门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防范和有效化解多种因素、多个领域与多种可能的楼市风险。 首先是预期调整带来的连锁风险。 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就认为,2018年最大的不确定性是预期。预期就是人们对未来情况的估计。在楼市持续高压状态下,人们的预期一旦发生改变,房价下跌,可能导致部分房企资金链断裂、家庭资产缩水、金融机构呆坏账增多等问题。 其次是政策变动引发的市场波动风险。 严厉的调控政策已经持续一年多,力度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也取得明显效果。而一旦调控政策执行放松或者部分解除,也可能导致再度市场强烈反弹和泡沫放大。维持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政策需要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时,及时作出调整。 王剑摄 来源:中新社 最后是制度重塑的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在住房制度框架(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基本确定以后,与之匹配的土地供应、金融信贷和税收制度也在加紧建立。以住房租赁金融为例,一些制度创新潜藏着风险,如“存房贷”会不会帮助持有住房的房东套现,成为再购房的首付款,而“租房贷”会不会演化成开发企业的“曲线开发贷”和租房者购房的“首付贷”。 倪鹏飞认为,因此需要高度关注、引导和稳定预期,持续保持调控政策的韧性和机制化,加快推进独立缜密的改革方案出台。[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8年02月24日 15:11
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有所放缓 但仍延续扩张
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有所放缓 但仍延续扩张

  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有所放缓但仍延续扩张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 赵文君、陈炜伟)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8日发布数据,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速有所放缓。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分析,2月份制造业PMI总体延续扩张态势。从历史数据看,春节所在月份的PMI大多会出现一些调整,2月份该指数的回落属于正常波动。 春节前后是制造业的传统生产淡季,企业普遍停工减产,市场活跃度减弱。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为50.7%和51.0%,分别比上月回落2.8和1.6个百分点。 企业员工返乡过节,制造业用工量减少。从业人员指数为48.1%,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另外,调查结果显示有18.3%的企业反映劳动力供应不足,高于上月和去年同期水平。 春节前后供需减弱,价格指数下探。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3.4%,比上月回落6.3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为49.2%,比上月下降2.6个百分点,是2017年7月以来首次降至临界点以下。 进出口指数回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0%,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进口指数为49.8%,低于上月0.6个百分点。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2%,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仍位于扩张区间;中、小型企业PMI为49.0%和44.8%,分别比上月下降1.1和3.7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陈中涛说,从企业调查来看,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保持相对稳定,原材料价格涨势减缓,企业新年普遍较为看好、预期上升。 当日发布的数据还显示,2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9%,比上月回落1.7个百分点。该指数由制造业生产指数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加权求和而成,权数分别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占GDP的比重。2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降至54.4%。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2月份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回落,淡季特征明显。进入3月,随着假期的结束,建筑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将会有所回升,非制造业有望延续稳健较快发展格局。[详情]

机构评PMI:经济扩张速度趋缓 下行压力加大
机构评PMI:经济扩张速度趋缓 下行压力加大

  机构评PMI:经济扩张速度趋缓 下行压力加大 受春节因素影响,2月制造业PMI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创19个月新低,制造业生产扩张速度明显放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创19个月新低。制造业总体延续扩张态势,增速有所放缓。 以下是市场人士点评: 西南证券:供需两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2月制造业PMI各项指标均有所回落,基本面走弱是主要原因。从生产层面看,2月生产分项指数较上月大幅下降2.8个百分点至50.7%,其中部分受春节因素影响。但剔除春节因素影响后,生产指数依然有所下行,显示基本面在实质性走弱。 需求面同样出现明显放缓,2月新订单指数较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至51.0%,特别是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至49.0%,继续处于收缩区间。经济整体呈现供需两弱格局。 经济基本面走势有利于债市,近期债市也出现明显上涨。但春节前后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是债市短期强势的最主要保障,在保持乐观的同时,需要对3月流动性是否会恢复到紧平衡状况保持警惕。 招商证券:国内经济扩张速度趋缓 2月制造业PMI明显低于市场预期。我们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春节因素的扰动。2月生产指数为50.7%,跌至过去两年来的最低水平,环比下跌2.6个百分点,拉低2月制造业PMI0.65个百分点。 1-2月PMI均值也显示今年前两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较去年同期扩张速度放缓,国内经济整体增速放缓压力上升。但需要看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构性分化更加明显,2月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4.0%,装备制造业PMI为51.0%,分别高于上月0.8和1.0个百分点,二者也均好于制造业总体水平。 此外,尽管2月制造业PMI明显走低,但企业预期并未恶化。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9.3%,环比上涨0.5个百分点,达到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这表明企业对节后复工的需求形势较为乐观,因而趁原材料下跌之际加大了备货力度。 中金公司:制造业PMI降幅高于季节性 尽管统计局表示,PMI受春节假日因素影响,制造业生产增速有所放慢,但PMI本身是季调后的数据,且本次春节所在月份环比下行的幅度明显大于往年的春节。中小企业制造业PMI的绝对水平较低、回落幅度较大,需关注严监管环境下其融资的可得性和对经济的影响。 对于债市而言,基本面边际好转,主因或在于前期大幅调整、流动性好于预期。短期市场仍有惯性,但中期需要关注金融严监管对银行负债端的压力以及二季度债券供给增加带来的供需矛盾。相对而言,长债的压力比中短期债券的压力大一些,收益率曲线可能变陡。 此外,近期需关注三中全会、两会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后续将陆续落实的资管新规等最终稿。 摩根士丹利华鑫:春节对小企业的影响更甚 2月份制造业PMI大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春节因素的扰动,从历史数据看春节长假所在月份的数值会明显偏低。如果剔除春节因素来做横向比较的话,今年2月的PMI水平相对合理,而且是2013-2016年4年中最高的数值。 虽然大中小型企业的PMI指数都有所下跌,但幅度差异较大:大型企业从上个月的52.6%下滑0.4个百分点至52.2%;中型企业从上个月的50.1%下滑1.1个百分点至49%,跌至50%的枯荣线之下;而小型企业则大跌3.7个百分点至44.8%,创了2016年3月以来的24个月新低,反映小型企业受到春节长假因素影响显著高于大中型企业。 从全球横向对比来看,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工业生产景气度维持较高水平,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依然较强,这为今年维持国内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考虑到国内工业品补库存需求和房地产投资会有所回落,在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层面分别继续维持“中性”和“去杠杆”立场的同时,财政政策整体可能会略显积极。 中信证券: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周期萌芽阶段 2005-2017年春节所在月份,中采PMI平均比上月回落0.42个百分点。当PMI处于相对高的位置时,春节所在月份回落幅度会更大,2006、2007、2010、2011、2014年春节所在月份,中采PMI分别比上月回落2.2、2.0、3.8、0.7、0.5个百分点。 从高频数据来看,2018年1-2月,六大集团耗煤量同比增长15.8%,比2017年同期高出0.2个百分点。基于历史数据和耗煤量数据的观察,我们认为2月份PMI大幅回落1个百分点,在正常波动范围之内,不足以认为是经济增速趋势性回落的开始。 2016-2017年,化解产能过剩的周期开始走向尾声,这两年全球经济的典型特征是“工业品价格暴涨”。以工业品价格的暴涨为标志,我们认为全球工业行业的供需格局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之前“产能过剩、供给过剩”的格局开始演变为“供给不足”,资本开支的持续收缩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去产能政策加速了这一变化。 伴随着供需格局的变化,全球工业品价格开始了持续的上涨。中国经济周期有望步入“供需关系改变-价格上涨-盈利改善-加库存-资本开支回暖-需求回暖-供需关系进一步改善”的正反馈循环过程中。 九州证券:流动性拐点可能已经出现 2月制造业PMI的走弱,主要还是在于经济的走弱。观察PMI生产和新订单细项发现,2月PMI生产仅为50.7、新订单仅为51.0,较1月PMI生产53.5、新订单52.6,均出现了大幅的下行,同时,2月PMI新出口订单和进口指标也出现一定程度下行,反映出无论是经济内需、还是出口均出现一定下滑,从而导致了2月生产的走弱。[详情]

金融观察:1月出口平稳增长 表外融资规模缩减
金融观察:1月出口平稳增长 表外融资规模缩减

  PMI及生产端的分项指数 (2016.01-2018.01) CPI同比增速 (2016.01-2018.01) 按美元计价的进口、出口同比增速 (2016.01-2018.01) M1、M2同比增速回升 (2016.01-2018.01) 信贷超预期增长 (2014.01-2018.01) 外汇储备平稳上升 (2016.01-2018.01) 出口平稳增长 表外融资规模缩减 工研金融观察·2018年2月·国内篇 总 策 划: 周月秋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 课 题 组 长: 樊志刚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资深专家 课题组成员: 王小娥、杨荇、朱妮、刘新、王晓娆 2018年1月,我国制造业PMI小幅回落。从需求端和生产端分项指标来看,制造业终端需求趋于下滑,并带动生产端指数下行。在需求端回落快于生产端的影响下,企业短期被动补库存,导致原材料购进价格下滑。春节时间错位,高基数影响下的物价指数回落至近半年低点。1月出口平稳增长,进口量价齐升。同时,M2增速回升,利率中枢上移,市场维持紧平衡;信贷高增长,社融环比缩水,表外融资规模缩减;人民币短期升值明显,长期将保持稳定,外汇储备规模平稳上升。 ■ 1.制造业PMI:需求和供给均现下滑 2018年1月,全国制造业PMI为51.3%,比上月低0.3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回落,是2017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制造业持续回暖的基础还不稳固。从分项数据看,制造业面临终端需求回落和生产回落的双重夹击。 终端需求减弱。从反映需求的PMI分项指标看,1月PMI新订单指数从去年12月份的53.4%回落至52.6%,PMI进口指数从去年12月份的51.2%回落至50.4%,其背后是国内地产、汽车等主要制造业产品消耗行业的终端需求回落。1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由去年12月份的51.9%跌至49.5%,是导致当月PMI下滑的主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圣诞节和新年海外需求提前释放。 生产回落。从反映生产或供给的PMI分项指标看,1月,PMI生产指数由去年12月的54.0%回落至53.5%,PMI采购量由53.6%降至52.9%,反映制造业企业生产意愿没有明显改善。1月,PMI从业人员指数由去年12月份的48.5%继续降至48.3%,制造业企业用工量持续萎缩。 制造业企业被动补库存,价格下跌。总体来看,目前制造业需求端的回调速度快于生产端,幅度也相对较大,导致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短期被动补库存。1月,原材料库存由去年12月份的48.0%回升至48.8%,产成品库存由去年12月份的45.8%回升至47.0%。在库存回补的影响下,1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由去年12月份的62.2%回落至59.7%。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 均回落,但大企业仍处于扩张区间,小企业低于临界点。1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均有下滑,但随着去产能的持续推进,大型企业景气指数明显好于小企业。1月,大型企业PMI为52.6%,从2016年3月以来持续处于扩张区域;中型企业PMI为50.1%,连续第三个月高于荣枯线;小型企业为48.5%,连续第七个月低于50%。 2.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进口量价齐升 出口平稳增长。2018年1月,按美元计价的我国出口额同比增长11.1%,比去年12月高出0.26个百分点,出口增速较为平稳。出口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包括:一是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平稳运行带来稳定外需。去年12月份,摩根大通全球综合PMI指数为54.3%,为近三年的最高值。从我国主要出口国的经济景气状况来看,美国、欧盟、日本均表现出较好的复苏势头,制造业PMI均处于高位水平。二是春节错位带来的低基数效应。去年春节在1月,部分外贸企业将出口需求推迟到2月,导致去年1月出口低基数。今年春节在2月,部分企业将出口提前安排到1月。但从历史数据来看,春节因素对出口的影响并没有对进口的影响明显。因此,不宜夸大春节因素对出口的拉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人民币在波动中总体保持升值态势,使得1月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速仅为6%,比去年12月下降1.4个百分点。展望未来,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出口国的景气指数持续向好,制造业PMI持续位于扩张区间,有利于我国出口实现平稳增长。但随着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可能继续加大,我国出口依然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进口量价齐升。按照美元计算,1月份我国进口额同比增速为36.9%,较去年12月大幅回升了32.4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单月第二高增幅(2017年2月为38.68%)。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去年春节在1月份,部分企业将进口需求推迟到2月,造成低基数效应。二是近期人民币持续升值,提高了对国外产品的购买力,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如1月份我国原油和成品油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9.6%和10.6%等。三是大宗商品价格同比上涨幅度继续扩大,推动进口额同比继续上涨。1月份,大宗商品CRB指数同比增速较上月增加约1.4个百分点,达到3.9%。从未来趋势看,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对大宗商品进口需求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下行压力,预计今年未来月份的进口增速将难以保持高速增长。 贸易顺差大幅收窄。在出口平稳增长、进口大幅提升的影响下,1月份我国贸易顺差大幅收窄至203.49亿美元,远低于市场预期,为近一年来最低水平。受未来出口平稳增长、进口明显下滑的影响,贸易顺差可能出现回升。 3.物价走势:CPI同比下滑环比上升,PPI涨幅回落 春节因素拉低CPI同比增长,雨雪天气推高CPI环比增长。2018年1 月份,CPI同比增长1.5%,较2017年12月份下滑0.3个百分点,为近半年来低点,主要是受到了春节时间错位的影响。由于2017年1月份CPI同比增速对2018年1月CPI同比增速形成了高基数,今年1月,食品CPI同比下降0.5%,比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其中猪肉和鲜菜为最大拖累因素。受去年1月份春节期间价格上涨的影响,今年1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0.6%,拉低CPI同比涨幅0.3个百分点;鲜菜价格同比下降5.8%,拖累CPI同比涨幅0.16个百分点。当月非食品CPI同比增长2%,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1月份CPI环比上涨0.6%,食品和非食品均有所回升。当月食品CPI环比上涨2.2%,比上月高1.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全国尤其是南方地区遭遇强降雪天气,对鲜菜、鲜果的生产和运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导致鲜菜价格环比上涨9.5%,鲜果价格环比上涨5.7%。由于1月生猪集中出栏,供应相对充足,猪肉价格环比保持总体稳定,小幅上涨0.7%。1月非食品价格上涨0.2%,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主要拉动因素是交通和通信价格以及旅游价格的环比上涨。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主要来源于燃料价格上涨。1月,Brent原油一度升至70.8美元/桶,最终月底以69.8美元/桶收盘,1月累计上涨3.34%;WTI原油从58.4美元/桶升至60.4美元/桶,上涨4.89%。受春节临近的带动,旅游价格在1月环比上涨2.3%,比上月大幅提高1.8个百分点。 从未来看,受到寒冬影响,今年2月CPI同比价格将继续上升。从影响非食品价格因素看,2月以来Brent原油和WTI原油价格已从高位有所回调,预计原油价格对交通和通信价格的拉动作用将减弱,但春节所在月份的旅游价格仍有望保持较高增长。预计2月份CPI同比增速将会升至2%以上。 PPI同比和环比均有所下滑。2018年1月份,PPI同比增长4.3%,较2017年12月份下滑0.6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月回落。PPI同比增速回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两点:其一,2017年1月份的高基数效应。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影响,2017年1月份PPI同比增速相对较高(6.9%),对今年同期形成了高基数。其二,需求相对收缩。房地产、基建等投资增速下滑,也拉低了工业品价格增速。 1月,PPI环比上涨0.3%,比去年12月回落0.5个百分点。从分项数据看,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3%,比上月大幅回落0.6个百分点,是PPI环比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下降较多,与前面分析的制造业企业被动补库存所导致的生产资料PMI下降相吻合。此外,临近春节叠加降雪天气,地产和基建施工需求大幅回落,对工业品价格增速也形成了拉低的效应。 展望未来,一方面,我国主要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削减产能对价格的支撑作用将减弱;另一方面,投资与出口的终端需求整体没有明显改善,加上2月份Brent原油和WTI原油价格均已从高位回落,对工业产品尤其是上游石油化工行业的产品价格增速将产生下行压力。可见,PPI下行的趋势恐难有改变。 4.房地产:楼市成交稳中略降,土地市场供需两旺 2018年1月,楼市继续呈现出稳中略降的态势,一二线城市成交量环比下降。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2018年1月,受监测的28个主要城市新房成交面积环比下降18.09%,其中超过八成城市成交量环比下降。一线城市楼市成交面积环比下降27.92%,北京、广州降幅较大,均超30%。二线代表城市成交面积环比下降18.97%,长沙、南宁、成都、济南等地成交量降幅明显。三线代表城市成交面积较去年12月下降6.25%,其中,东莞、惠州、韶关等地成交降幅较大。 1月土地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50个热点城市土地出让金额同比上涨73%,卖地超过100亿元的城市接近10个,其中杭州达到435.9亿元,北京达到403亿元。然而,从土地溢价率来看,1月大部分城市土地溢价率保持低位,热点城市土地溢价率基本在10%左右,明显低于2015年至2017年平均30%的水平,成交地块也以“低总价、低溢价”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地方政府通过加大土地供应来抑制楼市泡沫的调控思路。 ■ 1.M2增速回升,利率中枢上移,市场维持紧平衡 M1和M2增速回升。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和狭义货币(M1)余额分别为172.08万亿元和54.3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6%和15%,增速比去年12月末分别高0.5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从构成上看,1月M2规模上升,主要依赖于财政性存款和非银存款的带动,其中财政性存款增加980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59万亿元,但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增加幅度不大。非银存款在1月大幅增加表明,金融体系的资金在短时间内大幅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这可能是由于今年初A股市场连续上涨,导致客户保证金存款大幅增加。但从M2增速来看,其仍然处于低位区间。随着2018年金融“去杠杆”继续,整体融资环境将收紧,同时央行执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态度不变,预计今年M2 增速仍将维持个位数增长。 为推动金融领域去杠杆,央行加强了利率调控,继续在2018年维持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平衡”。银行间流动性趋紧,货币市场利率有所抬升。1月末,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品种为2.59%,比上年同期高2.56个百分点;1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和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78%和2.88%,比上年同期分别高0.42和0.4个百分点。对银行同业、理财、表外监管的继续从严监管与银行间流动性趋紧共同推动债券市场震荡调整,债券收益率也整体走高。其中,1年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由2017年1月末的2.74%和3.32%升至今年1月末的3.52%和4.0%。由于“去杠杆”进程仍将继续,流动性中性偏紧导致资本成本提高,限制了利率的下行空间,预计年内我国利率中枢高位运行的概率偏大。 2.信贷高增长,社融缩水,表外融资规模缩减 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2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出0.5个和0.6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9万亿元,同比多增8670亿元,创历史新高。信贷超预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金融监管加强,导致大量表外融资转向表内信贷;另一方面,年初贷款额度放开,积压的信贷需求得到释放。从贷款结构看,居民贷款增加9016亿元,同比增加1495亿元,可见居民部门融资需求依然较强。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106亿元,同比增加1877亿元,表明在元旦和春节等节日因素刺激下个人消费需求旺盛。而中长期贷款增加5910亿元,同比减少383亿元,反映出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降温。就企业来讲,1月新增企业贷款17800亿元,环比增加1536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200亿元。其中,企业短期贷款增加3750亿元,比上月增加473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81亿元;当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13300亿元,比上月增加1124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900亿元。 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6367亿元。从结构上来看,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主要来自于银行表内贷款,1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2.69万亿元,同比多增3717亿元。相比之下,表外融资规模出现缩减,当月表外融资规模为1178 亿元,同比少增 11263亿元,其中委托贷款减少714亿元,同比多减3850亿元;信托贷款增加455亿元,同比少增272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437亿元,同比少增4693亿元。在直接融资方面,债券融资复苏,股票融资同比减少。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变化,体现了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的成效。可以预见,随着监管部门对资管、委托贷款、债券融资等业务的一系列新规出台,其影响将在今年逐步体现出来。因此,未来表外融资规模仍将继续降低。 3.人民币短期升值明显,长期将保持稳定,外汇储备规模平稳上升 2018年1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大幅上升,中间价和即期汇率分别从月初的6.5079和6.4967一路攀升到月末的6.3339和6.292,升值幅度分别达2.67%和3.15%。1月份美元指数走势显著回落,是推动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截至1月31日,美元指数收于89.12,较月初大幅下滑3.4%。2月,人民币延续了升值态势,在2月8日到达最高点后才逐步下滑。截至2月23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3482。2月,人民币走势先升后降,主要与美元指数、春节过后贸易结汇和境外旅游购汇需求变动相关。未来,虽然欧元区经济逐步复苏,欧元强势对美元有压制作用,但美国公布的1月非农就业数据强劲,尤其是薪资增速超预期,短期内会带动美元指数继续回升。与此同时,从国内经济经基本面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升,贸易顺差将保持基本平稳,将继续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作用。由此,预计人民币汇率将会在合理区间双向波动且保持稳定。 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逆周期调控效果初显,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平稳,外汇储备延续了2017年以来的连续上升态势。2018年1月,中国外汇储备升至 31614.57 亿美元,较2017年末增加215.08亿美元,环比增长 0.68%,外汇储备连续12个月正增长,创下2016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未来,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速保持稳定增长,对外贸易规模增加继续为外汇储备带来强力支撑;另一方面,以欧元区和美国为代表的全球经济不断复苏,各国央行有陆续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的倾向。在国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外汇市场供求更加趋于平衡,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定。 ■ 2018年1月13日,银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以下简称4号文)。4号文是对“三套利、三违反、四不当、十乱象”(以下简称“三三四十”)专项整治行动的继续。2017年,“三三四十”的专项治理活动共做出行政处罚决定3452件,合计罚款29.32亿元,银行业乱象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在“三三四十”大检查即将收官之际出台4号文,释放了2018年依然是强监管年的信号,彰显了监管层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坚决态度,为银行业建立了常态化监管的预期。 就整治内容而言,一是覆盖面更广,系统性更强。4号文确定了八大方面二十二条要点,在“三三四十”基础上增加了公司治理、行业廉洁、监管履职等内容,覆盖范围更广,对乱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纠偏,反映了银行业乱象整治从控制乱象增量升级到排查乱象根源,从对具体案件的惩处转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管框架搭建。二是重点更突出。严查资金脱实向虚行为;着力完善公司治理基础,尤其是要规范股东行为、加强股权管理、推动“三会一层”依法合规运作;治理影子银行及交叉金融产品风险,严查层层嵌套、违规加杠杆、加链条及监管套利等行为。三是对整改措施落地的推进速度更快。整治意见第七点明确新老划断的时间节点为2017年5月1日,对于此后的新增业务不再设过渡期,而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依法查处。新增业务过渡期取消,体现了监管层加快整肃银行业乱象的决心。 我们认为,4号文将重点规范六个方面乱象:一是乱授信。比如,浦发银行成都分行通过分拆授信、越权审批等手法,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二是乱做表外。以银行表外理财为例,其资金募集期限大都在一年以内,但其通过信托、资管等委外通道,产品多层嵌套,最终底层资产多为期限较长的非标债权。非标债权不仅无法与理财产品的期限匹配,而且流动性较差,一旦发生违约,将威胁理财资金安全。三是乱搞同业业务。主要体现为中小银行机构过度依赖批发性同业资金,导致融资成本提高,负债稳定性下降,流动性风险上升。四是乱加杠杆。部分机构利用同业存单、同业理财等手段做大资产负债表规模,推升金融体系杠杆水平,银行业机构的同业债权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从2006年的12%快速攀升至2017年的23%。五是乱收费。主要表现在部分机构仍存在无实质性服务、未提升实质性效率的收费项目,以及以贷收费、息转费、存贷挂钩等不合规行为。六是乱销售。主要表现为银行工作人员假借机构名义私售“飞单”,以及销售理财产品时虚假宣传、承诺回报、误导客户等。 下一步,商业银行在贯彻落实4号文监管要求、做好自查工作的同时,还应针对乱象产生的原因,在经营理念、发展战略和公司治理等多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转变发展理念,回归稳健经营,加快向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型。商业银行只有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并建立相应的决策制衡机制、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有效防范、及时遏制违规违纪行为的产生。二是尊重银行业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重心。切实将防风险放在第一位置,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发挥好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三是抓住公司治理这个“牛鼻子”,加快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强化监管落地。[详情]

马光远:一线城市房价32月来首降的真实意义
马光远:一线城市房价32月来首降的真实意义

  一线城市房价32月来首降的真实意义 文 | 马光远 来源:光远看经济 我最近在读美国统计学家哈夫的《统计数据会说谎》,这是一本在美国畅销了50多年的小册子,这个小册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告诉你,如何不上统计数据的当。在哈夫看来,“一个精心包装过的统计结果比希特勒的弥天大谎还要厉害。”哈夫在这本书的序言的末尾写道:“在教人如何用统计行骗的同类书籍中,这本书只能算是初级读本。它看起来像是一本骗子指南。也许我可以为这本书做辩解:这就好比一个洗手不干的窃贼出了一本回忆录,书中描述了如何能不动声色地撬开门锁,其水平之高让研究生都佩服。既然骗子都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些诡计,老实人又怎能不学来用于自卫呢。 每一个对中国经济和投资感兴趣的人,都应该像哈夫所言学会如何读懂统计数据,特别是各种假数据。比如,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很多数据,这些数据真真假假,让你很难去判断,但这些数据并非没有任何价值。比如,国家统计局前几天发布的2018年1月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数据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如何解读这个数据,这个数据有没有参考价值,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有能力发现数据背后的秘密。 在我过去的文章中,我多次提到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的真假,以及他的价值和作用。毫无疑问,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是所有统计数据中最假的数据之一。每次数据出来之后,很多人纠结于环比跌幅0.01这样的数字,事实上,如果纠结于数据的细枝末节,这个数据不仅对你毫无意义,反而会因为这些数据给你带来的困惑而痛苦不堪“让我们陷入困境的并非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我们知道但并不正确的东西。”但如果你学会了像哈夫一样去分析各种骗术,了解一些数据的炮制过程,假的统计数据的价值和带来的乐趣有时甚至比真实数据还要大。 回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统计数据。这个数据发布之后,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第一,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中,有7个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降幅在0.1至0.4个百分点之间;深圳、杭州和福州3个城市持平。从同比看,有11个城市新房价格下降,降幅在0.1至3.4个百分点之间; 第二,70个大中城市中,4个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同比下降,1月份,初步测算,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上涨转为下降,二手房涨幅连续16个月回落;二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同比涨幅回落,三线城市同比涨幅也在回落; 第三、70个大中城市中,四个一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环比都下降;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环比涨幅回落。总结刘建伟的解读,可以总结一句话:无论是从环比还是同比数据看,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都出现了下降,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涨幅回落。 当然,这是官方的解读,而且很多人一看到0.1%的跌幅就嘲弄,一些人也不相信房价真的跌了(有没有真的跌,其实你应该去周围楼盘和二手房多看几次差不多就能感受到。)。那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 我之前讲过,对于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千万不要纠缠具体的数据,这个统计数据最大的价值是能告诉你未来房价走势的基本趋势。比如,一线城市的房价,按照目前的统计数据,新房同比和环比都下跌,深圳以3.4%的同比降幅领跌70大中城市,北京同比降幅超过1%,已经连续数月位于下降通道。 这是32个月以来,一线城市新房同比第一次出现下跌。我之前给大家讲过,在一线城市新房实行严格限价的情况下,统计房价下降没有意义,但如果把二手房结合起来看,意义就比较明确了。一线城市二手房同比连续16个月涨幅下滑。 大家记住,一旦二手房涨幅连续下滑超过12个月,真实的情况是,二手房的价格其实也下降了,这是我的一个经验观察数据。也就是说,尽管目前统计数据统计的二手房仍然在上涨,只是涨幅下滑,但实际上,一线城市的二手房的价格调整的很明显,北京目前二手房的降幅普遍在15%到20%。这和我在2017年初的判断是一致的,就一线城市而言,房地产已经变天,房价的预期已经逆转,我当时呼吁高净值人士减持热点城市的房产的观点得到了市场的印证。 除了一线,二三线城市整体而言,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统计数据都是涨幅回落。由于二三线城市房价本身的走势复杂,高低差距比较大。我一直不愿意用“一二三线”来对城市进行分类。二线城市,有一些房价和一线相似,比如合肥、厦门等城市,我认为涨过头了,会和一线城市一样调整;一些城市,尽管很火爆,但房价绝对值并不高,比如武汉、长沙、西安甚至杭州,这些城市房价明跌暗涨的可能性更大。至于三线城市,分化则更为明显。 东北的一些城市,包括大连,和我去年的预测一致,属于价格明显被低估的城市,目前大连以1.6%的环比涨幅位居70城市之首,贵阳、昆明等价格依然比较地的城市环比涨幅也在1%以上,这些城市房价调整的幅度不会太大,一些城市的房价仍然具有上涨空间,比如西安,贵阳,长春,太原等。 这是对数据的分析,最后说一下我的观点,尽管我的很多观点在过去一再强调: 第一、2018年是本轮房地产最困难的一年,我的这个判断没有改变,除了20个左右的房价明显过低的城市仍然看涨,其他城市总体会进入调整的趋势未变; 第二、今年房地产的风险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两个极端,一线以及几个类一线的城市是价格泡沫,而四五线是数量泡沫,我强烈的呼吁,不管四五线的房价怎么涨,一定谨慎追风,四五线那么多的房子,价格上涨本身就是个笑话; 第三、房地产调控政策会延续至今年三季度,三季度之后放松的概率大,今年政策会出现“超调”的风险,一旦房地产投资大幅度下滑,政策一定会被迫再次放松,三季度以后可以观察房地产新的上涨周期是否会到来; 第四、千万不要问我2018年要不要买房这种错误的问题,每个城市,每个人,每个区域,新旧楼盘,都不一样,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即使今年一线城市房价看跌的情况下,如果一些城市新房限价很厉害,和二手房比有明显价格优势,仍然是毫不犹豫的出手,但二手房还得等三季度之后政策的变化判断; 第五、中国90%以上的城市房价整体不高,没有太大的泡沫,对于房价的高低,千万不要一厢情愿。我很痛恨高房价,我更痛恨利用高房价煽动出来的极端情绪。  [详情]

今年首月房价稳中有降:调控再显效 力度不放松
今年首月房价稳中有降:调控再显效 力度不放松

  国家统计局2月24日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有降。其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涨转降,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二三线城市房价同比、环比涨幅均有所回落。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介绍,1月份,初步测算,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上涨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涨幅连续16个月回落,本月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2和0.4个百分点;三线城市同比涨幅分别回落0.4和0.3个百分点。 环比方面,根据统计局数据,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3和0.2个百分点;三线城市环比涨幅分别回落0.1和0.2个百分点。 同时,就热点城市而言,刘建伟指出,1月份,在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继续作用下,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其中11个城市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统计局数据显示,从环比看,有7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降幅在0.1至0.4个百分点之间;深圳、杭州和福州3个城市持平。从同比看,有11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降幅在0.1至3.4个百分点之间,这些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总体而言,1月份全国70城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算数平均环比和同比涨幅均呈现收窄趋势,表明市场调控效果继续有效,正不断剔除房价泡沫。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也认为,热点城市的楼市调控政策持续显效,尤其是住房信贷政策逐步收紧,继续抑制房价上行。从1月份房价同比变动情况来看,楼市表现与城市调控政策力度基本同向。调控力度大的城市房价涨幅持续回落,调控力度最大的城市则基本出现了房价同比下调。 在楼市调控政策持续显效的背景下,对于2018年房地产市场,住建部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严格执行各项调控措施,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针对各类需求实行差别化调控政策,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详情]

1月份热点城市房价保持稳定 房贷利率方面则略有上浮
1月份热点城市房价保持稳定 房贷利率方面则略有上浮

  1月份热点城市房价保持稳定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许婷 国家统计局2月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其中11个城市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环比看,7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降幅在0.1个至0.4个百分点之间;深圳、杭州和福州3个城市持平。同比看,11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降幅在0.1个至3.4个百分点之间。 “1月份,在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继续作用下,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表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夏丹分析认为,1月份,热点城市房价保持稳定有三个方面原因。首先是年初楼市一般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重点城市推盘缩量,叠加需求趋势性下降,使年初交投活跃度降低。今年春节较晚,该影响将在2月份持续。 其次是住房按揭贷款环境继续收紧。尽管新年伊始银行新的信贷额度释放,去年末排队等候的房贷需求和新的申请相对还能得到一定满足,但在控制信贷规模和业务结构的严监管要求下,住房按揭贷款投放额度仍然受限。房贷利率方面则略有上浮,预计后续还将继续上涨。 据了解,1月份,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43%,即基准利率1.11倍,较上月上升了0.05个百分点,一年来累计增长近1个百分点。2月份,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上调了广州首套房贷利率至1.1倍,后续其他地区银行房贷定价也有上调的可能。 此外,违规资金涌入楼市通道被堵,从源头遏制住了楼市炒作之风。专家表示,2018年以来,多个监管部门共同推进房地产领域去杠杆、去通道,严控银行信贷和信托资金违规进入楼市。近期,银行对居民和房企违规加杠杆的产品正被集中清理,一些信托机构的房地产非标业务也已暂停。清理非标业务才刚开始,其范围或将继续扩大。 值得关注的是,据初步测算,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上涨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涨幅连续16个月回落,本月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2个和0.4个百分点;三线城市同比涨幅分别回落0.4个和0.3个百分点。 “一线城市在过去较长时间内同比增幅一直是正的,而现在首次出现了下跌。从统计的角度看,是有信号意义的,体现了一线城市房价真正跌回去年水平。而且一线城市具有领头羊的角色,后续二三线城市也会有类似下跌的可能。”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 而且,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3个和0.2个百分点;三线城市环比涨幅分别回落0.1个和0.2个百分点。 “涨幅变小则说明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继续有效,正不断剔除房价泡沫,类似趋势预计第一季度都会延续,即此类特征会保持。”严跃进表示。 夏丹预计,房价总体稳中有降的格局可能持续。她表示,随着去通道、整治非标的力度加大,其对行业的影响将持续发酵。此前因自身资质不足、证件不全而依赖非标融资的中小型房企受到的影响很大,因审批较快而青睐非标融资的房企资金链压力也有升级;大型房企非标融资比例不高,受到的影响较小,且较容易寻求其他替代渠道,但资金成本的明显提升无疑增大了整个行业融资压力。此外,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是今年的重头戏,这表示将更加考验开发商以低成本融资的能力和运营管理物业的能力。[详情]

一线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 因城施策政策效应释放
一线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 因城施策政策效应释放

  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 □本报记者 彭扬 国家统计局24日发布了1月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表示,1月份,在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继续作用下,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保持稳定。 具体来看,刘建伟表示,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3和0.2个百分点;三线城市环比涨幅分别回落0.1和0.2个百分点。 “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算数平均环比为0.34%,增幅由连续扩大三个月转而缩窄。”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夏丹表示,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年初楼市一般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重点城市推盘缩量,叠加需求趋势性下降,使年初交投活跃度降低。二是住房按揭贷款环境继续收紧。三是违规资金涌入楼市通道被堵,从源头遏制住楼市炒作之风。 数据显示,在1月70个大中城市中,有57个城市房价上涨或持平。易居研究院研究员赖勤表示,各地因城施策的政策调控效应在逐渐释放。从目前城市数据看,热点城市逐渐降温,环比增幅较大城市多集中在弱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如果此类城市楼市持续过热,需引起当地政府警惕,防范楼市出现不理性行为。 夏丹表示,房价总体稳中有降格局可能持续,但部分重点二三线城市商品房价格后续有局部上涨可能。近期,不少地方通过放宽落户条件和提供安置补贴方式吸引人才,定向放松住房限购政策,以储备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人口吸附能力,完成城市化目标。在严控大局下,部分二三线城市后续将进行一些“有条件”的调控政策局部修正。 赖勤表示,2017年以来,随着各地纷纷出台相应的楼市调控政策,因城施策调控效果显著,总体来看,楼市已渐趋合理。虽然2017年出现年底翘尾行情,但在2018年开年房价涨幅回落,在“房住不炒”大背景下,调控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叠加信贷收紧因素,预计2018年2月房价增幅将继续稳中有降,停留在合理区间。[详情]

1月11城市房价同比下降 楼市表现与调控力度同向
1月11城市房价同比下降 楼市表现与调控力度同向

  1月份11个城市房价同比下降楼市表现与调控力度“同向” ■本报记者 苏诗钰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表示,1月份,在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继续作用下,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保持稳定。 从环比看,有7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降幅在0.1个百分点至0.4个百分点之间;深圳、杭州和福州等3个城市持平。从同比看,有11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降幅在0.1个百分点至3.4个百分点之间。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涨城市集中在非热点调控城市,楼市表现与城市调控政策力度“同向”。调控力度较大的城市房价涨幅放缓,调控力度最大的几个城市房价同比下降。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城市数量来看,1月份房价上涨的城市数量有所减少。去年12月份有57个城市上涨,而今年1月份则为52个,很大程度上说明1月份各城市依然在积极管控房价。另外也不排除部分城市房企促销让利。 刘建伟表示,从数据来看,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三线城市环比涨幅分别回落0.1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 严跃进表示,政策效应的释放会带来房价泡沫的剔除。观察历史数据可以发现,一线城市往往是领头羊,其价格的下跌会带动其他城市。 “2018年将是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的关键年份。”张大伟表示,要处理好住房消费和投资、房地产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另外必须降低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回归居住属性。从政策预期看,下一步应加快住房、土地供应、完善房地产税收、租赁等制度,以长效机制引导市场稳定预期。[详情]

一线城新房价同比由涨转降 二三线房价涨幅持续回落
一线城新房价同比由涨转降 二三线房价涨幅持续回落

  新华社上海2月24日电 题:2018年首月: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同比由涨转降 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幅持续回落 新华社记者郑钧天 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涨转降,环比也由持平转为下降;二三线城市房价同环比涨幅则持续回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跌回1年前,比去年12月增加了上海和天津。从同比涨幅来看,深圳和成都房价已连续5个月同比下跌,北京、无锡、郑州、合肥、杭州、南京、福州等7个热点城市房价则连续4个月下跌。 数据显示,深圳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以3.4%的同比降幅连续5个月领跌全国,哈尔滨则以11.5%的同比涨幅领涨全国。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称,1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上涨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涨幅连续16个月回落;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也比上月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房价涨幅分化态势依然明显。即多数热点城市楼市持续降温,但部分弱二线城市的房价动能仍然强劲,如哈尔滨、沈阳、贵阳、西安、昆明和大连6个二线城市的房价同比增幅均超过10%,广西北海和湖南常德的房价同比涨幅也突破“两位数”。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热点城市的楼市调控政策持续显效,尤其是住房信贷政策逐步收紧,继续抑制房价上行。从1月份房价同比变动情况来看,楼市表现与城市调控政策力度基本同向。调控力度大的城市房价涨幅持续回落,调控力度最大的一二线城市则基本出现房价同比下调。 从环比看,与去年12月相比,今年1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的城市有52个,比上个月少5个,大连以1.6%的环比涨幅领涨;下降的城市有13个,比上个月多6个,降幅最大的为广东韶关,环比下降0.5%;上海和广州同以0.4%的降幅紧随其后。 刘建伟指出,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降幅比上月有所扩大;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房价涨幅均回落。 业内人士认为,持续的楼市调控效应正显现,1月70城环比房价变化体现出当前房地产市场去杠杆和稳房价的导向。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永岳认为,2018年将是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的关键年份。必须降低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回归居住属性。新的住房制度将处理好住房消费和投资、房地产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详情]

32月首降 一月楼市传递出了什么信号?
32月首降 一月楼市传递出了什么信号?

  32月首降,一月楼市传递出了什么信号? 作者:张文绞 拐点?还是上涨的起点? 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首月70城房价数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分析,在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继续作用下,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有降。 “数据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房价实现32个月来首次同比负增长。”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 换句话说,一线城市2018年1月份的房价已低于2017年同期水平。 对买房人来说,问题更直接,现在是不是最好的进场时机? 张帆摄 来源:中新网 拐点还是上涨的起点? 一线城市房价32个月来首次同比负增长,意味着房价拐点的到来还是下一轮暴涨的开始? 这要根据国家楼市调控的大方向来判断。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新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欧阳捷此前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也表示,中国从投资到消费的结构转型已见成效,十九大报告也不再强调GDP增速。在此背景下,指望调控放松、楼市回升、房价暴涨是不现实的,后市不会存在再次冲高的可能。 同策研究院院长助理张宏伟也认为,2018年楼市调整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既然调控放松无望,那么2018年的楼市会不会因此掉头向下,成为名副其实的“拐点”呢? 欧阳捷指出,调控就是调整和控制,试图在“不突破上限、不穿透下限”之间寻求平衡,上限就是泡沫不能继续膨胀到无法控制,下限就是控制泡沫不破。 换句话说,对房地产市场而言,大起不用想了,大落也不容易,因此,也不必过于担心房价会出现大跌。 一言以蔽之,房价要“稳”。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预测,经历2017年的楼市调控,房价持续上涨的态势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1月份,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其中11个城市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高莹摄 来源:中新网 楼市还需防范风险 “抓好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2018年的主要工作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不存在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调控部门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防范和有效化解多种因素、多个领域与多种可能的楼市风险。 首先是预期调整带来的连锁风险。 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就认为,2018年最大的不确定性是预期。预期就是人们对未来情况的估计。在楼市持续高压状态下,人们的预期一旦发生改变,房价下跌,可能导致部分房企资金链断裂、家庭资产缩水、金融机构呆坏账增多等问题。 其次是政策变动引发的市场波动风险。 严厉的调控政策已经持续一年多,力度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也取得明显效果。而一旦调控政策执行放松或者部分解除,也可能导致再度市场强烈反弹和泡沫放大。维持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政策需要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时,及时作出调整。 王剑摄 来源:中新社 最后是制度重塑的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在住房制度框架(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基本确定以后,与之匹配的土地供应、金融信贷和税收制度也在加紧建立。以住房租赁金融为例,一些制度创新潜藏着风险,如“存房贷”会不会帮助持有住房的房东套现,成为再购房的首付款,而“租房贷”会不会演化成开发企业的“曲线开发贷”和租房者购房的“首付贷”。 倪鹏飞认为,因此需要高度关注、引导和稳定预期,持续保持调控政策的韧性和机制化,加快推进独立缜密的改革方案出台。[详情]

32个月以来一线城市房价首降 专家:不能说是拐点来了
32个月以来一线城市房价首降 专家:不能说是拐点来了

  32个月以来一线城市房价首次下降,专家:不能说是拐点来了 澎湃新闻记者 计思敏 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房价上涨的城市数量有所减少。去年12月份有57个城市上涨,1月份则为52个。 业内专家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1月份各类城市依然在房价管控上是积极有效的。 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由涨转降 统计局数据显示,一线城市中,仅广州同比上涨3.7%;上海同比下降0.2%;北京、深圳则分别同比下降1.2%、3.4%。 按照统计局的初步测算,1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上涨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涨幅连续16个月回落,本月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这是32个月以来一线城市首次房价同比负增长,同时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已跌回去年水平。这是否意味着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拐点降至? 对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一线城市的拐点其实已经到来,因为这个数据的变动是有逻辑基础的,这和2017年一线城市购房政策较为严厉等有关,所以实际上政策效应释放,会带来房价泡沫的剔除。另外观察历史数据,一线城市往往是领头羊,其数据下跌会带动全国其他城市数据的下跌。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一线城市新房价格数据下跌并未是市场化的结果,拐点论并不成立。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认为,从统计的价格数据来看房地产市场的真实情况意义并不大。他指出,“过去这一年多时间各地政府出台严厉的调控政策,特别是针对新建商品住宅的价格管制使得新房价格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因此价格反映出来的意义并不大。” 交大房地产研究所副所长李骁也认为这并非是拐点。李骁指出,过去一年半时间政府通过对金融以及房地产领域双整顿的行政力量强制干预了房地产市场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动用了包括限制房价、限制转让、价格监管等手段来压制房价,但这并非是市场化的结果,并不健康。在他看来,长效化的机制并未出台,一旦调控政策放松,房价很可能就会反弹。 15个热点城市中11个城市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统计局数据显示,15个热点城市中,有7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降幅在0.1至0.4个百分点之间;深圳、杭州和福州3个城市持平。从同比看,有11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降幅在0.1至3.4个百分点之间,这些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对此解读称,1月份,在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继续作用下,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其中11个城市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另外一方面,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二三线城市涨幅回落。 统计局数据显示,15个热点城市中,有11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出现下降,仅厦门、济南、武汉、广州四个城市同比上涨。 统计局监测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3和0.2个百分点;三线城市环比涨幅分别回落0.1和0.2个百分点。 具体而言,70个大中城市中,环比增幅最大的三个城市为大连、昆明和襄阳。而从同比增幅来看,深圳、无锡和福州的下跌幅度是最大。 对此,严跃进指出,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一点,深圳等城市持续性的楼市调控正积极显现出来,正体现出当前房地产市场去杠杆和稳房价的导向。 [详情]

交行点评1月房地产数据:一线城市房价同比由正转负
交行点评1月房地产数据:一线城市房价同比由正转负

  新浪财经讯  2月24日消息,今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3个,上涨的城市有52个,持平的城市有5个。环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1.6%,最低为下降0.1%。大连环比涨1.6%,涨幅最高。 交行宏观对此分析称,2018年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环比涨幅均有缩窄,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季节性因素和融资环境的收紧。接下来房价可能呈现总体稳中有降、重点区域局部上涨的格局,去通道力度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将持续发酵。 具体如下: 2018年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算数平均环比为0.34%,增幅由连续扩大三个月转而缩窄。其中一线城市新房均价环比上月下降0.15%,降幅扩大;二线和三线城市环比增速分别为0.35%和0.39%,增幅均有缩小。算数平均同比方面,增幅收窄至5.39%。其中一线城市房价同比在历经2年7个月的连续上涨后,由正转负,同比下降0.28%;二线和三线城市同比增幅均较上期有所收窄。 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 年初楼市一般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重点城市推盘缩量,叠加需求趋势性下降,使年初交投活跃度降低。今年春节较晚,该影响将在2月持续。 2. 住房按揭贷款环境继续收紧。尽管新年伊始银行新的信贷额度释放,去年末排队等候的房贷需求和新的申请相对还能得到一定满足,但在控制信贷规模和业务结构的严监管要求下,住房按揭贷款投放额度仍然受限。房贷利率方面则略有上浮,预计后续还将继续上涨。1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43%,即基准利率1.11倍,较上月上升了0.05个百分点,一年来累计增长近1个百分点。2月工农中建上调了广州首套房贷利率至1.1倍,后续其他地区银行房贷定价也有上调的可能。 3. 违规资金涌入楼市通道被堵,从源头遏制住了楼市炒作之风。2018年以来,多个监管部门共同推进房地产领域去杠杆、去通道,严控银行信贷和信托资金违规进入楼市。近期银行对居民和房企违规加杠杆的产品正被集中清理,一些信托机构的房地产非标业务也已暂停。清理非标业务才刚开始,其范围或将继续扩大。 接下来,房价总体稳中有降的格局可能持续,但部分重点二三线城市商品房价格后续有局部上涨的可能。近期不少地方通过放宽落户条件和提供安置补贴的方式吸引人才,定向放松了住房限购政策,其中多数如武汉、南京等二线省会城市目的更多的是着眼于在长期内储备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人口吸附能力,完成城市化目标。在严控大局下部分二三线城市后续将进行一些“有条件”的调控政策局部修正,可能存在两种类型:一种如上述主要是区域重点城市,为人口驱动型;另一种则是因高库存或财政压力而放松调控的城市,为库存或财政压力型。 随着去通道、整治非标的力度加大,其对行业的影响将持续发酵。此前因自身资质不足、证件不全而依赖非标融资的中小型房企受到的影响很大,因审批较快而青睐非标融资的房企资金链压力也有升级;大型房企非标融资比例不高,受到的影响较小,且较容易寻求其他替代渠道,但资金成本的明显提升无疑增大了整个行业融资压力。此外,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是今年的重头戏,这表示将更加考验开发商以低成本融资的能力和运营管理物业的能力。[详情]

统计显示:1月份商品住宅价格稳中有降
统计显示:1月份商品住宅价格稳中有降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国家统计局24日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有降,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涨转降,二三线城市同比涨幅回落。 统计显示,1月份,初步测算,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上涨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涨幅连续16个月回落,本月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2和0.4个百分点;三线城市同比涨幅分别回落0.4和0.3个百分点。 环比方面,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二三线城市涨幅回落。统计显示,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3和0.2个百分点;三线城市环比涨幅分别回落0.1和0.2个百分点。 “1月份,在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继续作用下,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说。 刘建伟介绍,从环比看,有7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降幅在0.1至0.4个百分点之间;深圳、杭州和福州3个城市持平。从同比看,有11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降幅在0.1至3.4个百分点之间,这些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详情]

重磅信号!一线城市房价32个月以来首现同比负增长
重磅信号!一线城市房价32个月以来首现同比负增长

  重磅信号!一线城市房价32个月以来首现同比负增长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梁敏)随着楼市调整政策效应显现,新年首月房价出现一个重大信号: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同比由上涨转为下降。分析人士称,这是一线城市房价同比32个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从统计角度看有信号意义,体现了一线城市房价真正跌回去年水平。后续二三线城市也会有类似下跌的可能。 热点城市房价继续保持稳定 国家统计局24日发布了2018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数据显示,1月份,15个热点城市中,有11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降幅在0.1至3.4个百分点之间,这些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从环比看,有7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深圳、杭州和福州3个城市持平,但北京环比却出现上升。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称,1月份,在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继续作用下,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保持稳定。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中国证券网记者采访时表示,1月份全国70城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环比和同比涨幅均呈现收窄趋势,表明市场调控效果继续有效,正不断剔除房价泡沫,类似趋势预计第一季度都会延续。 一线城市房价同比由涨转跌 分城市间来看,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涨转降,二三线城市涨幅回落;从环比来看,一线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二三线城市涨幅回落。 “此次城市分类中,最大的信号在于一线城市。”严跃进分析说,“一线城市在过去31个月,同比增幅一直是正的,而现在首次出现了下跌。虽然实际感受可能不太一样,但从统计的角度看,是有信号意义的,体现了一线城市房价真正跌回去年水平。” 他认为,一线城市一向担当房价“领头羊”角色,预计后续二三线城市也会有类似下跌的可能。 中原地产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今年楼市平稳开局。目前看,今年的调控政策力度依然持续,70城市房价数据依然会明显分化,最近发布吸引人才的系列城市,预计房价在年初有望平稳,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价将继续同比下调。 他还预计,今年全国两会前后,抑制部分过热的三四线城市楼市,及全国大部分城市住房租赁的各种配套政策都将是各方关注的核心内容。分类调控、因城施策将持续影响2018年房地产市场。[详情]

严跃进:一线房价31个月来首现同比下跌 有信号意义
严跃进:一线房价31个月来首现同比下跌 有信号意义

  新浪财经讯 2月24日消息,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认为,一线城市在过去的31个月,同比增幅一直是正的,而现在首次出现了下跌。虽然实际感受可能不太一样,但从统计的角度看,是有信号意义的,体现了一线城市房价真正跌回去年水平。而且一线城市具有领头羊的角色,后续二三线城市也会有类似下跌的可能。 详文如下: 1、指数环比和同比 从此类指数可以看出,2018年1月份全国70城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环比增幅为0.3%,同比增幅为5.4%,均保持了正增长但幅度变小的态势。其中正增长的特点说明当前市场还没有完全进入降价的区间,而幅度变小则说明市场调控效果继续有效,正不断剔除房价泡沫,类似趋势预计第一季度都会延续,即此类特征会保持。 2、升降城市数量 从城市数量来看,1月份房价上涨的城市数量有所减少。其中去年12月份有57个城市上涨,而现在1月份则为52个,所以很大程度上也说明1月份各类城市依然在房价管控上是积极有效的。另外也不排除部分城市房企积极做促销,适当做降价让利的做法。 3、城市排行榜 从房价环比增幅排行看,环比增幅最大的三个城市为大连、昆明和襄阳。所以观察此类城市,房价上涨实际上正进入非热点二线城市和非热点三线城市,尤其是城市规模较大的此类城市。逻辑上说此类城市市场未来还会有所强劲,要防范政策收紧的风险。 而从同比增幅来看,深圳、无锡和福州的下跌幅度是最大的,所以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一点,此类城市持续性的楼市调控正积极显现出来,正体现出当前房地产市场去杠杆和稳房价的导向。 4、一二三四线 此次城市分类中,最大的信号在于一线城市。因为一线城市在过去的31个月,同比增幅一直是正的,而现在首次出现了下跌。虽然实际感受可能不太一样,但从统计的角度看,是有信号意义的,体现了一线城市房价真正跌回去年水平。而且一线城市具有领头羊的角色,后续二三线城市也会有类似下跌的可能。当然需要强调一点,这个是统计字数的概念,而不是实际房价的概念。 5、一二手房 从一二手房的数据可以看出,增幅都在收窄,这一点趋势都差不多。基本上都体现了当前市场预期相对稳定的态势。而且类似逻辑在2月份,即春节假期所在的月份,基本上也是有类似的逻辑的。[详情]

1月70城新房价格:52城环比上涨 大连环比涨1.6%最高
1月70城新房价格:52城环比上涨 大连环比涨1.6%最高

   官方阅读: 统计局: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由涨转降 2018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动情况 (一)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3个,上涨的城市有52个,持平的城市有5个。环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1.6%,最低为下降0.1%。大连环比涨1.6%,涨幅最高。 (二)与上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1个,上涨的城市有59个,持平的城市有0个。环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11.5%,最低为下降0.1%。 表1: 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对比表 城市 同比(上年同月=100)- 环比(上月=100)- 2018年1月 2017年12月 2018年1月 2017年12月 北京 98.8 99.8 100.2 100 天津 99.9 100.1 100.5 100.2 上海 99.8 100.2 99.6 100.3 南京 98 98.6 99.7 100.1 无锡 97.3 98.9 99.7 100.2 杭州 99 99.4 100 100 合肥 99.7 99.8 99.9 100 福州 97.7 98.3 100 99.8 厦门 102.3 102.2 99.7 99.8 济南 100.9 100.9 100.5 100.3 郑州 99 99.3 99.7 100.3 武汉 100.7 100.6 100.4 100.3 广州 103.7 105.5 99.6 99.7 深圳 96.6 97 100 99.8 成都 98.7 99.4 100.2 100.5 表2:2018年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城市 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城市 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100 北京 100.2 98.8 133.6 唐山 100.7 106.9 109.4 天津 100.5 99.9 128 秦 皇 岛 100.8 105.8 112.4 石 家 庄 100.1 102.6 123.6 包头 100.8 103.8 102.7 太原 100.5 107.8 112.3 丹东 100.1 104.2 102 呼和浩特 100.1 106.8 107.2 锦州 100.4 100.9 96.9 沈阳 100.9 111.4 114.9 吉林 100.5 108.1 109.6 大连 101.6 110.4 112.4 牡 丹 江 100.3 106.9 105 长春 100.7 109.5 113.4 无锡 99.7 97.3 131 哈 尔 滨 100.1 111.5 114.3 扬州 100.9 109.1 121 上海 99.6 99.8 145.1 徐州 100.6 108.3 119.3 南京 99.7 98 145.3 温州 100.4 107.2 114 杭州 100 99 132.6 金华 100.2 109.3 118.7 宁波 100.7 106.2 121.7 蚌埠 99.9 108.4 117.2 合肥 99.9 99.7 148.3 安庆 100.5 105.7 113.5 福州 100 97.7 127 泉州 99.7 100.1 110.1 厦门 99.7 102.3 151.6 九江 100.5 108.3 121.2 南昌 99.9 106 123.6 赣州 100.2 101.1 115.1 济南 100.5 100.9 121.5 烟台 101 109.5 115.5 青岛 100.1 103.6 117.3 济宁 100.2 109.8 110.3 郑州 99.7 99 129.4 洛阳 100.5 108.9 113.6 武汉 100.4 100.7 129.9 平 顶 山 100.6 107 111.3 长沙 100.4 105.4 125.9 宜昌 100.9 108.2 114.2 广州 99.6 103.7 136.4 襄阳 101.2 106.7 108.4 深圳 100 96.6 144.3 岳阳 100 107.9 112.8 南宁 100.1 108.4 123.1 常德 100.3 110.2 112.5 海口 100.4 101.7 108.7 惠州 100 103.7 130.5 重庆 100.3 108.3 118 湛江 100.1 108.3 116.2 成都 100.2 98.7 105.5 韶关 99.5 104.3 112.1 贵阳 101 111.2 117.1 桂林 99.8 107.2 110.1 昆明 101.4 110.6 114.5 北海 99.7 110.5 115.2 西安 100.6 111.1 121.1 三亚 100.9 103.3 110 兰州 100.4 105.3 109.2 泸州 100.8 106.6 110.3 西宁 100.2 105.7 107 南充 100.3 109.9 110.5 银川 100.4 104.1 105 遵义 101.1 107.9 109.2 乌鲁木齐 100.4 107.5 105.2 大理 100.7 106.4 108.9 表3:2018年1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 城市 环比 同比 定基 城市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100 北京 99.4 96.9 146.8 唐山 100 103.3 105.3 天津 100.6 98.2 125.1 秦 皇 岛 100 105.4 108.4 石 家 庄 99.6 99.8 118.3 包头 99.9 102.6 100.3 太原 100.9 108.3 114.9 丹东 100.3 102.7 100.7 呼和浩特 100.3 102.8 101.8 锦州 100 100.2 93.6 沈阳 100.1 107.3 109 吉林 100.2 103.8 105.5 大连 100.7 105.9 107.2 牡 丹 江 99.8 102.9 103.5 长春 100.5 105.5 106.5 无锡 99.9 108.5 129.1 哈 尔 滨 100.2 106.6 108.6 扬州 100.2 105.5 112.3 上海 100.1 100.8 141.5 徐州 100.3 105.3 110.9 南京 99.6 97.6 135.2 温州 99.9 106.4 111.5 杭州 100.2 106.9 134.3 金华 100.3 107.5 113.5 宁波 100.4 107.2 118.3 蚌埠 100 107.1 112.3 合肥 100 99.3 151.4 安庆 99.9 105.9 113.2 福州 99.9 104.9 125.6 泉州 100 105.9 112.4 厦门 99.2 102.2 140.7 九江 100.3 104.4 114.6 南昌 99.9 103.1 118.2 赣州 100.4 102.7 113.7 济南 99.6 102.3 119.4 烟台 100.3 106.5 109.2 青岛 100.1 110.6 122.7 济宁 100.2 106.6 107.9 郑州 99.5 99.7 130.3 洛阳 100.2 104.2 106.6 武汉 100.3 108.8 136.8 平 顶 山 100.6 105.6 106 长沙 100.2 110.6 126.2 宜昌 101 106.6 111.4 广州 99.9 107.6 145.9 襄阳 100.7 105.7 106.4 深圳 100.9 102.6 145.3 岳阳 100.2 104.6 107.2 南宁 100.2 107 115.7 常德 100 104.2 106.7 海口 100.5 100.6 103.6 惠州 100.3 106 122.8 重庆 100.1 108 115.6 湛江 100.3 107.4 109.4 成都 99.7 103.5 110.2 韶关 99.7 105.1 107 贵阳 100.5 104.9 107.9 桂林 100.1 103.1 100.2 昆明 100.7 106.4 108.9 北海 99.9 108 112.1 西安 100 108.9 105.1 三亚 100.1 101.7 105.5 兰州 100.7 103.5 104.7 泸州 100.3 104.4 109 西宁 100.3 102.5 101.7 南充 100.5 107 110.3 银川 100.2 101.2 100.5 遵义 100.7 105.3 106.5 乌鲁木齐 101.1 109.5 107.8 大理 100.7 102.9 101.6 表4:2018年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分类指数 城市-- 90m2及以下 90-144m2 144m2以上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100 北京 100.2 99.9 121.4 99.9 99 137.3 100.4 98 139.9 天津 100.5 100.1 133.7 100.5 98.9 126.8 100.4 101.5 126.1 石 家 庄 100.7 102.7 122.2 100.3 102.9 124.6 99.3 101.8 121.7 太原 100 107.9 114.6 100.7 108.7 113.8 100.5 106.4 109.5 呼和浩特 100.3 106.4 103.7 99.9 105.9 107.4 100.3 108.9 108.6 沈阳 101.3 112.3 118.1 100.8 112 114.8 100.1 109.1 109.4 大连 101.3 110.1 111.7 102 111.8 116.4 101.5 108 106.4 长春 101.2 111.9 118 100.3 109.4 111.8 100.5 106.6 110.3 哈 尔 滨 99.9 112.9 114.8 99.9 112 115.5 100.6 109.2 111.5 上海 99.9 100 147.4 99.1 99.7 146 99.9 99.8 143.4 南京 99.8 99.3 150.7 99.7 97.9 144.9 99.7 97.1 141.6 杭州 100 99.2 137.3 99.8 98.4 131.5 100 99.4 128.2 宁波 101.1 107.7 126.3 100.4 105.4 121.2 100.9 106.8 120.5 合肥 99.8 98.5 146.5 99.9 100 148.8 100.2 100.4 148.8 福州 99.4 95 124.6 99.9 96.7 126.1 100.3 100.7 129.4 厦门 99.9 102.1 151.4 99.6 102.4 152.2 99.8 102.3 150.7 南昌 100.4 108.3 127.7 99.9 106.2 123.8 99.7 103.8 120.4 济南 100.3 99.4 119 100.2 101 122.5 101.4 101.3 119.7 青岛 100.1 103 116.9 100 103.6 118.6 100.1 104.8 115.4 郑州 99.9 99.7 131.9 99.4 98.8 128.6 100 97.7 124.4 武汉 100.3 100.4 129.8 100.3 101 131 100.5 99.9 126 长沙 100.9 105.3 123.4 100.1 105.3 126.2 100.4 105.4 127.1 广州 99.7 105 138.7 99.6 103.4 136.3 99.6 103.6 135.4 深圳 99.7 96.9 143.7 99.6 96.3 143.6 101 96.2 146.1 南宁 100.2 109.5 125.1 99.8 106.6 121.7 100.3 110.5 122.4 海口 100.2 97.6 106.4 100.4 103 110.4 100.9 102.5 106.6 重庆 100.1 110.4 120.2 100.3 106.6 116.6 100.5 108 117 成都 99.8 99.7 105.1 100.5 97.1 105.4 100.5 99.5 106.6 贵阳 100.6 112.7 118.6 101.3 111 117.6 100.6 109.5 113.3 昆明 101.3 109.8 114.8 101.5 110.4 114.5 101.5 111.6 114 西安 99.7 110.2 121.2 100.8 112.1 121.5 100.9 110.3 120.2 兰州 100.9 105.6 109.7 100.1 105.7 109.2 100.2 104 108.1 西宁 100.2 107 109 100.2 106 107 100 104.4 105.9 银川 100.4 104.4 105.8 100.1 104 104.8 101.1 104.5 105.1 乌鲁木齐 100.1 107.7 104.7 100.6 108.1 107.1 100 105.6 100.2 唐山 100.2 105.9 108.8 101 107 109.9 100.5 107.8 109.1 秦 皇 岛 100.6 107 113.1 101 105.9 113.5 100.3 104.1 107.5 包头 100.9 109.2 107.5 101 103 102.7 100.5 102.7 99.8 丹东 100 104.7 103.5 100.1 104.2 102.3 100 103.4 97.9 锦州 100.4 101.9 94.8 100.5 100.5 97.9 100 99.9 96.1 吉林 100.7 107.6 108.9 100.2 108.1 109.8 100.7 109.4 110.5 牡 丹 江 100.4 107.2 103.8 100.2 107.4 106.5 100.3 102.5 99.9 无锡 99.6 98.5 135.5 99.7 98 134.1 99.6 94.9 121.8 扬州 101.1 108.8 121.5 100.8 108.6 121.1 101 111.2 120.4 徐州 100.2 109.1 120.3 100.6 108.3 119.4 100.7 107.3 118.1 温州 100.7 105.6 111.1 100.5 106.8 115.3 100 108.9 114.4 金华 100.3 109.9 120.8 100.5 109.5 120 99.9 108.4 114.8 蚌埠 100.9 109 117.8 99.5 108.5 117.3 99.7 104 111.6 安庆 100.2 105.8 114.4 100.6 105.7 113.5 100.2 105 112 泉州 99.4 101.2 110.8 99.7 100.2 110.1 99.9 99.3 109.6 九江 100.7 110.4 123.6 100.6 108.1 121.1 100.1 107.5 119.8 赣州 100.4 102.3 117 100.1 100.5 114.1 100.7 102.2 117.5 烟台 100.8 108.4 112.7 101.1 111 118.9 100.7 106.2 110.2 济宁 100.4 111.2 111.9 100.3 110.5 111.3 99.8 107.8 107.6 洛阳 101.2 112.1 121.6 100.3 108.3 112.4 100.8 108.2 111 平 顶 山 100 105.9 109.9 100.8 108.1 112.3 100.6 104.8 109.4 宜昌 101.4 107.1 112.6 100.8 108.8 114.8 101.1 106 112.8 襄阳 101.7 110.8 113.7 101.1 105.8 107.6 101 106.1 105.5 岳阳 100.2 106.2 111.3 100.1 111 114.6 99.9 102.5 110 常德 100.5 112.3 115.1 100.2 109.2 111.7 100.3 109 110.2 惠州 99.8 106.2 131.7 99.8 103.9 131.5 100.6 101.6 127.8 湛江 100 107.5 116.6 100 108.5 116.5 100.4 109.1 114 韶关 99.6 101.5 110.1 99.7 104.8 112 99.2 104.4 112.8 桂林 100.5 108.2 109.6 99.7 106.7 109.2 99.7 107.6 113.1 北海 99.8 109.7 114.9 99.7 112 115.8 99.9 109.5 114.8 三亚 100.9 104.9 112.4 100.7 102.6 109.1 101.1 101.8 107.3 泸州 101 104.8 109.8 100.7 107.1 110.4 101 109.1 111.4 南充 100.3 110.2 111.1 100.3 109.6 110.3 101.2 112.2 110.1 遵义 101.2 107.4 110.8 101.1 108.6 109.1 101.2 104.7 107.5 大理 101.2 110.5 113 100.2 104.2 107.3 101 106.7 108.5 表5:2018年1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类指数 城市-- 90m2及以下 90-144m2 144m2以上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100 北京 99.4 96.4 146.8 99.4 97.1 145.9 99.3 98 148.8 天津 100.6 98.4 128.3 100.4 98.7 125.2 101 96.1 115.1 石 家 庄 99.8 100.3 121 99.5 99.4 117.3 99.8 99.4 113.4 太原 100.7 107.7 115 101 109.8 116.6 101.1 107.1 111.8 呼和浩特 100.4 102.9 101.8 100.3 102.6 101.9 100.3 102.9 101.2 沈阳 100.1 107.2 108.8 100 107.4 110.1 100 108 107.4 大连 100.8 105.7 107.1 100.7 105.9 107.6 100.5 107.6 106.9 长春 100.6 105.3 107.4 100.3 105.5 105.5 100.4 106.5 105.5 哈 尔 滨 100.2 106.7 108.9 100.2 106.7 108.5 100.3 106 108 上海 100.3 99.7 142.1 100 101.6 140.8 99.7 102.1 141.4 南京 99.5 96.4 130.4 99.7 98.9 137.8 99.6 97.2 139.3 杭州 100.2 107.2 135.5 100.1 107.7 135.1 100 105.2 130.8 宁波 100.3 107.8 118.3 100.4 107 119 100.6 106.8 116.8 合肥 99.9 99.3 152.6 100.1 99.3 149.9 100.1 99.7 153.4 福州 99.9 105.2 125.3 99.8 104.7 124.7 100 104.9 127.3 厦门 99.1 103 144.5 99.2 102.1 139.7 99.4 101.5 137.7 南昌 100.2 104.7 121.1 99.5 102.3 116.5 100.3 99.5 113.3 济南 99.6 102.8 120.6 99.6 101.7 118.8 100 102.6 117.3 青岛 100.1 110 122 100.2 109.6 122.1 100.1 114.6 125.4 郑州 99.6 99.8 130.8 99.5 99.2 130.8 99.6 100.7 128.4 武汉 100.3 109.4 139 100.3 108.6 137.1 100.6 108.2 131.8 长沙 99.9 110.8 125.6 100.2 110.6 125.2 100.4 110.5 128.2 广州 99.9 109.2 148.3 100.1 106.3 143.9 99.7 105.4 142.7 深圳 101 103.7 149.4 100.6 100.9 140.7 101.2 103 143.6 南宁 100.1 105.2 113.2 100.1 107.1 114.5 100.6 110.7 123.2 海口 100.3 100.3 103.1 100.5 101 104.4 101.1 100.8 103.5 重庆 100.1 107.9 115.6 100.1 108.9 117.8 100.2 105.8 110.1 成都 99.6 103.7 111.8 99.5 102.9 108.6 100.5 104.4 109.8 贵阳 100.2 105 107.6 100.4 104.5 107.3 101.1 105.7 109.7 昆明 100.8 105.2 108.2 100.7 106.3 108.5 100.4 108.6 110.5 西安 100 110.5 106.7 100 108.7 105.6 100.1 106.9 101.5 兰州 100.6 103.8 106.1 100.7 103.3 104.1 100.8 103.3 103.3 西宁 100.2 102 101.4 100.3 102.7 101.9 100.4 102.2 101.5 银川 100.2 101.2 100.8 100.2 101 100.3 100.4 101.6 99.8 乌鲁木齐 101.1 111.5 108.2 101.2 108.8 108.2 101 104 104.4 唐山 100.1 103.5 105.9 100.1 103.4 105 99.7 101.6 103.3 秦 皇 岛 100.1 106.4 110.3 99.8 105.4 107.9 100.1 101.6 104.5 包头 99.8 101.2 98.9 100 104.5 102.4 100 100.4 97.1 丹东 100.3 102.9 100 100.3 102.5 102.7 100.2 102.7 97.7 锦州 100.1 100.2 93.9 100 100 93.1 100 101 94 吉林 100.2 103.8 105.7 100.1 103.9 105.9 100.2 103.5 102.9 牡 丹 江 99.7 102.5 104.6 100.3 105.1 101.8 99.7 98.4 92.5 无锡 100 108.5 130 99.7 108.2 128.3 100.5 109.3 129.1 扬州 100.2 106 112.9 100.2 105 111.8 100 105.5 111 徐州 100.5 105.5 111.6 100.1 104.9 110.1 100.5 106 112 温州 99.8 107.1 113.7 99.9 106.6 112 99.9 105.5 108.8 金华 100.2 108.2 115.5 100.3 107.5 112.5 100.4 106.6 111.8 蚌埠 100 107.1 112.6 100 107 112.2 100.1 107.4 111.7 安庆 99.9 105.6 113 99.9 106.4 113.8 100.1 105.3 111.9 泉州 100.3 105.9 112.2 99.9 106.8 112.8 100 104.7 112.3 九江 100.3 104.1 117.3 100.3 104.6 112.8 100 104.4 110.6 赣州 100.2 102.7 113.1 100.5 102.7 114.8 100.5 102.6 112.3 烟台 100.4 107.7 111.1 100.3 105.6 107.9 100.2 104.3 104.7 济宁 100.2 105.8 107 100.3 108.1 110.1 100 103.1 101.7 洛阳 100.2 104.3 107.8 100.2 104.1 106.4 100.1 104.2 105.4 平 顶 山 100.7 103.7 102 100.9 108.2 107.8 100.1 104.8 109.7 宜昌 100.8 106.6 112.6 101 106.7 111.3 100.9 106 108.6 襄阳 100.6 104.9 106.5 100.9 106.5 107.6 100.2 104.5 102.3 岳阳 100.2 105 108 100.2 104.3 106.5 100.4 104.4 107.7 常德 99.9 104.3 107.2 100 104.2 106.3 100.3 104.4 106.5 惠州 100.1 106.7 123.6 100.4 106.1 122.9 100.2 104.8 121.6 湛江 100.3 107.7 109 100.3 107.5 109.5 100.1 105.8 110.1 韶关 99.9 104.9 106.9 99.8 105.8 107.9 99.4 104.2 105.7 桂林 100 103.5 100.5 100 102.1 99.5 100.5 104.5 101.3 北海 99.9 108.5 112.3 100 107.4 112.1 99.6 107.2 110.7 三亚 100.1 101.5 105.8 100 102 105.8 100.1 101.8 104.8 泸州 99.9 103.3 107.7 100.4 104.9 109.8 100.1 104.6 107.5 南充 100.4 107.8 111.1 100.5 106.6 109.8 100.4 105.1 108.5 遵义 100.5 105.1 107.3 100.8 105.7 106.4 100.5 104.4 104.6 大理 100.5 103.1 101.1 101.1 103.2 103.4 100.5 102.1 99.8 [详情]

统计局: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由涨转降
统计局: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由涨转降

   推荐阅读: 1月70城新房价格:52城环比上涨 大连环比涨1.6%最高 2018年1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有降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1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了2018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进行了解读。 一、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其中11个城市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1月份,在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继续作用下,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继续保持稳定。从环比看,有7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降幅在0.1至0.4个百分点之间;深圳、杭州和福州3个城市持平。从同比看,有11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降幅在0.1至3.4个百分点之间,这些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二、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涨转降,二三线城市涨幅回落 1月份,初步测算,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上涨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涨幅连续16个月回落,本月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2和0.4个百分点;三线城市同比涨幅分别回落0.4和0.3个百分点。 三、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二三线城市涨幅回落 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二手住宅销售价格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3和0.2个百分点;三线城市环比涨幅分别回落0.1和0.2个百分点。[详情]

海通宏观:春节效应下的经济真相
海通宏观:春节效应下的经济真相

  “春节效应”下的经济真相(海通宏观姜超、李金柳、陈兴)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姜超、李金柳、陈兴 “春节效应”下的经济真相(海通宏观姜超、李金柳、陈兴) 摘 要 1月经济大幅改善?从当前公布的数据来看,1月经济开局良好,且不乏亮点。1月中采制造业PMI处于历年同期高位,进口增速跳升至36.9%,房地产销售和乘用车零售销量1月末跳升,挖掘机销量1月增速135%,创17年3月以来新高,这些数据是否能证明1月经济的良好表现? 春节错位不可忽视!1月宏观和中观经济数据向好,但就此判断经济大幅改善依然为时尚早,1-2月春节假期错位的影响不可忽视。春节长假通常伴随着销售歇业和生产停工,会影响相应时间内的经济活动,而春节时间的错位,则使得1-2月的经济数据同比往往出现较大偏差。我们统计了从1995年到2017年每年的春节时间,并将2月1日作为基准来衡量春节在公历日期上的错位天数。发现春节的日期越晚,1月的进口增速、工业增加值同比相比于1-2月增速均值的正向偏离程度也越大。 如何消除春节效应的“扰动”?统计本身可以对数据采取更精确的季节性调整,国内外统计部门也都研发了工具对数据进行季调。但在实际中并非每个数据都及时公布季调值,因而我们依然需要判断和消除“春节效应”的扰动。首先,定性的比较上,可以将1月数据与1-2月累计值对比,确定扰动导致的偏离方向。过去十五年里,07、10、13、15年与18年类似,春节在2月中旬,且上一年的春节在1月下旬。其次,也可以对初始值做一定的调整,增强1月份经济数据的可比性。调整方法一:以春节为基准日,以节前一段时间作为周期,计算增速。这相当于将公历周期的统计值重新组合为农历周期的数据,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比直接用公历月份更好地刻画春节前的经济情况,并且计算增速的可比性也更强,适合比月度更高频的数据。调整方法二:对月度数据,按工作日折算成去年同期可比的口径。长假使春节所在月份工作日减少,例如18年1月的法定工作日比17年多了4天,按比例算是21%,直接做同比的结果与工作日长短关系更大,而非经济的实际变化。因此可以先将月度数据按实际工作天数“日度化”再进行同比,来增强和去年同期的可比性。 “春节效应”背后的数据真相。从生产端来看,粗钢产量和发电耗煤增速反映出经济开局整体平稳、改善相对温和。在剔除“春节效应”后,重点钢企粗钢产量1月增速与12月相比依然小幅改善。发电耗煤1月增速调整后从初值23%降至11%,升幅相对温和。重卡销量增速剔除“春节效应”的干扰后,从初值32%降至9%(中性假设情景下的增速),较12月的负增也呈现一定的改善。从需求端来看,剔除“春节效应”后,地产和汽车的实际需求仍弱、地产基建投资或保持稳定。表面上,地产和汽车的销量在1月大幅反弹。但剔除“春节效应”后,18年春节前7周到前2周41城地产销量周度同比增速均处历年同期低位,指向终端地产需求仍显低迷,而汽车销售1月增速的反弹也主要是去年1月工作日减少所致,调整后的数据表明实际需求仍弱。1月挖掘机销量经调整后增速仍保持在去年以来的水平,地产、基建投资或相对平稳。而外贸数据的季调增速同样印证了上述结论。从海关总署公布的季调增速来看,1月进口同比20.4%,较17年12月的低位大幅反弹,但整体水平与10-11月相当,说明国内需求和工业生产整体温和。 由于1月公布的经济数据有限,我们只能从一些侧面来探寻有限数据反映出的经济状况,1月部分经济数据的大幅反弹很大程度上与春节时间的错位有关。在剔除了春节错位的影响后,当前数据显示,1月经济生产略有改善,但需求依然不强。而要更全面地判断18年开局经济走势如何,仍需结合2月份的数据综合解读。 1. 1月经济大幅改善? 18年经济开局如何?由于统计局将1月的重要经济数据和2月合并发布,因此年初经济的真实情况在3月才能终见端倪。而从现有数据的表现来看,1月经济开局平稳,运行良好,且不乏亮点。1月中采制造业PMI虽下滑至51.3%,但处于历年同期高位,财新制造业PMI不仅同样处于同期高点,并且持平在17年9月以来的高位。从进出口贸易来看,出口增速略升至11.1%,外需依然强劲,而进口增速跳升至36.9%,似乎指向内需也大幅改善。 宏观数据指向经济出现向好态势,那么中观行业层面又是怎样景象呢?且先不说房地产销售和乘用车零售销量等高频数据在1月末的跳升,从月度数据上来看,与基建地产投资关系密切的挖掘机销量增速在1月跳升至135%,创17年3月以来新高,与交通运输关系密切的重卡销量增速在1月也由负转正至32%。中观数据也似乎印证了1月经济的良好表现。 2. 春节错位不可忽视! 1月宏观和中观经济数据向好,是否能够就此说明18年经济的“开门红”?我们认为,下此判断为时尚早。统计局合并发布数据的初衷即在于1月和2月数据常受到节日因素的扰动,春节假期错位的影响不可忽视。 我国经济数据统计及其比较常根据的是公历日期,然而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时间却是依据农历,公历与农历的日期错位影响了经济数据的可比性,而春节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假期时间较长、且全国普遍停工,由其带来的对经济数据的扰动可被称为“春节效应”。 18年初进口数据的跳升即与“春节效应”有关。我们统计了从1995年到2017年每年的春节时间,并将2月1日作为基准来衡量春节在公历日期上的错位天数。我们发现,春节日期越晚,1月的进口增速相比于1-2月进口增速均值的正向偏离程度就越大。也就是说,春节日期的推迟可能会造成1月进口增速的“虚高”。 对于外贸企业,春节的扰动与也企业在节前节后的外贸活动安排有关。一般来说,外贸企业在春节到来前往往提前安排出口,以减少春节休假停工无法出货的影响,而在春节后,外贸企业通常选择“进口先行”以开启生产,春节前的进口则相对减缓。 国内生产同样也受到“春节效应”的影响。对95年至17年以来春节错位因素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偏离程度的统计同样表明,随着春节日期的推后,1月工业增加值增速较1-2月均值也存在较高的正向偏离程度。 从中观行业层面来看,“春节效应”的成因显而易见:一方面,像商品房等销售需要向政府部门登记备案,春节较长假期造成商品房销售登记的放缓,形成了成交面积的低基数,其它部分商品的销售也或因春节期间经销商放假歇业和快递停运而放缓;另一方面,春节期间多数工厂工人放假,生产停工,比如每临春节期间江浙织机负荷率骤降,形成了短暂时间内生产的低基数。当然,随着节后的陆续复工,“春节效应”的影响也很快消除,到3月大多数行业均进入正常生产经营状态,因而主要受到影响的就是1-2月。 3. 如何消除春节效应的“扰动”? 3.1 定性比较与定量调整 既然春节时间的错位对每年1-2月的经济数据形成广泛的干扰,那么如何来消除扰动,察看背后的真实趋势? 统计本身可以对数据采取更精确的季节性调整。例如,国内外统计研究机构研发了特定的季节调整工具,最著名的是美国经济普查局设计的X-12-ARIMA程序,而中国的央行和统计局也借鉴了处理同为移动假日的复活节的调整方式,先后研发了适合中国的版本,对春节效应进行调整,使我国得以公布季调环比的统计数据。但在实际中并非每个数据都及时公布季调值,因而我们依然需要判断和消除“春节效应”的扰动。 首先,定性的比较上,将1月数据与1-2月累计值对比,可以大致确定扰动带来的偏离方向。春节时间一般是在1月下旬和2月上中旬,因此,单月数据通常存在较大的非趋势性波动,而1-2月的累计值则不受春节时间的影响,同比增速也更有参考意义。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与当前春节时间相近的年份,比较过去相关经济数据相对1-2月累计值的高低,来判断1月数据的偏离方向。在过去的十五年里,07、10、13、15年与18年类似,春节在2月中旬,且上一年的春节在1月下旬。 其次,我们也可以对初始值做一定的调整,增强1月份经济数据的可比性。 调整方法一:以春节为基准日,以节前一段时间为周期,计算同比增速。这相当于将公历周期的统计值重新组合为农历周期的数据,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比直接用公历月份更好地刻画春节前的经济情况,并且计算增速的可比性也更强,调整后的1月增速是与农历可比时期进行比较,避免了去年春节放假停工而拉低基数带来的干扰,但这种调整对数据的频率有要求,适合比月度更高频的数据。 调整方法二:将1月数据按工作日折算成去年同期可比的口径。长假使春节所在月份工作日减少,例如18年1月的工作日比17年多了4天,按比例算是21%,直接做同比的结果与工作日长短关系更大,而非经济的实际变化。因此可以先将月度数据按实际工作天数“日度化”再进行同比,来增强和去年同期的可比性,这种调整弥补了第一种方法对数据频率要求的不足,但需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建立在对春节前后生产、销售等方面变化趋势的假设上,例如实际的停工可能早于法定节假日,因此可以通过给春节前夕若干个工作日设定影响系数的方法来调节。 3.2 调整一:春节周期的同比 高频数据更适合使用以春节为基准日的方法一来进行调整。近期需求和生产数据均不同程度上受到春节效应的干扰,影响了对于经济的真实判断。终端需求中最为重要的地产和乘用车销量,以及工业生产中粗钢产量和发电耗煤均有高频数据支持,因此我们对其进行剔除春节效应的调整,以图恢复经济原貌。 首先是终端需求方面,从房地产销售情况来看,18年1月41城地产销量增速由负转正至4.6%,其中24个一二线城市销量增速跳升至10.5%,17个三四线城市销量增速降幅收窄至-13%,特别是18年1月下旬和2月上旬41城地产销量旬度增速分别跳升至83%和38%。 然而地产需求果真大幅复苏么?通过对比历年春节前后各周41城地产销量增速,我们发现,在18年春节前7周到前2周41城销量周度同比增速均处历年同期低位水平。剔除春节效应的1月41城地产销量增速仅有-29%,相比于17年11月和12月-6.5%、-11%的销量增速跌幅加深。而1月5大龙头房企地产销售面积增速从12月的73%降至38%也印证了1月地产需求并没有出现大幅反弹。 从乘用车零售情况来看,18年1月最后一周乘联会厂家零售日均销量增速大幅跃至194%,因此带动1月乘用车厂家零售销量同比增速升至8.1%,远超17年12月的1.2%。但是经过剔除春节效应的调整后,18年1月最后一周零售销量增速27%,虽仍有回升却并没有达到超过100%的水平,且1月前三周增速均比调整前跌幅加深。剔除春节效应后,1月乘用车厂家零售销量增速-14%,可见1月乘用车零售非但并无反弹,而且下滑至低位,需求依然偏弱。 其次在工业生产方面,从钢铁产量来看,1月重点钢企粗钢产量同比增速7.5%,较17年12月的4.1%有所回升,且1月中下旬重点钢企粗钢产量旬度同比增速均超过8%。而经过春节效应剔除后,1月重点钢企粗钢产量旬度同比增速呈逐旬下滑,且上中下旬增速均在8%以下,剔除春节效应后的1月增速在6%,虽较调整前有所下降,但同样超过17年12月的未调整值,可见钢铁生产端在1月确有改善。 从发电耗煤增速上来看,18年1月六大发电集团发电耗煤同比增速跳升至23.2%,远超过17年12月的9.7%,并且18年1月下旬和2月上旬发电耗煤旬度增速分别飙至60.4%、74.9%,明显受到春节因素的干扰。 通过对比历年春节前后各周的数据来剔除“春节效应”影响,我们发现,经调整后的18年1月发电耗煤同比增速只有11%,涨幅相对温和。但18年六大发电耗煤增速在春节前第二周增速升至20%,且节前第三周和第二周增速明显处于历年同期较高水平,而开工率数据表明工厂节前已逐渐放假停产,较高的发电耗煤增速可能同气温下降、冷空气活动频繁导致生活用电增加有关。 3.3 调整二:实际工作日天数 月度数据无法进行基于春节周期的比较,因而需对1月的实际工作日进行调整。这类数据包括了海关总署公布的外贸数据,以及中观行业的重卡、挖掘机销量数据,此外乘用车销量也有月度值,可与周度数据进一步相互验证。 首先,在外贸数据中,“春节效应”使得1月进口增速偏高,但出口受到的影响不明显。由于春节停工、节后复产都需要时间,因而春节所在月份往往进口偏低,这就使得春节在2月中旬的年份与春节在1月的年份进行比较时,1月的进口增速偏高,与今年春节时间类似的07、10、13和15年都呈现这样的特征。但1月出口同比相对1-2月累计增速的偏离方向却不一致,07、10和15年1月出口增速低于2月,而13年1月出口增速高于2月,其原因或与之前1年虽然工作日减少,但外贸企业节前“抢时出口”抵消部分影响有关。 海关总署在公布外贸数据的初始值时,同时公布了进出口的季调增速,18年1月季调后的进、出口增速均较初始值明显降低。未季调前1月的进口同比从17年12月的4.5%跃升到36.9%,而季调后的增速则是从8.7%增加到20.4%,可以看到进口依然是较12月的低位明显反弹,不过增速只是回到17年10-11月的水平,而不是11个月的新高。季调后1月的出口增速从初始值11.1%下降到5.6%,从稳中提升变为增速回落,意味着春节时间的错位同样使得今年1月的出口增速被高估。 其次,在中观行业数据中,主要的月度数据包括重卡和挖掘机的销量,分别与交通运输以及基建、地产施工等相关,今年也存在1月数据被高估的问题。 定性地看,当春节在2月中旬,重卡和挖掘机的1月销量同比均明显高于1-2月累计增速。由于春节期间停工,与交通运输相关的重卡,以及与基建、地产等施工相关的挖掘机的销售均会随着春节临近而趋缓,并随节后复工逐渐回升。因此去年春节在1月而今年春节在2月,就会使得去年的基数偏低,因而计算今年的1月同比也就偏高。 这一规律在07、10、13、15年都得到很好的印证:07和10年1月挖掘机销量分别高增62%和250%,但2月销量增速分别转负(-19%)和低增(2%),1-2月累计增幅仅7%和56%,13和15年1月,挖掘机销量跌幅分别为-4%和-21%,也都远小于这两年1-2月的累计同比-47%和-56%。07、10年重卡销量1月增速都是1-2月累计增速的两倍左右,13年1月重卡销量同比增加13%,而1-2月累计下降29%。 挖掘机和重卡均与国内生产有关,受“春节效应”影响的方向也相同,因此我们重新按照实际工作日来调整月度值和计算增速。在现实中,国人对春节团圆的传统十分重视,导致一些生产的停工可能早于法定节假日开始之前,因此我们将节前一周的工作日乘以一个小于1 的系数,系数分别假设为1、0.8和0.6,表示节前实际工作日不减少、小幅减少和较大幅减少三种情景。 挖掘机数据经过工作日调整之后,在三种情景下1月同比增速分别为103%、92%和82%,较初始的135%有所降低,但从绝对水平看,依然整体保持了17年4月以来的较高增速。 而重卡数据经过工作日调整之后,1月同比增速较12月仍是由负转正,只不过增幅略降,三种情景下的增速分别从初值32%降至15%、9%和3%。 此外,乘用车的销量除了周度统计,中汽协和乘联会也有月度数据,我们可以调整后与周度数据相互对照。 从中汽协和乘联会的数据来看,春节在2月的年份,1月乘用车的销量增速通常也会偏高。中汽协的数据中,07、10和15年1月的乘用车销量增速均高于2月, 13年1月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了49%,但2月同比下降8%,1-2月累计增速降至20%。乘联会的数据中,10和13年也均符合此规律,但15年有所不同,15年1月乘用车销量同比增加13%,2月进一步高增至29%。这背后可能是两方面造成,一方面,与生产停工类似,春节歇业、休假,使得实际汽车销售的天数减少,另一方面,节日前夕也是买车回家过年的时期,商家也会采取活动促销。 比较而言,销售受到春节假日的影响要小于生产领域的停工,因此我们将春节前夕工作日的影响系数分别设为1.2、1和0.8,分别表示销售力度更大、维持平稳和提前歇业的三种情景。 三种情景下的计算显示,经过实际工作日调整之后,乘用车的消费需求依然较弱。按照假设的三种情景下,中汽协乘用车销售增速从初值10.7%分别降至了0.7%、-4.4%和-9.4%,仅自乐观情景下的增速较12月回升。而乘联会乘用车销售增速从初值8.2%分别下降至-1.6%、-6.6%和-11.5%,较12月增速均进一步下滑。这一结果与前文用周度数据调整的结论指向一致,均说明1月乘用车的需求大概率稳中偏弱。 4. “春节效应”背后的数据真相 对“春节效应”进行一系列调整后,我们再来重新梳理下这些1月数据的真实面目。 从生产端来看,粗钢产量和发电耗煤增速反映出经济开局整体平稳、改善相对温和。重点钢企粗钢产量在剔除“春节效应”后,1月增速较初值略降至6%,但与12月的4.1%相比,依然小幅改善。发电耗煤1月增速调整后从23%降至11%,升幅相对温和。重卡销量与交通运输有关,剔除“春节效应”的干扰后,其1月增速从32%降至9%(中性假设情景下的增速),但较12月的负增也呈现一定的改善。 从需求端来看,剔除“春节效应”后,地产和汽车的实际需求仍弱、地产基建投资或相对平稳。表面上地产和汽车的销量在1月大幅反弹,但剔除“春节效应”后,1月41城地产销量增速仅有-29%,较17年11月和12月销量增速跌幅加深,且18年春节前7周到前2周41城地产销量周度同比增速均处历年同期低位,指向终端地产需求仍显低迷。而汽车销售1月增速的反弹,也主要是去年同期工作日减少带来的假象,实际需求依然疲弱。而挖掘机销量经调整后的增速较135%有所降低,但整体增速仍保持在去年以来的水平,表明地产、基建投资目前或仍相对平稳。 而外贸数据的季调增速同样印证了上述结论。季调的进、出口增速较初值均大幅降低,意味着春节错位带来了1月数据的高估。从季调增速来看,1月进口同比20.4%,较17年12月的低位大幅反弹,但整体水平与10-11月相当,说明国内需求和工业生产整体温和。 由于1月公布的数据有限,我们只能从一些侧面来探寻有限数据反映出的经济状况,1月部分经济或行业数据的大幅反弹很大程度上与春节时间的错位有关。在剔除了春节错位的影响后,我们发现,当前数据显示1月经济生产略有改善,但需求依然不强。而要更全面地判断18年开局经济走势如何,仍需结合2月数据综合解读。 [详情]

兴证宏观点评1月金融数据:贷款越高 压力越大
兴证宏观点评1月金融数据:贷款越高 压力越大

  【兴证宏观】贷款越高,压力越大(1月金融数据点评)         来源:兴业宏观 内容摘要  事件:2018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9万亿,新增社融3.06万亿,M2同比8.6%,M1同比15.0%。我们认为: “表外转表内+跨年效应”推升贷款; 表内贷款:需重点关注对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居民短贷过高的问题; 与贷款同步快速增长的两融余额也值得关注; M1同比走强受到基数效应推动。  正文 “表外转表内+跨年效应”推升贷款 即使考虑到春节效应,今年1月的贷款也属于偏强的数据。如果按历史平均1月贷款占全年约15%,则或会给人全年贷款可能高达19万亿的印象。然而,今年数据可能有一些特殊背景,除了去年12月份压缩贷款所带来的贷款反弹效应之外,央行严控表外,或使得部分融资需求转向表内,信贷以外的社融增长缓慢,即是一个证据。 表内贷款:需重点关注对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居民短贷过高的问题 1月新增贷款比去年同期同比多增8700亿元,从结构上来看,对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和居民短贷的贡献就有6538亿元。如果再考虑去年同期票据融资过低的基数(-4521亿元),其余部分的贷款其实弱于去年同期。而且对居民短贷和非银金融机构贷款的增加或许也有监管表外所带来的“表外转表内”效应。后期如监管机构对这部分贷款加强监管,则贷款高速增长的持续性也存在不确定性。 与贷款同步快速增长的两融余额也值得关注 1月份对非银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明显偏强,同时,两融余额也出现快速增长,1月高达530亿元,非银金融贷款偏强可能跟两融余额增长有关。两融余额的快速增长可能给金融市场带来风险,需要关注,而且最近的市场也确实出现了一些波动。  M1同比走强受到基数效应推动 春节效应对M1增速影响很明显,对M2增速影响较小。春节期间的流动性需求很强、时间很短,主要集中在春节前1-2周开始,M1主要是企业活期存款,会体现比较明显。去年1月M1受到很明显的春节因素(春节1月28日)冲击,带来了偏低的基数,导致今年1月M1同比出现了明显回升,预计2月份M1同比会向之前水平明显回落。 风险提示: 国内、海外金融市场波动可能影响融资需求; 贷款的开年效应可能迅速消退; 金融监管、金融去杠杆的压力有不确定性。 [详情]

招商宏观:预计2018年信贷增量14万亿元
招商宏观:预计2018年信贷增量14万亿元

  【招商宏观】从“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看2018年融资规模——有关货币的学与思之六 来源:轩言全球宏观 我们认为从“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对全社会融资乃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有重要指向意义。在资产端,可以预判银行对于信贷、社融增量,以及债券的配置需求。在负债端,可以观察银行“负债荒”的演进,以及资金供给约束的变化。1月信贷增量虽高,但不具有可持续性。 核心观点: 1)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可能意味着宏观杠杆率的持平,或者说债务和名义GDP增速的同幅度下滑。这将约束政府和实体部门债务。我们测算,如果2018年名义GDP增速从11.2%降至10.3%左右,则政府和实体部门债务余额的增速也须从11.4%降至10.5%,新增量是21.8万亿元,略高于2017年全年21.7元。 2)预计2018年信贷增量14万亿元,同比增速从去年末的12.7%降至11.7%。从结构来看,居民增量是6.7万亿元,非金融机构及机关团体贷款新增7.3万亿元。社融增量是18.7万亿元,同比增速从去年末12.0%回落至10.7%。随着融资利率的抬升,对融资需求的抑制将愈发明显,融资规模同比增速趋势性回落。 3)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总债务余额增速,与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速走势基本一致。在宏观杠杆率约束实体部门债务、以及金融部门债务增速中性情形预测下,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速的下滑最快于2018年一季度完成,慢的话则推后至二、三季度。总体来看,商业银行负债端的约束会好于2017年。 4)可能的风险来自,宏观杠杆率阶段性的过快下降。如果名义GDP增速回升乏力,那么宏观杠杆率的下降只依赖于债务增速的下滑,这意味着去杠杆的难度较大,提供给政府和实体部门的融资规模将降低,高风险资产受到的影响最大。 以下为正文内容: 2011年末至2016年我国宏观杠杆率持续攀升,从179.9升至255.1,债务余额的同比增速一度高达20.4%。宏观杠杆率的绝对水平虽不是危机的领先指标,不过快速上升往往预示着金融系统的风险加大。 宏观经济管理者基于对2008年危机后宏观经济学理论和货币政策实践的深入反思,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角度,高度重视降低债务余额增速,并在2017年末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中财办主任刘鹤在达沃斯论坛致辞中再度强调了这一提法。 我们认为从“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对全社会融资乃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有重要指向意义。在资产端,可以预判银行对于信贷、社融增量,以及债券的配置需求。在负债端,可以观察银行“负债荒”的演进,以及资金供给约束的变化。 一、思考框架 1、明确宏观杠杆率的定义,倒推出政府和实体债务总量和同比增速波动的区间。 2、从债务总量出发,拆分政府、企业、居民各部门债务增量和同比增速。测算出2018年全年信贷的规模和社融规模。 3、通过对资产端融资需求变化、以及不同情形下金融部门债务增速,测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增速,预判债券配置需求。 二、宏观杠杆率的定义 宏观经济管理者关注的宏观杠杆率=政府和实体债务余额/名义GDP。第一次提到是去年12月初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防范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此后,虽然多次提及,但都未明确定义。中财办主任刘鹤达沃斯论坛致辞中再次提到宏观杠杆率的问题,并指出“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有所下降,这是个好迹象。”从这个拐点来看,分子信贷余额主要是指政府和实体债务。我们测算2017年四季度宏观总杠杆率是255.7,低于2017年三季度256.0,是2011年末以来的首次下降。 如何理解何为“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一种理解是宏观杠杆率持平即可,一种理解是宏观杠杆率先持平、后择机回落。国家发改委2016年10月针对去杠杆可能造成的经济收缩,指出“去杠杆是一个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是先稳后降。我们强调有序开展和统筹协调,而不是要求一蹴而就。”。按照这种理解,宏观杠杆率持平的可能性更高。 如果2018年政府和实体部门杠杆率为255.7,与2017年末持平。 我们测算2018年名义GDP增速从11.2%降至10.3%左右,则政府和实体部门债务余额的增速也须从11.4%降至10.5%,新增量是21.8万亿元,略高于2017年全年21.7万亿元。 三、2018年信贷和社融增速? 2018年政府和实体部门债务余额新增量是21.8万亿元,在各个部门如何分配呢?我们预计政府部门新增5.8万亿元,居民和企业部门新增16.0万亿元。 1)政府部门债务 预计2018年政府债务新增5.8万亿元,存量同比增速从16.9%降至15.0%。政府债务包含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中央政府债务主要是国债,地方政府债务包括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假设2018年预算赤字率3%,如果中央财政赤字占总财政赤字比例维持今年的65%,则2018年中央财政赤字就会达到1.7万亿元,即为预测的国债净增量。而地方政府债券净发行量预计约4.1万亿元。综合两项,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将从46.8将升至48.7,政府部门债务余额的增速有望从16.9%降至15.0%。 2)居民部门债务 居民部门债务主要是贷款,包括人民币和外币、短期和中长期、以及个人消费类和经营类贷款。2018年央行工作会议要求“强化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从2017年二季度开始居民住房按揭贷款月度增量低于2016年同期值,居民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触顶回落。因此,2018年居民部门债务增速持续回落是大概率事件,在中性情形下,增速从21.3%降至16.8%,债务新增量是6.7万亿元,低于2017年增量7.0万亿元,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会从48.3继续升至51.2。在悲观情形下,居民部门债务增速从21.3%降至15%,新增量是6.0万亿元,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小幅上升至50.4。 目前来看,中性情形的可能性更大,针对各类地产需求实行差别化调控,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以及延续棚改货币化政策,均有助于稳定2018年房地产销售形势,销售面积可能与2017年持平或微增,那么同比增速至少在0%以上,房价相对平稳,那么贷款增速的降幅受限。 3)企业部门债务 企业部门债务主要是各类贷款、信用债券,包括表内和表外。表内是指对贷款、自营非标和债券投资,表外是指社融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融资票据、企业债券(不包括股权融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去杠杆方面,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考虑到目前企业部门债务增速低于名义GDP,所以2018年企业杠杆率一定是回落的。 在中性情形下,企业部门债务增量是9.3万亿元,增速从7.4%降至7.0%,较2017年增量9.2万亿元略有增加,降幅显著收窄。企业部门杠杆率从160.3降至155.5。 2017年企业部门债务9.1万亿,主要来自三方面。一部分是表内信贷6.7万亿元,同比增速9.3%,与2016年持平。虽然企业利率上升,但升幅低于以MLF为代表的政策利率的调整,而且承接了表外非标贷款和企业债券融资的需求,因此表内信贷增长平稳。其次来自社融中银行表外贷款3.53万亿元和企业债券是0.45万亿元。第三部分是表内非标和债券等,预计-1.6万亿元,这一部分比2016年下降较多,金融监管主要影响同业、资管、表外以及影子银行活动高度关联的商业银行自营非标,此外债熊也导致自营债券配置的需求下降。 银行表外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综上所述,预计2018年信贷增量14万亿元,同比增速11.7%。其中,居民增量是6.7万亿元,非金融机构及机关团体贷款新增7.3万亿元,同比增速是9.3%。考虑权益融资增速余额维持15%与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同比增速3%,社融增量是18.7万亿元,同比增速降至10.7%,低于2017年增量19.4万亿元。 社融的降幅快于表内信贷,主要是一部分表外的融资需求转向表内。虽然1月信贷超预期2.9万亿元,融资需求旺盛,需要注意的是持续上升的社会综合融资成本。2017年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缓慢上升,从年初5.6%至年末缓慢升至6.1%,接近近三年的平均值。根据历史经验,利率上升超过中枢对融资需求的抑制将会逐步显现,这将体现在2018年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的回落。 四、从宏观杠杆率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增速 正如前文所述,宏观杠杆率会约束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债务增速。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这些债务是商业银行资产端持有的债权。因此,债务增速与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增速密切相关。这里我们剔除了政府部门的债务,它主要存在的形式是债券,与赤字率挂钩的政府债券发行净增量相对明确,但是银行增减持国债并非与之对应。一方面,银行配置需求在变化;另一方面政府债券的持有方多元化,不仅仅是银行持有,非银机构和居民也可以持有。 受监管影响,金融部门债务增速在2017年出现快速的下滑,这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增速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资产端,我们还需要纳入金融部门的债权,比如银行持有的其他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对非银机构的贷款等。 因此,综合考虑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债务增速,与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速走势基本一致。假设2018年宏观杠杆率的持平,则实体部门债务增速降至10.3%,金融部门债务增速降至0%,我们预计商业银行总资产的增速从2017年末的8.4%升至8.9%,不降反升。如果监管继续推动金融部门债务增速下滑,至-10%,我们预计商业银行总资产的增速从2017年末的8.4%最多降至7.1%,较2017年4.4个百分点的降幅显著收窄。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速的下滑最快于2018年一季度完成,慢的话则推后至二、三季度。总体来看,商业银行负债端的约束会好于2017年。 五、主要结论 1)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可能意味着宏观杠杆率的持平,或者说债务和名义GDP增速的同幅度下滑。这将约束政府和实体部门债务。 2)预计2018年信贷增量14万亿元,同比增速11.7%。其中,居民增量是6.7万亿元,非金融机构及机关团体贷款新增7.3万亿元。社融增量是18.7万亿元,低于2017年增量19.4万亿元。信贷和社融同比增速均持续回落。 3)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债务余额增速,与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速走势基本一致。在宏观杠杆率约束实体部门债务、以及金融部门债务增速中性情形预测下,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速的下滑最快于2018年一季度完成,慢的话则推后至二、三季度。总体来看,商业银行负债端的约束会好于2017年。 六、存在的风险? 可能的风险来自,宏观杠杆率阶段性的过快下降。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宏观杠杆率下滑、但经济稳步回升的阶段。2004年二季度至2005年末,中国宏观杠杆率从157.7降至143.0。一方面,货币政策减少信用供给,信贷余额同比增速从20.1%降至13.0%,政府和实体债务余额同比从21.2%降至10.1%。另一方面,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显著上升,名义GDP同比增速从13.5%升至15.8%。同样,德国在2010-2016年宏观杠杆率下降16个百分点,重要贡献也来自名义GDP的提升,显著受益于弱欧元和外需改善。 如果名义GDP增速回升乏力,那么宏观杠杆率的下降只依赖于债务增速的下滑,这意味着去杠杆的难度较大,提供给政府和实体部门的融资规模将降低,高风险资产受到的影响最大。2017年中国名义GDP增速回升的主要动力就来自净出口的复苏。当前国内消费稳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净出口的走势对2018年中国名义GDP增速影响较大。在2017年较高的基数、外需温和复苏、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背景下,2018年净出口对国内经济的拉动力是要弱于2004-2005年以及近年的德国。 [详情]

广发宏观:M2口径调整意味深长
广发宏观:M2口径调整意味深长

  【广发宏观周君芝等】M2口径调整意味深长 来源:广发宏观 作者:广发宏观郭磊团队 投资要点 第一,1月金融数据公布,信贷数据超预期。 第二,保守来看,融资需求至少不弱。年初以来工程机械、进口、信贷先后给出了内需稳定的信号。 第三,数据的另一特点是表外转表内,非标收缩,符合政策调控方向。 第四,我们对货币供给环境的理解仍是整体中性;2018年货币供给中性,金融政策从紧。 第五,M2口径调整,体现监管层对表外信用派生重视,口径调整的大背景是金融去杠杆。 1月金融数据公布。2月12日,央行公布1月金融数据,其中广义货币(M2)增长8.6%,狭义货币增长15%;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7亿元。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9万亿元,同比多增8670亿元。 保守来看,融资需求至少不弱。年初以来工程机械、进口、信贷先后给出了内需稳定的信号。融资数据的首要意义在于它对需求端的映射。2.9万亿的信贷数据超出市场一致预期,即便我们考虑到银行“早放贷早收益”的心态,以及春节错位、表外转表内的影响,把超预期部分抹掉,这一数据至少不算弱。这映射出内需依然稳定。年初以来工程机械(挖掘机、重卡)、进口、信贷数据殊途同归,先后给出同样的信号。 数据的另一特点是表外转表内,非标收缩,符合政策调控方向。新增人民币贷款创单月新高,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下滑。金融监管制度完善背景下,“开正门,堵旁门”,表内信贷增长保持强劲、表外融资增速放缓是必然的趋势。社融增速下降,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的精神。 近期监管规范约束非标增长。资管新规关于“嵌套”的条款,约束多层嵌套的通道型非标业务;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的文件规范银信业务,《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规范委托贷款业务;近期监管对某票据违规案件所涉金融机构也公布了处罚。监管政策对表外业务的规范和约束,制约了银行的非标业务增长,委托贷款减少714亿元,同比多减3850亿元;信托贷款增加455亿元,同比少增272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437亿元,同比少增4693亿元。 债券融资有所好转,显示债券融资具有政策合意性。2018年开年以来,央行定向降准落地,临时准备金调整确保跨春季流动性,银行间流动性合理稳定,债券市场有所企稳,企业债券净融资1194亿元,同比多170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500亿元,同比少725亿元。债券和股票融资整体同比增加,直接融资整体改善。 我们对货币供给环境的理解仍是整体中性;2018年货币供给中性,金融政策从紧。16年12月-17年1月信贷是3.07万亿,17年12月至18年1月是3.48万亿;2月处于春节,数据可能少于去年同期,三个月合并数据估计差距不大,或略有增长。社融大概率会下降一些,但市场对此已有一定预期。 货币供给的整体界定仍可以说是“中性”,在GDP增速依然偏高的背景下,货币供给不可能收缩太明显,基于金融去杠杆就想象为货币供给的大幅收缩可能会带来错判;但金融去杠杆持续,货币供给的渠道结构在变化;金融违规的查处也将持续,金融政策从紧,这一点同时影响市场对于货币环境的感受;对不同产业链、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影响也将会明显分化。 这也是1月金融数据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M2口径调整,体现监管层对表外信用派生重视,口径调整的大背景是金融去杠杆。 M2口径调整。今年1月人民银行再次调整M2统计口径,这是1994年以来第四次M2口径调整。2011年将非银存款调入M2以后,M2主要由四块内容构成:M0、企业存款、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货币基金存款(含存单)计入M2中的非银存款。此次调整是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 此次M2口径调整对当期增速影响不大。根据央行金融数据解读,1月调整后M2余额扩大1.15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可比数据,余额扩大8249亿元,可比口径下当期本期M2余额同比增长8.6%;而完善前方法计算得到同比增速8.5%,相差仅0.1个百分点。 此次口径调整意义在于将非银行存款项目纳入M2统计。中国过去三次口径调整,分别将证券公司存放银行同业存款(2001年)、外资及合资人民币存款(2002年)、非银存款及住房公积金存款(2011年)纳入M2统计。相比以往,我们认为此次口径调整有两点值得重视: 第一,此次口径调整扣减或基存款(含存单)后,并非加入全部货基规模,而是加入非存款类部门持有货基规模,这种方法有效避免了重复计算问题。存款类金融机构持有货基规模,对应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端,而M2主要匡算的是存款类金融机构负债端。换言之,存款类金融机构持有货基,资金主要来自于居民、企业或者非银存款,已经在既有M2匡算范围内,如果再将存款类金融机构持有货基算入M2,存在重复计算问题。 第二,此次口径调整纳入非存款部门持有货基规模,这一项并不在存款类金融机构负债端,这是此次调整区别于前三次调整的最大不同。其他国家M2涵盖口径不尽相同,且随金融市场发展也在逐步调整。M2口径之所以存在国别差异并随时间调整,原因在于所统计的M2口径需要契合当前信用派生体系,能够准确反映真实的货币供应总量。如果银行表内存款变动与总货币供应变动趋势一致,那么,即便从存款类金融机构负债端匡算M2(简称狭义M2),存在统计口径上的遗漏,狭义M2依然能够有效反应总货币供应趋势。2008年以来中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非银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参与程度加深,狭义M2与统计遗漏部门的分化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狭义M2远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货币供应变动情况。这也是为何此轮金融监管整顿金融乱象、调控融资体系的同时,也极大干扰了狭义M2增速,以致其不能确切反应真实货币供应总量。在狭义M2基础上加入表外理财,或者货币基金等项目调整,构建得到广义M2口径,相比狭义M2更能准确反映真实货币供应增速,原因在于此轮金融杠杆中表外理财和货币基金发展与银行表内存款趋势表现出极大不同,狭义M2难以准确反映总货币供应趋势。 未来金融统计指标可能会有进一步完善。此次M2口径调整,央行首次纳入银行存款以外的项目,体现了监管层面对表外信用派生机制的重视。随着金融杠杆调控持续推进,资管新规细则逐渐落地,未来中国金融体系将出现很大变化,为更好反应金融体系运行机制,未来金融统计指标或有进一步完善措施。 风险提示: 去杠杆进程或力度超预期;经济增长上行或下行幅度超预期。[详情]

海通宏观点评金融数据:社融增速新低 警惕信用风险
海通宏观点评金融数据:社融增速新低 警惕信用风险

  社融增速新低,警惕信用风险 来源:海通宏观 作者:姜超、梁中华、李金柳 2月12日,央行公布1月金融统计数据:1月新增社融3.06万亿元,同比少增6367亿元;M2增速由17年12月的8.2%回升至8.6%;当月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9万亿,同比多增8670亿。我们的观点是:社融增速新低,警惕信用风险。 社融增速新低。1月新增社融总量3.06万亿,同比少增6367亿,为近三年的最低水平。社融余额增速从12%降至11.3%,增速创03年有数据以来新低。从结构上来看,金融强监管下表外非标融资受到明显压制,1月新增委托、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仅有1178亿,同比少增了1.1万亿,是社融的主要拖累。对实体发放贷款增加2.69万亿,同比多增3800亿,一方面反映年初银行信贷冲动仍存,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反映融资需求从表外向表内转移。债券净融资1194亿,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受到利率偏高的压制。 信贷依然高增。1月新增金融机构贷款2.9万亿,同比多增了8670亿。其中居民中长贷增加5910亿,短贷增加3106亿,整体上看,居民部门融资需求仍强,可能受到去年银行额度限制而积压的贷款需求的推动。1月企业中长贷增长1.33万亿,同比少增了2500亿,考虑到非标融资的回落,企业部门整体融资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信贷高增长主要也是金融监管趋严后,融资需求从表外转向表内。 M2增速回升至8.6%。受企业和非银存款回升的推动,1月M2同比增速回升至8.6%,但仍处于历史低位区间。18年在控制宏观杠杆率的政策背景下,整体融资环境收紧,对货币创造会继续构成影响,预计M2保持个位数增长将成为新常态。1月M0增速大降至-13.8%,M1增速反弹至15%,均与春节月份错位有关。此外,1月人民银行完善货币供应量中货币市场基金部分的统计方法,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这也印证了我们之前专题中提到的M2统计中的问题,有助于更全面的统计货币数量。按完善前方法统计,18年1月末M2增速为8.5%,所以统计方法的调整对1月M2增速的影响相对有限。 经济增速承压,货币回归中性。年初以来金融监管政策继续出台,对通道业务进行全面封堵,非标融资在2018年将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而债券市场利率依然高启,贷款利率上浮,整体融资环境进一步趋紧,对经济的压制作用会逐步体现。但当前PPI趋势性回落,CPI增长依然温和,通胀压力缓解,而经济增速承压,随着宏观审慎政策的逐步落地,双支柱框架下的货币政策已经从实际偏紧回归中性,体现为年初以来的货币利率创半年新低。 新增社融不够用,警惕信用风险爆发。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过去中国社会融资长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速,一是为了保证利息偿还,二是保障经济高增长,但简单测算下就会发现,2018年用于保障偿债和经济增长的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并不充分。如果今年社融增速降到10%,扣减掉6%的到期利息还剩4%,考虑到社融规模是GDP的2倍出头,那么最多也只剩8%的新增融资供经济增长,如果还要支持6.5%的GDP增速和3%的物价上涨,怎么看都是不够的。所以未来只有三种可能性:要么去杠杆暂缓,社融增速回升到12%以上;要么接受经济下行,经济或者通胀大幅回落;要么打破刚性兑付,允许债务违约的大规模出现。我们相信政府去杠杆的决心,也不认为经济增长会失速,那么相比较而言打破刚兑、出现大量信用违约的概率比较大。尤其18年非标融资大幅萎缩,信用债也大幅缩水,但今明两年是信用债和非标到期的高峰时点,而银行表内贷款受资本约束,必然有大量中小企业拿不到银行贷款难以偿债,这或许也是中国债务经济转型必须经历的阵痛。 1. 社融增速新低 1月新增社融总量3.06万亿,同比少增6367亿,为近三年的最低水平。从结构上来看,金融强监管下表外非标融资受到明显压制,1月新增委托、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仅有1178亿,同比少增了1.1万亿,是社融的主要拖累。对实体发放贷款增加2.69万亿,同比多增3800亿,一方面反映年初银行信贷冲动仍存,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反映融资需求从表外向表内转移。债券净融资1194亿,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受到利率偏高的压制。 从同比增速来看,1月社融余额增速从17年12月的12%降至11.3%,增速创03年有数据以来新低。如果考虑到国债和地方债融资,更广义的社融增速从17年末的14%左右进一步降至13.5%。 2. 信贷依然高增 1月新增金融机构贷款2.9万亿,同比多增了8670亿。其中,1月居民中长贷增加5910亿,同比少增380亿,而短贷增加3106亿,同比多增1880亿,整体上看,居民部门融资需求仍强,可能受到去年银行额度限制而积压的贷款需求的推动。 1月企业中长贷增长1.33万亿,同比少增了2500亿。考虑到非标融资的回落,企业部门整体融资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信贷高增长主要也是因为金融监管趋严后,融资需求从表外转向表内。 3. M2增速回升至8.6% 受企业和非银存款回升的推动,1月M2同比增速回升至8.6%,但仍处于历史低位区间。1月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21亿,去年同期为减少1.73万亿;财政性存款增加9809亿,同比多增5700亿;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59万亿,同比多增1.49万亿。 18年在控制宏观杠杆率的政策背景下,整体融资环境收紧,对货币创造会继续构成影响,预计M2保持个位数增长将成为新常态。此外,2018年1月人民银行完善货币供应量中货币市场基金部分的统计方法,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这也印证了我们之前专题中提到的M2统计中的问题,有助于更全面的统计货币数量。按完善前方法统计,2018年1月末M2增速为8.5%,所以统计方法的调整对1月M2增速的影响相对有限。 1月M0增速-13.8%,M1增速15%。M0增速大降和M1增速大幅反弹,均与春节月份错位有关。春节期间流动中的现金增加,而企业由于发放薪酬等导致短期存款减少,使得去年同期的M0基数偏高、M1基数偏低,春节错位的季节性扰动预计在2月仍将持续。 4. 经济增速承压,货币回归中性 年初以来金融监管政策继续出台,对通道业务进行全面封堵,非标融资在2018年将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而债券市场利率依然高启,贷款利率上浮,整体融资环境进一步趋紧,对经济的压制作用会逐步体现。但当前PPI趋势性回落,CPI增长依然温和,通胀压力缓解,而经济增速承压,随着宏观审慎政策的逐步落地,双支柱框架下的货币政策已经从实际偏紧回归中性,体现为年初以来的货币利率创半年新低。 5. 新增社融不够用,警惕信用风险爆发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过去社会融资长期保持两位数以上高增速,主要有两大用途,一是保证利息偿还,二是保障经济增长。但简单测算下就会发现,2018年用于保障经济增长的社会融资并不充裕。例如去年社融增速12%,假定6%的平均融资成本,那么还有6%的融资增长可以保障实体经济发展。而社融规模大约是GDP的两倍多,这意味着有12%的货币对应到经济增长,足以支持7%左右的GDP增速,以及工业品价格的大幅上涨6.3%。 但如果今年社融增速降到10%,扣掉上年6%的利息,考虑社融和GDP之间2倍多的倍数效应,最多也只有8%的货币供经济增长,如果还要支持6.5%的GDP增速和3%的涨价,怎么看都是不够的。例如2015年的新增实际融资和GDP之比只有9%,为历年最低水平,当年名义GDP增速则甚至降到不足7%。 所以未来只有三种可能性:要么去杠杆暂缓,社融增速回升到12%以上;要么接受经济下行,经济或者通胀大幅回落;要么打破刚性兑付,允许债务违约的大规模出现。我们相信政府去杠杆的决心,也不认为经济增长会失速,那么相比较而言打破刚兑、出现大量信用违约的概率比较大。 从微观角度来看,18年非标融资大幅萎缩,信用债也大幅缩水,但今明两年是信用债和非标到期的高峰时点,例如根据我们的测算,2018年信托贷款大约到期3.4万亿,信用债到期4.9万亿。而银行表内贷款受资本约束,必然有大量中小企业拿不到银行贷款,偿债信用风险增加。 这或许也是中国债务经济转型必须经历的阵痛。 [详情]

1月新增信贷逼近3万亿天量 表内热但表外却冷得惊人
1月新增信贷逼近3万亿天量 表内热但表外却冷得惊人

  新增信贷逼近3万亿天量 表内外冷热对比鲜明 ⊙记者 李丹丹 见习记者 张琼斯 ○编辑 陈羽 在早投放早获益的驱动下,几乎每年1月,信贷都会迎来“开门红”。但不是每年都像今年这样“红”。 央行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9万亿元,同比多增867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显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依旧强大。 表内热,表外却冷得惊人。在当月社会融资中,表外融资占比仅4%,表内占比达90%。在金融严监管的大背景下,表外向表内腾挪的趋势更明显、速度更快,今年这种态势仍将持续。 监管效应显现 表外向表内大腾挪 1月信贷数据,比此前市场调高预期后的数值还要高出一大截。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称,信贷年初大幅增长,除季节性特征外,部分原因也来自受去年末考核的影响,部分可投贷款顺延至今年初进行投放。 “1月份金融监管政策密集出台,在此背景下,货币当局进行适度对冲,允许贷款阶段性升高,避免通道和非标等融资收缩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中金固收团队解释道。 与信贷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表外融资的冷清。央行同日公布的社会融资数据显示,1月表内融资2.7万亿元,表外融资,即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之和仅1178亿元。 看比例对比,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表内与表外之间的落差。1月社会融资结构中,表内融资占比90%,表外融资占比4%。 “这意味着金融监管对于资金投向和融资渠道的限制正发挥作用。”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表示。确实,近期随着监管对同业、非标、通道等业务的规范力度加强,以及MPA考核压力等因素影响,银行表外向表内腾挪的趋势愈加明显。 从信贷结构看,1月企业贷款增加1.78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33万亿元,也印证了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很旺盛,资金脱虚向实和监管政策效应正在显现。 记者采访的多家机构预计,在目前的监管背景下,这种结构性特征,即表内强、表外弱、表外转表内的趋势将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延续。 M2统计方法完善 货基部分口径扩大 受贷款增加导致派生存款的影响,存款增量虽然没有破纪录,但也创下历史次高。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86万亿元,同比多增2.38万亿元。 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广义货币(M2)增速。截至1月末,M2余额172.08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针对普惠金融的定向降准释放了一定流动性,促进了M2增速反弹。 据央行介绍,M2的统计方法进一步完善,在统计口径里,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了货币市场基金存款。经完善后,本期M2余额扩大1.15万亿元,去年同期M2余额扩大8249亿元,数据可比。 中金固收团队认为,把货币基金算入M2是参考了美国M2的计算规则,把货币基金也算作高能货币。这也反映了在货币基金规模持续升高之后,监管重新审视此类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近期召开的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今年央行主要任务之一是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这意味着,1月份这样的高信贷增量不会持续,再结合农历新年因素,预计2月信贷会收缩较快。在这一背景下,M2增速也会保持稳定。 连平强调,市场不宜过分夸大信贷单月增量的影响,1月实际贷款余额增速为13.25%,仍保持在13%附近。而且,MPA考核规则下,信贷和M2增速较此前的稳定性都有明显增强,预计未来会延续这种增速波动小的态势。[详情]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创纪录 未来货币政策料维稳为主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创纪录 未来货币政策料维稳为主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9万亿元创历史纪录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彭扬 中国人民银行12日数据显示,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28.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9万亿元,同比多增8670亿元。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2.08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专家表示,未来货币政策将以维持稳健为主,信贷和M2增速稳定性明显增强。 按揭贷款占比回落 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901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106亿元,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5910亿元;以实体经济贷款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7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75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3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4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862亿元。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2.9万亿的信贷增量创历史峰值,除年初首月的季节性特征外,部分原因也来自于去年末考核的影响下,可能部分可投贷款顺延至今年初进行投放。 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闫玲表示,从“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的角度来看,据测算2018年信贷增量14万亿元,同比增速将降至11.7%。1月多增并不代表信贷投放较多有可持续性。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量占新增贷款的20%,显示当前房地产调控仍保持力度。从金融方面看,仍然是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抑制投机性需求。因此,按揭贷款占比回落至20%也是居民部门去杠杆,以及防范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体现。 M2增速回升 对于M2增速回升,温彬表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定向降准,为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今年1月下旬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释放基础货币约4500亿元,是增加流动性的主要原因。二是与1月新增信贷创历史新高有关,派生货币规模也较去年同期有很大增长。 闫玲认为,一方面是非银同业存款一般季末下跌、季初增长;另一方面是春节前流动性改善,货币基金规模增长较快。 数据显示,狭义货币(M1)余额54.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比上月末高3.2个百分点。连平认为,M1增速反弹主要是受去年和今年春节错位因素影响,稳健货币政策促使M2增速相对稳定。1月M1增速的反弹主要是因为去年春节在1月份,企业在节前减少活期存款,去年1月M1大幅减少1.4万亿,今年春节在2月份,因而1月未出现这种效应。 整体来看,连平表示,未来货币政策将以维持稳健为主。MPA考核规则下,信贷和M2增速稳定性较此前明显增强,预计未来应该会延续这种增速小幅波动的态势。[详情]

中金:贷款升高只是阶段性 全年增量未必有大幅提升
中金:贷款升高只是阶段性 全年增量未必有大幅提升

  中金:贷款升高只是阶段性的 全年增量不见得有非常大幅度的提升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2月12日讯 中金固收团队认为,1月份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9万亿,大幅高于市场预期,也高于2月初市场的修正预期。除了每年早放贷早收益驱动每年1月份贷款是全年最高位以外,在金融严监管的背景下(1月份金融监管政策密集出台),货币当局也进行的适度的对冲,允许贷款阶段性升高来避免通道和非标等融资收缩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此外,这次春节前资金面也明显好于往年,也显示了货币当局的灵活性。 尽管贷款增量高于往年同期,但从分项来看,质量缺弱于去年。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量接近6000亿,但略低于去年同期,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量1.33万亿,也低于去年同期的1.52万亿。与去年同期相比,贷款增量主要体现在表内票据和对非银贷款,分别比去年同期多增4900亿和4700亿。而这两个分项都体现出来了“冲”贷款的意味,而不是真实的贷款需求达到了这么旺盛的程度。 往后看,贷款的升高只是阶段性的,全年贷款增量不见得有非常大幅度的提升,一方面是货币政策仍要管好流动性闸门,另一方面,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表外回表内的情况下也偏紧,从而制约MPA考核下的广义信贷扩张速度。另外,由于今年春节在2月份,1月份比去年多了几个工作日,因此1月份贷款增长更多,2月份可能会有相应回落,因此综合一二月份来评估信贷的增量和增速更为合理一些。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详情]

中泰固收齐晟:18年金融数据或将呈现高信贷格局
中泰固收齐晟:18年金融数据或将呈现高信贷格局

  新浪财经讯 2月12日消息,2018年1月12日央行发布金融数据,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2.08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4.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比上月末高3.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46万亿元,同比下降13.8%。当月净投放现金3991亿元。对此,中泰固收齐晟进行评论称: 1月份单月新增信贷创下历史新高,乍看之下显示融资需求依然强劲。但与高信贷相对应的是,1月新增社融中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以下为评论全文: 1. 2.9万亿的新增贷款VS 3.06万亿新增社融,“非标”往“标”赶开始显现成效。1月份单月新增信贷创下历史新高,乍看之下显示融资需求依然强劲。但与高信贷相对应的是,1月新增社融中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委托贷款负增长,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大幅萎缩,意味着金融监管对于资金投向和融资渠道的限制正在发挥作用。因此信贷虽高,新增社融反而不及去年同期水平,考虑到春节错位效应,1月份的社会融资需求可能并不如看起来那么强。此外,将1月贷款结构与历史季节性规律做对比,会发现居民短期贷款最为抢眼,而企业中长期贷款反而较为平稳,其持续性也值得进一步观察。 2. 高信贷之下M2反弹不值得意外,但有两个小细节值得关注。首先,央行在金融数据附注中写道:2018年1月,人民银行完善货币供应量中货币市场基金部分的统计方法,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完善后,本期M2余额扩大1.15万亿元,去年同期M2余额扩大8249亿元,数据可比。这拉高了M2同比增速0.1%。其次,非银存款大幅增加了1.59万亿是对M2的最大贡献,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三个因素有关:第一,资金大幅度进入股市形成证券保证金;第二,1月托管量显示政金债筹码从广义基金向大行回归;第三,银行委外的赎回压力在1月份略有减轻。 3.高信贷数据还会对债市造成冲击吗?我们认为并不一定。17年金融数据的组合是偏高信贷、低M2、高社融,说明银行信用快速收缩,但社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导致融资需求旺盛,这种组合对于债市最为不利;18年金融数据则有可能转向高信贷、底部回升的M2(银行信用收缩速度边际减弱)和高位回落的社融(非标融资渠道受阻),而这一组合反而会使得社会融资结构趋于改善,对于融资成本容忍度更高的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等部门的融资需求有所下降,对无风险利率反而是利大于弊的结果。相对于信贷和M2数据,我们认为从12.0%回落至11.3%的社融存量增速更值得关注。[详情]

邓海清评1月信贷金融数据:从利空债市到“利多债市”
邓海清评1月信贷金融数据:从利空债市到“利多债市”

  从“金融去杠杆”到“实体去杠杆”,从“利空债市”到“利多债市” 来源:海清FICC频道 邓海清 陈曦 刘伟 2018年中国1月社会融资规模 30600亿元,预期 31500亿元。中国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9000亿元,创历史新高,预期 20500亿元,前值 5844亿元。中国1月M2货币供应同比8.6%,预期 8.2%,前值 8.2%。 1、核心观点:从社融的增量和存量来看,都表明“实体经济去杠杆”已经开始,或者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下降,这也意味着2018年经济大概率下行。信贷超预期主因表外转表内,以及12月信贷延后,不代表融资需求旺盛。M2增速回升仅是对2017年12月极低值的修正,且为有数据以来第二低值,难言趋势性回升。“去杠杆”已经由“金融去杠杆”过渡到“实体去杠杆”,“去杠杆”对于债市的影响正由“利空”转向“利多”。 2、1月社融数据低于市场预期,且为近三年的1月最低值。2016年1月社融3.4万亿,2017年1月社融3.7万亿,而2018年1月社融仅为3.1万亿。2017年春节在1月末,但2016年春节同样在2月,与2018年可比,这表明1月社融数据的同比口径的回落并非春节因素所致。 3、信贷超预期主因表外转表内,以及12月信贷延后到1月。从1月社融结构看,信贷占比88%,为绝对多数,表明表外“非标”回表是信贷创历史新高的关键因素。此外,2017年12月信贷仅为5800亿,远低于预期的11000亿,表明去年12月主要受制于信贷额度不够,堆积到1月集中释放,1月的信贷超预期并不代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 4、综合考虑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连续两月社融增量不及预期,两月合计值仅为4.2万亿,远低于2016年12月和2017年1月的5.4万亿,也远低于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的5.2万亿,这表明实体经济去杠杆已经开始,或者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下降。 5、从社融存量增速看,2018年1月社融存量增速为11.3%,为2016年1月有数据以来最低值,且为连续7个月增速下降,同样表明实体经济去杠杆已经开始,或者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下降。 6、从M2增速看,M2较前值略有回升,但更像对2017年12月的异常低值的修复,且仍为有数据以来第二低值,M2趋势性回升可能性较低。2017年9月-2018年1月,M2增速分别为9.2%、8.8%、9.1%、8.2%、8.6%,其中2017年12月较11月大幅下降,可能与信贷远低于预期有关,2018年1月信贷恢复,带动存款增速回升至,有助于M2增速回升。从趋势来看,单个月的修复性上行并不能代表趋势,M2的增速8-9%仍然处于历史最低增速水平,相比于社融增速11-12%而言也仍然偏低。 7、总结全文,从社融的增量和存量来看,都表明“实体经济去杠杆”已经开始,或者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下降,这也意味着2018年经济大概率下行。信贷超预期主因表外转表内,以及12月信贷延后,不代表融资需求旺盛。M2增速回升仅是对2017年12月极低值的修正,且为有数据以来第二低值,难言趋势性回升。 8、作为“中国债市第一多头”,海清FICC频道认为“去杠杆”已经由“金融去杠杆”过渡到“实体去杠杆”,主要证据是社融的增量和存量增速均明显回落,“去杠杆”对于债市的影响正由利空转向利多。“金融去杠杆”对债市的利空在于从银行、非银的负债端减少配债资金,而“实体去杠杆”对债市的利多则在于从银行的资产端利好债券配置。此外,“金融去杠杆”难以传导至经济基本面,而“实体去杠杆”则会直接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对债市而言是另一利好。 海清FICC频道强调,2018年最好、最确定性的机会是利率债,十年国债3.8%以上闭着眼睛买![详情]

机构评1月信贷数据:信贷新增历史新高 看好行业龙头
机构评1月信贷数据:信贷新增历史新高 看好行业龙头

  华泰宏观李超团队快评(1月份信贷金融数据点评) 信贷新增历史新高,看好行业龙头 【社融、信贷、M2全部符合预期】我们预测1月份人民币信贷新增2.8万亿,社融新增为3.0万亿,M2预测增速反弹,数值为8.8%。央行实际数据为信贷新增2.9万亿,社融3.06万亿,M2增速反弹至8.6%,均符合我们预期。 【1月信贷开门红,信贷全年放量可期待】央行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9万亿元,和我们预测值2.8万亿一致,同比多增8670亿元,同比增速回升至13.2%,符合我们的预测值。其中居民贷款增加9016亿元,居民信贷需求依然不弱,我们认为银监会严控居民杠杆只会对于居民消费贷流入股市债市和房市进行违规查处,不会挫伤居民正常融资需求。非金融企业部门新增贷款1.78万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增1862亿元,企业部类资金需求不弱。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较多,和我们判断的非标债券转贷的企业需求一致,我们认为地产和基建的需求依然较强。我们认为去年12月份的新增较低,是由于银行年底负债和信贷额度不足造成的,是一个跳点。我们认为,银行信贷新增1月份数据大概率反应全年,1月份开门红,全年信贷不弱。 【社融“双收敛”成全年趋势】央行数据显示,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6万亿元,和我们预测值3万亿一致,比上年同期少6367亿元。其中,表内人民币贷款社融口径增加2.69万亿元,同比多增3717亿元;委托贷款同比多减3850亿元;信托贷款同比少增272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少增4693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多170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同比少725亿元。我们认为2018年金融去杠杆将会延续,银行体系收缩表外信用,并部分转至表内的趋势较为清晰,社融新增将会和信贷新增逐渐收敛,社融增速也将会和M2增速逐渐收敛。 【1月M2如期反弹,引领全年方向】1月末,M2同比增长8.6%,增速比去年12月末高0.5个百分点,和我们预测的M2趋势一致。我们认为,M2增速反弹全年趋势仍具有较大概率,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程度已经弱于2017年,央行实施定向降准和临时准备金动用都支撑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上涨,同时我们认为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逐渐升值,外汇占款将会成为2018年M2反弹的另一个新增力量。同时,我们认为,社融比较低和信贷比较高反应了企业表外转表内融资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央行货币政策对于这一趋势是支持的,这一趋势最终造成了M2增速的反弹。我们认为,央行目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依然是M2,社融增速仅仅是起到辅助作用,预测2018年M2增速为9.0%左右。 【银行信用表内化,看好行业龙头】我们认为,银行信用转为表内是非金融企业集中度的重要推手,在信用状况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银行的表内投放将会更加集中在行业的龙头企业,行业非龙头企业的扩张将会受到抑制,行业蛋糕重新切分的逻辑在2018年将会持续。我们看好的银行和地产龙头企业市占率提高的故事也将会继续。[详情]

我国CPI连续10个月处1时代 1月畜肉价格同比继续下跌
我国CPI连续10个月处1时代 1月畜肉价格同比继续下跌

   我国CPI连续10个月处“1时代” 1月畜肉价格同比继续下跌 每经实习记者 李可愚 每经记者 胡 健 2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1.5%,PPI同比上涨4.3%。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同比涨幅来看,此次公布1月份CPI连续10个月处于“1”时代。而PPI涨幅则持续小幅回落。 畜肉类价格同比下跌 数据显示,1月份CPI环比上涨0.6%,同比上涨1.5%。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介绍道,据测算,在1月份1.5%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9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6个百分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影响CPI指数的各项指标中,畜肉类价格继续保持同比下跌态势,该类商品价格同比下跌5.9%。 对此,中泰证券宏观高级分析师杨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由于畜肉类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继续保持低位运行,使得对整体物价水平影响较大的食物价格涨势收窄,也使CPI不至于出现普遍上涨。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虽然1月份CPI同比涨幅较去年12月份有所回落,但环比则高于去年12月份0.3%,并创下了2017年2月份以来最高水平。 对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由于近段时间以来我国大部地区遭遇寒潮天气,影响鲜菜、鲜果生长和保存,使得本月鲜菜、鲜果价格相比上月出现明显上涨。此外,由于国内旅游物价出现季节性上涨,导致1月份CPI环比涨幅较高。 目前,春节来临之际,国内又遭遇冰冻雨雪天气。各界高度关心2月份国内物价水平是否会出现明显上涨。 对此,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近日表示,目前国内市场商品供应充足。全国36个大中城市日均猪肉供应量达到3万吨,蔬菜供应量达到16万吨。重点零售企业商品备货量同比增加10%~15%,各大批发市场、超市生活必需品的备货量比平时增加30%~40%,可供7~10天销售。 为应对冰雪天气可能对消费市场供应带来的影响,商务部已下发紧急通知,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并且派出督查组到各地进行工作检查,做好春节市场保障供应工作。 燃料价格大体恢复稳定 去年,我国PPI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的下降态势,全年上涨6.3%。1月份PPI数据虽然继续保持同比上涨,但较去年全年数据有所回落。 鲁政委认为,这也与当前国内寒潮天气有较大关系。由于雨雪天气影响建筑施工活动,使得建筑活动放缓,水泥、钢材等建材价格出现下跌,这对PPI增速下降起到推动作用。 而在各项工业品出产价格方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与上月相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三大行业出现价格涨幅回落现象,本月环比分别上涨3.3%、2.6%和1.3%。 在这三大行业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现的价格涨幅回落。此次数据显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环比和同比均出现涨幅回落态势,除环比涨幅出现下降外,同比涨幅也回落7.7个百分点,这说明国内燃料价格大体恢复稳定态势。 此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环比上涨0.8%、0.4%,涨幅虽与上月相比有一定上升,但继续保持平稳。 各行业数据反映出的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整体回稳会对今年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有利影响? 对此,杨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以原材料为代表的生产资料价格企稳使得企业的利润能够获得修复,这对企业和产业未来发展起到正面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回稳以及下降也能刺激企业准备开年生产而扩大库存,这对今后经济发展也起到正面影响。 此外,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日前指出,目前由于上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和下游企业发挥资本调节功能的影响,PPI走势即使出现大幅上涨,对CPI的传导作用仍将有限。因此,2018年全年我国CPI指数将有可能维持在2.5%左右,虽比上一年有所提高,但整体处在可控范围。[详情]

1月CPI涨幅降至半年低点 全年通胀压力有限
1月CPI涨幅降至半年低点 全年通胀压力有限

   1月CPI涨幅降至半年低点 全年通胀压力有限 ⊙记者 梁敏 ○编辑 邱江 受高基数因素影响,1月CPI同比涨幅回落至半年以来新低,PPI同比涨幅也跌至一年多以来低点。分析人士普遍认为,2月份进入春节,当月CPI将反弹至2%以上,全年CPI或维持在2%左右,PPI涨幅会继续收窄但保持正增长态势。整体来看,今年通胀压力有限,为经济由高增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供较好的环境,也为宏观政策留下灵活操作的空间。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1.5%,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涨幅创下半年以来新低。 交行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CPI同比涨幅回落主要受去年高基数的影响。去年1月份是春节,导致食品和非食品涨幅较高,在高基数的影响下,今年1月份的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都有所回落。 据统计局测算,1月份,食品价格下降0.5%,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2.0%,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 唐建伟认为,从CPI同比的趋势来看,因为今年2月份进入春节,而去年2月份的CPI同比只有0.8%,是年内最低。因此,预计今年2月份CPI同比可能会明显走高,涨幅很可能超过2%。“这并不表明全年通胀压力增大,2月份CPI同比很可能成为全年高点。全年来看,考虑到金融与实体经济去杠杆防风险的政策背景下,流动性紧平衡,经济增速也将趋于下行,需求端难以支持CPI的大幅走强。预计2018年全年CPI在2%左右。” 目前市场普遍预期今年CPI同比或反弹至2%以上,高于去年全年1.6%的涨幅。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上证报记者分析称,今年国内通胀压力可能主要来自食品价格的反弹,去年上游原材料涨价向中下游行业的传导,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和劳动力供给推高服务业价格等方面的影响。 不过,他也强调,鉴于央行今年会继续维持中性货币政策立场,加上监管层会继续推进金融去杠杆,因此由于政策宽松导致实体经济过热推高通胀的概率不大。 去年受去产能及环保等因素影响,PPI一直保持上升势头,这也为今年PPI铺垫了高基数。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PPI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至4.3%,连续三个月出现回落。 唐建伟分析称,PPI中新涨价因素已经明显回落,今年影响PPI走势的主要是翘尾因素,但考虑去产能工作持续推进,钢铁、水泥等去产能力度较大的工业行业产品价格短期不会明显回落,对产品价格形成支撑,PPI涨势可能维持,出现同比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小。 他表示,今年物价并不是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也不是货币政策需要重点关注的目标。物价运行整体温和,可为经济由高增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供较好的环境,也为宏观政策留下灵活操作的空间。[详情]

我国CPI连续12月低于2% 专家称央行短期加息可能性低
我国CPI连续12月低于2% 专家称央行短期加息可能性低

  中国CPI连续12月低于2%,专家称央行短期加息可能性低 澎湃新闻记者 张赛男 2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物价数据:1月份CPI(consumer price 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5%,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是CPI连续12个月低于2%。多位专家分析,这表明通胀总体平稳,全年增速可控,对货币政策影响不大。 从主要类别的价格变动情况来看,食品价格下降为主要因素。1月份,食品价格下降0.5%,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11个百分点。其中,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鲜菜和猪肉价格分别下降5.8%和10.6%,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46个百分点。 国泰君安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称,“2018年通胀中枢应该在2.4%-2.5%,主要影响今年CPI的因素的食品价格中,猪肉价格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目前很难下一个定论。” 不过,从1月份数据来看,猪肉价格下降10.6%,并未出现此前市场预期的“猪周期”(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多位专家认为,这表明通胀总体平稳,全年增速可控。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月份蔬菜价格因天气走高未来将恢复正常,猪肉价格没有趋势性上行,原油价格已经出现趋势性回落,医疗改革非食品价格冲击已过,PPI趋势性回落,均支持2018年不可能出现高通胀。 花长春进一步分析,今年2月份是非常关键的时刻,可以观察今年通胀到底怎么样。如果2月份CPI通胀预期到2.5%,那么全年的通胀不会很高,大概是2.2%、2.3%;如果2月份到2.8%,甚至到3%,那么全年通胀是2.5%,甚至2.5%以上。 在此不确定下,部分市场人士对2月份CPI超预期上行有所担忧。加之美国央行缩表、加息的情况下,市场对中国央行加息预期升温。但结合多位专家的观点来看,这种可能性不大。 “中国央行加息(存贷款基准利率)需要一定的必要条件,尤其是经济过热,通胀超过3%或者资产泡沫比较严重。另外,货币政策一般是滞后的,很少时候进行前瞻性操作的,这个是全球现象。因此,中国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需要通胀连续数月超过3%,而当下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存贷款基准利率变动的概率小。我们认为2018年货币政策仍以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定向降准组合为主。”花长春说。 央行参事盛松成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称,近期没必要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 盛松成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虽然面对美国缩表、加息、税改等多重外部环境的变化,但预计201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仍将不紧不松,“以不变应万变”。 盛松成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频繁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与其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如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尽可能保持基准利率的稳定,让银行自主选择浮动幅度和比例,自主定价。”[详情]

猪周期没出现 物价上涨都是天气惹的祸?
猪周期没出现 物价上涨都是天气惹的祸?

  “猪周期”没出现,物价上涨都是天气惹的祸? 主基调:平稳运行。 春节脚步临近,购置年货也到了高潮期。春节前物价形势怎么样? 9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6%,同比上涨1.5%。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分析表示,从环比看,CPI上涨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其中,受大范围雨雪天气影响,全国鲜菜价格上涨9.5%。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随着天气因素逐渐消退,蔬菜、水果价格的走高将逐渐回落。 “价高伤民,价贱伤农”,养猪的农民很脆弱。从1月数据来看,猪肉价格下降10.6%,并未出现此前市场预期的“猪周期”,这对CPI走势会产生什么影响? 国是直通车 张文晖 摄  同比涨幅连续12个月低于2%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环比上涨0.6%。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绳国庆表示,从环比看,CPI上涨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食品价格上涨2.2%,影响CPI上涨约0.42个百分点。 他进一步分析,受大范围雨雪天气影响,全国鲜菜价格上涨9.5%,影响CPI上涨约0.23个百分点。 而还有部分地区1月份的鲜菜价格涨的比较高,比如安徽、陕西和湖北等地就分别上涨24.1%、17.4%和16.1%。鲜果、水产品和猪肉价格分别上涨5.7%、2.8%和0.7%。 邓海清表示,随着天气因素逐渐消退,蔬菜、水果价格的走高将面临回落的情况,类似于2016年2-3月,蔬菜价格冲高引发“滞涨”担忧,但4月开始蔬菜价格大幅回落,证伪“滞涨”论,此次也不例外。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同比来看,CPI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连续12个月低于2%。 同时,此前市场有预期,或将出现“猪周期”,也就是“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但邓海清表示,猪肉导致通胀上行的可能性很低。总体上,随着天气因素与猪肉供需价格性价格低位的情况下,CPI食品价格的上行幅度有限。 物价的上涨会引起央行收紧货币吗? 春节期间,“菜篮子”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2017年初北京菜市场曾出现过猪肉价格五天涨了30%的现象。这个春节会否情节再现?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目前监测的情况来看,各地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雨雪地区也没有出现脱销断档的情况。受消费需求增加及天气等因素影响,蔬菜等部分品种价格比前期有所上涨。“预计春节前农产品价格还将有一定幅度上涨。” 这是否会引起高通胀,导致央行货币政策收紧呢? 其实并不用太过担心,因为从目前公布的1月份数据来看,基本符合市场预期,2018年开年也并未出现市场担忧的高通胀。 国是直通车 张文晖 摄  邓海清表示,一月份蔬菜价格因天气走高未来将恢复正常,猪肉价格没有趋势性上行,原油价格已经出现趋势性回落,医疗改革非食品价格冲击已过,PPI趋势性回落,均支持2018年不可能出现高通胀。“预测2018年全年CPI均值并不会超过2.5%,不会引发央行货币政策收紧,‘不松不紧’仍是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他进一步解释,由于2018年CPI同比均值大概率在2-2.5%,高通胀的可能性极低,从历史经验来看,在CPI同比不超过2.5%的情况下,央行不会由于通胀压力而收紧货币。[详情]

机构评1月通胀数据:同比涨幅回落 全年通胀压力不大
机构评1月通胀数据:同比涨幅回落 全年通胀压力不大

  中国1月CPI和PPI因春节错月同比涨幅回落 全年通胀压力不大 据路透社消息,2月9日 -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公布,2018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5%,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一致,为去年7月以来最低水准。 数据并显示,1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4.3%,略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4.4%,为2016年11月以来的最低。 1月CPI环比上涨0.6%,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上升0.7%;PPI环比上涨0.3%。1月CPI中的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5%,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0%。 1月详细数据: --CPI同比上涨1.5%(路透调查中值为上涨1.5%) --PPI同比上涨4.3%(路透调查中值为上涨4.4%) --CPI环比上涨0.6%(路透调查中值为升0.7%),PPI环比上涨0.3% --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5%,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0% --中国月度CPI和PPI同比增速图表: tmsnrt.rs/2BL3zFP 以下为分析师评论摘要: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唐建伟: 2018年1月份CPI同比涨幅相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主要受去年高基数的影响。去年1月份是春节,导致食品和非食品涨幅较高,在高基数的影响下,今年1月份的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都有所回落。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5%,影响CPI下降约0.1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2.0%,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58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1.9%,涨幅也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在1月份1.5%的CPI同比涨幅中,翘尾因素影响约为0.9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6个百分点。 从CPI同比的趋势来看,因为今年2月份进入春节,而去年2月份的CPI同比只有0.8%,是年内最低。因此,预计2月份CPI同比可能会明显走高,涨幅很可能超过2%。但这并不表明全年通胀压力增大,2月份CPI同比很可能成为全年高点。全年来看,考虑到金融与实体经济去杠杆防风险的政策背景下,流动性紧平衡、经济增速也将趋于下行,需求端难以支持CPI的大幅走强。预计2018年CPI同比全年平均在2%左右,虽然同比涨幅高于2017年的1.6%,但仍将明显低于3%的政策目标,谈不上有较大通胀压力。 1月份PPI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主要受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影响。在1月份4.3%的P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4.0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影响约为0.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7%,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3%,回落0.2个百分点。PPI中新涨价因素已经明显回落,今年影响PPI走势的主要是翘尾因素。但考虑去产能工作持续推进,环保限产力度加大,钢铁、水泥等去产能力度较大的工业行业产品价格短期不会明显回落,对产品价格形成支撑,PPI涨势可能维持,出现同比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小。综合判断,2018年PPI平均涨幅在3.5%左右,低于2017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2018年物价并不是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也不是货币政策需要重点关注的目标。物价运行整体温和,可为经济由高增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供较好的环境,也为宏观政策留下灵活操作的空间。 --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邓海清: 1月CPI通胀数据符合市场预期,2018年开年并未出现市场担忧的高通胀,高通胀纯属杞人忧天。一月份蔬菜价格因天气走高未来将恢复正常,猪肉价格没有趋势性上行,原油价格已经出现趋势性回落,医疗改革非食品价格冲击已过,PPI趋势性回落,均支持2018年不可能出现高通胀,我们估测全年CPI同比中枢不超过1.8%,2018年高通胀杞人忧天。 1月CPI同比1.5%,符合市场预期,通胀水平温和。分项来看:蔬菜水果价格短期冲高,未来必将回落。1月蔬菜、水果价格出现明显走高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天气因素导致了蔬菜、水果价格的走高,但是随着天气因素逐渐消退,蔬菜、水果价格的走高将面临回落的情况,类似于2016年2-3月,蔬菜价格冲高引发“滞涨”担忧,但4月开始蔬菜价格大幅回落,证伪“滞涨”论,此次也不例外。 猪肉价格并未出现市场预期的“猪周期”,猪肉导致通胀上行的可能性很低。总体上,随着天气因素与猪肉供需价格性价格低位的情况下,CPI食品价格的上行幅度有限。 至于CPI非食品数据,随着医疗改革的结束,以及原油价格的大幅回落,CPI非食品并不会进一步上行,反而有可能面临回落的情况。我们认为,2017年以来一直处于明显的高中枢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医疗改革对了非食品价格的一次性冲击,但随着医改的结束,以及非食品价格的高基数,未来CPI非食品的医疗面临下行。同时,我们观察到2018年2月以来原油价格出现大幅的回落,WTI原油价格跌幅已经达到8%,这有可能共同推动非食品价格的回落。 预测2018年全年CPI均值并不会超过2.5%,不会引发央行货币政策收紧。从央行政策态度、通货膨胀水平上看,“不松不紧”仍是货币政策的主基调。由于2018年CPI同比均值大概率在2-2.5%,高通胀的可能性极低,从历史经验来看,在CPI同比不超过2.5%的情况下,央行不会由于通胀压力而收紧货币。 对于债券市场,我们认为监管政策、货币政策的预期差是主导债市的核心矛盾,通胀因素、经济因素短期内难有大波动,维持2018年最好、最确定性机会是利率债、十年期国债3.8以上闭着眼睛买的观点不变。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王军: CPI和春节因素有关,去年基数高一些。预计CPI上半年延续去年四季度小幅上行的态势,下半年会略低一些,全年不会出现超过2.5%的显着通胀压力,因食品(猪肉),整个需求状况不会很理想,上游传导压力也会减轻。 PPI延续涨幅下行趋势,大宗商品国内外连涨两年,很难保持持续上涨,国内需求小幅回落也不支持上涨。最近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对全球经济复苏、贸易投资造成负面冲击,全球经济能否延续2017年的复苏,要打问号,美股这轮调整对过去10年大牛市的调整,对全球信心有很大影响。 中国经济预计会比去年略微回落但不会失速,全年在6.5%或稍高,汽车、住房等几大终端需求,以及基建投资今年都会略微弱一些,贸易摩擦也会加剧,出口贡献不会像去年那么大。 政策上还是围绕三大攻坚战目标进行调整,注重防风险。 --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团队 蔡浩、李海静: 临近春节,CPI呈季节性走高是CPI环比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分项来看,食品价格整体走高,环比上涨2.2,涨幅较前值进一步扩大。除了受春节备年货因素影响外,1月中旬以来全国性暴雪极寒天气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具体来看,鲜菜和鲜果分别环比上涨9.5和5.7,是近16个月和近两年最高;猪肉已连续两个月环比上涨。非食品方面,环比增速为0.2,高于前值0.1,原油价格上涨继续对非食品类CPI形成支撑,国内成品油价格两次上调。CPI同比回落主要受春节错位导致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影响,去年春节在1月,同期CPI为2.55%,为全年最高。 PPI环比增速回落,与1月官方PMI分项指标中的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指数的下滑相一致,主因生产资料环比大幅回落(较前值回落0.6)。尽管石油类价格对PPI仍有支撑,但寒冷天气及节前季节性需求转弱使得生产放缓,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显着转弱拖累了PPI增速。黑色系价格环比下跌明显,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由升转降,较上月增速下降5.0%。PPI同比继续走低主要受高基数因素影响,2017年1月PPI同比增速为6.9%。 综合来看,CPI和PPI同比增速受去年高基数影响双双走弱,CPI环比季节性走强,PPI环比由升转降。展望2月,受春节影响,CPI环比增速将继续上升,同比增速在春节错位因素的影响下有望突破2.5%(去年2月同比基数为全年最低);PPI受春节停工,生产需求转弱影响,环比和同比增速恐将继续转弱,同比增速有跌破4%的可能。在全球主要央行近期频频展现鹰派姿态,而中国央行亦将防风险、去杠杆作为主要目标的背景下,只要管好流动性闸口,整体来看,全年通胀压力有限。 --联讯证券宏观固收团队 李奇霖、张德礼: CPI同比回落,主要因春节错月,0.6%的环比创1年新高。鲜菜与鲜果两项对环比上涨贡献过半,与1月大范围降雪有关。非食品项中,教育和文化、其它用品和服务环比涨价明显。 PPI同比再度如期大幅回落,除基数原因外,环比涨幅也明显放缓至0.3%。生产资料依然是主要贡献项,从其内部看,上游涨价的传导效应并不明显。 往后看,由于春节错月,预计2月CPI同比将提高至2.5%左右,这可能是今年高点。而PPI同比由于高基数和终端需求放缓,将继续回落至4%以下。 --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万喆: 1月通胀数据基本在预期之内,去年是前高后低今年还会延续这个走势,经济形势稳中趋降,CPI和PPI也在延续这个趋势,尤其PPI的下降,过去的一年主要还是去年上半年去产能环保限产等因素人为的提高了价格的上升,一些因素在2018的影响可能有所减弱所以PPI不会继续维持去年那样的增速,目前只能说是初现端倪,转型升级依然很迫切。 CPI来看,目前尤其是现在的政策条件下通胀形势仍然是温和,整个经济边际收缩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上游向下游传导有一点的迹象,目前结构性改革中已经到了消费升级的拐点,虽然有一定调整并产生了一定成绩,但不足以及弥补投资带来边际效应的下降,未来经济内部的仍需可持续性的促进发展动力的形成。 今年上半年应该通胀压力不大,货币政策也仍然保持相对中性。 --国信证券宏观固收团队 董德志、李智能: 食品环比仍低于季节性,受基数影响CPI明显回落,PPI同比继续大幅回落:维持2018年CPI均值为2.2%预期,PPI均值在3-3.5%的预期。 1月CPI同比涨1.5%,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基本符合市场预期。1月CPI环比为0.6,基本持平季节性。(其中季节性指春节月在2月的年份的1月环比均值,下同) 1月食品环比略低于季节性,非食品环比持平于季节性。1月食品环比为2.2%,略微低于季节性约0.1个百分点,其中畜肉价格环比涨幅低于季节性是主要贡献,而蔬菜价格环比涨幅高于季节性但幅度不大。非食品环比为0.2%,基本持平于季节性,其中服务价格环比为0.3%,低于季节性约0.06个百分点,其中前期涨幅较大的医疗服务价格环比连续第四个月低于季节性;可推算非食品中工业品价格环比为0.13%,高于季节性约0.03个百分点,其中交通工具用燃料、居民水电燃料价格上涨超越季节性是主要贡献。 从高频数据来看,截至2月8日,虽然2月蔬菜价格继续上涨,但2月肉禽价格较1月有所回落,整体食品价格上升幅度有限,我们预计2月食品价格环比或继续低于季节性水平。非食品方面,进入2月以来,国际油价有所回落,2月非食品价格受油价影响变小,预计非食品环比会维持季节性水平。考虑到2017年2月为非春节月,基数很低,预计2018年2月CPI同比将明显回升至2.6%左右,1-2月CPI累计同比预计约为2.0%。 1月PPI同比、环比均大幅回落。1月PPI同比涨4.3%,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环比为0.3%,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从需求的角度来看,1月出口较弱,外需放缓的迹象较为明显;内需方面,虽然1月进口反弹,但考虑到春节错位效应,进口反弹持续度仍需观察。整体来看,我们认为2018年内需和外需均有弱化趋势,预计工业品价格将跟随总需求逐渐回落,2018年一季度末PPI同比或回落至3.5%以下。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 应习文: 1月份CPI同比上涨1.5%,环比上涨0.6%,与我们预计值持平。从结构看,食品价格环比出现超预期上涨,主要因受全国大范围寒潮及降雪影响。尽管今年春节较为靠后,但食品价格已出现提前上涨,尤其是寒冷天气对鲜菜、鲜果供给冲击明显,价格领涨,而肉类、水产品价格也全面上涨。 非食品方面,仅衣着价格因进入淡季促销,价格小幅回落,其他六大类均环比上涨,其中受节日推高机票、酒店、旅行、娱乐等价格影响,其他用品和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两大类领涨;受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推动,交通及居住相关分项有所上涨;受上游价格传导及节日影响,生活用品及服务小幅上升,而医疗价格则延续趋势性上涨。 整体看,尽管去年春节较早(在1月份),而今年春节则在2月,根据历史经验,CPI同比增速本应受到春节错位影响而大幅放缓,但1月份受严寒天气等影响使得CPI环比涨幅高于预期,也高于往年春节在2月的年份水平,因此同比增速仅放缓0.3个百分点,实际通胀预期有所升温。 PPI方面,1月份同比增长4.3%,低于我们预计值0.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从环比看,1月份国内外上游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保持上涨势头,但国外价格涨幅高于国内,反映需求有所减弱。PPI同比增速大幅放缓,则主要源于去年基数过高。未来随着去年基数的抬升以及国内工业品价格涨势趋弱,PPI同比有望继续下降,逐步向CPI靠拢。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 李慧勇: 符合预期,CPI和PPI同比涨幅都小幅回落。CPI主要受食品价格涨幅回落影响,PPI则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今年总体判断是有通胀预期,但不会有通胀压力,预计CPI在2.3-2.5%,PPI在3.5%左右。 通胀预期主要来自于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的石化产业链的上涨,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 --华宝信托宏观分析师 聂文: 本月CPI和PPI都比预期略高一些,说明通胀压力在小幅上升,后续来看,通胀上升的动力,一是PPI维持在高位,将逐步向下游传导,二是居住类价格和服务类价格上升,三是食品价格处在低位。而春节错位因素压低了1月份数据,2月份CPI将突破2.5。 整体而言,通胀威胁在上升,加之去杠杆,政策趋于收缩,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相关背景** --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今年将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要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影子银行、房地产金融等的宏观审慎管理。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表示,受节日集中消费,务工人员返乡过年等因素影响,预计春节前农产品价格仍将有一定幅度上涨;同时考虑到近期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较多,不排除局部地区、个别品种价格出现阶段性波动的可能,将做好储备商品投放等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朱民称,中国基本没有太大的升息空间,因为通胀仍然迟滞,同时当局希望降低经济的债务负担。“去杠杆化将继续进行,但我认为没有理由升息,”朱民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间隙出席路透全球市场论坛时称。 --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称,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债务和杠杆水平还处在高位,资产泡沫“堰塞湖”的警报尚不能完全解除,金融乱象仍然存在,金融监管构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国1月官方制造业PMI表现不及预期,降至八个月低点,扩张步伐放缓,这主要受部分行业进入生产淡季影响,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为59.7和51.8,分别比上月回落2.5和2.6个点,并明显低于去年同期,企业运营成本上涨压力有所缓解。 --财新中国1月制造业PMI指数持平于上月,连续八个月扩张。价格方面,通胀压力有所减弱。1月投入价格指数降至五个月最低点,出厂价格指数亦降至七个月最低,但二者均为连续八个月保持在50以上。(完)[详情]

华泰宏观评1月通胀:食品价格上涨或带动通胀显著回升
华泰宏观评1月通胀:食品价格上涨或带动通胀显著回升

  华泰宏观评1月通胀:食品价格环比上行,风起通胀格局初显 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华泰宏观李超团队点评1月通胀数据称,食品价格环比上行,风起通胀格局初显。 1月CPI同比+1.5%,未来食品价格上涨有望带动通胀显著回升 2018年1月CPI环比+0.6%、同比增速+1.5%,同比增速比我们预测值高0.2个百分点。1月通胀同比增速较前值回落,主要是受春节错位因素影响,环比表现实际上要强于历史均值。1月食品CPI环比+2.2%涨幅较为明显,我们预计在食品端涨价的带动下,2月通胀同比可能显著回升到+2.5%以上,“风起通胀”的格局初显。1月猪肉CPI、鲜菜CPI环比分别上涨0.7%和9.5%,受天气转冷、春节临近等因素影响,菜价环比涨幅较大。但由于去年1月份的基数较高,今年1月份鲜菜CPI同比-5.8%仍然为负。考虑今年2月是春节月份、2017年2-4月菜价基数较低等因素,2月鲜菜CPI环比可能继续维持较快上涨、2-4月同比增速可能转为正增长。 1月PPI同比+4.3%,未来PPI-CPI剪刀差有望继续收窄 1月PPI环比+0.3%、同比+4.3%,同比增速延续去年11月以来的回调态势。PPI环比增速仍然为正,从结构表现来看,煤炭、黑色、原油、有色、化工等上游行业价格环比大多仍然上涨。尽管今年1月份国际油价一度较快上涨,但仍基本维持在65-70美元的价格区间内,从同比角度而言,今年年初以来相比去年同期,布伦特原油价格同比涨幅仍然较低,因而对PPI同比的正向拉动尚不明显。我们预计对2018全年而言,PPI的新涨价因素和翘尾因素均低于去年,预计全年PPI均值回落到+4%左右。PPI同比呈现回调,而同时CPI环比实际上表现不弱、2月通胀有望显著回升,PPI-CPI剪刀差将收窄的格局正在逐渐兑现,有利于中下游行业盈利持续改善。 今年食品CPI有望明显回升,是推动通胀中枢上行的主要逻辑 我们在年度策略报告《风起通胀,渐显宝藏》中,前瞻判断了2018年通胀中枢可能是温和上行态势,并已外发九篇《风起通胀》系列报告,从多角度对通胀主题系统梳理。我们认为今年食品CPI有望显著回升,这是我们判断今年通胀中枢温和上行的主要逻辑。除菜价因素外,食品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猪价。1月猪肉CPI同比-10.6%主要是受去年基数较高的影响,环比上涨+0.7%的表现与历史季节性大致相符。我们认为本轮猪周期同比已经见底,环保限产对猪肉供给的负面影响可能有一定滞后性,我们维持上半年猪肉CPI同比跌幅整体温和收窄、同比最快到年中转正的预判。[详情]

国君固收评1月通胀:开年回落 节前不折腾节后不悲观
国君固收评1月通胀:开年回落 节前不折腾节后不悲观

  国君固收评1月通胀:通胀开年回落,节前不折腾,节后不悲观 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国君固收点评1月通胀数据称,通胀开年回落,节前不折腾,节后不悲观。 CPI环比不弱,去年基数太强。1月CPI环比0.6%,显著高于上月(0.3%),但由于去年1月为春节当月,环比1.0%基数较高。从同比角度看:非食品拉动而食品拖累的格局在2018年延续,食品价格同比-0.5%,前值-0.4%;非食品价格同比2.0%,但较前值回落。8大分项中,医疗和居住同比涨幅继续居前,教育文娱或因春节错位效应,同比涨幅收窄。从环比角度来看,食品价格环比2.2%,前值为1.1%,增速显著加快,其中鲜菜价格环比涨幅较大;非食品环比增速为0.2%,高于过去三个月0.1%的水平。 PPI环比同比均回落。从环比看,PPI涨幅比上月收窄0.5个百分点至0.3%,从环比细项来看,生活资料环比0.1%,涨幅较上个月小幅收窄;生产资料环比由0.9%回落至0.3%,采掘、原材料、加工PPI环比分别为1.3%、0.9%和0%(前月分别为1.1%、1.2%和0.8%),上游环比涨幅小幅扩大,中下游环比涨幅收窄,尤其加工工业出厂价格增速下降较快。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样处于环比、同比均走弱的态势。 年初通胀平稳,全年温和上行概率加大。整体看,CPI和PPI整体走势吻合,也基本符合预期。但从细节来看,食品通胀环比悄然走强;叠加新年南方普降大雪的情况下,冬季蔬菜价格可能保持高位,甚至持续走高。未来2月份在春节错位的效应下,CPI同比可能跳升至2.5%的水平。但市场整体对此已有预期,而2018年开年2个月平均CPI大概率在2%左右,全年CPI中枢温和上行的概率加大,而PPI未来仍大概率保持温和下行的趋势。 通胀对于债市压力有限,资本市场波动之下,债市节前不折腾,节后不必悲观。2018年一季度的通胀跳升,在上一轮债市调整中可能已经被充分反映,因此,一季度通胀跳升的增量利空属性非常有限,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于高位回落后的中枢水平和一季度之后的走势。虽然近期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但短期内债市增量利空有限,节前谨慎,节后不必悲观。[详情]

中金宏观评1月通胀数据:CPI和PPI剪刀差缩小通胀平稳
中金宏观评1月通胀数据:CPI和PPI剪刀差缩小通胀平稳

  中金宏观:CPI和PPI剪刀差缩小,通胀平稳 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中金宏观团队评1月通胀数据认为,CPI和PPI剪刀差缩小,通胀平稳。 CPI方面,食品因天气因素,价格进一步上涨;非食品季节性上涨,叠加春节错位及高基数因素,1月CPI同比降至1.5%,符合市场及我们的预期。预计2月春节期间,食品和服务项价格仍有上涨压力,2月CPI同比或在春节错位因素带动下升至2.6%-2.8%附近;2、3月CPI同比应为年内高点。1-2月CPI同比合计在2.1%-2.2%。 PPI方面,本月PPI环比上涨0.3%,与上月相比大幅下行,我们认为有一些价格下跌的影响没有被1月的数据所反映,比如:从高频数据的角度,1月初BPI指数为965,1月末为957,环比出现回落,但如果从均值的角度,2017年12月BPI均值为958,2018年1月均值为962,环比上涨。(PPI采样更接近均值),另外,2017年2月PPI环比上涨0.6%,仍属于较高的基数,而从高频数据看,2月的环比增速应弱于1月(均值法的BPI环比将出现下跌,原油在2月也出现实质性下跌),我们预计2月PPI同比增速仍将明显下滑,可能回落到3.8%左右的水平。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2018年通胀压力仍然可控,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明显制约。 1、寒冷天气带动1月食品明显上涨,二月CPI同比或创年内高点 食品因天气因素,价格进一步上涨;非食品季节性上涨,叠加春节错位及高基数因素,1月CPI同比降至1.5%,符合市场及我们的预期。预计2月春节期间,食品和服务项价格仍有上涨压力,2月CPI同比或在春节错位因素带动下升至2.6%-2.8%附近;2、3月CPI同比应为年内高点。1-2月CPI同比合计在2.1%-2.2%。 食品方面:食品环比上涨2.2%,考虑春节错位因素,强于季节性,主因:受1月全国范围内雨雪天气影响,鲜菜、鲜果价格上涨显著;猪肉也因降雪天气、屠宰企业压价等,价格环比上涨0.7%;水产品价格也因此上涨。2月来看,鲜菜因春节及天气因素,继续上涨;猪肉方面,1月后半月至2月上旬,因压栏情绪缓解、出栏增加,价格下跌;尽管猪价再降阻力增大,但预计2月因春节因素猪肉上涨空间相对有限。非食品方面:非食品环比上涨0.2%,基本符合预期。结构上来看,其他用品及服务环比上涨0.8%,考虑春节因素后仍高于季节性,或因此前环保限产带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在年初有更多体现有关,微观观察显示,年初空调、洗衣机以及纸品等有所调价;不过PPI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小,预计反映的深度相对可控。教育相关也季节性上涨。交通相关因1月油价继续上涨而上涨,1月布伦特原油价格升至70美元/桶,发改委1月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对应交通和通信价格或有所上涨。2月来看,预计受春节因素影响,相关服务类价格仍上涨较为显著。 2、PPI环比涨幅明显收缩,2月或继续明显回落 本月PPI环比上涨0.3%,与上月相比大幅下行,但即便如此,从PPI采样的层面,我们也认为有一些价格下跌的影响没有被1月的数据所反映,比如:从高频数据的角度,1月初BPI指数为965,1月末为957,环比出现回落,但如果从均值的角度,2017年12月BPI均值为958,2018年1月均值为962,整体上仍是环比上涨的,由于PPI采样更接近均值,所以一部分价格下跌的影响可能在2月体现。 分行业来看,除了煤炭,原油及其子领域之外(石油及天然气开采,3.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2.6%),其他行业的出厂价格涨幅均不明显,其中黑色金属价格还出现了明显下跌(-1.6%),这与高频数据所显示的趋势基本一致,如果从行业大类来看,1月的特征是之前价格强势的行业出现回落(如黑色,建材),弱势的行业出现反弹(如橡塑,农副),但“反弹幅度不及回落幅度”,带动整体价格出现下行。 分大门类来看,本月涨价仍体现在生产资料领域,生活资料涨幅仍不明显,价格“从上游向下游的传导”尚不明确,但CPI中对应项目,如生活用品和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的涨幅相对更加明显一点,可能的解释是:零售端涨价速度超出出厂价,后续会否由零售价继续向出厂价传导仍需持续观察。 展望未来,我们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2018年的工业品可能呈现“不强也不弱”的格局(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并非逆转),反映在统计数据上就是价格同比增速会出现明显的回落。短期来看,2017年2月PPI环比上涨0.6%,仍属于较高的基数,而从高频数据看,2月的环比增速应弱于1月(均值法的BPI环比将出现下跌,原油在2月出现实质性下跌),所以我们预计2月PPI同比增速仍将明显下滑,可能回落到3.8%左右的水平。[详情]

中金宏观评1月经济:CPI和PPI剪刀差缩小 通胀平稳
中金宏观评1月经济:CPI和PPI剪刀差缩小 通胀平稳

  中金宏观:CPI和PPI剪刀差缩小,通胀平稳 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中金宏观团队评1月通胀数据认为,CPI和PPI剪刀差缩小,通胀平稳。 CPI方面,食品因天气因素,价格进一步上涨;非食品季节性上涨,叠加春节错位及高基数因素,1月CPI同比降至1.5%,符合市场及我们的预期。预计2月春节期间,食品和服务项价格仍有上涨压力,2月CPI同比或在春节错位因素带动下升至2.6%-2.8%附近;2、3月CPI同比应为年内高点。1-2月CPI同比合计在2.1%-2.2%。 PPI方面,本月PPI环比上涨0.3%,与上月相比大幅下行,我们认为有一些价格下跌的影响没有被1月的数据所反映,比如:从高频数据的角度,1月初BPI指数为965,1月末为957,环比出现回落,但如果从均值的角度,2017年12月BPI均值为958,2018年1月均值为962,环比上涨。(PPI采样更接近均值),另外,2017年2月PPI环比上涨0.6%,仍属于较高的基数,而从高频数据看,2月的环比增速应弱于1月(均值法的BPI环比将出现下跌,原油在2月也出现实质性下跌),我们预计2月PPI同比增速仍将明显下滑,可能回落到3.8%左右的水平。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2018年通胀压力仍然可控,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明显制约。 1、寒冷天气带动1月食品明显上涨,二月CPI同比或创年内高点 食品因天气因素,价格进一步上涨;非食品季节性上涨,叠加春节错位及高基数因素,1月CPI同比降至1.5%,符合市场及我们的预期。预计2月春节期间,食品和服务项价格仍有上涨压力,2月CPI同比或在春节错位因素带动下升至2.6%-2.8%附近;2、3月CPI同比应为年内高点。1-2月CPI同比合计在2.1%-2.2%。 食品方面:食品环比上涨2.2%,考虑春节错位因素,强于季节性,主因:受1月全国范围内雨雪天气影响,鲜菜、鲜果价格上涨显著;猪肉也因降雪天气、屠宰企业压价等,价格环比上涨0.7%;水产品价格也因此上涨。2月来看,鲜菜因春节及天气因素,继续上涨;猪肉方面,1月后半月至2月上旬,因压栏情绪缓解、出栏增加,价格下跌;尽管猪价再降阻力增大,但预计2月因春节因素猪肉上涨空间相对有限。非食品方面:非食品环比上涨0.2%,基本符合预期。结构上来看,其他用品及服务环比上涨0.8%,考虑春节因素后仍高于季节性,或因此前环保限产带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在年初有更多体现有关,微观观察显示,年初空调、洗衣机以及纸品等有所调价;不过PPI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小,预计反映的深度相对可控。教育相关也季节性上涨。交通相关因1月油价继续上涨而上涨,1月布伦特原油价格升至70美元/桶,发改委1月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对应交通和通信价格或有所上涨。2月来看,预计受春节因素影响,相关服务类价格仍上涨较为显著。 2、PPI环比涨幅明显收缩,2月或继续明显回落 本月PPI环比上涨0.3%,与上月相比大幅下行,但即便如此,从PPI采样的层面,我们也认为有一些价格下跌的影响没有被1月的数据所反映,比如:从高频数据的角度,1月初BPI指数为965,1月末为957,环比出现回落,但如果从均值的角度,2017年12月BPI均值为958,2018年1月均值为962,整体上仍是环比上涨的,由于PPI采样更接近均值,所以一部分价格下跌的影响可能在2月体现。 分行业来看,除了煤炭,原油及其子领域之外(石油及天然气开采,3.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2.6%),其他行业的出厂价格涨幅均不明显,其中黑色金属价格还出现了明显下跌(-1.6%),这与高频数据所显示的趋势基本一致,如果从行业大类来看,1月的特征是之前价格强势的行业出现回落(如黑色,建材),弱势的行业出现反弹(如橡塑,农副),但“反弹幅度不及回落幅度”,带动整体价格出现下行。 分大门类来看,本月涨价仍体现在生产资料领域,生活资料涨幅仍不明显,价格“从上游向下游的传导”尚不明确,但CPI中对应项目,如生活用品和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的涨幅相对更加明显一点,可能的解释是:零售端涨价速度超出出厂价,后续会否由零售价继续向出厂价传导仍需持续观察。 展望未来,我们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2018年的工业品可能呈现“不强也不弱”的格局(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并非逆转),反映在统计数据上就是价格同比增速会出现明显的回落。短期来看,2017年2月PPI环比上涨0.6%,仍属于较高的基数,而从高频数据看,2月的环比增速应弱于1月(均值法的BPI环比将出现下跌,原油在2月出现实质性下跌),所以我们预计2月PPI同比增速仍将明显下滑,可能回落到3.8%左右的水平。[详情]

招商宏观评1月CPI和PPI:冷冬担忧不应过度
招商宏观评1月CPI和PPI:冷冬担忧不应过度

  【招商宏观】闫玲、林澍1月CPI、PPI点评:冷冬担忧不应过度。 1、1月CPI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至1.5%基本符合预期,环比上涨0.6%主因雨雪天气推升食品价格。核心CPI环比数据小幅抬升至0.2%,同比因基数仍下行至1.9%。食品价格环比变动2.2%小幅高于我们此前预测的2%,相较上月进一步抬升1.1个百分点,其中受到全国大范围雨雪天气的影响,鲜菜价格环比大涨9.5%,由此贡献CPI环比约0.23个百分点。此外鲜果价格环比也上涨5.7%,预计拉动CPI环比0.09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2%,国际原油价格环比涨幅有所抬升导致交通工具用燃料项环比小幅上行至2.1%。 2、1月PPI同比增速下降至4.3%小幅低于我们此前的预期,基数原因导致PPI同比涨幅相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上游采掘工业环比涨幅上行至1.3%,中下游原材料工业以及加工工业环比涨幅分别下行至0.9%、0%。生活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1%。分行业来看整体环比涨幅趋于下降,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下降幅度居前,涨幅相较上月分别下降5%、3.4%。 3、正如我们在此前月度点评以及专题报告中所指出的,低温以及雨雪极端天气对于CPI而言仅是短期扰动,且从历史情况来看“弱拉尼娜”的扰动程度事实上并不大,对于鲜菜鲜果价格的担忧不应过度。而国际原油价格2月以来趋于下行,这也将显著减轻非食品部分的通胀压力。[详情]

CPI涨幅连续一年低于2% 2月份涨幅或被春节拉高
CPI涨幅连续一年低于2% 2月份涨幅或被春节拉高

  CPI涨幅连续一年低于2% 2月份涨幅或被春节拉高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2月9日电(记者 李金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1.5%,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分析认为,受春节效应影响,2月份CPI涨幅可能反弹,但全年通胀压力仍不大。 基数效应致1月份CPI涨幅走低 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1.5%,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中新网记者注意到,CPI涨幅已经连续12个月低于2%。 “这一涨幅符合此前市场预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表示,去年1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2.5%,是去年一年的最高点。去年同比基数较高,是今年1月份CPI同比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数据显示,1月份食品价格下降0.5%,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11个百分点。其中,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鲜菜和猪肉价格分别下降5.8%和10.6%,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46个百分点。 2月份CPI涨幅会被春节拉高吗? 对于下一阶段物价走势,分析认为,受春节因素影响,2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会反弹走高。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6日表示,受消费需求增加及天气等因素影响,蔬菜等部分品种价格比前期有所上涨。“预计春节前农产品价格还将有一定幅度上涨。” 据农业部监测,1月29日-2月4日,蔬菜均价涨幅增大。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周均价每公斤4.37元,环比涨4.5%,涨幅比上周增大0.8个百分点。市场反映今年连续两次大范围降温降雪过程推高了菜价,预计春节前蔬菜价格将保持震荡上行走势。 对于全年物价走势,曹和平认为,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维持低物价状态,输入性通胀因素减少,预计今年货币发行也将继续保持平稳,全年物价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 “考虑到金融与实体经济去杠杆防风险的政策背景下,流动性紧平衡,需求端也难以支持CPI的大幅走强。”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物价运行整体温和,一方面为经济由高增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也为宏观政策操作留下灵活空间。(完)[详情]

统计局解读:CPI环比上涨 PPI环比与同比涨幅均回落
统计局解读:CPI环比上涨 PPI环比与同比涨幅均回落

  2018年1月份CPI、PPI同比涨幅有所回落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解读2018年1月份CPI和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8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6%,同比上涨1.5%;P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4.3%。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进行了解读。 一、CPI环比上涨,同比涨幅有所回落 从环比看,CPI上涨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食品价格上涨2.2%,影响CPI上涨约0.42个百分点。受大范围雨雪天气影响,全国鲜菜价格上涨9.5%,影响CPI上涨约0.23个百分点。部分地区鲜菜价格涨幅较高,安徽、陕西和湖北等地分别上涨24.1%、17.4%和16.1%。鲜果、水产品和猪肉价格分别上涨5.7%、2.8%和0.7%,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2%,影响CPI上涨约0.20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CPI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下降0.5%,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11个百分点。其中,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鲜菜和猪肉价格分别下降5.8%和10.6%,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46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2.0%,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58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6.2%,居住类价格上涨2.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0.9%,三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1.17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1.9%,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1月份1.5%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9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6个百分点。 二、PPI环比、同比涨幅均回落 从环比看,PPI继续上涨,但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3%,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1%,回落0.1个百分点。在主要行业中,涨幅回落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上涨3.3%、2.6%和1.3%;由升转降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6%;由降转升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上涨0.8%和0.4%。 从同比看,主要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PPI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涨势趋于稳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7%,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3%,回落0.2个百分点。在主要行业中,涨幅回落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14.3%,比上月回落4.2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12.4%,回落7.7个百分点;石油加工业,上涨10.9%,回落1.4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上涨8.2%,回落0.8个百分点。上述四大行业合计影响PPI同比涨幅回落约0.4个百分点。涨幅扩大的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上涨13.4%,比上月扩大1.0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10.4%,扩大0.3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1月份4.3%的P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4.0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3个百分点。[详情]

1月CPI同比增长1.5% 蛋类价格上涨14.2%
1月CPI同比增长1.5% 蛋类价格上涨14.2%

  2018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 2018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其中,城市上涨1.5%,农村上涨1.5%;食品价格下降0.5%,非食品价格上涨2.0%;消费品价格上涨1.0%,服务价格上涨2.3%。 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6%。其中,城市上涨0.6%,农村上涨0.6%;食品价格上涨2.2%,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上涨0.8%,服务价格上涨0.3%。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0.2%,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约0.05个百分点。其中,蛋类价格上涨14.2%,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6.4%,影响CPI上涨约0.11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2.4%,影响CPI上涨约0.04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1.2%,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5.9%,影响CPI下降约0.28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10.6%,影响CPI下降约0.30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5.8%,影响CPI下降约0.16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均上涨。其中,医疗保健、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6.2%、2.7%和1.5%,衣着、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分别上涨1.4%和1.2%,教育文化和娱乐、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上涨0.9%和0.2%。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食品烟酒价格环比上涨1.5%,影响CPI上涨约0.45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上涨9.5%,影响CPI上涨约0.23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5.7%,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2.8%,影响CPI上涨约0.05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0.6%,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0.7%,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六涨一降。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上涨0.8%、0.5%和0.4%,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居住价格分别上涨0.3%、0.2%和0.1%;衣着价格下降0.3%。 2018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环比涨跌幅(%) 同比涨跌幅(%) 居民消费价格 0.6 1.5 其中:城市 0.6 1.5 农村 0.6 1.5 其中:食品 2.2 -0.5 非食品 0.2 2 其中:消费品 0.8 1 服务 0.3 2.3 其中:不包括食品和能源 0.2 1.9 其中:不包括鲜菜和鲜果 0.3 1.6 按类别分     一、食品烟酒 1.5 0.2 粮食 0.1 1.2 食 用 油 -0.1 -1.2 鲜菜 9.5 -5.8 畜 肉 类 0.6 -5.9 其中:猪肉 0.7 -10.6 牛肉 0.5 1.6 羊肉 1.4 12 水 产 品 2.8 2.4 蛋类 0.7 14.2 奶类 0 0.9 鲜果 5.7 6.4 烟草 0 0.1 酒类 0.3 3.4 二、衣着 -0.3 1.4 服装 -0.4 1.6 衣着加工服务费 0.8 3.1 鞋类 -0.2 0.6 三、居住 0.1 2.7 租赁房房租 0 2.9 水电燃料 0.3 1.9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 0.3 1.5 家用器具 0.1 1.3 家庭服务 2.4 2.8 五、交通和通信 0.4 0.2 交通工具 0 -1.6 交通工具用燃料 2.1 6.4 交通工具使用和维修 0.5 0.6 通信工具 -0.2 -2.3 通信服务 -0.5 -0.7 邮递服务 0.2 2.7 六、教育文化和娱乐 0.5 0.9 教育服务 0.2 2.7 旅游 2.3 -4.2 七、医疗保健 0.2 6.2 中药 0.5 5.2 西药 0.3 5.4 医疗服务 0.2 7.3 八、其他用品和服务 0.8 1.2 附注 1、指标解释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2、统计范围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8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 3、调查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调查网点,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原则,直接派人到调查网点采集原始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8.8万余家价格调查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互联网电商等。[详情]

2018年1月PPI同比上涨4.3% 涨幅连续3个月回落
2018年1月PPI同比上涨4.3% 涨幅连续3个月回落

  2018年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3% 2018年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3%,环比上涨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5.2%,环比上涨0.5%。 一、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5.7%,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25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6.8%,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7.3%,加工工业价格上涨4.9%。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3%,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持平,衣着价格上涨0.8%,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1.4%,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3%。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同比上涨12.3%,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10.5%,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9.0%,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6.2%。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3%,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6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1.3%,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0.9%,加工工业价格持平。生活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1%,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和耐用消费品价格均持平,衣着价格上涨0.2%,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0.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环比上涨1.4%,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1.3%,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0.7%,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0.5%。 2018年1月工业生产者价格主要数据   环比涨跌幅(%) 同比涨跌幅(%) 一、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0.3 4.3 生产资料 0.3 5.7 采掘 1.3 6.8 原材料 0.9 7.3 加工 0 4.9 生活资料 0.1 0.3 食品 0 0 衣着 0.2 0.8 一般日用品 0.1 1.4 耐用消费品 0 -0.3 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0.5 5.2 燃料、动力类 1.3 6.2 黑色金属材料类 0.7 9 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 0.5 10.5 化工原料类 0.3 5.9 木材及纸浆类 0.5 7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 1.4 12.3 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 0.1 1.8 农副产品类 -0.1 -0.1 纺织原料类 0.1 2.3 三、工业生产者主要行业出厂价格 -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8 3.8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3 12.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3 4.2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4 10.9 非金属矿采选业 0.9 8.3 农副食品加工业 -0.1 -1.1 食品制造业 0.3 1.3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0.5 1.4 烟草制品业 0 0 纺织业 0.1 2.1 纺织服装、服饰业 0.2 0.8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1 1.2 造纸和纸制品业 0 8.6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0.3 1.7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6 10.9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 8.2 医药制造业 0.3 2.5 化学纤维制造业 0.4 5.2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0.2 2.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3 13.4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6 14.3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0.4 10.4 金属制品业 0.4 5.6 通用设备制造业 0.4 1.5 汽车制造业 0 0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0.2 1.2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4 -2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0.1 -0.3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4 4.5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2 1.8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包括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for Industrial Products, 简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作为中间投入产品的购进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2.统计范围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统计调查涵盖1638个基本分类的20000多种工业产品的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统计调查涵盖900多个基本分类的10000多种工业产品的价格。 3.调查方法 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采取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采用重点调查方法;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采用典型调查方法。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涉及全国400多个城市的5万余家工业企业。 4.工业行业划分标准的依据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详情]

平安宏观评外贸数据:未来进出口增速均面临下行压力
平安宏观评外贸数据:未来进出口增速均面临下行压力

  【平安宏观】内需仍强推升进口,关注贸易摩擦风险——1月份外贸数据点评 来源: 宏评债论 陈骁 魏伟 杨璇 事项 2018年2月8日,海关总署公布了1月份外贸数据:1月份,我国出口同比上升11.1%(前值10.9%);进口同比上升36.9%(前值4.5%);贸易顺差203亿美元(前值547亿美元)。 平安观点 1月进出口增速双双回升,但考虑到春节错位因素的存在,季调数据的走向具有相对更强的指示性:1月份季调出口增速明显走弱,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状况更为疲弱,而高新技术类产品仍继续保持强势,季调进口增速明显回升,重要工业品进口量增速回升显示当前内需仍具有较强韧性。展望来看,我们认为今年出口增速面临小幅回落压力,一方面,在全球流动性收紧、中国增长动力料将减弱的背景下,外围经济复苏可能从协同走向分化,外需存在边际减弱的隐忧;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的孤立主义倾向可能使得中美在贸易与投资领域发生摩擦的概率上升,市场目前对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所低估;此外,近期明显上升的人民币汇率也可能对未来几个月出口增速带来一定压制。进口方面,我们仍倾向于认为进口增速将逐步回落,一是今年内需增长动力将有所减弱已基本达成市场共识,二是虽然实际的进口贸易合作中可能存有一定的价格粘性,但仍难以逃脱价格效应减弱的总体趋势,由此从量价两端对进口增速带来压力。短期来看,考虑到春节错位因素,预计2月出口增速下滑为7.0%,进口增速下滑为20.0%。 1、内需强韧叠加春节错位,1月份进口增速超预期上升。美元计价下,1月份我国出口额同比增速11.1%,较上期小幅回升0.2个百分点,1月进口额同比增速36.9%,较上期大幅回升32.4个百分点。不过考虑到春节错位效应带来了相对较强的低基期影响,事实上本次季调数据走势的指向意义更强,从季调的口径来看,1月出口增速下滑7.1个百分点降至5.6%,进口增速上升11.7个百分点升至20.4%,结合1月PMI外贸分项的双双大幅走低来看,进口季调增速的反弹仍较为超预期。从目前公布的进口商品分项数据来看,进口额增速的边际回升主要受进口量的推升所致,考虑到部分重要工业品进口量增速改善幅度一定程度超出春节错位的解释范围,显示出当前内需仍具有较强韧性。 2、对美欧日出口增速回落,对东盟、香港出口增速上升。1月份中国对美、欧、日出口额增速分别为11.1%、10.3%、1.4%,分别较上期下滑1.6、2.5和13.5个百分点,对东盟和香港出口增速18.4%与18.9%,较上期大幅上升10.1和11.5个百分点。目前来看,我国对美、欧出口增速连续两个月小幅下滑,但仍保持相对较高水平。 3、主要出口商品中,1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上升4.2个百分点至23.2%,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小幅下滑0.6个百分点至13.4%,二者仍保持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速继续下滑2.4个百分点至-3.8%,考虑到低基期因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状况显然更为疲弱。主要进口商品中,从目前公布的部分数据来看,1月份进口增速的边际回升更多受进口量推动所致,同时价格效应的支撑仍强,同比增速仍继续处于相对高位,1月铜、原油、钢材、铁矿砂、塑料、纸浆进口量同比增速均出现明显回升,其中原油、塑料、铜进口量增速改善幅度更是超20个百分点,改善幅度之大一定程度超出春节错位的解释范围,另外价格方面,目前重要工业品中,仅铁矿砂价格增速下滑趋势较为明显,1月份降至-9.0%,原油、铜、钢材价格增速仍保持20%以上的高水平。 4、未来进出口增速均面临下行压力。总结来看,1月份季调出口增速明显走弱,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状况明显更为疲弱,而高新技术类产品仍继续保持强势;季调进口增速明显回升,重要工业品进口量增速的回升更是显示当前内需仍具有较强韧性。展望来看,我们认为今年出口增速面临小幅回落压力,一方面,在全球流动性收紧、中国增长动力料将减弱的背景下,外围经济复苏可能从协同走向分化,外需存在边际减弱的隐忧;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的孤立主义倾向可能使得中美在贸易与投资领域发生摩擦的概率上升,市场目前对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所低估。此外,近期明显上升的人民币汇率也可能对未来几个月出口增速带来一定压制;进口方面,我们仍倾向于认为进口增速将逐步趋势回落,首先今年内需增长动力将有所减弱已基本达成市场共识,另外虽然实际的进口贸易合作中可能存有一定的价格粘性,但仍难以逃脱价格效应减弱的总体趋势,由此从量价两端对进口增速带来压力。短期来看,考虑到春节错位因素,预计2月出口增速下滑为7.0%,进口增速下滑为20.0%。 [详情]

1月CPI同比涨幅料走低 分析称今年通胀压力不大
1月CPI同比涨幅料走低 分析称今年通胀压力不大

   【推荐阅读】: 1月份CPI今日公布 涨幅或连续12个月低于2% 业内人士:物价温和上涨不会带来通胀压力 国家统计局9日将公布1月物价数据。分析人士认为,全年物价将维持温和运行态势,通胀压力不大,为宏观调控留足空间。 多家机构认为,尽管受大范围雨雪天气影响,1月菜价或有所抬升,但猪肉价格涨幅回落,因此预计食品价格涨幅略有回落。同时,去年1月CPI同比涨幅是去年全年最高点,在基数效应的作用下,1月CPI同比涨幅料走低,可能在1.2%-1.6%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通胀预期升温的背景下,有市场人士认为今年我国通胀预期正在上升。然而,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今年我国物价料温和运行,通胀压力不大。首先,从经济增长情况看,今年经济增速料保持平稳,食品价格上行动力有限,CPI同比涨幅不会明显扩大。 其次,在金融去杠杆以及防风险、严监管的政策背景下,市场流动性保持在合理区间。去年以来,多个月份的M2同比增速处于9%左右的低位。在金融去杠杆的作用下,M1增速在不断走低,从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以及严控金融风险的角度看,今年的流动性环境不支持通胀超预期上行。 再次,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不支持CPI大幅上涨。据交通银行(港股03328)金融研究中心测算,今年全年CPI同比的翘尾因素平均为0.88%左右,略高于去年的0.64%;新涨价因素高于2013年1.63%的高点可能性很小,维持在过去五年平均水平的可能性最大。 最后,从CPI的食品项和非食品项看,也不会促成通胀。就食品项而言,今年猪肉价格虽延续弱势,但在低基数效应下,食品价格料出现温和反弹。非食品项方面,PPI同比大概率持续下滑,拖累非食品消费品CPI下降,非食品价格今年将出现小幅回落。 此外,PPI向CPI传导的压力明显减轻。大宗商品价格难以持续大幅上行,输入性因素对PPI的抬升作用减弱。机构预测,今年PPI同比涨幅将在高基数和需求走弱的影响下回落,预计全年平均涨幅约为3.5%左右,明显低于去年,PPI向CPI传导的压力将明显减轻。 在物价温和运行且通胀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宏观政策的操作空间将更灵活。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2018年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将有助于物价水平保持稳定。[详情]

外汇局:2017年经常账户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为1.4%
外汇局:2017年经常账户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为1.4%

  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就2017年 国际收支状况答记者问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17年四季度及全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2017年我国国际收支形势如何? 答:2017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显示,经常账户和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含四季度净误差与遗漏,下同)均呈现顺差,储备资产增加。 一是经常账户保持合理顺差,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2017年,经常账户顺差1720亿美元,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4761亿美元,其中,货物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增长11%和16%,显示外贸回稳向好的趋势进一步稳固。 二是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转为顺差。2017年,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825亿美元,可比口径2016年为逆差4752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呈现净流入638亿美元,2016年为净流出466亿美元。具体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014亿美元,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1653亿美元,双方向均继续保持一定规模。 三是储备资产增加。2017年,我国储备资产因国际收支交易(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因素影响)增加915亿美元,2016年为减少4437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增加930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等减少15亿美元。 总体来看,2017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稳健,跨境资金流动从净流出转为基本平衡,随着国内经济稳中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未来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的基础将更加坚实。[详情]

国君宏观评1月进出口:进出口加速 内外需复苏延续
国君宏观评1月进出口:进出口加速 内外需复苏延续

  国君宏观评1月进出口:进出口加速 内外需复苏延续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2月08日讯 国君宏观花长春团队花长春、韩旭团队点评1月贸易数据认为,进出口加速,内外需复苏延续。1月出口增速小幅回升至11.1%,环比增速符合历史季节性特点,出口景气度继续延续,外需持续向好。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均维持高位。受春节影响,2月份进出口数据可能会有所回落。展望2018年,在国内外全球经济动能持续集聚的支撑下,贸易景气度将延续。预计18年出口增速将达8%,且这一预期存在上调可能。 (证券时报·e公司)[详情]

华泰宏观评1月进出口:仍看好今年全年进出口形势
华泰宏观评1月进出口:仍看好今年全年进出口形势

  华泰宏观:仍然看好2018年全年进出口形势 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华泰宏观李超团队点评1月进出口数据表示,仍然看好2018年全年进出口形势。 1、出口形势总体不差 按人民币计价,1月出口同比增长6%(我们预期12%,wind平均预期2.6%)。一方面去年1月基数较高,另一方面去年12月受圣诞节、元旦等节假日影响提前透支了部分出口需求。结构上看,制约1月出口数据的主要是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增速较低,如服装出口866.7亿元,下降11.9%;纺织品659.7亿元,下降0.2%;鞋类319.3亿元,下降9%。我们认为全球经济梯次复苏的步伐仍在继续,从美元疲弱的角度可以得到印证。1月各国经济仍维持弱复苏迹象,最新公布的欧元区、日本PMI数据仍然处于高景气区间,欧洲PMI为59.6,日本为54.4。我们对出口形势仍保持长期乐观。 2、进口增速大幅超预期   按人民币计价,1月进口同比增长30.2%(我们预期16.0%,wind平均预期9.6%),相比去年全年的18.7%的增速大幅上升。这可能是春节错月的原因,今年春节在2月份晚于往年,1月份进口增加源于备货。全球原油、铜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价格方面对进口提供支撑,原油4064万吨,增加19.6%,进口均价为每吨3051.6元,上涨13.8%,未锻轧铜及铜材44万吨,增加16.1%,进口均价为每吨4.94万元,上涨15.2%。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今年要扩大进口,也对进口产生一定提振。但是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国内需求在2018年不如2017年,叠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环保限产边际增量效应趋弱,进口增速预计相比2017年小幅回落。 3、贸易差额同比下滑但长期乐观趋势不改 1月贸易差额为135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3545亿元下降2187亿元,2017年全年累计贸易差额同比增速-14.2%。结构上看,主要是对欧盟、东盟的贸易顺差下滑导致。对欧贸易顺差661.1亿元,收窄30.6%;对东盟贸易顺差164.5亿元,收窄60.9%,其中对日贸易逆差95.8亿元,去年同期为贸易顺差146.3亿元。我们认为,全球经济仍处于弱复苏进程中,拉动GDP的出口、制造业、消费等顺周期力量在逐渐积蓄,短期内贸易差额对GDP影响偏负面,但由于贸易占GDP比重小总体影响不大。长期来看,我们预计2018年贸易对GDP的影响仍将是正向拉动。[详情]

招商宏观评1月进出口:出口强劲 进口受春节因素扰动
招商宏观评1月进出口:出口强劲 进口受春节因素扰动

  招商宏观评1月进出口:出口强劲真实性高,进口主要受春节因素扰动 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招商宏观评1月进出口快评认为,出口强劲真实性高,进口主要受春节因素扰动。 (1)1月出口同比增速为11.1%,人民币同比为6.9%,好于预期和上月增速。春节因素方面,2017年相对今年来说,应存在1月高基数、2月低基数、2月较1月环比降幅较大的情况,在此背景下,本月出口增速好于预期较为真实,也与经济基本面强劲相符:美国PMI进口分项是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日本、澳大利亚制造业PMI继续上升,欧美维持高位,其他经济数据和工业类大宗商品价格的强劲也支持全球需求强劲的判断。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分国别来看,对美欧日出口同比分别为12.7%、11.6%、1.7%,对巴西、俄罗斯、印度出口同比为9.6%、16%、11.3%,对东盟、韩国出口分别为20.5%、10.4%,亚洲国家需求回升的带动加大。 (2)1月进口同比大增36.9%,人民币值同比增速为30.2%,大幅好于预期,亦与进口PMI的下降分化,可能与每年春节时间不同带来的扰动有关:今年春节假期始于2月15日,2017年春节始于1月28日,1、2月进口基本持平,而对比春节同样在2月中下旬的年份2015年(2月18日),2月进口环比较1月下降23%,显示进口会相对集中于1月,这样的规律适用于今年,则将显著推高1月增速和压低2月增速。此外,近期金属和工业原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强劲,价格同比对原材料进口增速也构成一定支撑。综上,本月进口很难作为判断内需的好依据,1-2月数据综合来看更有参考价值。 (3)1月贸易顺差为203.4亿美元,显著收窄且低于预期,同样是受到春节因素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往年一季度贸易顺差均较低。预计2月出口增速仍高,进口增速出现显著回落,贸易顺差有所回升。[详情]

1月进口同比增30.2%出口增6% 贸易顺差收窄59.7%
1月进口同比增30.2%出口增6% 贸易顺差收窄59.7%

  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16.2% 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1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6.2%。其中,出口1.32万亿元,增长6%;进口1.19万亿元,增长30.2%;贸易顺差1358亿元,收窄59.7%。 一、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且比重提升。1月份,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47万亿元,增长18.5%,占我外贸总值的58.6%,比去年同期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490.5亿元,增长7.1%;进口7238.5亿元,增长33.2%;贸易顺差252亿元,收窄83.8%。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6843.1亿元,增长17.1%,占27.2%,提升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220.6亿元,增长8.1%;进口2622.5亿元,增长35%;贸易顺差1598.1亿元,收窄18.5%。 此外,我国以海关特殊监管方式进出口2584.8亿元,增长12.4%,占我外贸总值的10.3%。其中出口777.4亿元,增长8.9%;进口1807.4亿元,增长14%。 二、对欧美日东盟等市场进出口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1月份,中欧贸易总值3795.5亿元,增长17.3%,占我外贸总值的15.1%。其中,我对欧盟出口2228.3亿元,增长6.4%;自欧盟进口1567.2亿元,增长37.3%;对欧贸易顺差661.1亿元,收窄30.6%。中美贸易总值为3519.4亿元,增长11%,占我外贸总值的14%。其中,我对美国出口2483.5亿元,增长7.5%;自美国进口1035.9亿元,增长20.5%;对美贸易顺差1447.6亿元,收窄0.2%。 1月份,我与东盟贸易总值为3327.7亿元,增长27%,占我外贸总值的13.2%。其中,我对东盟出口1746.1亿元,增长14.8%;自东盟进口1581.6亿元,增长43.8%;对东盟贸易顺差164.5亿元,收窄60.9%。中日贸易总值为1739.6亿元,增长12.3%,占我外贸总值的6.9%。其中,对日本出口821.9亿元,下降3%;自日本进口917.7亿元,增长30.9%;对日贸易逆差95.8亿元,去年同期为贸易顺差146.3亿元。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6948.8亿元,增长17.8%,高于整体增速1.6个百分点。 三、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出口均增长。1月份,民营企业进出口9935.1亿元,增长16.8%,占我外贸总值的39.5%,较去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468.4亿元,增长7.7%,占出口总值的48.8%;进口3466.7亿元,增长38.9%,占进口总值的29.2%。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07万亿元,增长17.4%,占我外贸总值的42.6%。其中,出口5452亿元,增长7.1%,占出口总值的41.2%;进口5260.3亿元,增长30.4%,占进口总值的44.2%。 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4379.4亿元,增长11.5%,占我外贸总值的17.4%。其中,出口1319.9亿元,下降5.2%,占出口总值的10%;进口3059.5亿元,增长20.6%,占进口总值的25.7%。 四、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纺织服装等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1月份,我国机电产品出口7695.6亿元,增长9.4%,占出口总值的58.1%。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3506.3亿元,增长17%;机械设备2151亿元,增长8.9%。同期,服装出口866.7亿元,下降11.9%;纺织品659.7亿元,下降0.2%;鞋类319.3亿元,下降9%;家具326亿元,增长1.8%;塑料制品238亿元,增长5.1%;箱包152.9亿元,下降9.4%;玩具116.3亿元,下降1.3%;上述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2678.9亿元,下降5.3%,占出口总值的20.2%。此外,钢材出口465万吨,减少36.6%;汽车8万辆,增加8.7%。 五、铁矿砂、原油、大豆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进口均价涨跌互现。1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砂1亿吨,增加9.3%,进口均价为每吨454.7元,下跌16.9%;原油4064万吨,增加19.6%,进口均价为每吨3051.6元,上涨13.8%;煤2781万吨,增加11.5%,进口均价为每吨551.4元,下跌15.6%;大豆848万吨,增加10.8%,进口均价为每吨2781.2元,下跌7.4%;成品油287万吨,增加10.6%,进口均价为每吨3543.3元,上涨6.7%;初级形状的塑料293万吨,增加31%,进口均价为每吨1.12万元,上涨0.5%;钢材119万吨,增加8.9%,进口均价为每吨8240.2元,上涨20.5%;未锻轧铜及铜材44万吨,增加16.1%,进口均价为每吨4.94万元,上涨15.2%。 此外,机电产品进口5270.1亿元,增长37.1%;其中汽车9万辆,增加19.1%。 六、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环比回升。1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1.6,较上月回升0.5。其中,根据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月,我国出口经理人指数为43.4,较上月回落0.8;新增出口订单指数、出口经理人信心指数、出口企业综合成本指数分别回落0.5、1.3、0.6至47.8、48.7、19.9。[详情]

外汇储备12个月小幅连升 外汇管理政策恢复均衡中性
外汇储备12个月小幅连升 外汇管理政策恢复均衡中性

  外储12个月小幅连升 外汇管理政策恢复均衡、中性 徐燕燕 人民银行2月7日公布的最新外储数据显示,2018年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3.16万亿美元,较2017年12月末上升215亿美元,升幅0.68%,这也是自2017年2月以来12个月连升。 专家认为,从去年年初至今,外汇储备规模延续了小幅上升的态势,主要原因是美元贬值导致非美货币对美元的升值,所带来的估值效应。目前,随着我国外汇市场供需趋于平衡,未来外汇储备并无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将保持均衡水平。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日前发布署名文章强调,“理性看待外汇储备增减”。并指出,随着我国跨境资本流动趋于平衡,前期采取的宏观审慎政策已全部恢复中性,下一步外汇管理部门将进一步推动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均衡管理。 估值效应推高外储 2018年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继续小幅上涨至3.16万亿美元,较2017年12月末上升215亿美元,升幅0.68%。 外汇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1月,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和境内外主体交易行为总体平稳。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非美元货币汇率升值和资产价格变动等各因素共同作用,外汇储备规模小幅上升。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1月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来自于银行结售汇的改善和估值效应。 首先,从估值效应来看,1月美元指数大幅贬值3.44%,导致其他主要非美货币对美元大幅升值,估值效应导致我国外汇储备明显上升。尽管1月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2017年12月末的2.40%大幅上涨至2.72%,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价格下跌,使得外汇储备账面价值有所损失,但前后两者相抵消后,估值效应仍然导致外储规模增长。 其次,从跨境资金流动角度来看,去年12月银行结售汇再次延续顺差,顺差为59.84亿美元,在今年1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升值的情况下,料1月结售汇也将延续顺差,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增长形成支撑。 从去年2月至今,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连续12个月小幅上涨,未来将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未来外汇储备余额不会大增,还是会处于一个均衡水平。“尽管去年年初至今外汇储备连续12个月上涨,但实际增长幅度并不大,更多还是估值以及投资收益的贡献。”赵庆明说。 过去一年,美元指数的下跌导致了非美货币的大幅升值,升值幅度平均在15%左右,去年年初至今年1月末,估值因素为我国外汇储备贡献了1500亿美元左右的增长规模。 赵庆明表示,扣除估值因素,真正来自于外汇市场净买入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这和2014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直至逼近4万亿美元时大有不同。当时外汇市场不均衡,供应大于需求,主要是靠央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入。而从外汇占款数据可以看出,去年全年我国外汇占款仍在不断减少,这说明央行在外汇市场是净卖出。 “换个角度而言,我国的外汇管理政策并不是通过鼓励外汇多流入、少流出来推高外储,可以看出,跨境资金的流入、流出大致是均衡的。”他称。 外汇局有关负责人称,往前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进行,经济基本面有望延续稳中向好态势。全球经济同步复苏,主要央行将逐步收紧货币政策。在基本面因素的推动下,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将更趋平衡,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特征将更加明显。在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将保持总体稳定。 均衡管理、中性原则 随着外汇市场形势的变化,外汇管理政策将会如何适应新的形势? 潘功胜近日发表署名文章称,随着我国跨境资本流动趋于平衡,前期采取的宏观审慎政策已全部恢复中性。未来我国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将成为常态,总体上仍将保持基本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他对未来外汇管理的思路提出了“均衡管理”、“中性原则”的新提法。 赵庆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提法尽管是新的,但实质性的内容即“均衡、中性”,是一直以来外汇管理当局所追求的。“我们不追求单边的效果。” 潘功胜在文章中指出,下一步外汇管理部门将进一步推动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均衡管理:一是在管理目标上,理性看待外汇储备增减,更强调在高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基础上,实现国际收支动态平衡。 二是在管理理念上,坚持政策中性原则。外汇市场微观监管强调跨境资金双向流动政策标准的一致性:既支持合法合规资金流出,也支持合法合规资金流入。 三是在外汇执法上,强调真实合法合规,强调执法标准跨周期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对违法的流出、违法的流入都严厉打击,重点打击地下钱庄、虚假交易、操纵市场等各种形式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外汇市场正常秩序。 从具体的执行层面来看,未来继续推进双向开放的大方向并不改变。 潘功胜指出,要实行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一是推动证券市场双向开放。继续推进境内股票、债券市场开放,完善“债券通”,研究“沪伦通”,支持沪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改革完善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RQFII、QDII、RQDII等)外汇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在更大空间配置资产的便利性。扩大境内商品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二是建立健全开放的、有竞争力的外汇市场。增加外汇市场深度,扩大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工具,拓展交易范围,推动市场开放,满足不同主体的避险需求。三是加强市场主体风险教育,引导企业树立“财务中性”意识,综合运用各类外汇市场工具开展套期保值,做好汇率风险管理。此外,还包括构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完善外汇市场微观监管框架,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能力建设。[详情]

PMI走势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