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
下午
09:00-09:10
主办方致辞:
冯瑛冰 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党委书记
09:10-11:10
主旨演讲
黄奇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于学军 中国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
李东荣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
朱光耀 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
王兆星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
屠光绍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付万军 中国光大集团副总经理
朱光 度小满金融CEO
邱寒 金融壹账通联席总经理
11:10-12:30
金融业不忘初心
主持人:
李健 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主任
主题发言):
尹江鳌 中国银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副主任、全国金融青联委员
张凤歧 湖北省宜昌市副市长
曾 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圆桌讨论:
付万军 中国光大集团副总经理
尹江鳌 中国银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副主任、全国金融青联委员
张凤歧 湖北省宜昌市副市长
曾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董屹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债券评估中心副主任(主任级)、全国金融青联委员
邱寒 金融壹账通联席总经理
岳志岗 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13:30-14:30
主旨演讲
徐诺金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
尹优平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
雷曜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卓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全国金融青联委员
肖翔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部负责人兼标准研究院副院长
14:30-15:10
专题讨论嘉宾:
主持人:
董希淼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圆桌讨论:
徐诺金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
尹优平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
雷 曜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卓 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全国金融青联委员
肖 翔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负责人兼标准研究院副院长
陈昌明 融360|简普科技副总裁
15:10-15:30
案例评述
主持人:
汤耀国 《财经国家周刊》主编
评述人:
夏宇 瞭望智库总裁
“十三五”金融示范案例评述环节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数字普惠金融
银行数字化转型
高新科技引领
金融科技产业
15:30-16:30
主旨演讲:
李伟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
秦海 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局长
孙天琦 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
叶燕斐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
范文仲 北京金融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银保监会原国际部主任
郭为民 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
16:30-17:45
专题讨论嘉宾:
主持人:
聂欧 瞭望智库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金融青联委员
圆桌讨论:
李 伟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
孙天琦 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
叶燕斐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
范文仲 北京金融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银保监会原国际部主任
郭为民 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
蒋 韬 同盾科技创始人、CEO
张韶峰 百融云创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李 林 火币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兼CEO
原标题:李伟:做好数据治理 更快更好地推进数字化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 新华网北京12月2日电 由新华社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1日在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当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涌现,快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渗透,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金融业是数据密集型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只有做好数据治理,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数字化转型。 数据治理之“困” 在谈到当前的数据治理之“困”时,李伟表示,主要有四方面: 第一,存在信息孤岛,有数不能用。当前,金融业数据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不愿、不敢、不能”共享的问题,导致海量数据散落在众多机构和信息系统中,形成一个个“数据烟囱”。一是不愿共享,多数机构都将数据作为战略性资源,认为拥有数据就拥有客户资源和市场竞争力,主观上不愿意共享数据;与之类似,机构内部数据权属分割,数据所有权和事权密切相关,部门宁愿将数据“束之高阁”,也不愿轻易拿出来共享。二是不敢共享,部分金融数据具有一定敏感性,涉及用户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甚至国家安全,数据共享可能存在法律风险,客观上给机构间共享数据带来障碍。三是不能共享,由于各机构数据接口不统一,不同机构的数据难以互联互通,严重阻碍数据开放共享,导致数据资产相互割裂、自成体系。 第二,数据质量不高,有数不好用。金融科技背景下,高质量数据成为金融服务与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大数据提升金融精准施策能力的关键前提。然而,当前金融业整体数据质量不高现象依然突出,给数据深入挖掘与高效应用带来困难。在完整准确性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有些金融机构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等环节可能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错误数据、异常数据、缺失数据等“脏数据”产生,无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一致性方面,由于业务条线繁杂、业务种类多样,多个部门往往数据采集标准不一、统计口径各异,同一数据源在不同部门的表述可能完全不同,看似相同的数据实际含义也可能大相径庭,数据一致性难以保障。这给全局数据建模、分析、运用造成障碍,数据挖掘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融合应用困难,有数不会用。金融数据来源众多、体量庞大、结构各异、关系复杂。从如此繁杂的海量金融数据中挖掘高价值、关联性强的高质量数据,需要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撑和可靠的基础设施保障。然而,部分金融机构科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科技人员占比失调,利用数据建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信息资源利用大多停留在表面,数据应用尚不深入、应用领域相对较窄、数据与场景融合不够,导致数据之“沙”难以汇聚成“塔”,海量数据资源无法盘活,数据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 第四,治理体系缺失,有数不善用。我们常说,“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技术运用的善恶完全取决于人”,这一结论对数据同样适用。科技要向善,数据也同样要向善。然而,由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数据治理体系还不完善、机构合规意识不足,数据“不善用”的问题较为突出。从业机构违法违规成本低,为谋求商业利益而置现有管理规定于不顾,过度采集数据、违规使用数据、非法交易数据等问题屡见不鲜。例如,某些APP、网站,用户不授权提供手机号、通讯录、地理位置等信息,就无法继续使用和浏览,通过“服务胁迫”来达成“数据绑架”。此外,部分机构数据保护意识、内部管理、技防能力薄弱,数据泄露事件时有发生,用户成为“透明人”,电信欺诈、骚扰电话、暴力催收等屡禁不止,严重侵害用户权益。 数据治理之“道” 面对上述困难和挑战,金融业如何解困破局、实现数据有序治理和高效利用,是需要共同探讨的重点议题。对此,李伟认为,数据治理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首先,依法合规,保障安全。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确保数据安全应是始终恪守的底线。金融业是对信息安全高度敏感的行业,应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和防护措施,严防数据泄露、篡改、损毁与不当使用,依法依规保护数据主体隐私权在数据治理过程中不受侵害,不能因开展跨部门数据融合应用而突破现有法律法规与监管规则。 其次,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机构往往存在“N”个数据中心(数据源),呈现出多个业务条线数据分散存储、分散运行的局面,若采用“推倒重来”的方式显然成本太高、阻力太大。因此,应在保持现有数据中心职能不变的前提下,维持当前数据物理存放位置和运行主体不变,充分利用各数据中心IT设施和人财资源,构建“1个数据交换管理平台+N个数据中心(数据源)”的数据架构格局。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统一的数据管理规则,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 再次,最小够用,用而不存。数据治理的一大难点就是如何在保障数据所有权基础上实现数据的融合应用。应消除数据所有方因信息“所有权让渡”造成“事权转移”的顾虑,规范数据使用行为,严控数据获取和应用范围,确保数据专事专用、最小够用、未经许可不得留存,杜绝数据被误用、滥用。在满足各方合理需求前提下,最大限度保障数据所有方权益,确保数据使用合规、范围可控。 最后,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当前,无论是金融管理部门还是金融机构,各业务条线数据分散现象或多或少存在,数据多头收集时有发生。这不但增加信息报送、采集、存储成本,也导致数据责任主体不明,数据安全、数据质量难以保障。应明确源数据管理的唯一主体,保障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减少重复收集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数据冗余。同时,建立数据规范共享机制,提升数据利用效率和应用水平,实现数据多向赋能。 数据治理之“术” 就如何做好数据治理工作,李伟也阐述了自己的四点意见。 其一,做好顶层设计,把数据规划好。数据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组织、机制和标准等方面加强统筹谋划。一是优化组织架构。充分认识数据的重要战略意义,将数据治理纳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时调整组织架构,明确内部数据管理职责,理清数据权属关系,自上而下推动数据治理工作。二是完善应用机制。在保障各方数据所有权不变前提下,统筹规划全局数据架构,完善跨机构、跨领域数据融合应用机制,实现数据规范共享和高效应用。三是构建标准体系。建立涵盖金融数据采集、处理、使用等全流程的标准体系,打造金融数据的“通用语言”,提升金融数据质量,为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坚实基础。 其二,健全治理体系,把数据管理好。一是做好数据资产管理。根据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建立全局数据模型和科学合理的数据架构。在此基础上,管理维护全局数据资产目录,实现对数据资产的全面梳理和有效管控,解决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利用不足等问题。二是做好数据分级管理。综合国家安全、公众权益、个人隐私和企业合法利益等因素,制定数据分级标准,基于全局数据资产目录将数据进行分级。针对不同等级数据采取差异化的控制措施,实现数据精细化管理。三是做好数据共享管理。规范数据共享流程,确保数据使用方在依法合规、保障安全前提下,根据业务需要申请使用数据。数据所有方按规则审核确定数据使用范围、共享方式等,通过数据交换机制实现数据有序流转和安全应用。 其三,加强安全管控,把数据保护好。要遵循“用户授权、最小够用、全程防护”原则,充分评估潜在风险,把好安全关口,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严防用户数据的泄露、篡改和滥用。在采集环节,要向被采集用户进行明示,明确告知采集和使用的目的、方式以及范围,在获取用户授权后方可采集。在存储环节,通过特征提取、标记化等技术将原始信息进行脱敏,并与关联性较高的敏感信息进行安全隔离、分散存储,严控访问权限,降低数据泄露风险。在使用环节,借助模型运算、多方安全计算等技术,在不归集、不共享原始数据前提下,仅向外提供脱敏后的计算结果。 其四,强化科技赋能,把数据应用好。数据治理的核心环节是数据应用,要从算力、算法、存储、网络等维度加强技术支撑,切实增强数据应用能力。在算力方面,加快分布式架构转型,充分发挥云计算等技术高性能、低成本、可扩展的优势,满足海量数据分析处理对计算资源的巨大需求。在算法方面,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设计数据模型和分析算法,提升数据洞察能力和基于场景的数据挖掘能力,为数据插上翅膀,让数据在金融领域展翼翱翔。在存储方面,探索与互联网交易特征相适应、与金融信息安全要求相匹配的数据存储方案,稳步推动分布式数据库金融应用,实现数据高效存储和弹性扩展。在网络方面,运用物联网技术丰富数据采集维度,利用5G技术带宽大、速度快、延时低等优势提升数据流转效率,打造金融数据“高速公路”。 最后李伟说,当前金融科技蓬勃发展,金融业正处于以科技赋能实现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要深刻认识数据资源对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切实把金融数据规划好、管理好、保护好、应用好,深挖数据价值、释放数据潜能,推动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 [详情]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降息,货币政策均向零利率方向趋近。如此形势下,中国跟不跟?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12月1日在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表示,我国实际贷款利率适当降低与发达经济体降到零利息、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完全是两码事,不应该混在一起。 他表示,我国基准利率在4-5%,中小企业的利率在6-7%甚至10%以上,在这个情况下,按照央行推动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传导和调控机制,推动贷款利息降得更多一些,是一个现实的考虑。 但是,“发达经济体特别是像美国等发达国家这种竞争性的零利率、量化宽松政策,无底线的宽松货币,长远看是有害的,我们绝不能走他们的路子。”黄奇帆强调。 他同时指出,货币政策是总量性政策,对周期性问题有效,对结构性问题效果不太大。结构性问题、体制机制性问题还是要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基础性制度上解决好。 黄奇帆还在演讲中对中小企业融资难、“房住不炒”如何保证等问题作出解读,发言实录如下。 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 资料图 对于中小企业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谈四点看法。 第一,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0月份CPI同比增长3.8%,PPI同比负增长1.6%。长期这样的话,相对而言,相当于老百姓的存款利率下降了、企业贷款利率上升了。 为了吸引老百姓更好地保持稳定的储蓄增加点存款利息,考虑降低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贷款利息,明年为了稳经济、稳增长、稳金融各个方面发展,按照央行推动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传导和调控机制,推动贷款利息降得更多一些,是一个现实的考虑。 考虑到要降低利息的时候,一般我们会提出来这么几种忧虑: (一)如果现在把利息降个百分之零点几或者1%,是不是会助长房地产炒作? 基准利息下调面对的是实体经济,是整体的国民经济。在这个意义上,房地产调控只是其中一小个环节。要稳住房地产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有各种经济措施,不是光靠货币政策一条来控制的。 (二)现在发达经济体都在降息,中国降息是不是在跟他们走? 发达经济体特别是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原本实际利率已经到了1%左右,再降已经变零利息、负利息。他们这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量化宽松政策,无底线的宽松货币,长远看是有害的,我们绝不能走他们的路子。 但是,这和我们讲的当前实际贷款利率适当降低是两码事。他们是在1%往0%、往负利率降,而我们基准利率4-5%,中小企业的利率在6-7%甚至10%以上,影子银行出去的15%、20%都有。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适当再降一点,跟美国人降到零利息、宽松货币两码事,不应该混在一起。 (三)围绕有可能发生的经济困难或者国际金融负面的冲击,我们要多留一些货币政策工具空间,这个思考居安思危、留有余地,很重要,也很正确。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比较困难了,这个政策空间可以及时用起来了。 事实上,我们中国的金融存款贷款利差是很高的。我们的金融GDP占全部GDP的5%可能是比较合理的,多出来的2-3个点,相当于2-3万亿,如果返还给实体经济,那实体经济会更好。政府在财政政策上每年下达1万亿、2万亿,应该说把这个工具用的比较足够了。下一步,如果金融业降一个点,国民经济中各类企业就减少1万多亿元的成本。这是可以做到的。 第二,中国金融的问题,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的问题不仅是总量性、周期性的问题,更多还是结构性的、体制机制性的。货币政策是总量性政策,对周期性问题有效,对结构性问题效果不太大。 凡是结构性问题、体制机制性问题主要还要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靠中央提出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要把中央这方面的政策、措施、战略性的要求落实好。供给侧的问题往往是基本面的问题,结构性的、制度性的问题,涉及到货币政策的制度体制供给、资本市场的制度体制供给、金融企业的体制机制供给等方方面面。 如果结构性的问题、基础性的问题不从根子上改革解决,靠周期性的、总量性的货币政策调节也是很难的,所以要加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从基础性制度上解决好。 第三,过去两年在资管业务调整上“一行两会”按照中央的要求制定了非常好的、全面的、健康的方案,推动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效果。目前问题不在资管政策、金融监管政策方案本身上,方案本身都是非常周到、完整的。但在操作节奏上要有针对性,在实施的过程中,避免落实环节简单化一刀切倾向、层层传递加码倾向、不同部门方案同时叠加共振现象。 第四,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不仅是金融企业的问题,还有部分原因是中小企业实体经济信用不到位的问题。信用不到位,金融机构贷款天然的、本能的就要回避,所以关键在企业基本面,在企业本身的高负债。 许多实体企业负债率不是50%、60%,而是80%、90%,甚至资不抵债。许多企业在顺周期的时候、效益好的时候,四面开花,到处布点,一遇上困难,资金链断了就破产、关闭或者各种问题都出现。所以,要做好政策引导,告诫企业必须避免高负债现象,避免产能过剩、库存爆满、市场周转不灵的现象,避免四面出击、到处开弓、到处伸手的现象,避免上马项目环节过多、串联运行的现象,避免好高骛远、干不熟悉的事情的现象。 总之,如果我们在这四个方面,特别是第四方面做好工作,那么我们整个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能够比较好地化解。[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叶燕斐表示,金融监管也必须更好的适应金融机构数字转型的需要。其中,第一个,监管必须更有前瞻性、适应性、包容性;第二个,监管必须坚守风险底线;第三个,坚决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加强监管;第四个,可能还要合理延伸扩大监管的边界。 以下为演讲原文: 谢谢聂欧的邀请,也谢谢聂欧的介绍,前面几位嘉宾讲的非常好,非常大的启发。说点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和一些观察,这几年从我们个人的生活、工作中确实感觉到金融科技特别是以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应用为基础、为核心的金融科技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金融业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服务对象上,过去我们金融关注不到的一些人群,我们想可能作为长尾的那些人群,现在通过电商、通过大数据,我们也能关注到了,并且能服务上了。过去服务内容比较大众化的,现在更加精准化、个性化,过去没有的一些产品,比如数字资产,各种代币现在也出现了。在服务方式上、服务体验上,我们现在有人工智能服务、有远程服务,在业务模式上,不管是从获客、还是在推送、还是在售后,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银行、在金融机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感受这些变化我们深刻体会到,马克思说过,科学是革命性的力量,什么是革命呢?革命就是新势力取代旧势力、推翻旧势力,革命就是旧势力不被推翻、新势力把它的灵魂注入旧势力的躯体当中,以旧的面貌出现、但是代表新的灵魂,我想数字科技对我们的金融业带来的冲击是方方面面的、是巨大的。所以金融业必须更好的适应数字化的变革,更好的数字化转型的需要。马云几年前曾经说过,说“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确实是,现在冲击是非常非常大的。 金融业怎么样去适应数字化转型呢?这是很大的难题。以制造业为例,我们知道,德国工业4.0是过去1.0、2.0、3.0、4.0转换过来的,1.0就是机械化,2.0就是电气化,3.0就是工业的自动化,4.0就是工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当时我们讨论我国的工业基础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工业基础可能从1.0到2.0、3.0、4.0,这四个版本可能都有,手工可能也占很大部分,有的地方还没有实现机械化、有的地方还没有实现电气化。从银行来讲,其实也面临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金融机构,不同的地域差距、机构差距非常大。从基础来讲,服务态度、服务精神,可能属于1.0版本的事情,但是很多金融机构还做不好,以前领导讲过,金融是什么行业?金融是服务业,说你们不知道服务业是什么,就去餐馆看看端盘子的就是服务业,我也想,什么时候我们到了银行的柜台或者其他的服务柜台的时候,你要发现这个服务态度比你去饭店吃饭的时候服务态度还好的时候,也许我们进入了1.0版本就做好了。我们还有很多小微企业,可能他们面临融资困难的时候他们的体会比我们去吃饭那种感觉还更深刻,比去柜台办业务的感觉还更深刻,我想金融必须改变。 改革有几个方面: 第一个,要处理好打牢基础与创新提高的关系。金融行业本质上是一个管理风险的行业,一定要把风险管理放在第一位。同时,金融行业也是一个信用为基础的行业,一定要把服务客户、保护消费者权益放在第一位,只有打牢自己的基础才能创新提高。 第二个,要处理好自主与合作的关系。现在金融科技应该是日新月异的发展,从长远来看,现在可能只是开了一个头,未来的巨大变化还在后面,但是完全自主可能又做不到,包括我们很大的机构也不能做到完全自主,每个机构基础、能力、资源不一样,一定要把握好怎么样自主。同时要合作,要在金融数字科技中运用的生态圈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三个,要把握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金融科技方面的投资肯定是巨大的投资,短期内成本肯定是非常高的。我觉得你们媒体也可以呼吁呼吁,现在金融科技企业都有高新科技企业,税收方面有加减扣除的政策,金融业做金融科技的投入能不能纳入高科技行业考虑,做一些加减扣除,也可以促进金融业更好的应用高科技、更好的自主开发数字科技。 第四个,要处理好短期预长远的关系。 第三方面,金融监管也必须更好的适应金融机构数字转型的需要。 第一个,监管必须更有前瞻性、适应性、包容性。前瞻性就是我们要看得更远一点,我们要看到行业发展大的趋势。适应性就是我们的监管要更多的考虑到企业或者金融机构创新的需要,当然该限制的限制,但是也不能缩手缩脚,毕竟创新的活力还是在于金融企业、不在于监管。监管必须更有包容性。 第二个,监管必须坚守风险底线。尽管数字科技、金融科技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变化,但金融的本质没有变化。金融的核心功能是金融中介和流动性转化,我们不能因为有人穿上了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的马甲,就任其搞非法吸收公共存款、非法集资、融资、借新钱还旧钱甚至跑路,这方面我们前几年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经过这几年的大力治理,应该说金融乱象得到了很大的收敛。我们也不能有了金融科技就放松了审慎监管的要求,包括资产风险的分类、拨备、资本、流动性方面的一些基本的要求。 第三个,坚决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加强监管。刚刚孙总讲了很多,我想可能提出来一个大家可以考虑研究的,现在监管部门既做行业的监管,又做消费者权益的监管,在理论上来说某种程度上可能有这种利益冲突的,所以在美国和英国它是把消费者权益监管单独作为一个部门列出来的,和金融行业的监管分开,我觉得这个是可以考虑的。 第四个,可能还要合理延伸扩大监管的边界。一是对金融科技公司行业属性可能还得研究研究,它到底属于什么行业,比如说是属于科技服务业还是属于金融辅助行业。二是还是要做一些对金融科技的发展数据可能要适当的收集,统计、汇总、分析。三是要根据金融机构和数字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业务关系,比如外包关系、底层数据、算法模型做一些延伸方面的监管。四是还是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必要把监管部门的延伸调查权延伸到金融科技公司上去,甚至有可能做现场监管和一些必要的处罚。五是怎么样更好的强化监管手段,包括我们数字监管,提升强化信息科技的建设。六是还要提升监管的能力。 第四方面,政府部门也要更好的改变,适应金融数字转型的要求。也是我们改善营商环境很重要的方面。我们现在讲的营商环境相对来说跟工商企业、小微企业讲的比较多,其实对金融机构来说、金融企业来说业面临同样的营商环境。我们知道金融业面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数据的问题、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四中全会讲数据是生产要素,既然是生产要素,就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才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人民的福祉。 第一,刚才秦局长提到,我特别赞同,政府在数据治理中要率先垂范,一定要做好信息公开、信息开放、信息共享。政府有很多的行政记录,比如环保执法、市场监管执法、安全生产执法等等这方面的行政记录。我们有一家公司就想做全国的环境信用的数据库,但是苦于很难找到这方面的数据,要么有的地方不发布,要么发布了很快就撤了,马上撤销了,处理的企业最终有整改也没有完成也不知道,所以很难对这个企业进行环境信用方面的评价。第二个,我们还有其他数据,包括孙总他们做的外部售汇数据,包括海关的企业进出口数据,对银行来说都是非常非常关键的。这些数据如果能开放的话,可能对银行业消除信息不对称发挥很大的作用。工业数据的地方,比如水、电、气,我去很多地方做得很好的,地方政府能把水和气的数据整合起来,但是整合不了电的数据,因为电的数据是行业的,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所以为什么泰隆银行要找企业自身方面的电表数据。司法方面的信息还有财产的冻结、拍卖方面的数据。 第二,怎么样做好信息的整合,要标准化,减少数据的噪声。 第三,确保数据的真实性。20多年前,朱镕基总理给清华会计学院提字“不做假账”,给统计部门题词就是“不出假数”,现在20多年过去了,最起码从会计各种假账来看还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也是属于1.0的问题,这些底层的数据如果都不太真实,所以我们很难做好数据治理,更不要说后面数据应用的问题。 第四,征信要开放。现在我们的征信在监管部门也好、在人民银行业好,把一些信用数据征集起来了,但是没有对合适的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开放,这可能是很大的问题,有很多企业的信用记录的数据,这些数据光给银行,包括大银行他也很难处理,可能需要专业化的征信机构来做这些工作,在这方面我觉得还是要解放思想,可能要形成某种征信机构有限竞争、寡头垄断这么一个格局,这样对提高征信的服务水平,对促进竞争的公平也非常有帮助,因为对小银行来说,可能他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就更差了。 总之,数字金融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种机遇可能未来会看的更清楚,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需要我们从方方面面去努力。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银保监会原国际部主任范文仲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金融大航海时代:科技是桨,价值观是舵,制度是压舱石”的主旨演讲。 他提到,当前人类已经开启了金融创新的大航海时代。在这个时代,随着社会核心经济资源转变为信息和数据,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及国内信息技术领先对金融的推动力,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他指出,在金融大航海时代,科技是“桨”,价值观是“舵”,制度是“压舱石”。要想借助新机遇实现新发展,一定要抓住科技推动力,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完善制度建设,中国金融的大船才能够行稳致远。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谢谢聂博士的介绍。数字王国算不上,北京金控集团还是一个创新的、刚刚起步的企业,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受邀请来参加新金融论坛。我觉得这个题目也非常贴切,我们现在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金融业现在处的历史环境不再是一个周期的收缩期或者扩张期,而是处在历史的跃迁期(Transition period)。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几点感触。 一、就时代背景而言,人类已经开启了金融创新的大航海时代 我们现在正处在各个金融机构,甚至不光是金融机构,还有科技公司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时代。在人类上一次十五、十六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中,中国在竞争中相对来讲是失败的,西方的企业、国家以及整个社会,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方面获取了全面胜利。因此出现了中外文化、经济发展的大分流。很多的仁人志士扼腕叹息,在上一次大航海时代当中,我们的结局、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在这一次新的金融大航海时代的竞争中,我们认为中国面临新的机遇。 第一个原因,现在的社会核心经济资源已经从原来的土地、人口、能源、矿产转化为经济、数据和信息。中国社会现在数据和信息量在全球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数字经济的新时代,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 第二个原因,现在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刚刚结束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认真探讨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了我们如何来进一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的制度是具有巨大优势的。 第三个原因,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竞争中,中国有信息技术领先上的优势。金融是建立在信息和信心基础上的特殊行业,中国在这一轮的信息技术上的领先,将会显著地改变金融发展业态和商业模式。未来金融创新中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是完全可能的,大家要有信心。 在本轮金融大航海时代,科技是“桨” 在上一轮历史的大航海时代当中,西方的成功是因为其掌握了航海科技。但其实很多起源于中国,像指南针、造船技术等,我们曾经一度在历史上是领先的。第三个就是运用火炮火药等武力技术的能力。西方在这方面获得了竞争的优势,使得在传统意义上的优势,比如国家面积大小、人口多少、财务贵贱等都不再重要,而技术、制度、模式非常重要。 那么在未来,什么是机构的竞争力?对一个金融机构来讲,过去的资产规模、分支机构数量,业务市场占有率大小都不再是未来的竞争力,而对未来趋势变化的洞见和把握这种趋势的能力才是竞争的基础。对一些商业机构来讲,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将没有差别,未来竞争力体现为,第一个是获客能力,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第二个是了解客户的能力,对客户的画像是否全面精准;第三个是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在这个层面上来讲,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机构没有区别,卖菜、卖衣服跟卖理财也没有区别,只不过金融机构需要持牌经营。但牌照其实只是一层纸。如果具备了这些核心竞争力,短时间之内就可以成为非常有竞争力的超大型的金融企业。 对于国家来讲,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在未来,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就将是核心竞争力。像现在中国的高铁、高速公路,整个道路桥梁的建造能力,推动了中国这40年来发生了奇迹般的增长,在未来对于数据的搜集、处理、应用的平台就是核心的金融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就是国家的竞争力。我们认为这种核心的金融基础设施应该是由政府来设计规划,由市场、机构、科技公司共同来开发建设,由具有公信力、公益性的机构、企业来运营,由社会大众、中小微企业和千家万户来共享。 在本轮金融大航海时代,价值观是“舵” 如果只具备了非常强大的技术能力,但是没有把它用在正确的方向上,社会最终会受损,而不是获利。我非常同意刚才外管局孙局说的,我们要讲“人为本”,要不忘金融的初心。那什么是金融的初心和使命呢?金融的初心就是提高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能力,通过跨时间、跨空间两个维度来分配社会经济资源,让每个百姓有更多的经济选择,让未来整个社会有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让整个社会的福利边界,即“帕累托最优边界”能够上升,这是金融的初心和使命。好的金融活动能够扩大这个福利边界的,坏的金融活动是在这个边界中自己分割一大块,别人分割一小块,甚至缩小这个边界的。所以北京金控集团作为初创的企业,我们认为普惠金融既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正在着力解决企业融资中的问题、家庭理财中的雾霾度问题,和百姓生活的便利问题。我们认为这才是金融的出发点。 在金融大航海时代,制度是“压舱石” 我们要对数据都存有敬畏之心,应该非常清楚地能够界定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收益权的“四权”关系,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把握使用的便捷性、数据的安全性跟主体的隐私性的“三性”平衡。在这个基础上,一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所以我们认为整个金融创新始于数据、兴于技术,但成于制度。 最后一句话总结,作为一个金融企业,我们在试图更加深刻地理解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大变局、强竞争的时代背景。要想全面把握住这个机遇,一定要把握科技推动力,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完善制度建设。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在此次金融大航海时代,我们这条大船才能够行稳致远。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全国金融青联委员卓贤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卓贤表示,新消费的本质就是数字化。中国数字经济占总体经济的比重,从2008年的15%提升到2018年的34%,超过1/3的经济活动已经被数字化了,而且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数字化的速度仍保持在高位。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上周参加我那上小学三年级孩子的家长会,老师说,现在孩子不太认识两种事物:第一种事物,是机械的时钟,因为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已经从机械表转变为数字化的智能的手表、iPad、手机。第二种事物是纸币,除了百元钞票之外孩子更多的感知的是数字支付的概念。为什么会认识百元呢?因为孩子还没有手机,收不了微信红包,只能收百元大钞的红包。所以说数字化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影响的。 世界的变化总是非线性的,我们很难预料到新消费和新金融,未来的十年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但事物总是有规律的,所以我首先想谈一下对新消费本质认识。 我认为新消费的本质就是数字化。中国数字经济占总体经济的比重,从2008年的15%提升到2018年的34%,超过1/3的经济活动已经被数字化了,而且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数字化的速度仍保持在高位。 新消费的数字化一直是在推进的,从我的观察来看,大概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信息的数字化。也就是PC电脑+网购的模式,一阶段主要是为了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新消费功能主要是广告展示和信息搜索。 第二个阶段,支付的数字化。网络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的出现,有力推动了消费总量和消费升级。最近有一项研究,通过对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移动支付使得中国家庭消费增长16%,特别是推动中国农村地区的消费增长了22%。 第三个阶段,供应链的数字化。通过自动化的物流设备,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等,提高物流行业的效率。 第四个阶段,信用的数字化。消费者和商户的信息转化为信用,为商家和购物建立一个信用网络,同时也出以数字化信用为基础投融资。 第五个阶段,需求的数字化。消费者的诸多需求被识别、被探知、被感触,机器或者说人工智能,可能有时候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由此创造出新产品和新需求。 第六个阶段,供给的数字化,这推动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生产能力在时空上能够更好地衔接,推动从消费的互联网转向产业的互联网,对接智能制造,降低企业的库存和管理成本。 这六个阶段我认为是交叉推进的,一直到现在,新消费模式会同时存在这六项功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是信息功能、信用功能、支付功能,很多原来都是传统金融机构具有比较优势的功能,可以说,传统金融机构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这些功能。但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走到了前台。 在新的消费模式下,人的需求位于核心,未来新的消费需求从哪里来呢?目前,居民工业品的消费已经到了一个峰值,因此,新消费的下一个增长点应该是服务型消费,这也和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转向服务业为主相契合。 而且,很多的服务业的供给端也已数字化了。在这样一个技术背景下,我觉得应该关注两个消费群体,就是所谓的“一老一小”。 首先,“一小”。根据一些机构的调查,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支出占到日常消费的比重是超过50%,占到家庭收入的比重是在20%左右。当独生子女成为家长,当大学扩招之后的毕业生成为了家长,他们对于教育投入的意愿会更高,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多都给孩子买过比如说睡前故事的在线,以及一对一在线教育课程,这都反映出在线新服务消费的需求。 另外一个群体是老龄人口。老龄化促使我国消费结构的调整,医疗保健、养老、休闲产业等会更快的发展。 不要小看老龄群体,国外对“银发经济”的研究,发现了和我们之前认知不一样的现象,比如说老龄群体的消费倾向会更强,这是因为大部分老年人是没有背负按揭贷款压力的,网购数据表明,无人机的在线消费,除了未成年人外,在群体中55岁以上的人群购买比重是最高的。 和之前工业品消费的场景不一样的是,服务消费追求的是一种稳定、信任和专业,对消费者保护的要求会更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养老、医疗还是教育,不仅是供给不足,供给的质量也有限,抑制了服务业消费的扩张。 未来,金融机构在推动服务消费升级的过程中要起到更好的作用,不只是承担支付的中介,还应能发挥信息中介的作用、社交中介的作用、信用中介的作用,降低服务业消费和供给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服务业的效率和质量。 时间关系,而且下面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讨论,关于新消费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就向大家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 孙天琦 孙天琦表示,古语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个话运用到数字金融行业上就是“人为业之本,本固,业方安”。所以一定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数字金融发展的思想。守住这个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以下为演讲原文: 谢谢主持人。刚才李司长和秦局长讲得很好,就按他俩讲的办就行了。我讲的内容就是论证一下两位讲得都非常正确,然后交流一下我们怎么办? 确实是,我们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数字金融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也带来了挑战,从我们实际工作看,感受到这种挑战也是非常多的,不亚于带来的便利。我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数字金融的发展:“人为本”还是“钱为本”。 从政治角度看“人为本”,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都提到以人民为中心。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为本”: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为什么要加强消费者个体的保护?在座的各位更多代表的是经营者,但是从单个个体来讲也是一个消费者。(1)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倾斜保护。(2)市场机制,如声誉机制,给消费者提供了非常有效的保护机制,但是各国的实践和理论也证明,市场机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保护问题。(3)需要政府来保护,需要政府提供监管保护。在政府保护这一块也需要注意一点,就是要防止政府失灵,防止监管失灵,大家在总结2008年次贷危机的时候有些论文就讲到了,原因之一,就是对消费者的大面积的权利的侵害,监管者“睡着了”。不能出现政府失灵和监管失灵。(4)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在数字金融发展领域也是一样的,要掌握好平衡,过度的保护可能会抑制市场的活力,会抑制金融创新。 从法学角度看,立法思想这几百年下来,有这么一个大的脉络。在手工作坊、物物交换时期,一个人拿着羊皮和另外一个人换苹果,两个交易者双方交易的博弈的力量比较均等,那个时候可能就不存在消费者保护问题,不会十分突出。到现在全球化分工、社会化大生产时代、数字经济时代,单体的个人对着一个非常庞大的法人实体进行交易,两者之间的博弈力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全球立法思想演进脉络看的话,过去强调的是形式公平,后来,从形式公平向实质公平转化,从契约自由到契约公平到契约正义转化,方向就是朝保护消费者个体转化,总结一句话,就是强调对人的保护 这应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之一。数字金融、金融的数字化是下一步整个金融业非常大的变化,在这个趋势中,强调对人的保护,也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下的践行者。这是从法学角度看。 要保护个人的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受教育权等等,保护保护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要保护人、尊重人、满足人、解放人,要发展人、保障人、回应人,不能abuse人。 “人为本”,康庄大道,欣欣向荣;“钱为本”,会导致公司文化畸形,经营行为异化,会走向泡沫,毁于乱象。大家观察这几年的进程可能都有这方面的感受。 把握这几个范畴:一是技术中立和数字鸿沟。刚才李司长也说了,技术是中立的,确实是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用,但是如果把它分成两大阵营,经营者一个阵营,消费者个体一个阵营。马上能感觉到,对经营者层面,这一阵营大家会把数字技术运用得更加专业,会更加有资金实力去利用它,从单体的个人角度来看,个人利用数字技术是处于弱势,所以必然会出现数字鸿沟。比如,证据的电子化,证据的产生、固定、调取等等,大多为经营者所掌握,不要说对个人提出挑战,对管理部门,要打击基于数字平台的违法违规的时候,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要对这个行为进行定性,要定性的话就要取证,我们还没有取证能力,我们必须花钱请第三方公司来从数字环境下给我们固定法院认可的证据。这一点对消费者单体的个人更是非常大的挑战。 二是对信息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每个人是一个社会人,一点信息不公布不可能,这个中间一定要掌握好平衡。目前是利用过度,保护不足的,大家都在反思这一点。 三是法律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在新型的数字环境下,法律的供给一定要能够跟得上,否则的话乱象可能还会出现。 四是数字金融知识的专业化与大众化。过去金融知识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很专业的事,学习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一个领域。再加上数字技术的话,要学的更多了。 最后,古语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个话运用到数字金融行业上就是“人为业之本,本固,业方安”。所以一定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数字金融发展的思想。守住这个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北京金融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银保监会原国际部主任范文仲;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同盾科技创始人、CEO蒋韬;百融云创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韶峰;火币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兼CEO李林,出席第三主题“求解数据治理与数字化转型”圆桌论坛环节。 以下为发言实录: 聂欧: 大家知道,比如说谈到智能风控行业,智能风控行业头部企业大家应该都数得出来有几家,我想问一下蒋韬总,因为现在在进行行业整顿工作,经历了整顿工作之后,您对于“守正创新”这个词有没有一些新的理解,并且对于未来拥抱监管,您会有一些什么新的规划?同盾会怎么做? 蒋韬: “守正创新”,我觉得首先是守正,创新的前提就是要守正,就是要坚持一个底线,同盾保持独立第三方的定位,专注科技赋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守不放贷、不引流的原则,坚守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底线。 第二、创新。我们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对核心技术的攻关,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更多创新型的工具和产品。” 聂欧: 谢谢蒋总。相同的问题我也想问一下张韶峰张总,咱们现在对于“守正创新”这个词会有新的不同的感慨,未来咱们百融做这一块的时候有什么新的举措? 张韶峰: 我觉得这是在当下这个时间环境非常好的问题,可能前几年大家还没有那么重视,或者说在守正和创新之间,倾向于哪边应该说是对金融相关的行业来讲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百融公司是一个混合所有制企业,有很多国有股东,从一开始对我们各种约束相对还是比较严格的,我们在选择做什么产品、做什么服务,以及跟什么样的机构合作这件事情上,平衡和天平是倾向于保守的,我们宁可市场扩张速度慢一点,还是要守住底线,因此也放弃了很多商业的机会,甚至有一段时间也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正如我好几次跟我们董事会汇报的时候,我说跟金融相关的所有产业都是一场长跑,最后比的是谁活得久,而不是短期之内一城一池的得失。所以您问的这个问题其实对我来讲,这五六年时间我每天都在问自己,到底我们百融工作任务排序排在第一位是什么、排在第二位是什么,显然守正是排在第一位的。 但是如果没有创新也不会有百融的存在,如果我们完全依照传统的方法去做,我们帮助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帮他们建立信用评估模型,其实用传统的一套模型就可以了,也不需要百融,所以在守正的大前提之下肯定是要坚持创新的。我们也在科技方面,尤其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区块链方面做了很多的投入,实际上每天都在改变中国的信贷行业,每天能够帮助很多金融机构,在他们的配合之下,让很多普通老百姓获得金融服务。我相信这个平衡至少在我这里永远排在第一位的是守正,其次是坚持不懈地创新。我是非常拥抱监管的态度,所有的东西如果没有清晰的监管思路,终究会出事的,就像最近几年一直非常火的现金贷,从最早所谓的发薪日放贷,7.14演变到套路贷,都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监管思路,最后可能这个行业的从业者短期之内觉得自己受了益,但是从长期来看可能自己最后也会折进去,所以这一点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清晰的态度。 聂欧:其实现在的金融科技机构以后都要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今天有一个词提到的不太多,就是区块链,但是这个词最近又火得不行,为什么?我一直觉得这几年区块链是热了又冷,冷了又热,最近中央也是提到非常高度的重视程度,我也想问一下,如果大家真的只是把区块链等同为跟货币相关就是错的,区块链应该应用在实在的领域,有前景的领域。我想问李林总,您简短地告诉我们一下,您最看重未来区块链在哪些领域的使用? 李林: 作为六年的从业者,我从全球的视角看,我并不是非常认同区块链只能用在产业服务领域,Libra也是区块链,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区块链本质上是解决数据互信的问题,数据背后是什么很重要,如果它是社会公共数据,可能我们是用区块链来建立一个社会的信用社会;如果是政务数据,就是数据政务;如果是企业的运营数据,可能区块链可以用来提升企业的协作效率;但是如果背后是货币,就变成了数字法币,背后可能起来别的资产,比如数字金融等等。这是我的第一个放在全球的视角。 第二个,这六年以来,这个行业确确实实是热了又冷,冷了又热,而且它是有行业规律的。所以回到刚才第一个问题,我简短地说,回到主持人的问题,看看区块链在什么领域应用。我目前看好的是数据本身已经比较成熟的这些领域的应用,比如说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做用户的数据共享,刚才各个数据行业的大佬都在分享,怎么样安全、合规又可信地分享数据,这可能是区块链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各行各业都有非常多的数据可以共享,而且这些数据是非常成熟的。 聂欧: 是保护技术,可以这么说吗? 李林: 对。因为这个各行各业都有,北京市以前有一个数据“盲共享”系统,就是把P2P的数据拿来用区块链技术来分享,这是一个小小的应用。这可能是当前我比较看好的应用,但是我个人认为当前区块链技术应用受到几个非常严重的限制: 1.基础设施不完善。比如我们没有数字身份,所以我们两个人签合同、签协议,虽然我们可以保证用区块链来做协议的不可篡改,但是我们身份不能确定,所以没有数字货币。 2.没有数字货币、数字法币,我们在链上的信息流和资金流是不能统一的。 3.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链上的存证到底会不会采信,等等。 这些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场景其实在区块链落地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些障碍,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大的问题。 第二个大的问题就是现在还是政策驱动,还不是场景驱动,现在非常欠缺产业区块链的人才,也就是说区块链是门技术,对区块链懂又对行业懂,能够把二者融合起来的人才太欠缺了,所以我们往往是找不到场景。这是我看到当前两大障碍、瓶颈,是我对当前区块链落地的看法。 聂欧: 谈到具体的监管措施,我想接下来问一下叶燕斐叶局,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尖锐,现在的金融科技机构,您觉得就像您提过的,究竟应该是作为金融机构去监管、还是作为科技机构去监管,我们对它采取的是持牌制吗,或者是备案制?我今天在好几个嘉宾发言中听到了备案制,是不是我们采取对某些产品和服务采取自声明或者备案制? 叶燕斐: 谢谢。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数据治理、数字转型,现在这个时代是数字时代,也是数字经济时代,也是数字金融时代。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是讲希腊哲学有一个学派叫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的基本观点:数是众神之母亲,数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即数。毕达哥拉斯在我的记忆当中,他应该是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还早期的哲学家,他很有远见。在将近三千年前他就预计到数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数,我们现在所有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生产方式都可以以数字化来表现。从广泛的意义来说,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应用的机构应该不需要某种形式的监管,可能将来中国会出现,或者别的国家会出现一个数字监管局或者数字监管部之类的。 银行是最大的数字汇集和处理机构。抛开银行的核心功能,是经营中介和流动性转化,它其实依托的都是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它是以财务化的数据来处理。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它的核心功能。现在更多的信用数据之外还有非信用数据,就是我们说的大数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本身、监管本身就是要监管金融机构的数据治理的。是不是延伸到金融科技上?因为它和金融机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需要讨论的话题。 说到金融科技公司的定性,行业怎么把它定性?国际上把金融机构分为这么几个类别,一个叫存款类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做人寿的保险公司,因为他们基本上是吸收公众的存款,交人寿保费和吸收存款是一个性质,将来投资到别的地方,然后再偿还。所以它既是经营性中介,又是流动性转换的机构。这类机构所有的国家都要监管,没有说哪个国家不要监管。 基本都是在中央政府层面进行监管。第二个是其他类的非存款类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财产保险、证券、公募基金或者公募理财、私募基金、信托公司、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融资租赁公司。这几类公司,像证券、公募基金在美国是联邦层面进行监管的,在很多国家也是由证监会里监管的,但是财产保险在美国是州一级监管,而不是在联邦这一级监管,其他国家大部分都是要监管的。但是私募基金,信托公司及贷款公司、经营租赁公司,在绝大部分发达国家是不监管的。全球金融危机出现之后带来了影子银行,起了很不好的作用,所以有的人提出来影子银行也需要监管,现在大部分做的还是非现场监管,就是收集一些数据,分析它的动态,特别是分析它和银行业之间的借款、拆借之间的关系,根据它的杠杆率高不高。有的国家可能不一样,但是大部分国家没有备案,也不需要持牌,这是我想说的。但是对我们中国来说,信托、贷款公司、小贷机构都要监管,私募在证监会监管,所以我们国家管的范围是挺广的。 第三类是金融辅助机构,货币经纪的公司,一个是叫征信机构,还有一个叫市场信誉评价机构。国际上没有说要监管,但是信用评价机构也是因为出现了次贷之后也提出了要监管,但是实际上也没有监管,现在美国也没有进行监管。这个应该是没有监管的,不需要持牌,也不需要备案。 金融科技公司性质上是什么?因为存款类机构的核心功能是金融中介和流动性转化,其他类金融机构的核心功能应该说是金融中介,但是缺乏流动性转换这个功能。辅助类其他机构都没有这两项功能,所以一般来说是不要监管的,所以金融科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不需要持牌,甚至不需要备案,但是可能需要掌握动态。但是这些金融科技公司过去几年发生很多突出的问题,可能是穿着金融科技的马甲,出现很多问题,我觉得要把握几个点: 第一,要着力保护消费者权益。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坚决打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管得非常宽的,在美国现在也管得非常严。并且在美国是联邦层面做的,我们国家是放在省里面负总责,将来是要考虑的,因为现在通过互联网,机构的业务范围完全超过了一个省的范围,可能还是需要中央政府做。第二,要防止暴力催收,暴力语言也不可以,发微信、短信骚扰也不行。第三要保护隐私权,包括数据的主权,中国叫隐私权,我觉得这个是需要保护的,这是消费者权益。 第二,防范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现在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的模型和算法可能会趋同,在模型和算法趋同的时候,在市场定价、其他方面都会趋同,刚才说防欺诈,防欺诈就是防止某一种类型进行欺诈,别的欺诈模式大规模出现的时候防不住,就出现大规模的风险传递,这个时候要看看有没有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隐患。 第三,要防垄断。要防止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利用自己数据方面的优势形成单一的垄断局面,妨碍竞争。比如金融科技公司可能自己去办银行,自己去办保险公司,第一个可能隐藏很大的风险,第二个可能会形成垄断。将来这种垂直整合需不需要?是不是需要拆分?这都是需要考虑的。我觉得如果把住这三个方面的点,金融科技公司还是要放得开一些,因为现在刚刚开始,还是要更有弹性。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不希望管得太死,出现风险的问题,过去是出现很大的风险,主要是我们没有抓住关键的要点,没有专门的机构,监管的权限也不是很清楚,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包括持牌和非持牌,这些将来还是需要考虑的。包括消费者权益我刚才说到,行业的监管、消费者权益的监管是两个独立的事情,可能会形成一些监管的冲突,所以在这方面将来机构的设置、权力划分要更加科学一些。 谢谢。 聂欧: 我觉得叶局讲得太实在了,但是应该会有人持不同的观点,我想问一下郭为民郭总,您是在传统机构里头,又是首席科学家,如果金融科技公司真的是咱们放开,不持牌、不备案,只是管住几个关键点,您怎么看? 郭为民: 守正创新,刚才说了创新一定要守正,因为你要可持续发展,但是你要守正必须要创新,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最近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在印度做一个研究,怎么做的?低利率带来的是低违约率、低欺诈率,它是一个良性循环。但是我们看,不管是P2P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科技公司放的贷款利率是多少?我这里不好说,其实是很高的,但是你看商业银行、中国银行放贷是6%,甚至百分之五点几。你在看一个产品是不是普惠金融,是不是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贷款产品,其实利率是最重要的,低利率必然有能力去获得好客户,当然,你必须支持一个低的不良,不然的话你没法可持续。我觉得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拥抱新技术,我们有资金实力、有技术实力,我们不比任何人差,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这里我呼吁的是监管,是给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松绑,允许我们创新,给我们创新的机会,这样我觉得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为我们中国银行担当社会责任,我不是要赚钱,因为多赚一分钱对我们个人来讲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我们也不需要上市融资,我们也有工资,我们每天也不需要发愁,我们是担当社会责任。 聂欧: 明白您的意思。我还想听一下范总的看法,因为您可能是介于中间的角度。 范文仲: 这个问题很重要,对于怎么监管,这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我觉得还是应该把握的,以前有几个失误。 第一,有些机构有没有做金融业务其实理解不清。我们对一些机构,有的认为其做的是信息撮合,所以把这些机构定义为一个信息中介,但其实这些机构已经在进行放贷、集资,而且有一些建议利率,其实对风险的判断定价是金融的核心功能,这就不光是信息的撮合了,我们做的一些信用的描述是信息,但是一旦到建议的贷款利率,进行金融的活动撮合,其实就是金融的核心功能,我们对此还是要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第二,我觉得以前可能做得有点失误就在于我们老是在机构监管的维度。如果说要控制银行,我们就出个银行风险管理办法,如果要管信托就有一个信托管理办法,它不叫信托,可能过两天出一个网络的信贷机构以及管理办法,过两天说咱们叫科技公司了,我们能够出一个科技公司管理办法吗?这可能就不是金融监管来做了,否则就会有点问题了。所以我觉得我们未来的监管思路其实可能要换一个。从两个维度来做,第一个,我们要从行为、功能的角度进行监管。只要具有社会集资功能的机构,不管叫什么名字,都需要有准入、要持牌。只要存在流动性转换,期限错配的机构就一定要有流动性规则,不能说它对外宣传T+0,这块什么规则都没有,那是一定会出风险的。第三个,只要是显性或者隐性进行收益承诺,年化利率20%,预期收益率25%这样一定要要求具备风险损失的吸收能力,不论是资本拨备,或者其他的能力,一定要有损失吸收能力。最后,其实对一些重要的机构,我们在它开始申请设立的时候就要建立风险和处置计划,在你申请“出生牌照”的时候就要告诉我,如果你“死”了怎么办。这些安排是必要的,我们不要从他叫什么名称上来进行监管。 在这种监管情况下怎么解决创新跟风险的平衡。你要管得太严,创新就出现不了了,这又回到刚才监管沙箱的问题,我们认为国际上有一些经验可以值得借鉴,就是要用系统重要性的角度来进行监管,如果一个小的机构刚开始进行一些尝试、一些创新的时候,可以让它的监管成本稍微轻一点,它的披露内容简单一点,披露的频次可以弱一点。但是一旦上升到100万人,社会资金上亿元,我们就要对它进行比较强的监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小的让它来出现,大的就对它进行重要性的监管。当它不能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时候我们还把它当作一个非金融机构,也不能出了事情之后不管大小一刀切,影响创新。其实“监管沙盒/箱”好像是一个新的词,中国早就说摸着石头过河。 不光是沙箱,在中国是“沙滩”,而且我们已经开了好多年的沙滩了,很成功,在这方面把握住监管的维度,我们觉得非常重要。要从行为、功能的角度监管它,要按照系统重要性的维度来把握住平衡。 聂欧: 其实我觉得范总谈的就是行为功能监管,这肯定是未来要加强的,还有就是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大小、企业性质,这点非常重要。 既然都谈到了沙滩,我们请几家企业,因为大家现在也是沙滩、也是珍珠、也是钻石,再大一点或者已经进入到监管层的视野开始进行,不管您是备案制还是持牌制,还是非备案制、非持牌制。 从张韶峰开始,您希望未来有什么强度的监管,什么方式? 张韶峰: 这个问题非常难回答,因为我们是属于企业,总体来讲,我们是非常欢迎拥抱监管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行为才有清晰的界定,到底什么样的行为是合法合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合法不合规的,才能让有志于长远做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人持续稳定经营。所以对于我们来讲,我觉得如果未来,不管是备案制也好、持牌制也好,我们都有心理准备,确实也出了好多事情。有一点我还是想澄清一下,关于金融科技的界定到底是金融、还是科技?刚才我听范司长讲的,我其实觉得他们做的金融本身,比如说P2P,其实肯定是金融本身,它可能可以叫科技公司、叫什么信息公司,那类的我觉得百分之百是监管。但是对于真正输出科技、输出技术的怎么样监管?我觉得至少现在还是存在分歧的,也许沙箱制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对于百融这样的企业我们肯定立志于做百年老店的,我们肯定希望有明确的规则,我们才好去执行、去遵守。要不然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柠檬效应,劣币驱逐良币,因为你如果是长期合法经营的公司,可能很多事情不敢去做、很多业务不敢去做、很多客户也不敢去拓展,但是可能另外一些公司他敢去做,事实上造成了合规的公司经营成本很高,最后实现的是劣币驱逐良币。一旦规则清晰之后,实际大家都是一样的,其实最终我们希望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聂欧: 传统的金融机构觉得监管成本太高了,你们都没有付出监管成本都长的这么高,现在是不是监管成本要上来的时候了。有请李总。 李林: 谈到区块链的监管,我认为更多的是指数字上的监管,我有几点: 第一个,我认为数字上的监管和其他的金融产品的监管不太一样,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是单一一个国家监管的问题,更多的是全球的金融监管机构怎么联合监管的问题。 第二个,如果从单一某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监管来说,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了。 第三个,从我个人的观察,我觉得对于中国大陆来说,更大的障碍在于换汇的问题,资本自由兑换的问题,但凡资本可以自由兑换的区域走在前列,我认为还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也了解,我们也大胆去猜测,因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中国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相信资本对外逐步有序的开放是一个趋势,我觉得还是要考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这是我对于我们这个领域监管的几点看法。 聂欧: 蒋韬总。 蒋韬: 同盾是一家纯科技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但本身并不涉及金融业务。对于金融科技公司建议可以在相关金融监管部门领导下,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和行为准则,促进行业规范发展,针对特定产品,比如反欺诈、实名核验,人脸识别等建立合规的审核机制,提高合规成本。 聂欧: 体系化监管。我觉得不用我总结了,大家应该都听懂了。我最后提一个关键词。瞭望智库之前做了一个非常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数据保护问题是数据治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梳理完了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之后发现,总共加起来是不少的,不是我们没有立法,但是发现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没有专门的针对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的专门立法,当然《网络安全法》是有了,但是现在还没有太多的细则。第二方面就是因为咱们在制定这些规章制度的时候,各个部门主要也是从咱们自己的各自所需以及这个业态的变化比较快,所以也存在一些跟进时代和统一的问题。还有就是标准在制定的时候更多的是引导性的标准,而不是强制性的,一旦没有强制性的标准,可能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监管就很难有抓手。所以最后一个问题我想每一位嘉宾都可以谈一下,对于我们这个立法层面,究竟大家有没有一些深入的思考?还是从张韶峰张总开始。 张韶峰: 我觉得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隐私、数据保护相关主要是互联网出现之后的问题,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这个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互联网发达以后,一个事一秒钟就传遍天下了,互联网改变了一切行业,包括今天的主题金融。但是互联网本身又是一个多方联合共治的行业,互联网不是一个行业,理论上来讲,它其实是一种基础设施,这就导致了关于数据治理、数据隐私保护的难度,因为互联网应用到各个不同领域里、不同的行业里可能管理办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人民银行《关于金融个人信息使用管理办法》,也只是金融这一个,没有办法用一个法律管所有行业,也许有些领域就是更敏感一些,有些领域没有那么敏感,想用一部法律管遍所有的事情,我感觉在实操层面是比较难的。你不能不管,所以我觉得可能有一些国家的基本法律是对各个行业都适用的。 还有就是跟行业相关的,比如说人民银行的这个,可能还有一些行业自律的方法,可能不是法律,是一种法规,你要做这个行业就必须遵守这个行业的规矩。另外还有一层就是关于,作为一个企业你自身的底线,到底是纯粹追求钱还是希望你的社会公民能够获得幸福?这两者之间怎么权衡?比如说你要做一个事情,你这个企业能赚很多钱,但是其实你明知道它会损害一些老百姓的利益,你怎么选?而且法律没有规定,你怎么办?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这个企业本身自己的初心。我觉得永远没有办法把所有事情用法律法规管起来,尤其作为企业家来讲,企业的董事长来讲,你要问清楚自己,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哪个排第一、哪个排第二。 中国跟国外的国家不太一样,因为我们是后发国家,各个不同的行业的创新同时出现,不像在美国也好,欧洲也好,一个个来,循序渐进,中国不是这样的。比如京东,它又是一个快递公司,又是一个亚马逊,它又是一个金融机构,在别的国家可能是每个行业逐渐创新,先A行业创新,B行业创新,C行业创新,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是所有的行业几乎同时创新。 聂欧: 所以监管难度多大。 张韶峰: 指望一部法律管理所有的事情实操层面非常困难,要么没法创新,要么就是搞得一团乱麻,只能找一些更加吻合实际的方法来操作,这个时候非常考验企业家的良心、底线。 聂欧: 企业自律在咱们的法律还没有跟上的时候,企业自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张韶峰: 排在第一位的事情,就是底线,你自己问清楚你要追求什么。 聂欧: 李林总也简单回应一下。 李林: 我觉得区块链这个行业的特征有几个,一个是全球性,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区块链业务活动的主体,全球性平等对待的问题,不能说因为你是国外人,不在互金类,你做一个业务中国可以不管,因为你是中国大陆的公民,你在中国境内,或者你不在中国境内,这个很重要,因为它天然就是全球性的,这是第一个大的问题,因为这个就有点像美国的长臂管辖,对全球的公民是一样的,不管在境内还是境外,是不是美国公民都是同样的标准。 聂欧:所以规则标准是最重要的。 李林:这是第一个,区块链数据上的法律确定问题,比如说数字身份证是不是有效的?比如身份系统出来了,它能不能有法律作用?数字资产是不是有法律地位?等等,这两类是对于咱们这个行业非常重要的。 聂欧: 好,蒋韬总。 蒋韬: 中国版 “GDPR”的推动和落地将会进一步明确行业的边界和准则,强化个人信息保护,进一步促进数据的共享和融合,从侧面推动新技术的发展。 比如同盾科技正在大力研发的联邦学习,它是一个采用分布式深度学习技术,参与各方在加密的基础上共建一个公共虚拟模型,训练和交互的全过程各方的数据始终留在本地,不参与交换和合并,能很好解决隐私安全、数据共享的难题。 联邦学习有望成为下一代智能风控的重要底层技术,同盾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美国公立常春藤名校佛罗里达大学的终身教授李晓林在主导开发联邦学习技术,在这一领域同盾科技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同盾一直坚持主动拥抱监管、合规经营、科技向善的主张,希望在未来能更加深化与各监管部门的联系和互动,共同促进数据分析行业健康发展。 郭为民: 我觉得你刚才说了很多立法,但是现在不管是产品还是客户需求和整个生态其实都发生很多变化,以前我们认为可能它不是客户隐私,比如你走路的步态,对于现在来讲也可以作为一个行为指纹来认定你,其实这些技术在发展,尽快建立一个适应新的数字时代发展的法律体系架构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聂欧: 这点补充一下,在央行金融科技规划里面应该是动态实时调整是吧?我看到这么一句话,动态实时调整。范总。 范文仲: 法规方面我们就三个建议:1.确实都需要,但是制定的时候一定要加强一致性,所以有一个统筹规划,我们也在北京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一些商业性的规范,必要性是有的;2.要有操作性,这个法规一定要把它内嵌到系统和流程中去,不能光制定,不用它。包括取数的模板,还有你往外给数的模板,这种合同一定要体现这些法规的要求;3.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制定一个法规可能刚制定完这个事情就不一样了,所以一定要有一个社会反馈和监督机制,让它能够不断地更新,让大家能够了解到这个效果怎么样,然后不断地改良。不能出来以后马上就不管它了,马上制定下一个,刚开始的效力肯定会有疑问的。 聂欧: 我发现范总是有一跨监管者的灵魂和从业者的脚步,脚步走得很快,灵魂还在监管层。叶局。 叶燕斐: 四中全会把数据定为生产要素,作为生产要素,产权的界定可能是最关键的,所以产权应该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使用权。从这个角度来说,立法是完全必要的。所以立法可以从哪几个层面?考虑我们国家是大陆法系,可能首先要在《民法典》《物权法》里面数据的产权属性;针对个人权利,可能要上升到宪法层面;怎么样保护个人的隐私信息。立法现在有很多,我估计还是要有一个集成的问题,要有一个专门的法律把它统揽起来,专门一个合成性的法律是值得考虑的,包括欧盟出来的关于数据立法,叫GDPR。第三个要有国际的协调,刚才的同志说得很好,我们很多数据都是在网上,包括区块链以及其他的。所以网上的数据怎么核实、怎么保护也是需要国际立法的协调。第四个,可能还是要有部门规章,因为你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还是要有部门规章。 整个过程可能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所以我想可能是一个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法规迭代的过程,在大的层面,包括《民法典》《物权法》在修订的过程中要考虑。同时,我们的规制也要做,最终看形成一个什么,反正这个事情可以往前推,因为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你不做规章方面的应对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问题。 另外我想说,刚才说备案和持牌的问题,我对金融科技公司不太主张持牌,备案我也不太主张,但是可以在监管的,比如《银监法》或《保监法》,能不能延伸调查权方面,他的延伸调查权可以指向金融科技公司,这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我是可以处罚你、可以查你,这个是比较好的,但是日常监管可能是没有必要的。 聂欧: 非常感谢今天的各位嘉宾。感谢大家对我们“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的支持,也期待大家明年的时候能够跟我们再相聚第五届,也期待各位嘉宾跟我们相聚第五届。[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 郭为民 郭为民表示,数据治理架构尤其是基础设施的保障,也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非常好的基础,这个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了,可行性现在应该说也是比较充分的。什么叫数字化,其实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我们的追求就是金融服务无处不在,但是可能不在银行网点,不管在场景还是在任何渠道,随时、随地、随心地给你提供服务。做到这点要做到渠道、产品、营销、风控、运营都要数字化。如何数字化,最关键的是经营理念的数字化和组织架构的数字化。其实从单一的角度来讲,你把它割裂来看,做哪个都不可能成功。银行这么大机构、那么多部门,五、六级的管理层次,想从某一方面去数字化,别的必然会反弹,它不适应。所以从银行的角度来讲,从经营理念和整体的组织架构去支持数字化的运营、支持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个其实是目前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挑战。 以下为发言原文: 刚才各位监管的领导都就数据治理从宏观的角度做了非常深刻的阐述,这里我就承接刚才范总讲的大航海时代,对关于商业银行如何数字化、什么是数字化给大家做一些简单的分享。 中国银行是一家百年老店,作为百年老店,就像任何一个大的经济体一样,它可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或者说在时代转换周期会有能否跨越转型门槛的担忧。对我们来讲,是不是我们大到不好变、晚到变不了,这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我们讲技术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究竟什么技术发展以及未来几年内会有什么技术发展能带来决定性的影响?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张图,这个图其实是HP的一个主管,也是刀片服务器之父,他的一张图,我觉得总结得非常到位。第一个变化,所谓从编程式到训练式。我们传统的算法都是编程,可能有一些线性的规则,根据一定的业务流程或服务流程等去做一定的Program。现在大家知道我们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基于训练的方法,但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其实跟第二个现象是有关的,就是我们所谓从摩尔定律到新物理定律。什么是摩尔定律呢?就是我们的计算力每一到两年可能都会增长一倍,但是我们有很多复杂的问题,比如说最简单的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其实它的参数是非常复杂的,我们没有办法百分之百地进行模式识别。世界上最大算力的并行计算机每秒也就是2的60次方左右的计算能力,当我们遇到一个复杂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传统上讲叫NP complete问题的时候是指数型的,比如2的N次方,这个N如果超过60,就是说我们超过60个因子在里头的话,其实人类目前靠自己的计算方法是无解的。就是说我们好像觉得科技发展很厉害,但其实一直是遵从摩尔定律的,而且离我们对一些复杂问题的求解差得应该说十万八千里。现在有可能会改变,我们量子计算机的出现,就是说可能突破摩尔定律,我的算力一年可能增长2的10次方,而不是说2倍,这个是一个应该讲我们觉得未来对包括人工智能、包括各种技术的应用都会发生决定性的影响。还有类似于像我们一直在讨论Date lake(数据池)或者Date center(数据中心)的问题,大家考虑数据治理还是从集中的数据管理角度来谈,现在的趋势包括边缘计算等这些新的技术出现,数据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无处不在的数据如何保证它的隐私、如何保证它的安全,类似于区块链这样的技术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解决方法,但是还有很多,不管是技术层面、业务层面还是监管层面,其实还有很多问题,目前大家应该还没有思考的特别成熟。包括存储,现在有些发展,像我们人脑其实存储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读取数据、怎么去处理数据。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我把数据存到DNA里,只要一公斤就能够存储我们现在互联网上所有的数据,但是问题是如何去读取这些数据,这些问题其实有很多的企业、很多的科学家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可能在未来的5—10年内有些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当这些进展一旦发生的时候,对我们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实都会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我们现在其实已经感受到了很多影响,包括客户的习惯。给大家分享一个数据,现在中国银行一万多个网点,每天到店的人次,不同口径,从40万到100万不等,但是每天访问我们手机银行的超过1000万,峰值的时候超过2000万。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物理渠道和线上渠道它的趋势分化已经非常明确了。我们也非常清楚,应该在网点里做什么、应该在线上做什么。包括客户的选择、包括银行到底是经济人还是代理人的定位问题,其实随着技术的变化我们都必须要重新思考。 关于紧迫性,对传统银行来讲,线上线下都是我们的渠道,我们在线下渠道有超过50%以上的人员,这些人员怎么办,我们现在有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挑战,其实我们希望给我们的每一个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我们希望每个网点都有个性化的标准,比如说我们海南的网点和我们黑龙江网点的装修,现在是一个标准,但应该一个标准吗?对于我们消费者保护、监管的一些其他要求,是不是适应现在的个性化需求,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目前面对的挑战,当然还有风控和体验、稳健和敏捷等各种矛盾。 数据治理架构尤其是基础设施的保障,也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非常好的基础,这个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了,可行性现在应该说也是比较充分的。什么叫数字化,其实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我们的追求就是金融服务无处不在,但是可能不在银行网点,不管在场景还是在任何渠道,随时、随地、随心地给你提供服务。做到这点要做到渠道、产品、营销、风控、运营都要数字化。如何数字化,最关键的是经营理念的数字化和组织架构的数字化。其实从单一的角度来讲,你把它割裂来看,做哪个都不可能成功。银行这么大机构、那么多部门,五、六级的管理层次,想从某一方面去数字化,别的必然会反弹,它不适应。所以从银行的角度来讲,从经营理念和整体的组织架构去支持数字化的运营、支持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个其实是目前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挑战。 这里我们也做了一些思考,转型的方法论,比如说我们可以借鉴成熟的经验,其实现在没有成熟经验,因为大家知道数字时代来临的时候,银行作为中介他未来存在的价值在哪儿,其实这都是在一个摸索的阶段。银行怎么变才能适应未来5到10年的发展?其实是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小步快跑行不行,不断的优化?我们做架构改革行不行?其实大家都在尝试,也遇到了非常非常多的挑战,我们认为其实还是双轨制,就是说要有一种新的体制机制,监管要允许商业银行去做创新,给他空间,去解决我们大到不好变的问题。因为要从体制机制上,从组织架构上,从全方位去做数字化,它很难在一个传统的商业银行现有的体制机制内去做的,所以需要有一个新的模式,比如说像类似于直销银行牌照等。我们也希望呼吁监管给予商业银行空间、机会。晚到变不了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必须立刻行动,必须马上做,因为变革已经来了,百舸争流,大家都已经出发了,传统商业银行作为国之重器,如果说现在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进行数字化的改变,也许真的到有一天我们会晚到变不了。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雷曜 雷曜表示,金融服务消费领域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让金融更加精准地服务人民,践行金融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 以下为演讲原文: 高兴再次来到新华社的新金融高峰论坛,很多都是老朋友,但是今天也来了多新朋友,向各位同事、各位朋友分享一点我对新消费、新零售的一点粗浅认识。 说到这个“新”,我想可以有两个解释: 第一个“新”是新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所以我想第一个“新”就是要符合市场化改革的大的方向,由消费来决定经济运行的大方向。 第二个“新”是消费场景新,“场景”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频频被提及的关键词。 在这两个“新”之下金融能做什么?我想还是和大家过去三年在这个论坛上的讨论一样,应该说要特别发挥好数字技术的作用,服务好新的消费引领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我想分享三个要点: 第一,我们还要继续利用数字技术来增加我们金融的覆盖面,降低金融的成本。昨天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的总结会,在这个会上,我们对过去几年以移动支付为引领的数字普惠金融为社会、为国家带去的变化做了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其中我们也发现,金融,特别是移动支付很好地覆盖了交通、零售、餐饮、教育、医疗这些消费的场景,通过对场景的服务、对场景消费的支撑,实现了普惠金融的初心、宗旨。 第二,数字技术还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政策制定者增强识别能力。我举两个小例子: 例一:在脱贫攻坚工作当中,需要很好地识别扶贫对象,人民银行很多分支行推出了大数据再贷款的平台,再贷款传统上是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它对于贫困户而言是一个间接性的政策支持工具。有了数字技术的支持,它就变成了一个直接的服务于贫困户的政策工具,精准性大大提高。 例二:在绿色金融领域,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推动金融机构推出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标准目录,这个目录帮助金融机构和投资人更好地识别资金投向的项目是不是环境友好,起了非常好的作用。在短短的3-4年当中,中国的绿色信贷已经成为全球余额最高的国家,绿色债券的余额也达到了全球第二名。希望未来在消费领域利用这样的数字技术也能达到同样的精准识别、精准投放的效果。 第三,数字技术能够帮助小微企业,特别是技术创新型企业形成更加优质的资产。传统型的银行有过于注重抵押资产的倾向,这个抵押资产往往又是传统的房地产比较多。但是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的小微企业更多的拥有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环境权益等软资产。怎么把这些资产转化为金融机构满意的抵押品?数字技术能够做到,通过形成一些流动性管理的平台、价值评估的工具,能够大大提升刚才讲的这几类软资产的银行满意的程度,实际上为我们的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一个基础性的公共服务。数字技术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更进一步看,实际上数字资产恰恰是小微企业更容易获得的资产,这里面就包括了零售、餐饮直接拉动消费的企业。 总之我想强调,金融服务消费领域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让金融更加精准地服务人民,践行金融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详情]
原标题:李伟:做好数据治理 更快更好地推进数字化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 新华网北京12月2日电 由新华社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1日在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当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涌现,快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渗透,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金融业是数据密集型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只有做好数据治理,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数字化转型。 数据治理之“困” 在谈到当前的数据治理之“困”时,李伟表示,主要有四方面: 第一,存在信息孤岛,有数不能用。当前,金融业数据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不愿、不敢、不能”共享的问题,导致海量数据散落在众多机构和信息系统中,形成一个个“数据烟囱”。一是不愿共享,多数机构都将数据作为战略性资源,认为拥有数据就拥有客户资源和市场竞争力,主观上不愿意共享数据;与之类似,机构内部数据权属分割,数据所有权和事权密切相关,部门宁愿将数据“束之高阁”,也不愿轻易拿出来共享。二是不敢共享,部分金融数据具有一定敏感性,涉及用户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甚至国家安全,数据共享可能存在法律风险,客观上给机构间共享数据带来障碍。三是不能共享,由于各机构数据接口不统一,不同机构的数据难以互联互通,严重阻碍数据开放共享,导致数据资产相互割裂、自成体系。 第二,数据质量不高,有数不好用。金融科技背景下,高质量数据成为金融服务与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大数据提升金融精准施策能力的关键前提。然而,当前金融业整体数据质量不高现象依然突出,给数据深入挖掘与高效应用带来困难。在完整准确性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有些金融机构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等环节可能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错误数据、异常数据、缺失数据等“脏数据”产生,无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一致性方面,由于业务条线繁杂、业务种类多样,多个部门往往数据采集标准不一、统计口径各异,同一数据源在不同部门的表述可能完全不同,看似相同的数据实际含义也可能大相径庭,数据一致性难以保障。这给全局数据建模、分析、运用造成障碍,数据挖掘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融合应用困难,有数不会用。金融数据来源众多、体量庞大、结构各异、关系复杂。从如此繁杂的海量金融数据中挖掘高价值、关联性强的高质量数据,需要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撑和可靠的基础设施保障。然而,部分金融机构科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科技人员占比失调,利用数据建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信息资源利用大多停留在表面,数据应用尚不深入、应用领域相对较窄、数据与场景融合不够,导致数据之“沙”难以汇聚成“塔”,海量数据资源无法盘活,数据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 第四,治理体系缺失,有数不善用。我们常说,“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技术运用的善恶完全取决于人”,这一结论对数据同样适用。科技要向善,数据也同样要向善。然而,由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数据治理体系还不完善、机构合规意识不足,数据“不善用”的问题较为突出。从业机构违法违规成本低,为谋求商业利益而置现有管理规定于不顾,过度采集数据、违规使用数据、非法交易数据等问题屡见不鲜。例如,某些APP、网站,用户不授权提供手机号、通讯录、地理位置等信息,就无法继续使用和浏览,通过“服务胁迫”来达成“数据绑架”。此外,部分机构数据保护意识、内部管理、技防能力薄弱,数据泄露事件时有发生,用户成为“透明人”,电信欺诈、骚扰电话、暴力催收等屡禁不止,严重侵害用户权益。 数据治理之“道” 面对上述困难和挑战,金融业如何解困破局、实现数据有序治理和高效利用,是需要共同探讨的重点议题。对此,李伟认为,数据治理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首先,依法合规,保障安全。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确保数据安全应是始终恪守的底线。金融业是对信息安全高度敏感的行业,应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和防护措施,严防数据泄露、篡改、损毁与不当使用,依法依规保护数据主体隐私权在数据治理过程中不受侵害,不能因开展跨部门数据融合应用而突破现有法律法规与监管规则。 其次,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机构往往存在“N”个数据中心(数据源),呈现出多个业务条线数据分散存储、分散运行的局面,若采用“推倒重来”的方式显然成本太高、阻力太大。因此,应在保持现有数据中心职能不变的前提下,维持当前数据物理存放位置和运行主体不变,充分利用各数据中心IT设施和人财资源,构建“1个数据交换管理平台+N个数据中心(数据源)”的数据架构格局。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统一的数据管理规则,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 再次,最小够用,用而不存。数据治理的一大难点就是如何在保障数据所有权基础上实现数据的融合应用。应消除数据所有方因信息“所有权让渡”造成“事权转移”的顾虑,规范数据使用行为,严控数据获取和应用范围,确保数据专事专用、最小够用、未经许可不得留存,杜绝数据被误用、滥用。在满足各方合理需求前提下,最大限度保障数据所有方权益,确保数据使用合规、范围可控。 最后,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当前,无论是金融管理部门还是金融机构,各业务条线数据分散现象或多或少存在,数据多头收集时有发生。这不但增加信息报送、采集、存储成本,也导致数据责任主体不明,数据安全、数据质量难以保障。应明确源数据管理的唯一主体,保障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减少重复收集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数据冗余。同时,建立数据规范共享机制,提升数据利用效率和应用水平,实现数据多向赋能。 数据治理之“术” 就如何做好数据治理工作,李伟也阐述了自己的四点意见。 其一,做好顶层设计,把数据规划好。数据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组织、机制和标准等方面加强统筹谋划。一是优化组织架构。充分认识数据的重要战略意义,将数据治理纳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时调整组织架构,明确内部数据管理职责,理清数据权属关系,自上而下推动数据治理工作。二是完善应用机制。在保障各方数据所有权不变前提下,统筹规划全局数据架构,完善跨机构、跨领域数据融合应用机制,实现数据规范共享和高效应用。三是构建标准体系。建立涵盖金融数据采集、处理、使用等全流程的标准体系,打造金融数据的“通用语言”,提升金融数据质量,为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坚实基础。 其二,健全治理体系,把数据管理好。一是做好数据资产管理。根据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建立全局数据模型和科学合理的数据架构。在此基础上,管理维护全局数据资产目录,实现对数据资产的全面梳理和有效管控,解决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利用不足等问题。二是做好数据分级管理。综合国家安全、公众权益、个人隐私和企业合法利益等因素,制定数据分级标准,基于全局数据资产目录将数据进行分级。针对不同等级数据采取差异化的控制措施,实现数据精细化管理。三是做好数据共享管理。规范数据共享流程,确保数据使用方在依法合规、保障安全前提下,根据业务需要申请使用数据。数据所有方按规则审核确定数据使用范围、共享方式等,通过数据交换机制实现数据有序流转和安全应用。 其三,加强安全管控,把数据保护好。要遵循“用户授权、最小够用、全程防护”原则,充分评估潜在风险,把好安全关口,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严防用户数据的泄露、篡改和滥用。在采集环节,要向被采集用户进行明示,明确告知采集和使用的目的、方式以及范围,在获取用户授权后方可采集。在存储环节,通过特征提取、标记化等技术将原始信息进行脱敏,并与关联性较高的敏感信息进行安全隔离、分散存储,严控访问权限,降低数据泄露风险。在使用环节,借助模型运算、多方安全计算等技术,在不归集、不共享原始数据前提下,仅向外提供脱敏后的计算结果。 其四,强化科技赋能,把数据应用好。数据治理的核心环节是数据应用,要从算力、算法、存储、网络等维度加强技术支撑,切实增强数据应用能力。在算力方面,加快分布式架构转型,充分发挥云计算等技术高性能、低成本、可扩展的优势,满足海量数据分析处理对计算资源的巨大需求。在算法方面,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设计数据模型和分析算法,提升数据洞察能力和基于场景的数据挖掘能力,为数据插上翅膀,让数据在金融领域展翼翱翔。在存储方面,探索与互联网交易特征相适应、与金融信息安全要求相匹配的数据存储方案,稳步推动分布式数据库金融应用,实现数据高效存储和弹性扩展。在网络方面,运用物联网技术丰富数据采集维度,利用5G技术带宽大、速度快、延时低等优势提升数据流转效率,打造金融数据“高速公路”。 最后李伟说,当前金融科技蓬勃发展,金融业正处于以科技赋能实现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要深刻认识数据资源对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切实把金融数据规划好、管理好、保护好、应用好,深挖数据价值、释放数据潜能,推动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 [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1日,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2019)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中国银保监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参事室、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部门和机构,以及山东青岛市、湖北宜昌市等地方代表齐聚一堂,围绕“金融业不忘初心”“新消费、新零售的变量与变局”“求解数据治理与数字化转型”三大议题分享有识之见。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党委书记冯瑛冰代表主办方发表致辞。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中国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屠光绍,中国光大集团副总经理付万军,度小满金融CEO朱光,金融壹账通联席总经理邱寒等人做了主旨发言。同时,来自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蚂蚁金服、中诚信征信、同盾科技、百融云创、融360和火币集团的负责人参与了圆桌讨论。 本次论坛还揭晓了“‘十三五’金融行业示范案例”评选结果,分别有平安壹钱包、宜信普惠入选“‘十三五’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示范案例”,光大云缴费、金融壹账通、国美金融入选“‘十三五’”数字普惠金融示范案例,蚂蚁金服金融级分布式架构SOFAStack 入选“‘十三五’”金融科技产业示范案例,同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入选“‘十三五’”银行数字化转型示范案例,北京北斗国星数据管理有限公司、百融云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十三五’”高新科技引领示范案例,共10家企业入选,以期引导行业更好更快发展,助力我国金融业的开放与变革。 同时,全国金融系统青年联合会对本次论坛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国金融青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康华平出席了此次论坛。并且,全国金融青联智库界别小组会同期在国际饭店举行,对下一阶段工作做了安排。 金融业改革开放挑战机遇并存 今年以来,我国金融业既面临复杂的内外形势,也在技术变革推动下进入新阶段,既面临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稳增长防风险等改革新任务新挑战,也适逢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开放等带来的新机遇新期待。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表示,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的难题不仅是总量性、周期性问题,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机制性问题,须加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根治基础性、结构性问题。 中国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认为,近两年全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中,人民币贷款和债券市场的融资明显上升,其他项目则有所下降,这使较易获得贷款或有发债资格的融资主体有所受益,而难以贷到款和发不了债的企业融资环境愈发复杂。同时,“资管新规”是正本清源的必要之举,但转型不易,“阵痛”在所难免。 近几年,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但真正着眼实体的仍不够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认为,任何金融创新若脱离实体经济的客观需求,就会偏离方向、违背规律,从而走向或自我循环、或过度膨胀、或非理性繁荣。只有真正符合实体经济、符合经济规律、深耕业务场景的金融创新才可能有持续的生命力。因此,发展金融科技要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抓住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金融服务场景,提供接地气的金融服务,从而不断提升金融科技供给对多元化需求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表示,要完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继续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断完善房地产金融政策、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及金融监管体制,通过不断地改善和优化金融供给结构,以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需求,促进经济和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他认为,我国金融业近年来经历了重要变革:由计划主导变为市场主导,由单一主体变为多元主体,由单一产品变为“金融超市”,由传统单一的银行信贷变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多元市场;银行由传统柜台为主变为移动互联,由以机构网点为王变为以数据信息为王,金融业也日趋开放。 金融开放为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新的预期。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表示,展望2020年,要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关键要应对好四方面挑战:第一,要尽最大努力维护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第二,要尽快推进同数字经济相关的国际规则的制定;第三,人工智能的某些重要方面同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制度性安排;第四,应对地缘政治方面突发事件的冲击。 对中国而言,把握金融开放的机遇是当务之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屠光绍认为,金融开放战略要靠改革来支撑。中国很大,市场也很大,若要吸引外资并促进其长期投资和布局,要注重三方面改革:一是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包括资本市场及国资国企的改革等等;二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改革,应尽量避免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与政府治理发生碰撞;三是营商环境的变革,要不断优化外资进入中国后的运营成本、监管环境等。 不忘初心服务实体经济 如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如何坚持推进融资便利、降成本提效率,如何精准滴灌、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如何借力金融机构完善服务实体的金融生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当前金融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光大集团副总经理付万军表示,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下一步仍要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货币政策还存在传导不畅的现象,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未来在MPA考核、定向降准,或扩展央行低成本资金供给工具的范围等手段上可进一步精准发力,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二是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来助力实体经济。光大集团充分发挥其金融全牌照优势,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发挥综合金融的服务能力。今年11月1日,光大集团的六家金融和实业企业联合成立了光大健康养老公司,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成为国内养老的第一方阵,为民生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银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副主任、全国金融青联委员尹江鳌说,“金融业不忘初心”可以总结为“三换三稳”:宏观上以时间换空间,通过逆周期政策稳增长;中观上以股权换债权,通过调分子分母稳杠杆;微观上以长期换短期,通过建长效机制稳融资。 湖北省宜昌市副市长张凤歧结合金融落地一线面临的问题提出,实体经济融资难的核心在于银企的信息不对称,企业贷款缺信用,银行放款缺信息,银企对接缺通道。以信用信息“破冰”,才能缓解融资难题。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债券评估中心副主任、全国金融青联委员董屹认为,债券市场是最大的直接融资市场,也是从金融端发力来推动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是辅助宏观调控、控制金融风险、推动实体经济的重要的抓手。 就大数据在金融活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应用问题,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岳志岗认为,中诚信征信一直致力于服务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帮助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也遇到一些较难逾越的共性问题。当前,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应构建数据形成、技术使用上的法律基本架构,形成信息的保障机制,同时构建一个适合普惠金融发展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一方面稳增长,一方面控风险。此外,还要注意控制杠杆的使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针对融资期限错配的问题表示,融资结构只有长短结合,才能不断改善金融供给结构,才能尽可能确保当下稳增长、防风险的需要。 金融壹账通联席总经理邱寒认为,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来说,科技化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过程,而科技只是工具之一,用得好能够帮助金融业更好、更规范地提供服务。不应对科技有所“畏惧”,此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一些乱象或是因对科技的“误用”,若用得对、用得好,则完全可以做到有序地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客户。 度小满金融CEO朱光预测,到2020年,由于经济下行和服务民企、小微等实体经济的压力增大,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过去的风险管理方式将面临挑战。首先,其资产端重心正由以国企、优质民营企业为主转向小微、零售类资产,资产结构的变化扩大了风险敞口;其次,过去银行风险策略都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下制定的,经济下行时这些风险策略的有效性有待验证;此外,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面临着风险成本提升而息差收入增长放缓的压力。 新消费的本质是数字化 新消费、新零售时代到来,技术、场景、运营方式的不断创新,也暗藏着诸多挑战。如何充分结合新技术、新场景以降本增效,如何在竞争红海中突围,是一系列消费金融创新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徐诺金认为,普惠金融并不等同于弱势金融,普惠金融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甚至是解决住房、教育、就业等等基本问题的有力手段。因此,要形成一套政策体系,鼓励、引导普惠金融发展。在此过程中,应着力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和发展过程中的监管,以及如何平衡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认为,消费金融能够让大量弱势群体获得正规的金融服务,可以拓宽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从而成为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随着新消费、新零售时代的到来,技术、场景、应用方式的不断创新,消费金融业态依然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且也会推动我国普惠金融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部负责人、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副院长肖翔表示,在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日益深入、增多的客观情况下,有必要吸收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按照疏堵结合、趋利避害的原则对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进行规范管理,包括将展业范围与牌照相匹配、风控能力和规模相匹配、合作权利与责任相匹配、数据使用与授权相匹配、营销宣传与实际相匹配等。 消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的过程,数字化的过程又加速了消费金融向更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提到,数字资产是小微企业更容易获得的资产。金融服务消费领域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让金融更加精准地服务人民,践行金融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 “新消费的本质就是数字化。”国务院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卓贤认为,中国数字经济占总体经济的比重,从2008年的15%提升到2018年的34%,超1/3的经济活动已经被数字化了,且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数字化的速度反而在提升。新消费的下一个增长点应该是服务型消费,这也与国家经济结构转向服务业为主相契合。 融360副总裁陈昌明认为,消费金融机构十分强调场景获客、场景金融,但消费领域的场景很零散。在此背景下,由金融科技企业牵头,与所有消费企业做API对接,通过清洗用户特征、建设风险模型,并提供给银行,则后者只需做一次性风险的识别和优化建模,就能一下对接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小型零售企业。 数据安全是必须恪守的底线 金融业正在经历历史性巨变,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智慧银行、开放银行等新模式相继诞生,各类金融机构均迎来数字化转型。向哪转?如何转?如何评估外部机构的赋能效果?如何平衡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何借科技之力实现多方共赢?如何保护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一切都还在探索之中。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确保数据安全应是始终恪守的底线。首先应在组织、机制和标准等方面加强统筹谋划,其次,要根据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建立全局数据模型和科学合理的数据架构。再者要遵循“用户授权、最小够用、全程防护”原则,充分评估潜在风险,把好安全关口,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严防用户数据的泄露、篡改和滥用。 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认为,在新型数字环境下,经营者在数字技术运用上更加专业、纯熟,而消费者却越发处于弱势地位。首先,法律供给有待完善,其次,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到来,在应对基于数字平台的侵权行为时,消费者不得不花钱从第三方公司处获得法院认可的证据,这对消费者单体是极大的挑战;再次,数字技术知识对于消费者存在壁垒。因此,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政府和市场都应该给消费者提供更有效的保护机制。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员巡视员叶燕斐提出,金融监管必须更好地适应金融机构数字转型的需要。在坚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要更有前瞻性、适应性、包容性,并合理延伸监管边界。比如要根据金融机构和数字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业务关系,对其底层数据、算法模型等方面做延伸监管,甚至有可能做现场监管和一些必要的处罚等。 北京金融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银保监会原国际部主任范文仲表示,传统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都要对数据存有敬畏之心,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清楚地界定数据的“四权”关系,即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收益权,把握“三性”平衡,即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与主体的隐私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最终使整个金融创新始于数据、兴于技术、成于制度。 同盾科技创始人、CEO蒋韬表示,风控是典型的创新性业务,创新的前提是守正,大数据行业的治理和规范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同盾科技在风控行业里已磨炼超六年。希望通过机构之间部分、有效、最小原则化的数据共享,建立起智能诚信网络实现联防联控,识别出伪造身份多头借贷的网络欺诈分子,从而提高欺诈成本。同时也期待中国版GDPR的出台,为中国的大数据行业划定底线。 银行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表示,传统银行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大到不好变的问题,二是晚到变不了的问题。目前银行创新步伐虽有加速,但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仍然存在个性与标准、封闭与开放、线上与线下、协同与分散、体验与风控、敏捷与稳健六大矛盾与困难。实施路径上,关键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推行扁平化的敏捷银行管理模式,通过推动渠道、产品、生态、营销、风控、运营等六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最终实现前台融入场景、触角广泛,中台敏捷迭代、智能定制,后台集中高效、整合协同。 百融云创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韶峰也表示,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守正和创新是永恒的话题。在守正的大前提下,百融在科技方面大力投入,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区块链等方面,帮助中国的信贷行业更加普惠,让很多普通老百姓获得金融服务。 谈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问题,火币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兼CEO李林表示,目前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还需克服诸多阻碍。一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二是区块链技术暂时只是政策驱动和非场景驱动,能够将区块链技术与实际场景融会贯通的人才不够多。[详情]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降息,货币政策均向零利率方向趋近。如此形势下,中国跟不跟?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12月1日在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表示,我国实际贷款利率适当降低与发达经济体降到零利息、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完全是两码事,不应该混在一起。 他表示,我国基准利率在4-5%,中小企业的利率在6-7%甚至10%以上,在这个情况下,按照央行推动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传导和调控机制,推动贷款利息降得更多一些,是一个现实的考虑。 但是,“发达经济体特别是像美国等发达国家这种竞争性的零利率、量化宽松政策,无底线的宽松货币,长远看是有害的,我们绝不能走他们的路子。”黄奇帆强调。 他同时指出,货币政策是总量性政策,对周期性问题有效,对结构性问题效果不太大。结构性问题、体制机制性问题还是要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基础性制度上解决好。 黄奇帆还在演讲中对中小企业融资难、“房住不炒”如何保证等问题作出解读,发言实录如下。 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 资料图 对于中小企业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谈四点看法。 第一,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0月份CPI同比增长3.8%,PPI同比负增长1.6%。长期这样的话,相对而言,相当于老百姓的存款利率下降了、企业贷款利率上升了。 为了吸引老百姓更好地保持稳定的储蓄增加点存款利息,考虑降低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贷款利息,明年为了稳经济、稳增长、稳金融各个方面发展,按照央行推动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传导和调控机制,推动贷款利息降得更多一些,是一个现实的考虑。 考虑到要降低利息的时候,一般我们会提出来这么几种忧虑: (一)如果现在把利息降个百分之零点几或者1%,是不是会助长房地产炒作? 基准利息下调面对的是实体经济,是整体的国民经济。在这个意义上,房地产调控只是其中一小个环节。要稳住房地产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有各种经济措施,不是光靠货币政策一条来控制的。 (二)现在发达经济体都在降息,中国降息是不是在跟他们走? 发达经济体特别是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原本实际利率已经到了1%左右,再降已经变零利息、负利息。他们这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量化宽松政策,无底线的宽松货币,长远看是有害的,我们绝不能走他们的路子。 但是,这和我们讲的当前实际贷款利率适当降低是两码事。他们是在1%往0%、往负利率降,而我们基准利率4-5%,中小企业的利率在6-7%甚至10%以上,影子银行出去的15%、20%都有。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适当再降一点,跟美国人降到零利息、宽松货币两码事,不应该混在一起。 (三)围绕有可能发生的经济困难或者国际金融负面的冲击,我们要多留一些货币政策工具空间,这个思考居安思危、留有余地,很重要,也很正确。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比较困难了,这个政策空间可以及时用起来了。 事实上,我们中国的金融存款贷款利差是很高的。我们的金融GDP占全部GDP的5%可能是比较合理的,多出来的2-3个点,相当于2-3万亿,如果返还给实体经济,那实体经济会更好。政府在财政政策上每年下达1万亿、2万亿,应该说把这个工具用的比较足够了。下一步,如果金融业降一个点,国民经济中各类企业就减少1万多亿元的成本。这是可以做到的。 第二,中国金融的问题,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的问题不仅是总量性、周期性的问题,更多还是结构性的、体制机制性的。货币政策是总量性政策,对周期性问题有效,对结构性问题效果不太大。 凡是结构性问题、体制机制性问题主要还要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靠中央提出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要把中央这方面的政策、措施、战略性的要求落实好。供给侧的问题往往是基本面的问题,结构性的、制度性的问题,涉及到货币政策的制度体制供给、资本市场的制度体制供给、金融企业的体制机制供给等方方面面。 如果结构性的问题、基础性的问题不从根子上改革解决,靠周期性的、总量性的货币政策调节也是很难的,所以要加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从基础性制度上解决好。 第三,过去两年在资管业务调整上“一行两会”按照中央的要求制定了非常好的、全面的、健康的方案,推动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效果。目前问题不在资管政策、金融监管政策方案本身上,方案本身都是非常周到、完整的。但在操作节奏上要有针对性,在实施的过程中,避免落实环节简单化一刀切倾向、层层传递加码倾向、不同部门方案同时叠加共振现象。 第四,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不仅是金融企业的问题,还有部分原因是中小企业实体经济信用不到位的问题。信用不到位,金融机构贷款天然的、本能的就要回避,所以关键在企业基本面,在企业本身的高负债。 许多实体企业负债率不是50%、60%,而是80%、90%,甚至资不抵债。许多企业在顺周期的时候、效益好的时候,四面开花,到处布点,一遇上困难,资金链断了就破产、关闭或者各种问题都出现。所以,要做好政策引导,告诫企业必须避免高负债现象,避免产能过剩、库存爆满、市场周转不灵的现象,避免四面出击、到处开弓、到处伸手的现象,避免上马项目环节过多、串联运行的现象,避免好高骛远、干不熟悉的事情的现象。 总之,如果我们在这四个方面,特别是第四方面做好工作,那么我们整个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能够比较好地化解。[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叶燕斐表示,金融监管也必须更好的适应金融机构数字转型的需要。其中,第一个,监管必须更有前瞻性、适应性、包容性;第二个,监管必须坚守风险底线;第三个,坚决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加强监管;第四个,可能还要合理延伸扩大监管的边界。 以下为演讲原文: 谢谢聂欧的邀请,也谢谢聂欧的介绍,前面几位嘉宾讲的非常好,非常大的启发。说点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和一些观察,这几年从我们个人的生活、工作中确实感觉到金融科技特别是以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应用为基础、为核心的金融科技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金融业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服务对象上,过去我们金融关注不到的一些人群,我们想可能作为长尾的那些人群,现在通过电商、通过大数据,我们也能关注到了,并且能服务上了。过去服务内容比较大众化的,现在更加精准化、个性化,过去没有的一些产品,比如数字资产,各种代币现在也出现了。在服务方式上、服务体验上,我们现在有人工智能服务、有远程服务,在业务模式上,不管是从获客、还是在推送、还是在售后,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银行、在金融机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感受这些变化我们深刻体会到,马克思说过,科学是革命性的力量,什么是革命呢?革命就是新势力取代旧势力、推翻旧势力,革命就是旧势力不被推翻、新势力把它的灵魂注入旧势力的躯体当中,以旧的面貌出现、但是代表新的灵魂,我想数字科技对我们的金融业带来的冲击是方方面面的、是巨大的。所以金融业必须更好的适应数字化的变革,更好的数字化转型的需要。马云几年前曾经说过,说“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确实是,现在冲击是非常非常大的。 金融业怎么样去适应数字化转型呢?这是很大的难题。以制造业为例,我们知道,德国工业4.0是过去1.0、2.0、3.0、4.0转换过来的,1.0就是机械化,2.0就是电气化,3.0就是工业的自动化,4.0就是工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当时我们讨论我国的工业基础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工业基础可能从1.0到2.0、3.0、4.0,这四个版本可能都有,手工可能也占很大部分,有的地方还没有实现机械化、有的地方还没有实现电气化。从银行来讲,其实也面临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金融机构,不同的地域差距、机构差距非常大。从基础来讲,服务态度、服务精神,可能属于1.0版本的事情,但是很多金融机构还做不好,以前领导讲过,金融是什么行业?金融是服务业,说你们不知道服务业是什么,就去餐馆看看端盘子的就是服务业,我也想,什么时候我们到了银行的柜台或者其他的服务柜台的时候,你要发现这个服务态度比你去饭店吃饭的时候服务态度还好的时候,也许我们进入了1.0版本就做好了。我们还有很多小微企业,可能他们面临融资困难的时候他们的体会比我们去吃饭那种感觉还更深刻,比去柜台办业务的感觉还更深刻,我想金融必须改变。 改革有几个方面: 第一个,要处理好打牢基础与创新提高的关系。金融行业本质上是一个管理风险的行业,一定要把风险管理放在第一位。同时,金融行业也是一个信用为基础的行业,一定要把服务客户、保护消费者权益放在第一位,只有打牢自己的基础才能创新提高。 第二个,要处理好自主与合作的关系。现在金融科技应该是日新月异的发展,从长远来看,现在可能只是开了一个头,未来的巨大变化还在后面,但是完全自主可能又做不到,包括我们很大的机构也不能做到完全自主,每个机构基础、能力、资源不一样,一定要把握好怎么样自主。同时要合作,要在金融数字科技中运用的生态圈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三个,要把握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金融科技方面的投资肯定是巨大的投资,短期内成本肯定是非常高的。我觉得你们媒体也可以呼吁呼吁,现在金融科技企业都有高新科技企业,税收方面有加减扣除的政策,金融业做金融科技的投入能不能纳入高科技行业考虑,做一些加减扣除,也可以促进金融业更好的应用高科技、更好的自主开发数字科技。 第四个,要处理好短期预长远的关系。 第三方面,金融监管也必须更好的适应金融机构数字转型的需要。 第一个,监管必须更有前瞻性、适应性、包容性。前瞻性就是我们要看得更远一点,我们要看到行业发展大的趋势。适应性就是我们的监管要更多的考虑到企业或者金融机构创新的需要,当然该限制的限制,但是也不能缩手缩脚,毕竟创新的活力还是在于金融企业、不在于监管。监管必须更有包容性。 第二个,监管必须坚守风险底线。尽管数字科技、金融科技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变化,但金融的本质没有变化。金融的核心功能是金融中介和流动性转化,我们不能因为有人穿上了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的马甲,就任其搞非法吸收公共存款、非法集资、融资、借新钱还旧钱甚至跑路,这方面我们前几年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经过这几年的大力治理,应该说金融乱象得到了很大的收敛。我们也不能有了金融科技就放松了审慎监管的要求,包括资产风险的分类、拨备、资本、流动性方面的一些基本的要求。 第三个,坚决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加强监管。刚刚孙总讲了很多,我想可能提出来一个大家可以考虑研究的,现在监管部门既做行业的监管,又做消费者权益的监管,在理论上来说某种程度上可能有这种利益冲突的,所以在美国和英国它是把消费者权益监管单独作为一个部门列出来的,和金融行业的监管分开,我觉得这个是可以考虑的。 第四个,可能还要合理延伸扩大监管的边界。一是对金融科技公司行业属性可能还得研究研究,它到底属于什么行业,比如说是属于科技服务业还是属于金融辅助行业。二是还是要做一些对金融科技的发展数据可能要适当的收集,统计、汇总、分析。三是要根据金融机构和数字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业务关系,比如外包关系、底层数据、算法模型做一些延伸方面的监管。四是还是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必要把监管部门的延伸调查权延伸到金融科技公司上去,甚至有可能做现场监管和一些必要的处罚。五是怎么样更好的强化监管手段,包括我们数字监管,提升强化信息科技的建设。六是还要提升监管的能力。 第四方面,政府部门也要更好的改变,适应金融数字转型的要求。也是我们改善营商环境很重要的方面。我们现在讲的营商环境相对来说跟工商企业、小微企业讲的比较多,其实对金融机构来说、金融企业来说业面临同样的营商环境。我们知道金融业面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数据的问题、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四中全会讲数据是生产要素,既然是生产要素,就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才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人民的福祉。 第一,刚才秦局长提到,我特别赞同,政府在数据治理中要率先垂范,一定要做好信息公开、信息开放、信息共享。政府有很多的行政记录,比如环保执法、市场监管执法、安全生产执法等等这方面的行政记录。我们有一家公司就想做全国的环境信用的数据库,但是苦于很难找到这方面的数据,要么有的地方不发布,要么发布了很快就撤了,马上撤销了,处理的企业最终有整改也没有完成也不知道,所以很难对这个企业进行环境信用方面的评价。第二个,我们还有其他数据,包括孙总他们做的外部售汇数据,包括海关的企业进出口数据,对银行来说都是非常非常关键的。这些数据如果能开放的话,可能对银行业消除信息不对称发挥很大的作用。工业数据的地方,比如水、电、气,我去很多地方做得很好的,地方政府能把水和气的数据整合起来,但是整合不了电的数据,因为电的数据是行业的,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所以为什么泰隆银行要找企业自身方面的电表数据。司法方面的信息还有财产的冻结、拍卖方面的数据。 第二,怎么样做好信息的整合,要标准化,减少数据的噪声。 第三,确保数据的真实性。20多年前,朱镕基总理给清华会计学院提字“不做假账”,给统计部门题词就是“不出假数”,现在20多年过去了,最起码从会计各种假账来看还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也是属于1.0的问题,这些底层的数据如果都不太真实,所以我们很难做好数据治理,更不要说后面数据应用的问题。 第四,征信要开放。现在我们的征信在监管部门也好、在人民银行业好,把一些信用数据征集起来了,但是没有对合适的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开放,这可能是很大的问题,有很多企业的信用记录的数据,这些数据光给银行,包括大银行他也很难处理,可能需要专业化的征信机构来做这些工作,在这方面我觉得还是要解放思想,可能要形成某种征信机构有限竞争、寡头垄断这么一个格局,这样对提高征信的服务水平,对促进竞争的公平也非常有帮助,因为对小银行来说,可能他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就更差了。 总之,数字金融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种机遇可能未来会看的更清楚,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需要我们从方方面面去努力。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银保监会原国际部主任范文仲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金融大航海时代:科技是桨,价值观是舵,制度是压舱石”的主旨演讲。 他提到,当前人类已经开启了金融创新的大航海时代。在这个时代,随着社会核心经济资源转变为信息和数据,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及国内信息技术领先对金融的推动力,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他指出,在金融大航海时代,科技是“桨”,价值观是“舵”,制度是“压舱石”。要想借助新机遇实现新发展,一定要抓住科技推动力,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完善制度建设,中国金融的大船才能够行稳致远。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谢谢聂博士的介绍。数字王国算不上,北京金控集团还是一个创新的、刚刚起步的企业,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受邀请来参加新金融论坛。我觉得这个题目也非常贴切,我们现在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金融业现在处的历史环境不再是一个周期的收缩期或者扩张期,而是处在历史的跃迁期(Transition period)。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几点感触。 一、就时代背景而言,人类已经开启了金融创新的大航海时代 我们现在正处在各个金融机构,甚至不光是金融机构,还有科技公司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时代。在人类上一次十五、十六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中,中国在竞争中相对来讲是失败的,西方的企业、国家以及整个社会,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方面获取了全面胜利。因此出现了中外文化、经济发展的大分流。很多的仁人志士扼腕叹息,在上一次大航海时代当中,我们的结局、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在这一次新的金融大航海时代的竞争中,我们认为中国面临新的机遇。 第一个原因,现在的社会核心经济资源已经从原来的土地、人口、能源、矿产转化为经济、数据和信息。中国社会现在数据和信息量在全球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数字经济的新时代,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 第二个原因,现在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刚刚结束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认真探讨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了我们如何来进一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的制度是具有巨大优势的。 第三个原因,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竞争中,中国有信息技术领先上的优势。金融是建立在信息和信心基础上的特殊行业,中国在这一轮的信息技术上的领先,将会显著地改变金融发展业态和商业模式。未来金融创新中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是完全可能的,大家要有信心。 在本轮金融大航海时代,科技是“桨” 在上一轮历史的大航海时代当中,西方的成功是因为其掌握了航海科技。但其实很多起源于中国,像指南针、造船技术等,我们曾经一度在历史上是领先的。第三个就是运用火炮火药等武力技术的能力。西方在这方面获得了竞争的优势,使得在传统意义上的优势,比如国家面积大小、人口多少、财务贵贱等都不再重要,而技术、制度、模式非常重要。 那么在未来,什么是机构的竞争力?对一个金融机构来讲,过去的资产规模、分支机构数量,业务市场占有率大小都不再是未来的竞争力,而对未来趋势变化的洞见和把握这种趋势的能力才是竞争的基础。对一些商业机构来讲,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将没有差别,未来竞争力体现为,第一个是获客能力,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第二个是了解客户的能力,对客户的画像是否全面精准;第三个是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在这个层面上来讲,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机构没有区别,卖菜、卖衣服跟卖理财也没有区别,只不过金融机构需要持牌经营。但牌照其实只是一层纸。如果具备了这些核心竞争力,短时间之内就可以成为非常有竞争力的超大型的金融企业。 对于国家来讲,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在未来,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就将是核心竞争力。像现在中国的高铁、高速公路,整个道路桥梁的建造能力,推动了中国这40年来发生了奇迹般的增长,在未来对于数据的搜集、处理、应用的平台就是核心的金融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就是国家的竞争力。我们认为这种核心的金融基础设施应该是由政府来设计规划,由市场、机构、科技公司共同来开发建设,由具有公信力、公益性的机构、企业来运营,由社会大众、中小微企业和千家万户来共享。 在本轮金融大航海时代,价值观是“舵” 如果只具备了非常强大的技术能力,但是没有把它用在正确的方向上,社会最终会受损,而不是获利。我非常同意刚才外管局孙局说的,我们要讲“人为本”,要不忘金融的初心。那什么是金融的初心和使命呢?金融的初心就是提高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能力,通过跨时间、跨空间两个维度来分配社会经济资源,让每个百姓有更多的经济选择,让未来整个社会有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让整个社会的福利边界,即“帕累托最优边界”能够上升,这是金融的初心和使命。好的金融活动能够扩大这个福利边界的,坏的金融活动是在这个边界中自己分割一大块,别人分割一小块,甚至缩小这个边界的。所以北京金控集团作为初创的企业,我们认为普惠金融既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正在着力解决企业融资中的问题、家庭理财中的雾霾度问题,和百姓生活的便利问题。我们认为这才是金融的出发点。 在金融大航海时代,制度是“压舱石” 我们要对数据都存有敬畏之心,应该非常清楚地能够界定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收益权的“四权”关系,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把握使用的便捷性、数据的安全性跟主体的隐私性的“三性”平衡。在这个基础上,一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所以我们认为整个金融创新始于数据、兴于技术,但成于制度。 最后一句话总结,作为一个金融企业,我们在试图更加深刻地理解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大变局、强竞争的时代背景。要想全面把握住这个机遇,一定要把握科技推动力,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完善制度建设。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在此次金融大航海时代,我们这条大船才能够行稳致远。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全国金融青联委员卓贤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卓贤表示,新消费的本质就是数字化。中国数字经济占总体经济的比重,从2008年的15%提升到2018年的34%,超过1/3的经济活动已经被数字化了,而且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数字化的速度仍保持在高位。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上周参加我那上小学三年级孩子的家长会,老师说,现在孩子不太认识两种事物:第一种事物,是机械的时钟,因为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已经从机械表转变为数字化的智能的手表、iPad、手机。第二种事物是纸币,除了百元钞票之外孩子更多的感知的是数字支付的概念。为什么会认识百元呢?因为孩子还没有手机,收不了微信红包,只能收百元大钞的红包。所以说数字化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影响的。 世界的变化总是非线性的,我们很难预料到新消费和新金融,未来的十年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但事物总是有规律的,所以我首先想谈一下对新消费本质认识。 我认为新消费的本质就是数字化。中国数字经济占总体经济的比重,从2008年的15%提升到2018年的34%,超过1/3的经济活动已经被数字化了,而且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数字化的速度仍保持在高位。 新消费的数字化一直是在推进的,从我的观察来看,大概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信息的数字化。也就是PC电脑+网购的模式,一阶段主要是为了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新消费功能主要是广告展示和信息搜索。 第二个阶段,支付的数字化。网络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的出现,有力推动了消费总量和消费升级。最近有一项研究,通过对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移动支付使得中国家庭消费增长16%,特别是推动中国农村地区的消费增长了22%。 第三个阶段,供应链的数字化。通过自动化的物流设备,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等,提高物流行业的效率。 第四个阶段,信用的数字化。消费者和商户的信息转化为信用,为商家和购物建立一个信用网络,同时也出以数字化信用为基础投融资。 第五个阶段,需求的数字化。消费者的诸多需求被识别、被探知、被感触,机器或者说人工智能,可能有时候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由此创造出新产品和新需求。 第六个阶段,供给的数字化,这推动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生产能力在时空上能够更好地衔接,推动从消费的互联网转向产业的互联网,对接智能制造,降低企业的库存和管理成本。 这六个阶段我认为是交叉推进的,一直到现在,新消费模式会同时存在这六项功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是信息功能、信用功能、支付功能,很多原来都是传统金融机构具有比较优势的功能,可以说,传统金融机构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这些功能。但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走到了前台。 在新的消费模式下,人的需求位于核心,未来新的消费需求从哪里来呢?目前,居民工业品的消费已经到了一个峰值,因此,新消费的下一个增长点应该是服务型消费,这也和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转向服务业为主相契合。 而且,很多的服务业的供给端也已数字化了。在这样一个技术背景下,我觉得应该关注两个消费群体,就是所谓的“一老一小”。 首先,“一小”。根据一些机构的调查,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支出占到日常消费的比重是超过50%,占到家庭收入的比重是在20%左右。当独生子女成为家长,当大学扩招之后的毕业生成为了家长,他们对于教育投入的意愿会更高,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多都给孩子买过比如说睡前故事的在线,以及一对一在线教育课程,这都反映出在线新服务消费的需求。 另外一个群体是老龄人口。老龄化促使我国消费结构的调整,医疗保健、养老、休闲产业等会更快的发展。 不要小看老龄群体,国外对“银发经济”的研究,发现了和我们之前认知不一样的现象,比如说老龄群体的消费倾向会更强,这是因为大部分老年人是没有背负按揭贷款压力的,网购数据表明,无人机的在线消费,除了未成年人外,在群体中55岁以上的人群购买比重是最高的。 和之前工业品消费的场景不一样的是,服务消费追求的是一种稳定、信任和专业,对消费者保护的要求会更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养老、医疗还是教育,不仅是供给不足,供给的质量也有限,抑制了服务业消费的扩张。 未来,金融机构在推动服务消费升级的过程中要起到更好的作用,不只是承担支付的中介,还应能发挥信息中介的作用、社交中介的作用、信用中介的作用,降低服务业消费和供给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服务业的效率和质量。 时间关系,而且下面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讨论,关于新消费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就向大家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 孙天琦 孙天琦表示,古语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个话运用到数字金融行业上就是“人为业之本,本固,业方安”。所以一定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数字金融发展的思想。守住这个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以下为演讲原文: 谢谢主持人。刚才李司长和秦局长讲得很好,就按他俩讲的办就行了。我讲的内容就是论证一下两位讲得都非常正确,然后交流一下我们怎么办? 确实是,我们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数字金融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也带来了挑战,从我们实际工作看,感受到这种挑战也是非常多的,不亚于带来的便利。我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数字金融的发展:“人为本”还是“钱为本”。 从政治角度看“人为本”,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都提到以人民为中心。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为本”: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为什么要加强消费者个体的保护?在座的各位更多代表的是经营者,但是从单个个体来讲也是一个消费者。(1)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倾斜保护。(2)市场机制,如声誉机制,给消费者提供了非常有效的保护机制,但是各国的实践和理论也证明,市场机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保护问题。(3)需要政府来保护,需要政府提供监管保护。在政府保护这一块也需要注意一点,就是要防止政府失灵,防止监管失灵,大家在总结2008年次贷危机的时候有些论文就讲到了,原因之一,就是对消费者的大面积的权利的侵害,监管者“睡着了”。不能出现政府失灵和监管失灵。(4)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在数字金融发展领域也是一样的,要掌握好平衡,过度的保护可能会抑制市场的活力,会抑制金融创新。 从法学角度看,立法思想这几百年下来,有这么一个大的脉络。在手工作坊、物物交换时期,一个人拿着羊皮和另外一个人换苹果,两个交易者双方交易的博弈的力量比较均等,那个时候可能就不存在消费者保护问题,不会十分突出。到现在全球化分工、社会化大生产时代、数字经济时代,单体的个人对着一个非常庞大的法人实体进行交易,两者之间的博弈力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全球立法思想演进脉络看的话,过去强调的是形式公平,后来,从形式公平向实质公平转化,从契约自由到契约公平到契约正义转化,方向就是朝保护消费者个体转化,总结一句话,就是强调对人的保护 这应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之一。数字金融、金融的数字化是下一步整个金融业非常大的变化,在这个趋势中,强调对人的保护,也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下的践行者。这是从法学角度看。 要保护个人的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受教育权等等,保护保护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要保护人、尊重人、满足人、解放人,要发展人、保障人、回应人,不能abuse人。 “人为本”,康庄大道,欣欣向荣;“钱为本”,会导致公司文化畸形,经营行为异化,会走向泡沫,毁于乱象。大家观察这几年的进程可能都有这方面的感受。 把握这几个范畴:一是技术中立和数字鸿沟。刚才李司长也说了,技术是中立的,确实是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用,但是如果把它分成两大阵营,经营者一个阵营,消费者个体一个阵营。马上能感觉到,对经营者层面,这一阵营大家会把数字技术运用得更加专业,会更加有资金实力去利用它,从单体的个人角度来看,个人利用数字技术是处于弱势,所以必然会出现数字鸿沟。比如,证据的电子化,证据的产生、固定、调取等等,大多为经营者所掌握,不要说对个人提出挑战,对管理部门,要打击基于数字平台的违法违规的时候,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要对这个行为进行定性,要定性的话就要取证,我们还没有取证能力,我们必须花钱请第三方公司来从数字环境下给我们固定法院认可的证据。这一点对消费者单体的个人更是非常大的挑战。 二是对信息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每个人是一个社会人,一点信息不公布不可能,这个中间一定要掌握好平衡。目前是利用过度,保护不足的,大家都在反思这一点。 三是法律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在新型的数字环境下,法律的供给一定要能够跟得上,否则的话乱象可能还会出现。 四是数字金融知识的专业化与大众化。过去金融知识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很专业的事,学习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一个领域。再加上数字技术的话,要学的更多了。 最后,古语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个话运用到数字金融行业上就是“人为业之本,本固,业方安”。所以一定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数字金融发展的思想。守住这个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北京金融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银保监会原国际部主任范文仲;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同盾科技创始人、CEO蒋韬;百融云创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韶峰;火币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兼CEO李林,出席第三主题“求解数据治理与数字化转型”圆桌论坛环节。 以下为发言实录: 聂欧: 大家知道,比如说谈到智能风控行业,智能风控行业头部企业大家应该都数得出来有几家,我想问一下蒋韬总,因为现在在进行行业整顿工作,经历了整顿工作之后,您对于“守正创新”这个词有没有一些新的理解,并且对于未来拥抱监管,您会有一些什么新的规划?同盾会怎么做? 蒋韬: “守正创新”,我觉得首先是守正,创新的前提就是要守正,就是要坚持一个底线,同盾保持独立第三方的定位,专注科技赋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守不放贷、不引流的原则,坚守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底线。 第二、创新。我们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对核心技术的攻关,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更多创新型的工具和产品。” 聂欧: 谢谢蒋总。相同的问题我也想问一下张韶峰张总,咱们现在对于“守正创新”这个词会有新的不同的感慨,未来咱们百融做这一块的时候有什么新的举措? 张韶峰: 我觉得这是在当下这个时间环境非常好的问题,可能前几年大家还没有那么重视,或者说在守正和创新之间,倾向于哪边应该说是对金融相关的行业来讲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百融公司是一个混合所有制企业,有很多国有股东,从一开始对我们各种约束相对还是比较严格的,我们在选择做什么产品、做什么服务,以及跟什么样的机构合作这件事情上,平衡和天平是倾向于保守的,我们宁可市场扩张速度慢一点,还是要守住底线,因此也放弃了很多商业的机会,甚至有一段时间也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正如我好几次跟我们董事会汇报的时候,我说跟金融相关的所有产业都是一场长跑,最后比的是谁活得久,而不是短期之内一城一池的得失。所以您问的这个问题其实对我来讲,这五六年时间我每天都在问自己,到底我们百融工作任务排序排在第一位是什么、排在第二位是什么,显然守正是排在第一位的。 但是如果没有创新也不会有百融的存在,如果我们完全依照传统的方法去做,我们帮助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帮他们建立信用评估模型,其实用传统的一套模型就可以了,也不需要百融,所以在守正的大前提之下肯定是要坚持创新的。我们也在科技方面,尤其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区块链方面做了很多的投入,实际上每天都在改变中国的信贷行业,每天能够帮助很多金融机构,在他们的配合之下,让很多普通老百姓获得金融服务。我相信这个平衡至少在我这里永远排在第一位的是守正,其次是坚持不懈地创新。我是非常拥抱监管的态度,所有的东西如果没有清晰的监管思路,终究会出事的,就像最近几年一直非常火的现金贷,从最早所谓的发薪日放贷,7.14演变到套路贷,都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监管思路,最后可能这个行业的从业者短期之内觉得自己受了益,但是从长期来看可能自己最后也会折进去,所以这一点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清晰的态度。 聂欧:其实现在的金融科技机构以后都要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今天有一个词提到的不太多,就是区块链,但是这个词最近又火得不行,为什么?我一直觉得这几年区块链是热了又冷,冷了又热,最近中央也是提到非常高度的重视程度,我也想问一下,如果大家真的只是把区块链等同为跟货币相关就是错的,区块链应该应用在实在的领域,有前景的领域。我想问李林总,您简短地告诉我们一下,您最看重未来区块链在哪些领域的使用? 李林: 作为六年的从业者,我从全球的视角看,我并不是非常认同区块链只能用在产业服务领域,Libra也是区块链,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区块链本质上是解决数据互信的问题,数据背后是什么很重要,如果它是社会公共数据,可能我们是用区块链来建立一个社会的信用社会;如果是政务数据,就是数据政务;如果是企业的运营数据,可能区块链可以用来提升企业的协作效率;但是如果背后是货币,就变成了数字法币,背后可能起来别的资产,比如数字金融等等。这是我的第一个放在全球的视角。 第二个,这六年以来,这个行业确确实实是热了又冷,冷了又热,而且它是有行业规律的。所以回到刚才第一个问题,我简短地说,回到主持人的问题,看看区块链在什么领域应用。我目前看好的是数据本身已经比较成熟的这些领域的应用,比如说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做用户的数据共享,刚才各个数据行业的大佬都在分享,怎么样安全、合规又可信地分享数据,这可能是区块链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各行各业都有非常多的数据可以共享,而且这些数据是非常成熟的。 聂欧: 是保护技术,可以这么说吗? 李林: 对。因为这个各行各业都有,北京市以前有一个数据“盲共享”系统,就是把P2P的数据拿来用区块链技术来分享,这是一个小小的应用。这可能是当前我比较看好的应用,但是我个人认为当前区块链技术应用受到几个非常严重的限制: 1.基础设施不完善。比如我们没有数字身份,所以我们两个人签合同、签协议,虽然我们可以保证用区块链来做协议的不可篡改,但是我们身份不能确定,所以没有数字货币。 2.没有数字货币、数字法币,我们在链上的信息流和资金流是不能统一的。 3.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链上的存证到底会不会采信,等等。 这些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场景其实在区块链落地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些障碍,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大的问题。 第二个大的问题就是现在还是政策驱动,还不是场景驱动,现在非常欠缺产业区块链的人才,也就是说区块链是门技术,对区块链懂又对行业懂,能够把二者融合起来的人才太欠缺了,所以我们往往是找不到场景。这是我看到当前两大障碍、瓶颈,是我对当前区块链落地的看法。 聂欧: 谈到具体的监管措施,我想接下来问一下叶燕斐叶局,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尖锐,现在的金融科技机构,您觉得就像您提过的,究竟应该是作为金融机构去监管、还是作为科技机构去监管,我们对它采取的是持牌制吗,或者是备案制?我今天在好几个嘉宾发言中听到了备案制,是不是我们采取对某些产品和服务采取自声明或者备案制? 叶燕斐: 谢谢。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数据治理、数字转型,现在这个时代是数字时代,也是数字经济时代,也是数字金融时代。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是讲希腊哲学有一个学派叫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的基本观点:数是众神之母亲,数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即数。毕达哥拉斯在我的记忆当中,他应该是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还早期的哲学家,他很有远见。在将近三千年前他就预计到数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数,我们现在所有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生产方式都可以以数字化来表现。从广泛的意义来说,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应用的机构应该不需要某种形式的监管,可能将来中国会出现,或者别的国家会出现一个数字监管局或者数字监管部之类的。 银行是最大的数字汇集和处理机构。抛开银行的核心功能,是经营中介和流动性转化,它其实依托的都是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它是以财务化的数据来处理。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它的核心功能。现在更多的信用数据之外还有非信用数据,就是我们说的大数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本身、监管本身就是要监管金融机构的数据治理的。是不是延伸到金融科技上?因为它和金融机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需要讨论的话题。 说到金融科技公司的定性,行业怎么把它定性?国际上把金融机构分为这么几个类别,一个叫存款类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做人寿的保险公司,因为他们基本上是吸收公众的存款,交人寿保费和吸收存款是一个性质,将来投资到别的地方,然后再偿还。所以它既是经营性中介,又是流动性转换的机构。这类机构所有的国家都要监管,没有说哪个国家不要监管。 基本都是在中央政府层面进行监管。第二个是其他类的非存款类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财产保险、证券、公募基金或者公募理财、私募基金、信托公司、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融资租赁公司。这几类公司,像证券、公募基金在美国是联邦层面进行监管的,在很多国家也是由证监会里监管的,但是财产保险在美国是州一级监管,而不是在联邦这一级监管,其他国家大部分都是要监管的。但是私募基金,信托公司及贷款公司、经营租赁公司,在绝大部分发达国家是不监管的。全球金融危机出现之后带来了影子银行,起了很不好的作用,所以有的人提出来影子银行也需要监管,现在大部分做的还是非现场监管,就是收集一些数据,分析它的动态,特别是分析它和银行业之间的借款、拆借之间的关系,根据它的杠杆率高不高。有的国家可能不一样,但是大部分国家没有备案,也不需要持牌,这是我想说的。但是对我们中国来说,信托、贷款公司、小贷机构都要监管,私募在证监会监管,所以我们国家管的范围是挺广的。 第三类是金融辅助机构,货币经纪的公司,一个是叫征信机构,还有一个叫市场信誉评价机构。国际上没有说要监管,但是信用评价机构也是因为出现了次贷之后也提出了要监管,但是实际上也没有监管,现在美国也没有进行监管。这个应该是没有监管的,不需要持牌,也不需要备案。 金融科技公司性质上是什么?因为存款类机构的核心功能是金融中介和流动性转化,其他类金融机构的核心功能应该说是金融中介,但是缺乏流动性转换这个功能。辅助类其他机构都没有这两项功能,所以一般来说是不要监管的,所以金融科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不需要持牌,甚至不需要备案,但是可能需要掌握动态。但是这些金融科技公司过去几年发生很多突出的问题,可能是穿着金融科技的马甲,出现很多问题,我觉得要把握几个点: 第一,要着力保护消费者权益。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坚决打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管得非常宽的,在美国现在也管得非常严。并且在美国是联邦层面做的,我们国家是放在省里面负总责,将来是要考虑的,因为现在通过互联网,机构的业务范围完全超过了一个省的范围,可能还是需要中央政府做。第二,要防止暴力催收,暴力语言也不可以,发微信、短信骚扰也不行。第三要保护隐私权,包括数据的主权,中国叫隐私权,我觉得这个是需要保护的,这是消费者权益。 第二,防范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现在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的模型和算法可能会趋同,在模型和算法趋同的时候,在市场定价、其他方面都会趋同,刚才说防欺诈,防欺诈就是防止某一种类型进行欺诈,别的欺诈模式大规模出现的时候防不住,就出现大规模的风险传递,这个时候要看看有没有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隐患。 第三,要防垄断。要防止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利用自己数据方面的优势形成单一的垄断局面,妨碍竞争。比如金融科技公司可能自己去办银行,自己去办保险公司,第一个可能隐藏很大的风险,第二个可能会形成垄断。将来这种垂直整合需不需要?是不是需要拆分?这都是需要考虑的。我觉得如果把住这三个方面的点,金融科技公司还是要放得开一些,因为现在刚刚开始,还是要更有弹性。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不希望管得太死,出现风险的问题,过去是出现很大的风险,主要是我们没有抓住关键的要点,没有专门的机构,监管的权限也不是很清楚,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包括持牌和非持牌,这些将来还是需要考虑的。包括消费者权益我刚才说到,行业的监管、消费者权益的监管是两个独立的事情,可能会形成一些监管的冲突,所以在这方面将来机构的设置、权力划分要更加科学一些。 谢谢。 聂欧: 我觉得叶局讲得太实在了,但是应该会有人持不同的观点,我想问一下郭为民郭总,您是在传统机构里头,又是首席科学家,如果金融科技公司真的是咱们放开,不持牌、不备案,只是管住几个关键点,您怎么看? 郭为民: 守正创新,刚才说了创新一定要守正,因为你要可持续发展,但是你要守正必须要创新,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最近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在印度做一个研究,怎么做的?低利率带来的是低违约率、低欺诈率,它是一个良性循环。但是我们看,不管是P2P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科技公司放的贷款利率是多少?我这里不好说,其实是很高的,但是你看商业银行、中国银行放贷是6%,甚至百分之五点几。你在看一个产品是不是普惠金融,是不是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贷款产品,其实利率是最重要的,低利率必然有能力去获得好客户,当然,你必须支持一个低的不良,不然的话你没法可持续。我觉得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拥抱新技术,我们有资金实力、有技术实力,我们不比任何人差,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这里我呼吁的是监管,是给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松绑,允许我们创新,给我们创新的机会,这样我觉得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为我们中国银行担当社会责任,我不是要赚钱,因为多赚一分钱对我们个人来讲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我们也不需要上市融资,我们也有工资,我们每天也不需要发愁,我们是担当社会责任。 聂欧: 明白您的意思。我还想听一下范总的看法,因为您可能是介于中间的角度。 范文仲: 这个问题很重要,对于怎么监管,这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我觉得还是应该把握的,以前有几个失误。 第一,有些机构有没有做金融业务其实理解不清。我们对一些机构,有的认为其做的是信息撮合,所以把这些机构定义为一个信息中介,但其实这些机构已经在进行放贷、集资,而且有一些建议利率,其实对风险的判断定价是金融的核心功能,这就不光是信息的撮合了,我们做的一些信用的描述是信息,但是一旦到建议的贷款利率,进行金融的活动撮合,其实就是金融的核心功能,我们对此还是要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第二,我觉得以前可能做得有点失误就在于我们老是在机构监管的维度。如果说要控制银行,我们就出个银行风险管理办法,如果要管信托就有一个信托管理办法,它不叫信托,可能过两天出一个网络的信贷机构以及管理办法,过两天说咱们叫科技公司了,我们能够出一个科技公司管理办法吗?这可能就不是金融监管来做了,否则就会有点问题了。所以我觉得我们未来的监管思路其实可能要换一个。从两个维度来做,第一个,我们要从行为、功能的角度进行监管。只要具有社会集资功能的机构,不管叫什么名字,都需要有准入、要持牌。只要存在流动性转换,期限错配的机构就一定要有流动性规则,不能说它对外宣传T+0,这块什么规则都没有,那是一定会出风险的。第三个,只要是显性或者隐性进行收益承诺,年化利率20%,预期收益率25%这样一定要要求具备风险损失的吸收能力,不论是资本拨备,或者其他的能力,一定要有损失吸收能力。最后,其实对一些重要的机构,我们在它开始申请设立的时候就要建立风险和处置计划,在你申请“出生牌照”的时候就要告诉我,如果你“死”了怎么办。这些安排是必要的,我们不要从他叫什么名称上来进行监管。 在这种监管情况下怎么解决创新跟风险的平衡。你要管得太严,创新就出现不了了,这又回到刚才监管沙箱的问题,我们认为国际上有一些经验可以值得借鉴,就是要用系统重要性的角度来进行监管,如果一个小的机构刚开始进行一些尝试、一些创新的时候,可以让它的监管成本稍微轻一点,它的披露内容简单一点,披露的频次可以弱一点。但是一旦上升到100万人,社会资金上亿元,我们就要对它进行比较强的监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小的让它来出现,大的就对它进行重要性的监管。当它不能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时候我们还把它当作一个非金融机构,也不能出了事情之后不管大小一刀切,影响创新。其实“监管沙盒/箱”好像是一个新的词,中国早就说摸着石头过河。 不光是沙箱,在中国是“沙滩”,而且我们已经开了好多年的沙滩了,很成功,在这方面把握住监管的维度,我们觉得非常重要。要从行为、功能的角度监管它,要按照系统重要性的维度来把握住平衡。 聂欧: 其实我觉得范总谈的就是行为功能监管,这肯定是未来要加强的,还有就是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大小、企业性质,这点非常重要。 既然都谈到了沙滩,我们请几家企业,因为大家现在也是沙滩、也是珍珠、也是钻石,再大一点或者已经进入到监管层的视野开始进行,不管您是备案制还是持牌制,还是非备案制、非持牌制。 从张韶峰开始,您希望未来有什么强度的监管,什么方式? 张韶峰: 这个问题非常难回答,因为我们是属于企业,总体来讲,我们是非常欢迎拥抱监管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行为才有清晰的界定,到底什么样的行为是合法合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合法不合规的,才能让有志于长远做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人持续稳定经营。所以对于我们来讲,我觉得如果未来,不管是备案制也好、持牌制也好,我们都有心理准备,确实也出了好多事情。有一点我还是想澄清一下,关于金融科技的界定到底是金融、还是科技?刚才我听范司长讲的,我其实觉得他们做的金融本身,比如说P2P,其实肯定是金融本身,它可能可以叫科技公司、叫什么信息公司,那类的我觉得百分之百是监管。但是对于真正输出科技、输出技术的怎么样监管?我觉得至少现在还是存在分歧的,也许沙箱制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对于百融这样的企业我们肯定立志于做百年老店的,我们肯定希望有明确的规则,我们才好去执行、去遵守。要不然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柠檬效应,劣币驱逐良币,因为你如果是长期合法经营的公司,可能很多事情不敢去做、很多业务不敢去做、很多客户也不敢去拓展,但是可能另外一些公司他敢去做,事实上造成了合规的公司经营成本很高,最后实现的是劣币驱逐良币。一旦规则清晰之后,实际大家都是一样的,其实最终我们希望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聂欧: 传统的金融机构觉得监管成本太高了,你们都没有付出监管成本都长的这么高,现在是不是监管成本要上来的时候了。有请李总。 李林: 谈到区块链的监管,我认为更多的是指数字上的监管,我有几点: 第一个,我认为数字上的监管和其他的金融产品的监管不太一样,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是单一一个国家监管的问题,更多的是全球的金融监管机构怎么联合监管的问题。 第二个,如果从单一某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监管来说,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了。 第三个,从我个人的观察,我觉得对于中国大陆来说,更大的障碍在于换汇的问题,资本自由兑换的问题,但凡资本可以自由兑换的区域走在前列,我认为还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也了解,我们也大胆去猜测,因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中国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相信资本对外逐步有序的开放是一个趋势,我觉得还是要考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这是我对于我们这个领域监管的几点看法。 聂欧: 蒋韬总。 蒋韬: 同盾是一家纯科技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但本身并不涉及金融业务。对于金融科技公司建议可以在相关金融监管部门领导下,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和行为准则,促进行业规范发展,针对特定产品,比如反欺诈、实名核验,人脸识别等建立合规的审核机制,提高合规成本。 聂欧: 体系化监管。我觉得不用我总结了,大家应该都听懂了。我最后提一个关键词。瞭望智库之前做了一个非常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数据保护问题是数据治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梳理完了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之后发现,总共加起来是不少的,不是我们没有立法,但是发现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没有专门的针对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的专门立法,当然《网络安全法》是有了,但是现在还没有太多的细则。第二方面就是因为咱们在制定这些规章制度的时候,各个部门主要也是从咱们自己的各自所需以及这个业态的变化比较快,所以也存在一些跟进时代和统一的问题。还有就是标准在制定的时候更多的是引导性的标准,而不是强制性的,一旦没有强制性的标准,可能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监管就很难有抓手。所以最后一个问题我想每一位嘉宾都可以谈一下,对于我们这个立法层面,究竟大家有没有一些深入的思考?还是从张韶峰张总开始。 张韶峰: 我觉得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隐私、数据保护相关主要是互联网出现之后的问题,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这个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互联网发达以后,一个事一秒钟就传遍天下了,互联网改变了一切行业,包括今天的主题金融。但是互联网本身又是一个多方联合共治的行业,互联网不是一个行业,理论上来讲,它其实是一种基础设施,这就导致了关于数据治理、数据隐私保护的难度,因为互联网应用到各个不同领域里、不同的行业里可能管理办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人民银行《关于金融个人信息使用管理办法》,也只是金融这一个,没有办法用一个法律管所有行业,也许有些领域就是更敏感一些,有些领域没有那么敏感,想用一部法律管遍所有的事情,我感觉在实操层面是比较难的。你不能不管,所以我觉得可能有一些国家的基本法律是对各个行业都适用的。 还有就是跟行业相关的,比如说人民银行的这个,可能还有一些行业自律的方法,可能不是法律,是一种法规,你要做这个行业就必须遵守这个行业的规矩。另外还有一层就是关于,作为一个企业你自身的底线,到底是纯粹追求钱还是希望你的社会公民能够获得幸福?这两者之间怎么权衡?比如说你要做一个事情,你这个企业能赚很多钱,但是其实你明知道它会损害一些老百姓的利益,你怎么选?而且法律没有规定,你怎么办?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这个企业本身自己的初心。我觉得永远没有办法把所有事情用法律法规管起来,尤其作为企业家来讲,企业的董事长来讲,你要问清楚自己,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哪个排第一、哪个排第二。 中国跟国外的国家不太一样,因为我们是后发国家,各个不同的行业的创新同时出现,不像在美国也好,欧洲也好,一个个来,循序渐进,中国不是这样的。比如京东,它又是一个快递公司,又是一个亚马逊,它又是一个金融机构,在别的国家可能是每个行业逐渐创新,先A行业创新,B行业创新,C行业创新,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是所有的行业几乎同时创新。 聂欧: 所以监管难度多大。 张韶峰: 指望一部法律管理所有的事情实操层面非常困难,要么没法创新,要么就是搞得一团乱麻,只能找一些更加吻合实际的方法来操作,这个时候非常考验企业家的良心、底线。 聂欧: 企业自律在咱们的法律还没有跟上的时候,企业自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张韶峰: 排在第一位的事情,就是底线,你自己问清楚你要追求什么。 聂欧: 李林总也简单回应一下。 李林: 我觉得区块链这个行业的特征有几个,一个是全球性,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区块链业务活动的主体,全球性平等对待的问题,不能说因为你是国外人,不在互金类,你做一个业务中国可以不管,因为你是中国大陆的公民,你在中国境内,或者你不在中国境内,这个很重要,因为它天然就是全球性的,这是第一个大的问题,因为这个就有点像美国的长臂管辖,对全球的公民是一样的,不管在境内还是境外,是不是美国公民都是同样的标准。 聂欧:所以规则标准是最重要的。 李林:这是第一个,区块链数据上的法律确定问题,比如说数字身份证是不是有效的?比如身份系统出来了,它能不能有法律作用?数字资产是不是有法律地位?等等,这两类是对于咱们这个行业非常重要的。 聂欧: 好,蒋韬总。 蒋韬: 中国版 “GDPR”的推动和落地将会进一步明确行业的边界和准则,强化个人信息保护,进一步促进数据的共享和融合,从侧面推动新技术的发展。 比如同盾科技正在大力研发的联邦学习,它是一个采用分布式深度学习技术,参与各方在加密的基础上共建一个公共虚拟模型,训练和交互的全过程各方的数据始终留在本地,不参与交换和合并,能很好解决隐私安全、数据共享的难题。 联邦学习有望成为下一代智能风控的重要底层技术,同盾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美国公立常春藤名校佛罗里达大学的终身教授李晓林在主导开发联邦学习技术,在这一领域同盾科技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同盾一直坚持主动拥抱监管、合规经营、科技向善的主张,希望在未来能更加深化与各监管部门的联系和互动,共同促进数据分析行业健康发展。 郭为民: 我觉得你刚才说了很多立法,但是现在不管是产品还是客户需求和整个生态其实都发生很多变化,以前我们认为可能它不是客户隐私,比如你走路的步态,对于现在来讲也可以作为一个行为指纹来认定你,其实这些技术在发展,尽快建立一个适应新的数字时代发展的法律体系架构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聂欧: 这点补充一下,在央行金融科技规划里面应该是动态实时调整是吧?我看到这么一句话,动态实时调整。范总。 范文仲: 法规方面我们就三个建议:1.确实都需要,但是制定的时候一定要加强一致性,所以有一个统筹规划,我们也在北京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一些商业性的规范,必要性是有的;2.要有操作性,这个法规一定要把它内嵌到系统和流程中去,不能光制定,不用它。包括取数的模板,还有你往外给数的模板,这种合同一定要体现这些法规的要求;3.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制定一个法规可能刚制定完这个事情就不一样了,所以一定要有一个社会反馈和监督机制,让它能够不断地更新,让大家能够了解到这个效果怎么样,然后不断地改良。不能出来以后马上就不管它了,马上制定下一个,刚开始的效力肯定会有疑问的。 聂欧: 我发现范总是有一跨监管者的灵魂和从业者的脚步,脚步走得很快,灵魂还在监管层。叶局。 叶燕斐: 四中全会把数据定为生产要素,作为生产要素,产权的界定可能是最关键的,所以产权应该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使用权。从这个角度来说,立法是完全必要的。所以立法可以从哪几个层面?考虑我们国家是大陆法系,可能首先要在《民法典》《物权法》里面数据的产权属性;针对个人权利,可能要上升到宪法层面;怎么样保护个人的隐私信息。立法现在有很多,我估计还是要有一个集成的问题,要有一个专门的法律把它统揽起来,专门一个合成性的法律是值得考虑的,包括欧盟出来的关于数据立法,叫GDPR。第三个要有国际的协调,刚才的同志说得很好,我们很多数据都是在网上,包括区块链以及其他的。所以网上的数据怎么核实、怎么保护也是需要国际立法的协调。第四个,可能还是要有部门规章,因为你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还是要有部门规章。 整个过程可能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所以我想可能是一个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法规迭代的过程,在大的层面,包括《民法典》《物权法》在修订的过程中要考虑。同时,我们的规制也要做,最终看形成一个什么,反正这个事情可以往前推,因为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你不做规章方面的应对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问题。 另外我想说,刚才说备案和持牌的问题,我对金融科技公司不太主张持牌,备案我也不太主张,但是可以在监管的,比如《银监法》或《保监法》,能不能延伸调查权方面,他的延伸调查权可以指向金融科技公司,这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我是可以处罚你、可以查你,这个是比较好的,但是日常监管可能是没有必要的。 聂欧: 非常感谢今天的各位嘉宾。感谢大家对我们“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的支持,也期待大家明年的时候能够跟我们再相聚第五届,也期待各位嘉宾跟我们相聚第五届。[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 郭为民 郭为民表示,数据治理架构尤其是基础设施的保障,也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非常好的基础,这个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了,可行性现在应该说也是比较充分的。什么叫数字化,其实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我们的追求就是金融服务无处不在,但是可能不在银行网点,不管在场景还是在任何渠道,随时、随地、随心地给你提供服务。做到这点要做到渠道、产品、营销、风控、运营都要数字化。如何数字化,最关键的是经营理念的数字化和组织架构的数字化。其实从单一的角度来讲,你把它割裂来看,做哪个都不可能成功。银行这么大机构、那么多部门,五、六级的管理层次,想从某一方面去数字化,别的必然会反弹,它不适应。所以从银行的角度来讲,从经营理念和整体的组织架构去支持数字化的运营、支持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个其实是目前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挑战。 以下为发言原文: 刚才各位监管的领导都就数据治理从宏观的角度做了非常深刻的阐述,这里我就承接刚才范总讲的大航海时代,对关于商业银行如何数字化、什么是数字化给大家做一些简单的分享。 中国银行是一家百年老店,作为百年老店,就像任何一个大的经济体一样,它可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或者说在时代转换周期会有能否跨越转型门槛的担忧。对我们来讲,是不是我们大到不好变、晚到变不了,这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我们讲技术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究竟什么技术发展以及未来几年内会有什么技术发展能带来决定性的影响?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张图,这个图其实是HP的一个主管,也是刀片服务器之父,他的一张图,我觉得总结得非常到位。第一个变化,所谓从编程式到训练式。我们传统的算法都是编程,可能有一些线性的规则,根据一定的业务流程或服务流程等去做一定的Program。现在大家知道我们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基于训练的方法,但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其实跟第二个现象是有关的,就是我们所谓从摩尔定律到新物理定律。什么是摩尔定律呢?就是我们的计算力每一到两年可能都会增长一倍,但是我们有很多复杂的问题,比如说最简单的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其实它的参数是非常复杂的,我们没有办法百分之百地进行模式识别。世界上最大算力的并行计算机每秒也就是2的60次方左右的计算能力,当我们遇到一个复杂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传统上讲叫NP complete问题的时候是指数型的,比如2的N次方,这个N如果超过60,就是说我们超过60个因子在里头的话,其实人类目前靠自己的计算方法是无解的。就是说我们好像觉得科技发展很厉害,但其实一直是遵从摩尔定律的,而且离我们对一些复杂问题的求解差得应该说十万八千里。现在有可能会改变,我们量子计算机的出现,就是说可能突破摩尔定律,我的算力一年可能增长2的10次方,而不是说2倍,这个是一个应该讲我们觉得未来对包括人工智能、包括各种技术的应用都会发生决定性的影响。还有类似于像我们一直在讨论Date lake(数据池)或者Date center(数据中心)的问题,大家考虑数据治理还是从集中的数据管理角度来谈,现在的趋势包括边缘计算等这些新的技术出现,数据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无处不在的数据如何保证它的隐私、如何保证它的安全,类似于区块链这样的技术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解决方法,但是还有很多,不管是技术层面、业务层面还是监管层面,其实还有很多问题,目前大家应该还没有思考的特别成熟。包括存储,现在有些发展,像我们人脑其实存储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读取数据、怎么去处理数据。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我把数据存到DNA里,只要一公斤就能够存储我们现在互联网上所有的数据,但是问题是如何去读取这些数据,这些问题其实有很多的企业、很多的科学家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可能在未来的5—10年内有些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当这些进展一旦发生的时候,对我们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实都会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我们现在其实已经感受到了很多影响,包括客户的习惯。给大家分享一个数据,现在中国银行一万多个网点,每天到店的人次,不同口径,从40万到100万不等,但是每天访问我们手机银行的超过1000万,峰值的时候超过2000万。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物理渠道和线上渠道它的趋势分化已经非常明确了。我们也非常清楚,应该在网点里做什么、应该在线上做什么。包括客户的选择、包括银行到底是经济人还是代理人的定位问题,其实随着技术的变化我们都必须要重新思考。 关于紧迫性,对传统银行来讲,线上线下都是我们的渠道,我们在线下渠道有超过50%以上的人员,这些人员怎么办,我们现在有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挑战,其实我们希望给我们的每一个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我们希望每个网点都有个性化的标准,比如说我们海南的网点和我们黑龙江网点的装修,现在是一个标准,但应该一个标准吗?对于我们消费者保护、监管的一些其他要求,是不是适应现在的个性化需求,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目前面对的挑战,当然还有风控和体验、稳健和敏捷等各种矛盾。 数据治理架构尤其是基础设施的保障,也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非常好的基础,这个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了,可行性现在应该说也是比较充分的。什么叫数字化,其实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我们的追求就是金融服务无处不在,但是可能不在银行网点,不管在场景还是在任何渠道,随时、随地、随心地给你提供服务。做到这点要做到渠道、产品、营销、风控、运营都要数字化。如何数字化,最关键的是经营理念的数字化和组织架构的数字化。其实从单一的角度来讲,你把它割裂来看,做哪个都不可能成功。银行这么大机构、那么多部门,五、六级的管理层次,想从某一方面去数字化,别的必然会反弹,它不适应。所以从银行的角度来讲,从经营理念和整体的组织架构去支持数字化的运营、支持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个其实是目前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挑战。 这里我们也做了一些思考,转型的方法论,比如说我们可以借鉴成熟的经验,其实现在没有成熟经验,因为大家知道数字时代来临的时候,银行作为中介他未来存在的价值在哪儿,其实这都是在一个摸索的阶段。银行怎么变才能适应未来5到10年的发展?其实是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小步快跑行不行,不断的优化?我们做架构改革行不行?其实大家都在尝试,也遇到了非常非常多的挑战,我们认为其实还是双轨制,就是说要有一种新的体制机制,监管要允许商业银行去做创新,给他空间,去解决我们大到不好变的问题。因为要从体制机制上,从组织架构上,从全方位去做数字化,它很难在一个传统的商业银行现有的体制机制内去做的,所以需要有一个新的模式,比如说像类似于直销银行牌照等。我们也希望呼吁监管给予商业银行空间、机会。晚到变不了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必须立刻行动,必须马上做,因为变革已经来了,百舸争流,大家都已经出发了,传统商业银行作为国之重器,如果说现在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进行数字化的改变,也许真的到有一天我们会晚到变不了。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雷曜 雷曜表示,金融服务消费领域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让金融更加精准地服务人民,践行金融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 以下为演讲原文: 高兴再次来到新华社的新金融高峰论坛,很多都是老朋友,但是今天也来了多新朋友,向各位同事、各位朋友分享一点我对新消费、新零售的一点粗浅认识。 说到这个“新”,我想可以有两个解释: 第一个“新”是新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所以我想第一个“新”就是要符合市场化改革的大的方向,由消费来决定经济运行的大方向。 第二个“新”是消费场景新,“场景”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频频被提及的关键词。 在这两个“新”之下金融能做什么?我想还是和大家过去三年在这个论坛上的讨论一样,应该说要特别发挥好数字技术的作用,服务好新的消费引领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我想分享三个要点: 第一,我们还要继续利用数字技术来增加我们金融的覆盖面,降低金融的成本。昨天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的总结会,在这个会上,我们对过去几年以移动支付为引领的数字普惠金融为社会、为国家带去的变化做了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其中我们也发现,金融,特别是移动支付很好地覆盖了交通、零售、餐饮、教育、医疗这些消费的场景,通过对场景的服务、对场景消费的支撑,实现了普惠金融的初心、宗旨。 第二,数字技术还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政策制定者增强识别能力。我举两个小例子: 例一:在脱贫攻坚工作当中,需要很好地识别扶贫对象,人民银行很多分支行推出了大数据再贷款的平台,再贷款传统上是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它对于贫困户而言是一个间接性的政策支持工具。有了数字技术的支持,它就变成了一个直接的服务于贫困户的政策工具,精准性大大提高。 例二:在绿色金融领域,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推动金融机构推出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标准目录,这个目录帮助金融机构和投资人更好地识别资金投向的项目是不是环境友好,起了非常好的作用。在短短的3-4年当中,中国的绿色信贷已经成为全球余额最高的国家,绿色债券的余额也达到了全球第二名。希望未来在消费领域利用这样的数字技术也能达到同样的精准识别、精准投放的效果。 第三,数字技术能够帮助小微企业,特别是技术创新型企业形成更加优质的资产。传统型的银行有过于注重抵押资产的倾向,这个抵押资产往往又是传统的房地产比较多。但是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的小微企业更多的拥有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环境权益等软资产。怎么把这些资产转化为金融机构满意的抵押品?数字技术能够做到,通过形成一些流动性管理的平台、价值评估的工具,能够大大提升刚才讲的这几类软资产的银行满意的程度,实际上为我们的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一个基础性的公共服务。数字技术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更进一步看,实际上数字资产恰恰是小微企业更容易获得的资产,这里面就包括了零售、餐饮直接拉动消费的企业。 总之我想强调,金融服务消费领域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让金融更加精准地服务人民,践行金融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部负责人兼标准研究院副院长肖翔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部负责人兼标准研究院副院长 肖翔 肖翔表示,根据协会研究团队的研究,我们认为,在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日益增多且深入的客观情况下,有必要吸收借鉴国际最新经验,按照“疏堵结合、趋利避害”的原则,对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进行规范管理。总体上,我们认为,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应注重五个匹配。一是展业范围与牌照相匹配。二是风控能力与规模相匹配。三是合作权利与责任相匹配。四是数据使用与授权相匹配。五是营销宣传与实际相匹配。 以下为发言实录: 谢谢主持人的介绍。今天非常感谢能够到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新金融峰会,这是我连续第三次参加这样一个高大上的论坛,前面几位领导和同事对于新金融、对于新消费、新支付的理解,包括普惠金融的理解非常深刻,也有很多的真知灼见,让我有很多学习的感触。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新消费、新零售的变量和变局,突出一个新字和一个变字。我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主要从事研究和标准工作,这几年在消费金融、零售金融领域,我感受到的一个特别明显新变化就是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越来越多,双方已经从相对单纯的外包合作关系发展为业务、账户、数据、技术、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多类型的关联交互关系。这是金融发展与科技进步带来金融分工日益精细、金融产业链不断延展的客观结果。 根据我们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专委会和瞭望智库组织撰写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报告,在51家调研银行中有75%的受访银行建立了网络金融平台,整合金融与泛金融场景,有65%的受访银行在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开放银行生态建设。这个数据侧面反映出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已经比较普遍和常态化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71%的受访银行表示自身生态运营能力不足,53%的受访银行认为自身生态价值定位不清晰,47%的受访银行认为开展生态合作时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面临挑战,37%的受访银行认为生态合作参与方利益分配复杂。这个数据提醒我们,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规范。 我们协会研究团队为此做过一些梳理,发现这其实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而是一个当前各国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一些监管部门和自律组织已经在着手推动相关工作。比如,英国财政部委托英国标准协会于2018年11月发布《支持金融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作-指南》(PAS201:2018)的标准,对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合作流程、金融机构需关注的风险点、金融科技公司应具备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规范。该标准是全球范围内较早对金融科技跨界合作进行规范指导的一套标准,具有较强的参考借鉴意义。2019年9月,欧洲银行管理局发布了新的外包指引,将适用范围从信贷机构扩展至银行、投资公司、支付机构、电子货币机构、云服务提供商等,将外包定义扩展为适用范围内的机构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任何形式的约定,通过这种约定,服务提供商可执行流程、服务或活动,否则该机构本身将承担这些活动。该指引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有足够能力管理所有外包活动并监督所有风险,外包绝不能导致金融机构成为只有牌照而无实质业务的“空壳”。2019年2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布银行外包相关咨询文件,计划修订银行法案,将银行业务外包纳入监管,并将对外包管理、服务提供商评估、客户信息保护、退出管理等重点领域提出监管要求。2019年3月,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建议将第三方信贷合作方风险纳入存款类机构审慎监管,拟要求存款类机构针对第三方信贷合作建立充分的审批流程,对可能形成的风险敞口进行调查,并确保有足够的特定拨备和一般信贷损失准备金。我们也看到,北京市银保监局在2019年10月也发布了《关于规范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类业务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通知》,明确合作机构管理、线上贷款业务合作、金融营销宣传合作、风险事件应对、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非常全面细致,具有很好的指导示范效应。 根据协会研究团队的研究,我们认为,在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日益增多且深入的客观情况下,有必要吸收借鉴国际最新经验,按照“疏堵结合、趋利避害”的原则,对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进行规范管理。总体上,我们认为,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应注重五个匹配。 一是展业范围与牌照相匹配。金融机构应根据所持牌照限定的业务范围展业,不能以金融科技合作的名义突破经营范围和经营地域限制。金融科技公司同样要严格把控合作边界,不能在没有经营资质的情况下,违规从事金融业务。 二是风控能力与规模相匹配。金融机构应加强合作机构的名单制管理,将合作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严格落实自主风控原则,不能将风险控制、授信决策等核心业务环节外包给合作机构,避免在风控能力没跟上的情况下盲目扩张、唯规模至上。 三是合作权利与责任相匹配。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应严格审慎制定合作协议,做到“亲兄弟、明算账、算清账”,明确风险承担、服务安排、数据管理、投诉处理等方面的责任边界,及时做好业务风险、项目收费等方面的信息披露,确保金融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四是数据使用与授权相匹配。金融机构应按照数据安全、数据治理相关制度规定,将合法合理、用户授权、最小够用等原则严格落实到数据采集、保存、使用等全流程,在选择金融科技公司开展合作时,充分审查评估其数据治理能力,明确数据保护职责和义务。 五是营销宣传与实际相匹配。金融机构应遵守金融营销宣传相关监管规定,严格审核合作机构的营销宣传信息,制定禁止性行为清单,避免出现虚假宣传、不当收费、误导销售、掩饰风险、强制搭售的情况。金融科技公司不能在非持牌的情况下违规从事销售和代理销售业务。 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如果做到了这五个匹配,才能更加合规、充分地发挥1+1>2的协同效应。 以上就是我的发言,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徐诺金、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卓贤、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负责人兼标准研究院副院长肖翔、融360(简普科技)副总裁陈昌明,出席第二主题“新消费、新零售的变量与变局”圆桌论坛环节。 以下为发言实录: 董希淼: 热烈掌声欢迎六位嘉宾上场。 大家都很辛苦,嘉宾也很辛苦,先请刚才没有做演讲的融360(简普科技)的陈昌明副总裁做一个发言和介绍。 陈昌明: 今天非常荣幸跟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领导在这里一起来探讨我们在新消费、新零售的方向可以做哪些事情、遇到哪些挑战。 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陈昌明,是融360的产品副总裁,我们融360是国内最大的做金融尤其是信贷领域的搜索推介和服务的平台,简普科技是我们旗下纽交所的一家上市企业。 在金融行业里,在整个新的零售行业里,其实我们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这方面与各个金融机构的合作,我们现在有2000多家的合作金融机构。以去年为例,我们一共发了大概800万张的信用卡,是帮助银行来发放的,我们也是这个行业里最大的一个消费类贷款的搜索和分发的平台。 今天非常有幸能跟各位嘉宾一起来做这方面的探讨,我们公司一直有一个愿望,是使金融更简单。但是我想说,金融这件事情确实不简单,不然就不需要这么多领导和专家们在这里探讨了。我们希望金融面对于消费者、面对于每个用户来说都更加便捷、更加简单,这背后确实需要我们一同努力,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跟很多的金融机构做了深入的合作。比方说最早我们做信用卡分发的时候,可能只是简单地帮助用户推荐一些信用卡,对用户来说也很简单,看看楼下有没有几家银行,有银行就选择这家银行的信用卡好了。到现在我们已经跟很多银行做了非常深入的、联合的广告运营,联合的风险识别,联合的风控。用户接触到广告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去识别用户的风险了。我们可以关注用户的操作行为、用户的填写过程,用户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场景下关注的广告。用户真正申请这家银行信用卡的时候,我们已经把相关的风险行为做成了特征,提供给了银行,并且跟银行一起做了相关风控模型的训练和识别。通过这样的手段和方式,让我们能跟客户更加方便、更加快捷地接触到这些消费类的金融产品。我也希望今天能跟各位领导们更多地学习与探讨,一起在新金融领域方向做出更大的贡献。 董希淼: 谢谢陈总。融360的愿景是让金融变得更简单,但是我想如果要实现这样的愿景,可能背后我们要付出很多不简单的工作、努力。 下面开始正式的专题讨论,我向六位嘉宾,每位请教一个问题,请嘉宾进行解答,如果还有时间我们再做更多的讨论。 首先请问徐诺金行长。大家都知道,徐行长也做了很好的解说,“一个平台、四个体系”,兰考是全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刚刚徐行长介绍了很多成绩,有很多思考,我想请教的是,兰考在开展普惠金融试点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我们又是怎么来解决困难的? 徐诺金: 刚开始的时候在推动普惠金融落地的过程里,感觉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认识问题,大多数包括我们的理论界,包括我们的决策层,包括我们的社会公众,都认为普惠金融是面向弱势群体的、面向弱势产业的,好像与我们在座的这些精英阶层没有关系,这是最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想怎么去帮助穷人,怎么去解决边远山区,怎么去解决弱势产业、农业这些问题。后来在探索的过程里,我觉得这个认识问题如果得不到矫正,普惠金融是很难开展的。第二个,普惠金融落地路径问题。传统的都以为搞普惠金融主要是要求金融机构到边远山区去设点,或者是搞代理这些方式,以为就是通过物理网点的方式去解决覆盖面的问题。比如说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怎么样去帮助这些农民提高他的贷款获得率,这些方面想得比较多。 后来我在探索的过程里逐渐地认识到,其实普惠金融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实现普惠金融根本路径就是数字,解决普惠金融的根本政策保障就是立法,所以这可能是今天我对普惠金融最根本的认识,就是这么三个方面:理论层面要认识清楚,立法层面要解决问题,政策层面要形成全面的配套系统。 董希淼: 确实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在座的每个人有普惠金融需求下次都找徐行长,因为普惠金融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不是没关系。我觉得对监管部门也很重要,我们的确也发现,我们的金融监管部门提的要求,比如说金融机构网点的覆盖率,要到县,最好还能到村,到村还要设助农取款点。过去几年,包括现在,这样的认识和看法依旧存在。徐行长,虽然非常言简意赅,但是确实有很好的启发。 下面请问尹优平局长,在中国,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我们央行也做过调查、发布过报告,相比发达的经济体,整个金融素养可能相对会有些欠缺,突出表现在这几年来不少的金融消费者陷入到各类金融骗局当中,例子举不胜举。当然央行也好、银保监会都有相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机构,我们也开展了大量的针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活动,最近相关部门包括最高法一起发了相关的工作,我想请问的是,我们怎样来提高金融消费者教育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 尹优平: 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消费者,包括台上的、台下的,消费者在生产、经营或者基本的生活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你的权利,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成立以来,有关教育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目前已经形成了“369”的模式,3月份是消费者权益日, 6月份有针对性地开展普及金融知识、守住钱袋子的宣传活动,9月份金融知识普及月。今年我们首次跟“一行两会”和国家网信办统一搞了一次金融联合宣传活动,这个活动的主题主要就是针对刚才我们主持人讲的,如何针对防范诈骗,特别是针对一些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工,老年人或者在校大学生。如何在现在数字金融发展这么快的情况下能够保护好消费者,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呢?我想从几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些介绍: 首先,围绕一个主线,这个主线就是要保护好消费者的长远和根本利益,这个是作为我们消保工作或者作为我们金融工作的出发点。 第二,运用好两种模式。两种模式就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交易模式,还有集中式宣传和阵地化宣传相结合的模式,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宣传和阵地化宣传相结合的网格化的教育大格局。 第三,巩固三个阵地。第一个,我们的社区。第二个,农村。第三个,校园。 第四,聚焦四类人群,刚才有些嘉宾已经讲到,我们到了2035年以后,中国的“银发经济”,包括这次2019年的G20上也提到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以后老龄化社会如何提高这些“银发经济”的普惠性,这些都是重点。第一类人群,是老年人。第二类人群,在校的大学生。第三类人群,农民和农民工这些弱势群体。第四类人群,属于从学校出来即将踏入社会的这些青年人,这四类人群恰恰是我们目前这些诈骗、受损害和消费者权益受损最严重四类。所以说我想,还是坚持把这几个思路做下来,“1234”:围绕一个主线、应用两个模式、巩固三个阵地、聚焦四类人群。总的来讲,也送我们在座的各位一句话,莫信天上掉馅饼,守住你的钱袋子。 董希淼: 谢谢尹局。 董希淼: 下面请雷曜局长,刚才讲到消费金融发展对经济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确实这几年来,消费金融发展非常快,但是也有问题,刚刚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里面显示,根据央行的测算,到2018年底,我国的居民部门杠杆率达到60.4%,如果跟发达的经济体来比,我们处于一个比较适中的水平,但是在新兴经济体里,60.4%的居民部门杠杆率还是比较高的,我想问的问题是在我们发展新消费、新零售的过程中,如何防止居民部门的杠杆率过快上升? 雷曜: 谢谢主持人提问,这个问题我觉得难度也比较大,我来试着回答一下。从两个方面来看消费金融的问题。首先还是刚才在演讲中提到的,消费金融是市场经济中必然的选项,因为消费在市场运行中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一头一尾”的作用,“一头”就是它是引领性的作用,它告诉生产环节、投资环节你的钱应该往哪儿投,这跟计划经济是截然不同的。“一尾”就是我们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要有获得感,最终你的投资、你的建设要体现在消费上面。所以消费的增长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也是必须关注的方向。如果说我们在阶段性的消费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设计合适的金融产品予以支持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特别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随着金融深化,居民家庭的金融活动也更加复杂化,我们过去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目的要借钱消费。资金是一个简单的在时空上面的分布,但实际上随着金融深化、随着产品经营的复杂程度提高,我们有钱可能也要去借钱消费。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资金用途可能是用于未来的教育、未来的医疗、未来的养老,而不是当期的消费,当期如果有消费我们希望是借助于消费金融。但是消费金融又要考虑借款人未来的收入能力,这个收入能力又是动态的,比如说我通过投入到教育领域,我可以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我未来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我的回报率会提升,所以总体来讲,住户部门的金融活动复杂化,这也是我们消费金融合理性的体现。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刚才董老师也讲,实际上最近几年中国消费金融有所增长,特别是针对东亚国家储蓄率比较高的情况来讲,很多方面有点担心。说实话我也比较担心,所以我们可以打开这个问题,我们深入看两个比较简单的结构化,这个结构再看一下。一方面就是用途,而这个用途是不是合理的、健康的? 第二个跟年龄分组有关系。一般情况下,年纪越大可能借债越小,消费方向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咱们中国的家庭杠杆率如果按照住户分类的话,就跟一般的认知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年轻的家庭杠杆率实际上是不高的,这可能跟大家的认知是不完全一致的。为什么他的杠杆率不高?实际上是因为他的资产,他获得了比较好的资产,就是住房,所以整体上它的杠杆不高。但他要获得这么多的资产,收入又是有限的。大家知道有六个钱包的故事,六个钱包往往是没有纳入到我们的债务统计里面,它是不是一种债务?根据我们的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一种债务,它实际上是对我们的长辈,是一种代际的潜在的负债。总之,住户部门的杠杆率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不仅仅看一个数字,需要把它打开了,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根据消费习惯,特别是不同的年龄分组的变化,比较细致地加以讨论。 我今天就先报告这么多,谢谢主持人。 董希淼: 谢谢雷曜所长。雷所长讲的消费增长比较快有它的合理性,可能住户部门杠杆率确实比较复杂,可能也不需要过度担心,尽管这几年储蓄率比较高,中国居民储蓄率尽管下降还是比较明显,但还是全球最高,根据小川行长最近的一个演讲,还是全球最高的,可能不需要过度担心。 下面我想请教卓贤主任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今天讨论新消费、新零售,金融在服务新消费、新零售中存在哪些不足?我们又该如何改进和提升?谢谢。 卓贤: 我想大概是从90年代的时候开始,我们的金融教科书里面会说一句话,说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如果从90年代看全球公司市值排名确实如此,1990年的时候,当时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里面有六家金融机构,但往后走了以后,金融机构在全球前十大公司中下降,2015年就三家,到了2019年只有两家金融机构。从事目前来看,高科技公司,特别是互联网平台公司越来越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因为什么?实际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实现和替代了很多原来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很多中介平台的功能。比如说信息中介的功能、信用中介的功能、支付中介的功能、风险中介的功能,而且它还产生了金融机构从未拥有过的社交中介的功能,因此它在整个的经济,无论是从供给还是需求侧看,它串联起了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力资本等这样一些要素,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成本,提高了效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的互联网公司、高科技企业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理财公司,也成为全球最活跃的风险者。包括对人才的吸引,很多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到高科技企业去供职。 我在想,传统的金融机构,我们国家的金融机构应该怎样去看待这样一个问题?刚才提到我们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如果我们看整个的金融资产,从金融资产持有者来说,金融资产也呈现出老龄化的特征,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但是当我们的客户中老龄群体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的服务是不是应该要随之发生改变?大家可以想一想,现在居民小区楼下最多的店面是什么?可能主要是房产中介公司,另外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很多。中国大概有五六百万银行柜员,几十万银行柜员和几十万网点,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化、自动,包括很多银行,据我了解一家比较大的股份制银行,他们今年招聘1200名IT人才,真正要招聘的经济人才很少。大家越来越意识到,也越来越看到几十万银行网点越来越少人光顾,这个银行网点怎么样更好地转型支持经济的转型,有的银行提出要搞无人网点,无人网点不是无顾客网点,无人网点是指无柜员,减少柜员,全部交给机器。但是我想随着技术的进步,如果我们金融机构的供给层面不发生变化,微观的网点提供的服务、提供的金融消费服务不发生变化的话,未来无柜员网点会真的变成无顾客网点,因为大家不需要到实务场景中去消费金融了。 刚才谈到“银发经济”老年人新消费的问题,实际上对于老年人来说,特别是对于高龄的老人来说,他们最大的消费需求其实还是和养老相关的消费,而我们目前从城市来看,我们的医疗、我们的护理,主要公共服务的机构集中在市区,中国老年人有一个特点,他不愿意离开市中心去郊外的养老院去养老,因为这样的告别可能就意味着永别了,他们心里不愿意去的,而在市中心他能够接受更多的医疗和护理的服务。 所以未来我们的小区店面肯定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住房消费进入到一定的阶段,可能更多的还是和我刚才所说的“一老一小”的消费群体相关的消费。我就产生一些联想,我们几十万的银行网点,五六百万未来可能要被自动化所替代的银行的柜员,能不能跟随着客户年龄结构的变化,根据金融资产背后年龄的变化,去做一些服务的调整?比如说我们的网点能不能成为一个以金融消费为核心竞争力的养老服务消费的场景,是不是能够把医疗、护理、养老、金融、投资等等需求集合在一个地方,然后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我们的服务,也促进我们的居民金融的结构调整。 这是我一点粗浅的看法,谢谢大家。 董希淼: 谢谢卓主任。卓主任刚才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中国银行业物理网点22.76万个,现在有一些银行在探索推出无人银行、5G无人银行,我跟您的观点完全一致,银行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无人去网点,而不是搞无人银行、无人网点,这个方向搞偏了,我跟肖翔主任之前也探讨过,刚才徐院长提到我们搞普惠金融不一定多设几个物理网点,农村都设网点,这个方向肯定是偏了。还要服务好“一老一小”这个群体,非常好。 我想请教肖院长的问题是,刚才您在演讲中分享了关于金融机构跟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五个匹配”,我觉得非常全面和系统。我想请教您所在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这方面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行业知名组织,在这个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还有哪些考虑? 肖翔: 谢谢主持人。因为我们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是适应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态势在2016年成立的,从我们会员结构也能看出来,500多家会员里面有1/3是传统金融机构,1/3是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公司,还有1/3是基础设施,包括其他的配套、中介机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他们可能签了一纸协议,发现甲方、乙方和丙方可能都是协会的会员,这是我们协会为什么关注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规范,而且我们研究也发现,它其实也不是中国特有的情况。所以我们也在通过研究、通过标准、通过搭建相应的沟通平台,对于现在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的规范管理做一些工作。 我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我们加强了相应的国内外经验和实践的跟踪研究和分析。总的判断,也是一以贯之的,我们感觉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深入的态势,实际上还是在金融发展深化和科技进步的情况下,金融产业链、价值链拉升,金融分工专业化、精细化的客观的结果。这在全球可能都是这样一个情况。所以我们还是要知道这是一个客观的结果。合作类的业务本身还是新兴事物,可能在法律规范,包括定义、概念和相应的责任、权利划分方面还有大量需要我们规范的地方,所以我们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第二,我们探索通过标准、规则的方式,能够规范好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我们在这几年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营销宣传,包括违规逾期的债务催收,我们也实施、发布了一些自律公约,要求会员机构在这些业务的外包过程中要承担主要的责任,对于第三方的遴选要更加严格,也要遵守相应的自律管理的规则。而且刚刚也提到,现在英国标准化协会在做的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规范、标准,我们觉得还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所以我们现在也在推进相关的研究以及标准规则的制定。 第三,在研究和标准的基础之上,我们也在推进一些平台的建设,比如说我们正在研究建设的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就是为甲方和乙方能够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能够实现更安全、高效的金融科技能力的共享,为相关的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为金融科技公司的赋能能够提供更好的、更充分的信息。 这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从研究、标准到平台,我们在做的一些事,希望有识之士也能够参与到我们协会的相应工作中去,能够为整个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董希淼: 谢谢肖院长,刚才介绍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规范金融机构跟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三个方面的工作,我想金融机构跟金融科技公司不合作是偶然,合作是必然,这是一个趋势,而且正在发生,也将继续大量发生,关键还是回到你刚才的演讲,还是要做到五个匹配,我想这就应该会很规范、很健康。 融360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重要成员,刚才陈总也介绍了相关的情况。我想请教陈总在促进新消费、新零售过程中,服务新消费、新零售过程中,金融科技公司有哪些不一样的贡献?比如从融360角度看还有哪些措施? 陈昌明: 谢谢董院长。其实这个问题,刚才我正好看到了肖院长发布的报告,其实我觉得在这个PPT上已经有很全面的介绍,就是在金融企业和金融相关的科技公司合作过程中的合作深入度,以及相关的问题,我在这里用一个更加直观的例子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刚才卓主任提到了互联网公司、互联网科技公司在整个金融中的占比越来越高的,但是我也观察到一个情况,对于科技公司来说,其实大家以前的发展历史强调的是快,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了,尤其像新的消费、新的金融领域里面,其实整个产品的迭代周期、研发周期、用户的更新换代周期都很快,现在大家很难想象一个手机是两年前发布的,一定是上个月发布,这个月去买。对互联网公司往往强调的都是高速的发展、快速的探索,甚至我们有时候说勇于试错,要快速试错,在错误过程中学习成长。 但是到了金融企业里面,到了金融行业中大家都明白风险是第一位的,一定要稳。面对新的方向、新的想法的时候,要先考虑风险,要观察、了解这个风险是不是可控的。这就造成两类行业其实从最基础的文化上就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没有谁对谁错、没有谁适应不适应,只是大家面对的是不同的问题,一个是面对快速发展的销售零售领域,一个面对的是一定要控制风险的金融领域。在这两个行业合作的过程中,其实按照我们以前的观察有很多的冲突,肖院长也提到了具体的点。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科技企业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是扎根于很多科技企业,很多同事、很多员工其实都是从互联网公司过来的,对像新零售,包括整个互联网行业了解非常非常充分的。 另外一方面,大家又是面向金融行业,在金融行业中也不断地学习、了解,深刻地理解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本质,深刻地理解各个金融企业公司们在风险上面、合规上面、社会责任上面的担当。这个过程中很多事情是说怎样去融合,怎样去创新,怎样能在这个行业过程中产生新的化学反应,提供新的服务。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我们以消费行业为例,大家现在很多时候都会强调说我们需要场景,场景获客、场景金融。但是场景金融就代表着一个问题,就是要做系统对接,要做API化。这种消费领域里面的场景其实是很零散的,除了几家特别大的机构之外往往都是很小的机构,这些小的机构对于大的银行来说太小,看不上,但是对于小的银行又太多,科技能力或者科技人员的储备跟不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过跟大家讨论、探讨,其实就推出了API的开放平台,也就是说由我们金融科技企业来牵头,跟所有的消费企业做API的对接,做用户特征的清洗,去做风险模型的建设,把这些相对应的特征和风险基础性的原料直接做了清洗和规划之后再推送给银行。对银行来说可能只需要做一次性风险的识别和优化建模,就可以一下子对接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小型的零售企业。 这样一些手段我觉得是在这个行业中非常关键的,我们会通过一些创新,通过一些新的手段,能够弥补银行和传统的互联网性质的公司之间的风格上的差异,或者大家在知识体系、在基本技能上的差异,并且能够找到更好的对比,能够起到更大的帮助。这就是我们这样一些金融科技企业可以在新消费、新零售的过程为新金融这个事业作出的贡献,我们也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跟大家一起探索,一起来面对挑战,能够把肖院长提到的,在合作过程中提到的各种新的问题都逐步地解决。 谢谢! 董希淼:谢谢陈总,科技公司在服务新消费、新零售中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服务中小的金融机构上,这个作用有的时候甚至是不可替代的。谢谢。这个环节的专题讨论就到这里全部结束了。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 尹优平 尹优平表示,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于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从本质上看,消费金融并非天然是普惠金融,只有符合普惠金融特征的消费金融才具有普惠的属性,从而也属于普惠金融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消费金融能够让大量的弱势群体获得正规的金融服务,可以拓宽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从而成为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随着新消费、新零售时代的到来,技术、场景、应用方式的不断创新,消费金融业态依然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且也会在推动我国普惠金融事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峰会。下面我想围绕“新消费、新零售的变量与变局”,从三个方面与在座的各位专家就新时代如何推动消费金融的普惠性发展与大家进行分享,也请各位领导和各位嘉宾不吝赐教。 第一,新形势下消费金融呈现出新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新零售、新消费变革的到来,我国多层次消费金融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各居其位,自上而下为细分客户服务。总的来讲概括为四个特点: 一是参与主体更加多元。 二是消费场景日益丰富。 三是消费群体更为年轻。 四是市场规模迅猛发展。 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应该是处于这一生态的最顶层,以最为低廉的资金成本服务最有优势的征信客群,消费金融居于其中,限于技术的实力,服务于相对优势的次优客群,对于金融科技的企业来讲,因其独具一格的商业模式和技术优势,将客户下沉覆盖到广大无征信或者低征信的长尾客群。 第二,新机遇下消费金融面临着新的挑战。 消费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对于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意义重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要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可以说消费金融作为一种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小额无抵押、无担保的消费为目的的消费贷款方式,在拓宽金融的覆盖面,满足居民跨期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以及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来讲:在宏观层面,消费金融通过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带动了整个经济增长。在中观层面,消费金融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市场和业务增长点。在微观层面,消费金融可以帮助家庭平滑消费,缓解家庭的财务困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于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从本质上看,消费金融并非天然是普惠金融,只有符合普惠金融特征的消费金融才具有普惠的属性,从而也属于普惠金融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消费金融能够让大量的弱势群体获得正规的金融服务,可以拓宽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从而成为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随着新消费、新零售时代的到来,技术、场景、应用方式的不断创新,消费金融业态依然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且也会在推动我国普惠金融事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消费金融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消费金融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具体表现在几方面:一是消费金融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二是传统金融机构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三是多头借贷和违规套现和过度负债的问题。四是不负责任的数字化会给消费者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五是在消费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的问题等等。 第三,新时代下推动消费金融新发展。 在新消费、新零售时代,为促进消费金融业态的规范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新零售、新消费的产业变革。为此我们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记金融为民的初心,勇担普惠金融的使命,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结合新技术、新场景,增强消费金融的普惠性,推动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 具体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科技赋能为核心,推动消费金融创新发展。 二是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推动消费金融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以风险防控为底线,推动消费金融稳健发展。 四是坚持以政策优化为引领,推动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 五是坚持以构建良好生态为目标,推动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 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构建“生态化、智能化、普惠化”的消费金融良好生态,实现各方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普惠、智慧的金融新格局,全方位满足金融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非常感谢各位的聆听,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 李伟 李伟谈四点我们面临的数据治理之“困”,第一,存在信息孤岛,有数不能用。第二,数据质量不高,有数不好用。第三,融合应用困难,有数不会用。第四,治理体系缺失,有数不善用。 面对上述困难和挑战,金融业如何解困破局、实现数据有序治理和高效利用,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重点议题。他建议数据治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数据治理之“道”。 李伟指出,一是依法合规,保障安全。二是物理分散,逻辑集中。三是最小够用,用而不存。四是一数一源,一源多用。 以下为演讲原文: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本次论坛关于数据治理、数字化转型主题的讨论。前不久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标志着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进入了新时代。当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涌现,快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渗透。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金融业是数据密集型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如何做好数据治理,更快、更好地推进数字化转型,我想从技术的角度、个人的认识谈几点意见。 首先,谈一谈我们面临的数据治理困难,即数据治理之“困”。第一,存在信息孤岛,有数不能用。当前,金融业数据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不愿、不敢、不能”共享的问题,导致海量数据散落在众多机构和信息系统中,形成一个个“数据烟囱”。一是不愿共享,多数机构都将数据作为战略性资源,认为拥有数据就拥有客户资源和市场竞争力,主观上不愿意共享数据;与之类似,机构内部数据权属分割,数据所有权和事权密切相关,部门宁愿将数据“束之高阁”,也不愿轻易拿出来共享。二是不敢共享,部分金融数据具有一定敏感性,涉及用户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甚至国家安全,数据共享可能存在法律风险,客观上给机构间共享数据带来障碍。三是不能共享,由于各机构数据接口不统一,不同机构的数据难以互联互通,严重阻碍数据开放共享,导致数据资产相互割裂、自成体系。(数据孤岛的产生不能怪数据所有者,因为数据产生的初衷肯定是自己用,而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用,以后也会如此) 第二,数据质量不高,有数不好用。金融科技背景下,高质量数据成为金融服务与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大数据提升金融精准施策能力的关键前提。然而,当前金融业整体数据质量不高现象依然突出,给数据深入挖掘与高效应用带来困难。在完整准确性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有些金融机构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等环节可能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错误数据、异常数据、缺失数据等脏数据产生,无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一致性方面,由于业务条线繁杂、业务种类多样,多个部门往往数据采集标准不一、统计口径各异,同一数据源在不同部门的表述可能完全不同,看似相同的数据实际含义也可能大相径庭,数据一致性难以保障。这给全局数据建模、分析、运用造成障碍,数据挖掘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融合应用困难,有数不会用。金融数据来源众多、体量庞大、结构各异、关系复杂。从如此繁杂的海量金融数据中挖掘高价值、关联性强的高质量数据,需要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撑和可靠的基础设施保障。然而,部分金融机构科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科技人员占比严重失调,利用数据建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信息资源利用大多停留在表面,数据应用尚不深入、应用领域相对较窄、数据与场景融合不够,导致数据之“沙”难以汇聚成“塔”,海量数据资源无法盘活,数据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 第四,治理体系缺失,有数不善用。我们常说,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技术运用的善恶完全取决于人,我认为这一结论对数据同样适用。科技要向善,数据也同样要向善。然而,由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数据治理体系还不完善、机构合规意识不足,数据“不善用”的问题较为突出。从业机构违法违规成本低,为谋求商业利益而置现有管理规定于不顾,过度采集数据、违规使用数据、非法交易数据等问题屡见不鲜。例如,某些APP、网站,用户不授权提供手机号、通讯录、地理位置等信息,就无法继续使用和浏览,通过“服务胁迫”来达成“数据绑架”。此外,部分机构数据保护意识、内部管理、技防能力薄弱,数据泄露事件时有发生,用户成为“透明人”,电信欺诈、骚扰电话、暴力催收等屡禁不止,严重侵害用户权益。 面对上述困难和挑战,金融业如何解困破局、实现数据有序治理和高效利用,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重点议题。下面,我谈一谈数据治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数据治理之“道”。 一是依法合规,保障安全。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确保数据安全应是始终恪守的底线。金融业是对信息安全高度敏感的行业,应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和防护措施,严防数据泄露、篡改、损毁与不当使用,依法依规保护数据主体隐私权在数据治理过程中不受侵害,不能因开展跨部门数据融合应用而突破现有法律法规与监管规则。 二是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机构往往存在“N”个数据中心(数据源),呈现出多个业务条线数据分散存储、分散运行的局面,若采用“推倒重来”的方式显然成本太高、阻力太大。因此,应在保持现有数据中心职能不变的前提下,维持当前数据物理存放位置和运行主体不变,充分利用各数据中心IT设施和人财资源,构建“1个数据交换管理平台+N个数据中心(数据源)”的数据架构格局。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统一的数据管理规则,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 三是最小够用,用而不存。数据治理的一大难点就是如何在保障数据所有权基础上实现数据的融合应用。应消除数据所有方因信息“所有权让渡”造成“事权转移”的顾虑,规范数据使用行为,严控数据获取和应用范围,确保数据专事专用、最小够用、未经许可不得留存,杜绝数据被误用、滥用。在满足各方合理需求前提下,最大限度保障数据所有方权益,确保数据使用合规、范围可控。 四是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当前,无论是金融管理部门还是金融机构,各业务条线数据分散现象或多或少存在,数据多头收集时有发生。这不但增加信息报送、采集、存储成本,也导致数据责任主体不明,数据安全、数据质量难以保障。应明确源数据管理的唯一主体,保障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减少重复收集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数据冗余。同时,建立数据规范共享机制,提升数据利用效率和应用水平,实现数据多向赋能。 刚才,我们分析了数据治理之“困”,也提出了数据治理之“道”,最后我想就如何做好数据治理工作提几点意见,也就是数据治理之“术”。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把数据规划好。数据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组织、机制和标准等方面加强统筹谋划。一是优化组织架构。充分认识数据的重要战略意义,将数据治理纳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时调整组织架构,明确内部数据管理职责,理清数据权属关系,自上而下推动数据治理工作。二是完善应用机制。在保障各方数据所有权不变前提下,统筹规划全局数据架构,完善跨机构、跨领域数据融合应用机制,实现数据规范共享和高效应用。三是构建标准体系。建立涵盖金融数据采集、处理、使用等全流程的标准体系,打造金融数据的“通用语言”,提升金融数据质量,为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健全治理体系,把数据管理好。一是做好数据资产管理。根据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建立全局数据模型和科学合理的数据架构。在此基础上,管理维护全局数据资产目录,实现对数据资产的全面梳理和有效管控,解决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利用不足等问题。二是做好数据分级管理。综合国家安全、公众权益、个人隐私和企业合法利益等因素,制定数据分级标准,基于全局数据资产目录将数据进行分级。针对不同等级数据采取差异化的控制措施,实现数据精细化管理。三是做好数据共享管理。规范数据共享流程,确保数据使用方在依法合规、保障安全前提下,根据业务需要申请使用数据。数据所有方按规则审核确定数据使用范围、共享方式等,通过数据交换机制实现数据有序流转和安全应用。 第三,加强安全管控,把数据保护好。要遵循“用户授权、最小够用、全程防护”原则,充分评估潜在风险,把好安全关口,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严防用户数据的泄露、篡改和滥用。在采集环节,要向被采集用户进行明示,明确告知采集和使用的目的、方式以及范围,在获取用户授权后方可采集。在存储环节,通过特征提取、标记化等技术将原始信息进行脱敏,并与关联性较高的敏感信息进行安全隔离、分散存储,严控访问权限,降低数据泄露风险。在使用环节,借助模型运算、多方安全计算等技术,在不归集、不共享原始数据前提下,仅向外提供脱敏后的计算结果。 第四,强化科技赋能,把数据应用好。数据治理的核心环节是数据应用,要从算力、算法、存储、网络等维度加强技术支撑,切实增强数据应用能力。在算力方面,加快分布式架构转型,充分发挥云计算等技术高性能、低成本、可扩展的优势,满足海量数据分析处理对计算资源的巨大需求。在算法方面,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设计数据模型和分析算法,提升数据洞察能力和基于场景的数据挖掘能力,为数据插上翅膀,让数据在金融领域展翼翱翔。在存储方面,探索与互联网交易特征相适应、与金融信息安全要求相匹配的数据存储方案,稳步推动分布式数据库金融应用,实现数据高效存储和弹性扩展。在网络方面,运用物联网技术丰富数据采集维度,利用5G技术带宽大、速度快、延时低等优势提升数据流转效率,打造金融数据“高速公路”。 各位来宾!当前金融科技蓬勃发展,金融业正处于以科技赋能实现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数据资源对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切实把金融数据规划好、管理好、保护好、应用好,深挖数据价值、释放数据潜能,推动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徐诺金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 徐诺金 徐诺金表示,从理论和实践、政策上有几个问题值得在座各位思考: 1.什么叫普惠金融?现在大家往往把普惠金融等同于弱势金融,但是在座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普惠金融服务,比如年轻人买房子,能够提供一套普惠的政策性体系,帮助老百姓实现住房的问题; 2.普惠金融的立法问题,普惠金融看成每一个公民的权利,甚至是实现每一个人的发展,实现我们的住房、教育、就业等等基本问题解决的有力的手段; 3.形成一套政策体系,要从每家金融机构作为义务,但是我们也会让政策倾斜鼓励它、引导它; 4.我们要创新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过程里面的监管,以及如何平衡的问题。 对此,他提四点建议,完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金融体系里面,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我们别忘了普惠金融这么一个体系;2.普惠金融是人的基本权利,要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明确;3.要进行监管特殊的实验,实行特殊的监管;4.推进数字普惠的规划发展。 以下为演讲原文: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有这么个机会,今天我想把兰考普惠金融的情况给大家作一个汇报。 兰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尤其是新华社,是当年焦裕禄奋斗的地方,是贫困县。国务院一直关心兰考这个地方,我去了之后,在人民银行总行的支持下,兰考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普惠金融改革实验区。通过3年的努力,我们在兰考初步形成了一个“一平台四体系”的“兰考模式”。在兰考县这个地方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兰考是一个贫困县,也是农业县。如何在兰考通过金融的手段,帮助这个地方脱贫,帮助这个地方的“三农”发展”,帮助这个地方县域经济发展,所以当时选择了兰考作为第一个国家级的普惠金融改革实验区的创建工作。通过3年的努力,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概括起来叫作“一平台四体系”。 兰考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就把三个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1.开展了普惠金融要帮助进行扶贫工作;2.在扶贫的过程里面,既解决贫困户的问题,更要解决非贫困户的问题,因为贫困户要精准扶贫,那就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但是那些没有纳入建档立卡的农民更需要支持,他们更有能力发展生产。在这个过程里头怎么把金融嫁接进去非常重要;3.县域经济发展。我们当时选择兰考基于这么几点开展我们的工作。 通过我们的探索,我们提出了在普惠金融落地的过程里头,确认了“三个百分之百”的目标:第一个是我们要使农村地区每个人能够百分之百地享受方便的金融服务,这就是我们怎么样实现全覆盖。第二个是我们的农户,家家户户要能够得到很便利的融资。第三个就是农村的居民要不出村就能够得到线下的金融服务。所以我们当时就提出了“三个百分之百”的目标,我们通过探索形成和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金融模式和现代金融模式相结合的“一台体系”的“兰考模式”。 所谓“一平台”就是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完全通过手机银行,通过普惠金融App的平台来对接所有合法金融机构的合法金融产品,所以老百姓只要一站式进入,可以在上面选择所有金融机构的各种产品,所以这是我们平台整个工作开展的核心。 “四体系”一个叫作金融服务体系,就是我们要通过数字普惠能够使我们的老百姓得到存款服务、贷款服务、理财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等一系列服务。第二个是普惠产品体系,普惠产品体系主要是指信贷,就是我们要解决农民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第三个是农村的信用建设体系,就是我们要使农民们有自己的信用记录,形成自己的信用档案,形成自己的信用评级、信用身份,这是信用建设体系。第四个就是我们的风险防控体系,怎么样使农民得到贷款之后,能够按时归还,能够不断通过积累自己的信用记录形成更大规模的贷款支持,形成更优惠的融资成本。这就是我们的风险防控体系。 通过我们几年的努力,“一平台四体系”现在已经成为中组部汇编的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实践攻坚克难的案例成功入选了,这是我们“一平台四体系”里头形成的“兰考模式”。在现在“兰考模式”已经老百姓深受其益。我们这个平台现在总共注册量达到了60多万人次。应用量达到30多万人次,这里面各种功能都已经有了。“一平台”就是我刚才讲到的金融超市、信息管理、普惠金融管理。普惠金融站服务就是我们在县、乡、村三级形成了普惠金融站,在线下为老百姓提供服务。第三个是普惠授信,普惠授信是每家每户农民都可以得到三万、五万、八万不同信用级别的贷款,无抵押、无担保。第四个是我们的风险防控,普惠授信这个产品很受老百姓欢迎。信用建设体系实现了信贷+信用的相互促进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这是我们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 再就是风险防控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通过“一平台四体系”很好地做到了扶贫跟普惠的结合,金融跟产业的结合,乡镇的基本金融服务跟党建中心的结合,再就是我们如何把政策激励、信用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同时,我们也推进了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在农村的建设。我们所取得的成效是值得总结的,就是我们觉得:1.把过去的农村市场,从一个封闭的、单一的、垄断的市场转变为开放的、多元的、竞争的市场,让农村的老百姓跟我们城里人一样可以有多种选择;2.通过我们普惠金融建设,兰考金融服务支持地方经济的工作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满意度、获得感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3.存贷款得到了大幅度的显著提升;4.我们的金融结构薄弱环节支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5.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我们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果;6.我们成功入选了新时代贯彻落实的案例。 在推进普惠金融的过程中我总结了这么几条体会:1.地方政府加强这块工作;2.普惠金融本身是人民金融,要牢固树立这种理念,确确实实为老百姓做事;3.要改革创新,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4.普惠金融的根本途径是数字普惠,是数字化道路;5.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从理论和实践、政策上有几个问题值得在座各位思考:1.什么叫普惠金融?现在大家往往把普惠金融等同于弱势金融,但是在座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普惠金融服务,比如年轻人买房子,能够提供一套普惠的政策性体系,帮助老百姓实现住房的问题;2.普惠金融的立法问题,普惠金融看成每一个公民的权利,甚至是实现每一个人的发展,实现我们的住房、教育、就业等等基本问题解决的有力的手段;3.形成一套政策体系,要从每家金融机构作为义务,但是我们也会让政策倾斜鼓励它、引导它;4.我们要创新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过程里面的监管,以及如何平衡的问题。 对应提四点建议,完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金融体系里面,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我们别忘了普惠金融这么一个体系;2.普惠金融是人的基本权利,要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明确;3.要进行监管特殊的实验,实行特殊的监管;4.推进数字普惠的规划发展。 在此我汇报一下兰考的“一平台四体系”,请大家给予我们这方面进行报道,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局长秦海莅临现场。 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局长 秦海[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光大集团副总经理付万军;中国银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副主任、全国金融青联委员尹江鳌;湖北省宜昌市副市长张凤歧;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债券评估中心副主任(主任级)、全国金融青联委员董屹;金融壹账通联席总经理邱寒;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岳志岗,出席第一主题“金融业不忘初心”圆桌论坛环节。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李健: 到这个环节的讨论,大家看到我们的包括嘉宾刚才有五位已经在主旨发言里做过介绍,我们稍微创新一点,从最后一位嘉宾开始讨论环节,首先问中诚信征信的岳总一个问题,其实也是跟第一环节的金融业不忘初心的主题非常有关系。首先请岳志岗先生谈一谈,现在金融科技的发展,包括ABCD,我们说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新兴的技术,您认为在下一步高质量发展过程当中,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信贷的决策这些环节,这些新的技术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另外,之前了解到中诚信征信公司现在专注于信用科技的探索和实践,也想请您谈一谈咱们公司信用科技的实践,您认为对于改善现在普惠金融的服务有哪些比较成功的案例?请岳总先发言。 岳志岗: 谢谢主持人,谢谢主办方。 第一个问题,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于金融风控、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上午已经说了很多,我觉得没有特别多的补充,因为大家都看到了这样一个前景。但是我想说几点意见: (一)所谓的大数据就是整个金融活动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目前存在几个问题。 1.信息不足的问题。信息存在于不同的主体之中,包括个人信息,包括企业信息,这些信息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限制,所以才有了替代数据,但这些数据在我们整个的活动过程中、风控过程中第一个是不足。 2.滥用。因为要有替代数据,数据不足,所以就存在了数据的滥用,这个是目前的一个现状。 (二)人工智能。其实核心在于数据的加工和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也有两个极端。 1.大家觉得用得过度了,尤其是对于C端来讲,有各种各样的特别高的技术应用,但是这里面其实对于大企业来讲用得很少,银行都觉得这些大企业已经看得很明白了,那么多数据大致都差不多。其实中间是最痛苦的,既是民营企业,又是中小企业,个人数据存在一定的不足,企业的信息也有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的应用其实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觉得在今后的一段时间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第一个是信息的问题是如何构建我们合理的法律架构,在这个过程中去形成信息保障机制。 2.我觉得要切实把我们所谓的金融科技真正在我们金融的产品过程中去落地,因为不管是C端也好、B端也好,甚至企业里面,每一个银行里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我觉得金融科技未来的前景很广阔,但是基础不太扎实,所以我觉得这个工作应该是我们政府要去做的,我觉得迫切地需要我们在整个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领域,构建相对有效的一整套的规则出来,不一定到法律的层面,我觉得一步步走,这个时间其实蛮紧迫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我们从2017年开始,当时跟泰州市,因为它是全国的金改实验区,跟泰州人民政府、金融办合作,跟张司长讲的金融平台有点像,但是我们更多做的是系统解决方案,从当地的整个普惠金融系统解决方案角度做交流和沟通。第一个是未来要怎么去做这样一个工作,第二个如何去运用这样的数据和技术手段,第三个如何对数据进行加工,应用到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金融机构。剩下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如何去做增量,我大概从这几个方面做一个交流。 1.因为普惠金融对应的绝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对这些企业来讲,信息主要是在政府手里,包括我们的社保公积金、水电、工商税务等等,包括公共事业类的数据都在公共事务部门手里。这个推进过程确实比较难。 2.平台数据的应用,这些数据按照现有的规则,有些能出,有些不能出,但是如何进行加工、整理,进行脱敏使用,我觉得是特别复杂的工作。 3.将这些数据进行脱敏加工,甚至推动建模的需求出来以后给到金融机构和非营的类金融机构的时候应该怎么走? 4.怎么做增量,这里面有一个我的观点,我们今天讨论普惠金融很多,一直讲的是借款,讲的是间接融资,其实从杠杆角度,如果我们还是走加杠杆的这么一个整体思路,我觉得历史上累积的风险无法释放之外,还可能会累积新的风险。所以我觉得可能在我们谈普惠金融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多地谈一下我们如何构建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构建多层次的服务工作,政府如何去降低企业的负担。这个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是多方的集合。 所以总结我刚才的发言我觉得有两点特别重要:第一点,我们应该去构建我们在整个数据的使用、形成以及技术使用上的法律基本架构。第二点,我们应该构建一个适合普惠金融发展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稳增长,一方面控风险。第三个我觉得还是要控制杠杆的使用。 谢谢。 李健: 感谢岳总的介绍,非常全面,既把金融科技怎么服务普惠金融,从制度上、保障上做了很详细的思路的梳理,同时也把中诚信征信公司在服务普惠金融、信用中介、搭建平台这些角度的具体实践做了介绍。 第二位,我们还是稍微调整一下顺序,有请中债登的董屹主任,大家可能知道,去年易纲行长提出“三支箭”支持民营企业的融资,其中一支箭就是债券市场、债券手段,我们想问问董主任,您从中债登的角度,或者作为债券市场的从业者,对于债券市场现在的发展情况,下一步债券融资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您觉得能够发挥哪些重要的作用?请您谈一谈。 董屹: 谢谢主持人,也谢谢今天这个论坛给我们这个机会,我来自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我们是服务于债券市场的国家级的核心金融基础设施。因此我就从金融基础设施的角度来简单分享一下感受。 债券市场是最大的直接融资市场,也是从金融端发力来推动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同时在我们的实践工作中也感受到债券市场是辅助宏观调控、控制金融风险、推动实体经济的重要的抓手。在2018年和2019年两年,在债券市场的主管部门大力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开放的工作下,在如今新形势下,在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实际上有了很大的进展,而且有了很多标志性的、基石性的事件,我只举两个比较重要的事件。 一个是在今年4月1日中国债券市场的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有356只被纳入国际主流的指数彭博巴克莱指数,占到市值的0.6%,而且据彭博自己在宣布的时候估算这个纳入,全球被动跟踪这个指数会有1000亿美元流入中国债券市场,这是较为重要的阶段性事件。 第二个阶段性的事件是我们一直关注的数据,就是国际清算银行对2018年全球债券市场规模的统计数据,这个数据大概在今年年中的时候出来了,中国债券市场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以前我们一直说我们是亚洲第二,全球第三,今年在各种统计数据和场合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二。截止到2019年6月末,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是92万亿,债券融资余额是近30万亿,占到社会融资规模的近14%,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余额21.3万亿,占比是10%,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和公司类的债券市场。 一些公司在近几年在全球进行路演时,在向全球的投资者推荐我们中国债券市场,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境外投资者说的两句话,一句是说中国的债券市场太大,不能忽略;第二句是投资中国债券市场不是一个是不是要投资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投资的问题。而且境外投资者的热情,我们在数据上也有非常充实的体现,一个是从投资者的类型,我们看到从最初人民银行放开三类机构,央行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主权类机构全面放开,我们看到实际进来的投资者也是从这种主权类的投资者到各种对冲基金、保险基金、资管基金,投资者的种类有极大的丰富。同时,以中央国债公司的数据为例,截止到10月末,已经为40个国家、地区的730家境外投资者提供服务,开立账户1100户,同比增幅44%,托管余额达到了近1.81万亿,占到境外投资者持有总量的95%。所以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了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也说明了中国债券市场开放取得的卓越成效。 还有就像刚才屠光绍董事长在致辞中说到的一个观点,中国的债券市场从体量上来看是一个“巨无霸”,但是从深度、广度、效率各方面来看还不够,我立足于金融基础设施也分享几个简单的建议和感受。金融基础设施我们经常要跟大家做一些解释,我们是做什么的?最直观的比喻和解释就是,如果说各商业机构都是高速公路上行走的各种型号的交通工具,金融基础设施就是修路的,我们经常自比在金融世界里的机场、码头或者是公路,这就是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基础设施非常重要,它需要被研究,但是由于它的场景比较专业,进入的门槛有一点高。在我们金融基础设施行业看来,它是市场高效运行的基石,如果说回到初心的话,金融基础设施的初心就是风险与效率,一定程度上堪称国之重器。因此,建议在市场进一步深化发展中统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市场的稳健运行。特别是要注重统一托管,这是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实践,也是金融基础设施的国际标准。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互通互联,这个基础上再健全整个债券市场的监测平台,对市场波动、资金流动、异常交易、杠杆操作等风险持续做好监测分析,这是对内。 第二点简单的感受就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国际合作,作为债券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深化的举措,特别是探索中央托管机构之间的跨境互联,发挥境内托管机构、境外托管机构和境内银行机构的合力,优势互补,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生态。同时,近期金融基础设施在整个社会上又受到了一波关注的热潮,这个是依据区块链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关注而被衬托出来的,早在这个概念最早进入国内,金融基础设施实际上是区块链最适合,也最天然的应用场景。基础设施所内含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是它非常好的场景。在区块链的背景下,在中本聪的设计下,全球一本账,在金融基础设施对接中到底用谁的账?能不能用一本账?到底用谁的链?这些都是我们要下一步思考的问题,也在当前的环境下具备了更多的紧迫性和一些战略性。 简单分享到这,谢谢。 李健: 感谢董主任从债券市场的概况、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的两个角度给大家做了介绍。 下一个接着问平安壹账通的邱寒总。刚才您主旨演讲时间很有限,我的问题很简单,请您谈一个案例,谈什么呢?我看刚才PPT里也有,Gamma eExpert平台也好,或者我就想问平安壹账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案例。在服务这些中小银行,服务普惠金融的过程当中,人工智能这个技术到底和没有应用之前相比,边际到底突破和创新在哪里? 邱寒: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今天因为主要在讲我们的科技怎么赋能金融,金融怎么流向实体,除了我们的中小企业之外也有农业,我举一个农业的例子,最近大家可能都深切地感觉到猪肉价格上涨,上涨也不是一天了,怎么到现在还降不下来?我之前不了解,其实猪肉出笼的时间没那么长,不像大家想象的要养几年这个猪才能,事实上这个猪可能三个月就出笼了,一百多天,从二师兄价格上涨到今天不止100天了,为什么今天还没降下来?这中间有一个很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的养殖户希望扩大生产,但是它需要资金,而资金的银行不敢贷,为什么不敢贷?因为有风险,风险在哪里?养猪户最大的风险在于一旦发生猪瘟就颗粒无存,一下子就全部赔出去了。银行同样承担这样的风险,一旦把钱借出去了,万一出现这样猪瘟的疾病,他的钱怎么收回来?所以大多数的银行是存在这样一个不敢贷的问题,同时他也很关心在猪的养殖过程当中,很多细节的数据是没有的,所以这是银行所面临的困境。 我们在想可不可以保险?保险公司不敢保,为什么?因为人还有脸盲症,我经常分不清,尤其很多看不清。以前保险公司为什么不敢保?很多时候保了一头猪、两头猪,全村的猪都来了,保险公司怎么办?等于买一份保险我不知道谁买了,哪头猪买了。前一段时间我们说人工智能,也是我们公司的科学家,他们在研究一个什么课题?叫作猪脸识别,当开始讲到的时候大家觉得很好笑,说人脸识别搞过了搞猪脸识别、羊脸识别、牛脸识别吗?是不是这些科学家吃饱撑了没事干?不是,有了猪脸识别首先解决了保险公司对于保猪、保牛、保羊的困境,它不再会出现保一头猪事实上给全村的猪都上了保险这样的状况,有了这样的技术,报信公司开始敢于去为种植户、养殖户提供保险。有了这样的保险,银行的顾虑就开始被打破了。同时我们一直在讲区块链,区块链的技术本身并不神奇,而在于用在什么地方,这个时候就可以慢慢地把种植过程当中的数据,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摄像头也不贵,上网也不贵,很多时候这些细节的数据可以被捕捉、被上网,这个时候银行所担忧的很多的细节数据的缺失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所以这个已经不再是实验室,在山东省已经推出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帮助这些种植户、养殖户,尤其是养猪的养殖户去提供这样一整套的技术。 我相信,这只是其中一个案例,所以人工智能我觉得,很多时候咱们也不要把它想象得很神奇,多时候我们是要把它用在解决一个具体的难题。我们的技术主要的目标是把原先不可为的事情变成可为,而真正的技术会把资金引导向实体经济,引导向对的方向去。谢谢大家。 李健: 感谢邱总。邱总谈这个我有一个体会,像互金协会李会长演讲中说的,不只一个业务赶时髦,非得用区块链,邱总也说一定要人工智能用到具体环节才有效,不要泛泛谈的技术创新,看来一线的领导和专家都有同样的见解。 下面一个问题提给曾刚老师,我个人也是非常关心的,我们看到最近金融委,谈到中小银行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请曾老师谈谈您的观点,怎么看下一步中小银行的发展,应该怎么发展,以及现在的包括资本补充、包括公司治理这些比较关注的问题,您简要谈一谈,从什么节点能够有所突破。 曾刚: 刚才这个问题,付总刚才已经系统谈过了,他的观点我都同意。我做点补充,总体来讲,我觉得现在中小银行不一定是整个中国银行体系的主体,我们现在有4000多家法人机构,99%应该是中小银行,按照刚才说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标准,我估计1万亿以上的银行未来可能会成为系统重要银行差不多也就30家左右,意味着剩下全部都应该算是中小银行,当然1万亿以上的银行有些也认为自己是中小银行,但是理论上讲我认为1万亿以上应该是大银行了,构成了整个中国银行业的主体,这个主体里面不要把它简单地统一看,4000多家机构当中的分化非常大,有好多小银行做得非常好,业绩、稳健性甚至可能超过我们上市的银行都有,出现有问题的银行业客观存在,我们避免用中小银行把所有的银行全都概括了,觉得它不好的、有问题的,我想第一个要纠正一个概念。 第二个,总体的运行情况目前来看还是不错的,当然有部分存量的风险,刚才付总也讲到,但是仍然还是个别的,从总量上看,仍然不构成一个大的行业或者一类银行整体的普遍现象。所以也不用高估风险,目前来看,尽管面临着一些挑战,总体的资本也好,现有的拨备也好,这种风险抵御能力,完全可以化解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第三个,要支持他们未来的发展。因为这些银行,尤其是我们当下支持小微企业也好,薄弱环节也好,主要的力量现在各有各的问题,未来恐怕要分一下类,不同类型的银行可能有不同的支持方法,不同的风险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总体来讲,下一步应该支持他们的发展,支持他们发展。 我觉得有几个点可以考虑,资本补充不用说了,今年以来至少三次,在金融委会议上都提到了,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问题,前两天银保监会又出台了资本工具创新的修订,为我们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体系完善带来了非常好的制度,做了很好的推进。另一方面,我想还是稳定融资成本。小银行的资金成本客观上比大银行要高,期限各方面的原因,要降低他们给企业提供融资的成本,适度考虑降低融资成本,将一些更为长期的低成本的资金用到小行身上去,因为现在人民银行的交易对手都是大行交易对手来做中期借贷便利等等,小行没有资格做中期借贷便利,做的都是短期的,我要给他提供中长期的资金支持,成本比较低的资金支持,可不可以把交易对手扩大到中小银行,这是考虑的一个方面。我个人对中小银行群体发展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而且他们未来发挥的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从目前政策的落地支持来看,未来应该会产生好的效果。 李健: 曾老师介绍非常全面,我也收获很多。首先曾老师谈到中小银行界定这个问题,谈一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把这个范围界定得更好,再次感谢。 下面有请宜昌市的张市长,刚才您介绍的已经很全面了,我们家旁边那天走路发现有一个某某区大数据管理局了,看来现在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确实在做这个信用数据平台的搭建,我想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下一步其他省市或者我们说地方政府,如果想学习宜昌搭建普惠金融信用中介建设这个平台的话,从您的实践角度,不管是走过的弯路,还是重要突破的痛点,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能够给同行,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张凤歧: 宜昌市的宜昌网上金融服务大厅,起因就是2018年的民营经济座谈会,11月份启动开发,到现在也是一年整。这个过程应该说是一个很艰辛、很艰难的过程,但是有一个好处,这个大厅的开发是政府主导推动,各部门来充分配合的,这方面也是走了很多的捷径。我觉得有几个难点: 第一点,首先地方政府要有好的数据基础,没有好的数据的归集、清洗和数据的标准化,就没有做政务数据征信的前提。宜昌市的政务数据智慧城市积累了12年,数据门类涉及到28个部门的60余亿条,都是可以交互使用的,发改委的数据质量去年评比,宜昌的数据质量是华中第一、全国第五。 第二点,要有迫切的内在动力。我觉得动力要来源于政府、来源于企业、来源于银行,单一方面的推动难度很大,但是政府的主导推动十分重要。 第三点,各方的支持,这个支持主要是数据的支持,地方政府部门所管辖的数据相对来说好归集,但是有很多垂直管理部门,这个数据归集难度很大。还有一些商业化经营公共事业的一些部门的数据归集也很难,比如说水、比如说气,有些商务性的公司可能出于自己商业经营的秘密,他不愿意提供,还有电力,电力是垂直管理的,估计难度也比较大。 第四点,特别重要的就是银行要刀刃向内的转型的动力。我们开发网上金融服务大厅的模式是,开发公共平台,让银行的信贷系统直联直通对接政务数据,让政务数据向银行直接放宽,虽然很艰难,但是我们打通了九家银行的总行,涉及到各家银行的产品要创新、流程要再造、系统要开发、风控机制要调整,这块特别感谢九家银行,这是特别重要的问题。 最后,理念最重要。没有创新的理念、没有这种视野,做的很多事情太微观、太局部,可能效果也比较差。 李健: 感谢张市长,您谈到的一个问题,银行业协会最近调研过程中很多银行业提出非常想跟地方政府把公积金、税收信息、医保等等能够打通,银行业其实也非常愿意跟政府部门有更好的链接,您刚才提到九家银行联通了,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银行从银行角度愿意去打通渠道。 张凤歧: 我们最近合作的有17家。 李健: 越来越多,可能将来会是一个趋势。 下面一个问题给到银保监会的尹主任,尹主任刚刚讲的“三换三稳”非常全面了,我个人感兴趣的现代化金融体系保险如何发挥作用?我前一阵关注到不管是银行的小微信用贷款,还是说支持制造业过程当中,保险都有一些配套我们叫信用保证保险等等,从这个角度想请尹主任谈一谈,保险业下一步在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也好或者说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角度,也是维度上的产融结合,产融结合的过程中保险怎么去应用,怎么发挥应有的作用? 尹江鳌: 我简单报告一下,总书记讲保险是经济减振器和社会稳定器,我感觉到下一步服务业也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好、高端制造业也好,保险业怎么发挥作用,我的感觉是这样,现状是,我们保险是有所作为,前景是大有可为。具体我感觉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从服务灾害防治体系,我认为以数据说话。今年目前为止到10月份,报废收入3.7万亿,提供的报废是5504万亿,已经赔了441例,刚刚邱总讲到生猪保险,非洲猪瘟的问题,生猪保险金融可能118亿,同比增长53%。为什么说大有可为呢?举一个数据,今年我们有一个台风“利其马”,利其马是2000年以来第二大台风,保险目前赔付31个亿,占到直接经济损失6%,国际上是怎么样的水平呢?全球2017年的数据,直接损失3060亿美元保险赔了1360亿美元,占比是44%,我们这个赔付比例才6%,所以还有比较大的空间。 第二个,服务民生保障体系。去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是2.49亿,占总人口占比17.9%,老龄化起步早、速度快、压力大,怎么办?在这里给大家报一个数据,大病保险我们现在覆盖了10.6亿人次,我们给城乡居民提供的准备金有7万多亿,但是差距在哪里呢?大家都知道,去年我们中国的人均医疗开支是627亿美元,美国是10586美元,所以我们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服务民生保障。 第三个,服务国家治理。大家都知道,国家治理这次四中全会也都强调了,国家治理是什么意思?这里面保险发挥什么作用呢?保险就是以市场化的经济手段来化解矛盾问题、矛盾纠纷,各种责任险,比如我们的车险去年保了2.55亿辆汽车,各种责任险,差距在哪里?责任险在我们财险领域,我们责任险占5%保费,美国是占12%,这强是有风险的。 第四个,服务现代金融体系,三个字:稳、促、惠。第一个“稳”,我们国家是银行主导,在美国银行业资产占整个金融业资产22%,我们占了将近90%,三个脚肯定第一个脚要稳定一些,所以稳。第二个“促”,保险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建设者,促进它。第三个“惠”,保险就是雪中送炭。 具体刚才讲到另外一个行业,高端制造业,我觉得两个,一个是常规保障,一个是创新保障,创新保障我们有一个首台套保险,首台套保险就是开发新的东西,国内第一个设备给你提供保障,今年上半年提供的保障是5313亿元,所以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有所作为,努力的空间是大有可为。 李健: 感谢尹主任,尹主任说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有所作为、大有可为。 最后一位重量级的嘉宾是光大集团的付总,刚刚主旨演讲我也注意听了,非常全面,我抛出一个问题,您最后谈到了光大集团作为金控,现在在大力发展综合金融加上产融结合,我的问题是,从我们说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防火墙,包括深化金控公司的改革这个角度,咱们光大集团在这些金控当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以及现在我们金融业也讲同业合作,比如银证保他们互相之间的租赁合作,和咱们光大集团自己搞的综合金融,我们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付万军: 关于光大集团作为一个金控集团如何实现更好地协同支持服务实体经济,我想用三个字来概括一下:全、准、快。 第一个,全,我们光大自身具有金融全牌照优势,所以在服务过程中间,我们非常注重金融企业之间、金融和实业之间的协同,我们8月份在济南开始率先发布了交行的惠民服务包,这个惠民服务包里面含括了从健康、养老、缴费、交通出行、教育、旅游等八个方面的服务内容,这个要放在一般的单位,是要找八个不同的人来做这个事,但在光大集团大家往一块一坐,这个包是贯通的。 第二个,准。我们从今年12月初,开始在全国的不同城市推出光大服务节,所有在光大各地的成员企业当地区域市场协同起来为政府客户和企业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服务方案,也倒逼我们的成员企业研究当地市场,摸准市场需求。 第三个,快,我们刚才讲的,光大也非常注重新科技的发展,我们力求用科技提升利用金融的效益,前几天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提到,光大的云缴费,从小时级的时间消耗降低到分钟级,既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对我们的鞭策。 对金融控股集团的建设,三句话:第一句话,我们作为金融控股集团,金融控股办法的出台我们认为也是在补监管的短板。第二句话,金融控股办法的出台,是符合国际的趋势和规则。第三句话,这个规则的出台有利于防控金融风险,有利于金控集团更健康的发展。从这些角度我个人更希望办法尽快出台。 李健: 感谢付总简短精炼的介绍。第一环节叫金融业不忘初心,经过七位专家的介绍到此结束,也希望下午的论坛更加圆满成功。 分论坛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观众,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曾刚 曾刚表示,针对期限错配的问题,既有长期的、也有短期可以做的,这样长短结合,保证能够往那个方向不断去改善金融供给的结构,另一方面也能够尽可能的确保当下稳增长防风险的需要。 以下为演讲原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上午好!非常荣幸来参与学习。金融业不忘初心,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是提高金融的效率,所以我会尽量提高我讲话的效率。前面很多领导已经讲得非常全面了,我就不再展开。 王兆星主席讲到了金融供给当中存在着八个结构问题,我就他讲的其中一个结构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看怎么样能够做得更好。 他讲的最核心的是期限结构问题,金融和实体需求相比较,融资期限结构、长期的资金需要得不到充分的满足,这点是客观存在的,原因和我们的融资结构有关。融资结构大家知道,中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能够提供的资金期限是受制于资金来源,就是客户愿意存多长时间的款,决定着资产端能够放出去多长期限的贷款,当然他会有一定的流转性转换功能,但是这种转换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本身的流动性风险加上流动性进一步的监管。 从企业端角度来讲,投资资金需要的期限完全取决于企业的生产周期,一般来讲很少有一个企业说投资一年之后就能回本或者两年就能回本,一般要非常长的时间,一个是企业对于资金需求的期限,尤其是初创阶段可能比较长。客观来看,银行存款很少有非常长期限的,在座各位可能都没有存三到五年期的存款,买理财更不用说了,我们理财70%以上都是在6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想想看终端的资金供给者的期限如此短,银行在资产端能投出去的中长期贷款的能力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就是核心问题了。 一种情况,银行提供中长期的贷款给企业,满足企业的流动性需要,但是这会带来银行体系自身的流动性问题,银行过去想了一些办法,资管新规之前很多影子银行实际就是拿来绕流动性监管和资本监管的,出了表当没看见,这时就可以匹配一些期限比较长的债券、期限比较长的非标,但也是有风险的,因为风险客观存在,虽然不在表内,但是会在资管新规中看到流动性风险从2013年之后会不断地持续地出现。 还有一种情况,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减少、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减少,包括资管新规,取消资金池模式,把这个期限错配按住,但是实体端的流动性问题就会出来,这是一个能量守恒的问题,是中观的失衡客观存在。 兆星主席刚才也讲到了一些建议,我讲一下我的看法。 从长期来看,要优化我们的融资结构,如果能真正把长期的融资市场包括股权融资市场发展起来,当然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来看,这方面也在不断推进,包括大力促进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推动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也包括过去一段时间加快扩大开放的步伐,实际上都在推动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说今天搞了明天直接融资市场占比,尤其股权融资占比就上来了,但是短期内,这种适配问题又存在。那么在短期内,在长期发展趋势过程当中我们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一些改进,让转化过程当中这个失衡的问题不那么严重? 短期内的政策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可以去考虑:一个方面,金融政策,尤其在流动性调控方面提高力度,提高流动性的精准调控。 这里也有两个内容,一个是流动性风险不存在金融体系之内的就会存在企业端,所以要解决的方法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直接对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这个不用说,今年以来我们一直保持着总量流动性的合理充裕,要保证整个流动性体系相对充裕的状态。二是流动性供给的结构,因为现在的流动性工具很多的期限比较短、成本是比较高的,这样让金融机构去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难度,未来在央行这个层面上、货币政策这个层面上,可以探讨一些中长期流动性工具更多的使用,同时扩大范围,扩大到中小金融机构,这样能够有效降低这些机构中长期的资金成本,改善流动性状况,帮助他们提升流动性转化的能力。 另二个是加大对实体经济流动性的投放。当然不是定向降准,我考虑可以直接推动商业票据的发展,通过加大对商业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提高流动性供给的精准性,因为现在企业间的应收账款数量比较大,这些实际上是商业信用,缺钱了所以才有应收账款,而且交易是已经发生的,如果对这部分进行直接的定向的资金投放,缓解债务压力问题,一方面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另一方面也提高流动性投放的精准性,所以在我认为,应进一步提高流动性调控的综合性,可以考虑试点或者进一步扩大商业票据的发展,构建以商业票据为基础的流动性投放的机制。 除了金融政策这两个方面以外,另一个方面要考虑资管新规的转型问题。刚才于主席提到了资管新规带来的挑战,作为融资通道,它解决了实体的期限错配的问题,但是带来了金融层面的问题。转型过程中,我们现在转型让它净值化,让它期限错配压下来,意味着原来的期限转化功能是没有的,原来它所起到的对实体一部分的支持,在转型过程当中会受到约束,与此同时实体又有这样的需要,还要延续。所以在大方向确定的情况下,在资管新规的过渡过程当中,怎样根据实体的需要和金融的需要,灵活调整过渡期的政策,进行一些特定的政策安排,一方面能够保证资管新规的方向能够持续下去,另一方面也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既有合理的需要,同时能够降低金融风险。 针对期限错配的问题谈了一点我个人的看法,既有长期的、也有短期可以做的,这样长短结合,保证能够往那个方向不断去改善金融供给的结构,另一方面也能够尽可能的确保当下稳增长防风险的需要。 我的演讲就是这些,不当的观点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湖北省宜昌市副市长张凤歧出席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 湖北省宜昌市副市长 张凤歧 张凤歧结合“金融不忘初心”的主题提出四点建议,建议一: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精准性需要提高;建议二:信用体系建设需要考虑条块结合,纵横一体,建立真正的信用体系的架构;建议三:以市场化的机制,赋予信用信息价值化的持续深耕;建议四:健全数字经济和科技金融发展的司法保障。 以下为演讲原文: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受邀参加此次论坛,尤其是能够在金融不忘初心这个环节发言。能够结合湖北省宜昌市在金融落地的一线所面临的困难问题,开展的实践探索和一些思考和大家进行分享。分享的题目就是《以信用信息“破冰”融资难题》。 首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困难和问题。2018年11月1日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之后,政策端的及时雨应该说下出了暴风雨的气势。科技创新助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是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遍地开花。宜昌市作为湖北省的副中心城市,有这么几个特点: 特点一:金融机构在全省范围内与全省可比地州市比有几个特点,第一个我们的金融机构多,有21家金融机构入驻宜昌,只有2家可设立分支机构的两家金融机构:浙商银行、恒丰银行还没有入驻。第二个,我们的存贷规模和同等地州市比比较大,我们的存款3900亿,贷款是3500亿,在同等地州市是第一。 特点二:存贷的比例比较高,存量的存贷比是89%,增量的存贷比是132%,最高的时候今年是150%。 特点三:我们的资产质量比较高,我们的不良资产率是1.1%,在湖北省的地州市也是最优的。 特点四:融资的渠道比较多元化,我们的社会融资总额5600亿,其中银行的表外融资1100亿,刚才有一位专家也说到融资的结构问题,银行的信贷资金是61%,表外的融资是20%,资本市场的直接的融资是17%,所以应该说在宜昌市一个地级市,一个省域的副中心城市,这样的经济分布结构和状况应该说是比较高质量的金融,助力了宜昌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宜昌市去年年底GDP突破4000亿,达到4100亿,GDP增速是7.7%,今年前三季度GDP的增速是8.1%,在全湖北省也是第一的。但是,我们的民营企业是63500户,有贷款的民营企业是440000户,还有很多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都频频资金告急,频频在提出告贷无门的诉求,对政府部门要求很高。造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原因是很多很多的,我们从实践中总结,主要是体现为五个方面的不匹配: (一)政策导向与金融资源的市场化分配机制不匹配。前面各位专家都有提到,金融资产趋利性和高流动性导致金融的资产始终是向高回报领域流动的,比如说房地产、金融体系自身以及有一定信用背景的地方融资平台。 (二)政策传导落地的效率与经济迫切要求不匹配。小微企业主通过媒体看见了很多中央的、地方的政策,刚才说像暴风雨一样的政策,但是自身的感受不明显,贷款依然很难,融资依然很难,一方面是政策传导过程中的缓慢,信息层层的衰减等等方面。另外也是存在导流,刚才说的趋利导流,向央企、国企、地方融资平台各种方式,把好的政策贷来的资金重新导流到央企、国企、地方融资平台和它的子公司等等,利好的政策。 (三)金融的供给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主要是金融的产品的功能同质化严重,各家银行的创新对外的宣传都是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功能、新产品,但是对实体经济来说基本上都是同质化的、相同的创新,都是放之全国皆可用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四)贷款期限的不匹配,前面专家都提到了,贷款的期限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不匹配,我们宜昌有一个制造业企业,一年期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占比是62%,但是它的应收账款的周期是3个月,他为此每到这个时间都要去过桥拆借,高息拆借资金,导致成本增加,同时银行的贷款风险也增加,短贷长用。信用体系的建设和普惠金融需要不匹配。数字科技、科技金融助力企业融资,但是在这个信用体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这里面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一些掌握数据的部门和一些银行,他没有真正地发自内心的自我革新的数字共享的意识,没有转型的迫切的动力和诚意,所以会发生数据归集很难,尤其一些垂直管理的部门的数据,以各种理由设置障碍,不给你这些数据。这里面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我知道很多的公司,包括前面有人介绍到,用了什么信息数据,给企业增信画像,我们也在用,但是我知道那个数据是有限的。第二个方面表现是普惠金融的滞后性,普惠金融有两个特点:广覆盖,低成本。什么叫普惠金融?以为覆盖的客户多就是普惠金融,不是这样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覆盖的客户很大很大的,终端客户上亿上十亿,但是这个不是低成本,我们不认为它是普惠。银行是实现了低成本,但是不是广覆盖。很多的线上产品只是线下的简单搬上线上,在资源挖掘上没有下功夫,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资源运用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企业信用不强、信用基础差,这是小微企业的共性特征。 (五)传统的风控理念、风控的机制与信用融资的创新理念不匹配。这是大的趋势,国内国际数字创新、科技金融助力企业,这是大趋势,而且现在各种各样的创新,遍地开花,实际上风控的理念没变、风控机制没变、风控政策没变,我们国家层面和行业里面的政策机制没有改变,意识上没有改变。所以针对无形资产、针对知识产权等等这些单独的质押融资,银行不敢认可;数据增信的资产、增信的条件,银行自己也不敢放心,只是冒着险。很多银行说我是一分钟申请,几秒钟放款,也没有抵押。实际上银行是用单一维度的数据给企业画像,冒险放款,这样导致它的受众面并不广,它的额度并不高,只是一种概念性的产品。这是一个核心。 在五个不匹配上聚焦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还有融资贵、融资慢,核心有企业端的问题,也有银行端的问题,前面各位专家都已经涉及到了,我不再说。但是我觉得,总而言之它的核心是银企的信息不对称,核心就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缺乏信用,通俗地说就是企业贷款缺信用,银行放款缺信息,银企对接缺通道,我们觉得最核心的是这样。 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和思考,刚才几位专家都有涉及: 建议一: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精准性需要提高。暴风雨一样的政策频频出台,但是落地的效果一般,为什么?就是精准性还是不够,因此基层的同志希望上面的部门把政策说得更明确一点,大家好执行。再一个,针对性更强一点,比如针对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缺有形资产、缺增信的条件,针对这种能不能出台一个定向降准的政策?如果针对发放信用贷款的比重来给予定向降准,这样行不行? 建议二:信用体系建设需要考虑条块结合,纵横一体,建立真正的信用体系的架构。这方面发改委、央行都在积极推进。我们希望相关的部门在强调纵向数据归集的时候,要求相关的数据资源的掌控部门可以向地方政府横向归集数据,建立横向结合、横向联网、常态清晰、交互应用的真正的信用体系,而不是一个部门垄断的数据信用体系。 建议三:以市场化的机制,赋予信用信息价值化的持续深耕,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开发建设一些让数据为企业增信画像的平台,但是大部分是以政府的纯投入、政府的纯公益性进行搭建开发的,这方面政府部门缺乏原始的动力,很明确、很明朗的导向,可能在后续的推动方面不足,另外持续的政府财政投入会导致平台的持续信用体系优化完善方面缺乏迭代性的优化,所以我们建议国家有关政策方面能够明确允许这些资源市场化。 建议四:健全数字经济和科技金融发展的司法保障,这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发力,尤其银行需要政策环境的支持。 最后,介绍一下宜昌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的实践,刚才已经说到了,我们也是运用大数据、政府数据给企业画像增信,让银行深度对接宜昌网上金融服务大厅,入驻大厅,为企业发放纯线上的贷款。现在有三个平台:产品的展示平台、银企信息对接平台、直联直通的放款平台,目前也实现了近5万次人申请,覆盖了宜昌的各县、市、区,发放的贷款放款金额截止到前天超过22亿元,后续还要通过,不仅通过数据增信,通过线上的公证、线上的抵押、线上贷款以全流程的风控措施为银行提供更好的支撑,让企业更容易贷到贷款。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银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副主任、全国金融青联委员尹江鳌出席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 尹江鳌表示,围绕“金融业不忘初心”这一主题,提出“三换三稳”的想法。第一句话,宏观上以时间换空间,通过逆周期政策稳增长。第二句话,中观上以股权换债权,通过调分子分母稳杠杆。第三句话,微观上以长期换短期,通过建长效机制稳融资。 以下为演讲原文: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上午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围绕“金融业不忘初心”这一主题,谈谈个人看法,不代表所在单位部门。总体是三句话,即“三换三稳”。 第一句话,宏观上以时间换空间,通过逆周期政策稳增长。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上对于逆周期政策有一些不同看法。我感觉,各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宏观政策不能简单套用,比如,从人均GDP这一指标看,1975年美国是日本的1.7倍,到1995年日本是美国的1.5倍,到2015年美国又是日本的1.6倍。发达国家差异都这么大,因此不能不考虑发展阶段和技术革命的影响,简单套用他国指标去分析经济增长潜力和进行宏观决策。基于两方面原因,在经济下行背景下,我国更需要灵活运用逆周期政策,稳定合理增速,为保持科技创新势头和高质量发展争取时间。 一方面,我国实体经济周期性强于美国。2018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占比为7:40:53,而美国为1:18:81。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5.5万亿美元,是美国的1.5倍;其中发电量6.8万亿度,是美国的1.6倍。所以,在经济收缩期,我国感受到的压力比美国更明显。另一方面,我国金融政策外溢性弱于美国。虽然我国GDP已达13.9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8%,实际上由于我国GDP低估,这个比例可能更高。但在全球支付和外汇储备中,美元分别占40%和62%,人民币分别只占约2%和1%。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的货币政策对全球资源配置有着巨大影响力,美国的经济金融风险可向全球转嫁,而我国的经济金融风险往往难以外溢,基本上只能内部消化吸收。 第二句话,中观上以股权换债权,通过调分子分母稳杠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体系以提供债务融资的银行业为主导,金融风险不容易分散。而债务融资就是杠杆,其本质是有息债务,杠杆越高,经济运行负担越重。目前,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50%左右,杠杆过高需要时间消化,降杠杆首先是要稳杠杆。当前,市场上对杠杆到底是多少、如何去杠杆也有很多看法。我感觉,怎么稳杠杆,也是两个方面,都与股权有关: 一方面是控分子。在我国220万亿元社融存量和今年19.4万亿元社融增量中,直接融资占比分别仅为13.7%和15.1%,在全球主要国家中最低,不少发达国家这一占比达80%以上。因此,应当着力改革金融体系结构,建设强大的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为股权等直接融资提供巨大的源头活水,从分子的结构上防范高杠杆。比如,保险公司具有“资本转化器”功能,可以将负债端的闲散资金转化为资产端的稳定资本,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建设者。是否可以考虑以国家平台注资、引进社会资金等方式,支持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增加资本实力,建设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另一方面是强分母。除了做大经济总量这一分母降宏观杠杆之外,对于非金融企业而言,通过股权融资增强资本实力,自然也就降低了自身杠杆。可以考虑以科创板为契机,建设多元化资本市场,支持实体企业发展。比如,是否可以考虑对上市公司小额股权再融资设置快捷审批通道,或允许符合条件的头部股权投资公司上市融资。 第三句话,微观上以长期换短期,通过建长效机制稳融资。融资难、融资贵的背后是融资不稳,不可预期的放贷抽贷,好企业都容易被搞垮。所以,稳融资的长效机制很关键。美国的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非常发达,我国短期内达不到这个水平,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一下子也改不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在“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情况下,短期内怎么办?我感觉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通过长期合作缓解融资难。德国、日本同样是银行业比较发达,他们这方面有一些经验。可借鉴德国、日本的银行业与实体企业长期稳定合作的做法,支持银行机构与实体企业深度合作,通过信用替代抵押,推进融资便利,鼓励中长期贷款,改变短贷长投,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整治乱象缓解融资贵。前些年的伪金融创新,是短期行为,造成了“利率双轨制”怪象,推升了实体企业融资成本。要继续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回归本源,规范表外业务和通道业务,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逐步降低社会融资中的不合理成本。 以上是我的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 王兆星 王兆星表示,根据当前所面临的这些金融结构性的矛盾和挑战,要解决上述矛盾,用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来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需要,归根到底还是要不断地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地改善和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来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需求,同时也促进经济和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1.要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来不断扩大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比重,来增加长期资金的供给,从而更加有力地支持科技创新和我国所实施的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2.不断地发展保险基金、养老基金、退休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以及其他各类长期性的基金等这些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各类基金和投资者,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和产业的结构升级提供更加稳定的资金来源。 3.要继续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断增加对小微企业及“三农”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科技水平,在促进金融可获得性、可承受性的同时,实现商业的可持续发展。 4.要不断完善房地产金融政策,不断降低房地产融资的集中度,控制房地产金融的杠杆水平,控制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化和泡沫化。 5.不断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逆周期调控和预期管理,防止大的金融波动与振荡,防范金融系统性的风险。 6.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稳健的公司战略与文化,加强内部制约和监督,加强激励与约束制衡,加强透明度。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也是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和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重要支撑。 7.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明确界定监管职责,强化监管短板,加强监管协调,防止监管真空。在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支持有益的金融创新,规范发展其他融资渠道。 最后,我们要在目前国际经济环境所显现的“三低三高”这样一个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即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以及高债务、高贸易摩擦和高市场波动这样一个国际十分不确定和复杂的环境下,我们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升我们的经济和金融的国际化水平,要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发展,不断增强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进一步有效增强金融有效供给。实现金融更高质量、更健康的发展。[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 王兆星 王兆星表示,今天金融业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仍然存在着八个方面金融业的结构性失衡。 1.银行的间接融资与社会直接融资的失衡。现在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仍然占到全社会融资80-90%以上,这是一种失衡的金融结构,这种结构易于形成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和金融风险的高度集中。 2.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的失衡。这样一种金融结构不适应促进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杠杆水平。 3.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的失衡。这样易于形成期限的错配和流动性问题,也不利于促进长期投资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4.房地产的融资与其他产业融资的失衡。特别是房地产金融与制造业融资的失衡,不利于我国制造业的加快升级和提升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易于形成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化和泡沫化。 5.大型企业以及大型基建项目融资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现在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仍然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和我们的金融结构矛盾高度相关。 6.传统银行信贷与各种影子银行的失衡。依靠传统的银行信贷已经难以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促使大量影子银行的出现和野蛮生长。大量的影子银行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这种传统的金融结构的不合理和失衡,而大量影子银行这种盲目的发展和野蛮生长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和新的金融不稳定性,所以这也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和挑战。 7.实业投资的回报与金融产品投资的回报出现失衡。这样易于形成资金的脱实向虚,也易于形成金融的泡沫。据媒体披露,有些企业,包括我们的上市企业,它没有把自己的资本,没有把自己的现金流和销售收入,甚至也没有把它通过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所融到的资金完全投资于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而投资于金融产品,投资于房地产。这也是形成资金脱实向虚,金融泡沫的重要金融结构矛盾的体现。 8.以上结构性的矛盾和失衡最后表现为我们的金融供给结构与金融有效需求结构的失衡,这样既影响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服务实体经济,也导致金融风险的积累。[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 王兆星 王兆星表示,对我们中国金融业来讲,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我们金融业来讲,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都要归到金融业要回归本源,做好主业,以更好的金融服务来满足实体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要求。同时,要守好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维护好金融的安全稳定。 王兆星称,想从八个方面来简要地回顾一下我国金融业所经历的重要的变革。 1.我国的金融业已经从原来计划主导,变为现在的市场主导。金融由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工具,现在变为市场配置资源和实施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化。 2.我国金融业已经变为完全开放的金融业,这个经过大家多年的努力和大家的观察也能够看到,我们现在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中国金融业,已经是高度国际化、高度全球化的金融业。 3.由传统的单一市场已经变为一种多元市场,由传统单一的银行信贷现在变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资本有一板、二板、三板市场。 4.由单一的主体变为多元主体,由传统的国家银行现在变为多种所有制的银行,还有各种外资银行,同时现在有很多的民营银行。现在我们有4000多家法人银行主体,最近几年,我们又专门发放了民营银行牌照,现在已经有17家完全民营银行。 5.由完全单一的产品现在变为一种金融的超市,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对金融的工具、金融产品、金融价格的选择权。 6.我们的银行由过去传统的柜台为主变为移动互联,这也是我们新金融的变化,现在大家已经感受到新的金融科技给我们的金融和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 7.传统的以机构网点为王变为以数据信息为王,这也是我们金融经营方式、交易方式、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 8.我们的银行也由传统的银行变为现代的银行,这种现代银行表现为已经建立了现代的公司治理架构、现代的风险管控、现代的信息科技支撑以及现代业务的功能。同时也表现为,我们的银行完全按现代银行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标准来实施监管。[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 朱光耀 朱光耀表示,展望2020年,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应对国际环境更加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关键的是我们要应对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第四,应对地缘政治方面的突发事件的冲击。首先,大家都知道明年1月31日英国在几经拖延之后又确定了其脱欧日期,英国能不能如期脱欧,而12月12日英国国内还要进行大选,这个大选对英国脱欧进程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英国是不是能够有协议的脱欧?这些都对英国的经济、对欧盟的经济、也对世界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要加以密切关注。 朱光耀指出,在地缘政治风险方面,特别是目前在中东地区的混乱,对于区域的安全、区域的形势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的,值得高度关注,面对跌宕低档起伏的国际政治经济挑战,中国最关键的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我们一定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方针,要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特别是2020年的中国改革和开放将有非常重大的举措,包括从新年伊始我们要实施新的外商投资法,而全年我们的金融改革要全面推进,所以我们要靠改革开放、要靠创新驱动来使得中国经济不断健康持续向前发展。[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 朱光耀 朱光耀表示,展望2020年,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应对国际环境更加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关键的是我们要应对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第三,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目前最关键的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通过G20机制,国际社会进行了极为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才能使世界很快走出了全球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但是持续性的影响没有解决,这时候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使得国际协调机制受到了重大的冲击。在财政政策方面,客观而言,主要工业化国家西方国家基本没有余地,美国2019年财年的财政赤字是9844亿美金,美国的赤字率是4.6%,货币政策大家也看到了,从今年的7月30日开始已经逆转了它原来的正常化进程,就是提升利率水平,尚没有达到应有水平的时候就开始下调,到现在已经三个月内每个月平均下调一次利率。 美国从10月15日开始,每个月购买600亿的国债,一直要持续至少到2020年的第二季度,5400亿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当然这后边有它的政策考量,美方现在非常担心金融市场的危机,特别是由于企业债务攀升导致的危机。目前高企的企业债务,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了重大隐患,它希望通过注入流动性来托高股市,进而稀释企业债务率,这是经济上的考量。但是美联储的政策外溢性影响是非常大的。现在欧央行0.5%的负利率、日本央行0.1%的富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急需政策协调,但是确实这种协调机制现在受到了严重的干扰,所以2020年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方面我们有非常重要的任务。[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 朱光耀表示,展望2020年,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应对国际环境更加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关键的是我们要应对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第二,要尽快推进同数字经济相关的国际规则的制定。其中涉及三个领域: 数字税收领域,2019年美国同法国就数字税收发生了重大的争端,法国要对美国的数字企业征收数字税,而美国以301调查作为反制为威胁,最后双方达成了暂时的妥协,还是回到OECD的税收协调机制下,但是我必须说,OECD制定数字税收的授权是来自于G20峰会,G20领导人在2013年就授权OECD推进关于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研究,其中第一项内容就是数字经济的国际税收,只有回到多边的机制才能解决这种重大的国际争端,而国际争端出现的本身又证明了多边协调的重要性。 数字货币领域。我非常同意刚刚李行长讲到的,关于基本概念、关于怎么样定义,我这里也特别强调,数字货币涉及三个基本的概念:1)法定货币,2)虚拟货币,3)现金数字货币。法定货币现在关键就是脸书推出的Libra,是要以对互联网的绝对垄断和企业庞大的富可敌国的资产作为抵押,取代作为主权货币的法定货币,它是实质性的货币,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进行全球性的政策协调,当然西方七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已经明确表明了反对态度,特别是美国,但是如何形成全球的制度安排,必须全球进行协调,特别是G20,虚拟货币是以Bitcoin为代表的,没有直接的资产联系,但是如果要进行交易,一些国家予以禁止,但是有一些国家允许交易,但是必须与实际资产相匹配,要有实际资产的支撑。 数字现金领域。实际是M0,怎么发展,对于中国而言也非常重要,我们现在的移动支付是全球领先的,在这种基础上推出数字现金,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性影响?又有什么样的竞争关系?要非常理智专业地进行研究。 人工智能问题。人工智能的某些方面确实同国家安全紧密联系,但是它有些重要的领域必须进行国际的政策协调,比如说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取代,劳动力的安排既涉及各个国家自身的政策制定,同时又在全球范围内必须形成制度性的安排,这些都急需国际社会进行政策协调,但挑战是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冲击,使国际协调受到极大的削弱。[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 朱光耀 朱光耀表示,展望2020年,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应对国际环境更加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关键的是我们要应对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维护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了世界各国坚持自由贸易原则,推动全球贸易发展共同的意愿。但是,从今年12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最关键的上诉机构将处于停摆状态,国际贸易组织,主要的三大功能:组织贸易谈判、进行贸易政策的审议、对贸易争端进行仲裁,而贸易争端的仲裁是具有约束力的,它是世界贸易组织最关键的机制内容,但是这个机制内容要求它行使职能必须有7名法官,每名法官任期4年可以延续一期,就是说8年的任期、7名法官,但是对案件的仲裁必须有至少3名法官,但是到今年12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的3名现任法官中有2名就要到期了,退出他的工作,仲裁机构实际就处于停摆。而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利用各种口实阻碍上诉法官的任命,同时,还以各种理由不履行对世贸组织的预算责任,其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凌驾于全球贸易机制之上、凌驾于多边体系之上,使得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着停摆的风险。 朱光耀建议,还是坚持世界的事情,各国商量着办,164个成员要在协商、沟通这个基础上从容易的问题着手来推进世贸组织的改革,来维护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坚持自由贸易原则。 [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 朱光耀 朱光耀首先阐述了,如何看2019年的世界经济。在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之下,2019年全球经济和贸易面临着不断下行的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一年中四次下调全球经济的增长率,从年初预测的3.9%,下调到了10月中旬预测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只有3%。与此同时,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全球的贸易增长2019年只有1.2%,非常低迷的全球经济增长3%,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的经济增长率,而1.2%的全球贸易增长确实令人非常担忧。 朱光耀表示,2019年,中国经济在不断增大的国际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是6.1%,确实同多年来中国经济十分高的增长速度相比6.1%是大家关注的数字,但是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数据预测,6.1%的经济增长表明,中国仍然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数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指出201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对2019年度全球经济新增的增长部分的贡献超过28%,中国将连续14年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 “刚刚公布的11月份中国制造业的PMI数据50.2,改变了过去6个月来中国制造业PMI低于荣枯线的情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协调、减税降费政策在推动经济稳定增长方面正在发生效力,当然我们还面临很多的挑战。”朱光耀称,我们完全可以有信心的说,中国2019年将完成预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详情]
原标题:黄奇帆:金融占全部GDP比降到5%可能是比较合理的 黄奇帆:金融占全部GDP比降到5%可能是比较合理的,现在多出来的2-3个点,相当于2万亿-3万亿,如果返还给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会更好。 新京报讯(记者 陈鹏 程维妙)12月1日,在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表示,围绕有可能发生的经济困难或国际金融的冲击,我们要多留一些货币政策工具和空间。 黄奇帆称,中国的金融存款贷款利差是很高的。金融占全部GDP比降到5%可能是比较合理的,现在多出来的2-3个点,相当于2万亿-3万亿,如果返还给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会更好。政府在财政政策上每年1万亿、2万亿,应该说把这个工具用的比较足够了。下一步,如果金融业降一个点,国民经济中各类企业就减少1万多亿元的成本。这是可以做到的。 新京报记者 陈鹏 程维妙 [详情]
原标题:黄奇帆:避免高负债,企业不能四面出击、到处伸手 黄奇帆:在顺周期、效益好的时候,他们四面开花,到处布点,一遇上困难,资金链断了就破产、关闭,或者出现各种问题。所以,要做好政策引导,告诫企业必须避免高负债,避免产能过剩、库存爆满、市场周转不灵的现象,避免四面出击、到处开弓、到处伸手的现象。 新京报讯(记者 陈鹏 程维妙)12月1日,在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表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不仅是金融企业的问题,还有部分原因是中小企业实体经济信用不到位的问题。信用不到位,金融机构贷款天然地、本能地就要回避,所以关键在企业基本面,在企业本身的高负债。 “许多实体企业负债率不是50%、60%,而是80%、90%,甚至资不抵债。在顺周期、效益好的时候,他们四面开花,到处布点,一遇上困难,资金链断了就破产、关闭,或者出现各种问题。所以,要做好政策引导,告诫企业必须避免高负债,避免产能过剩、库存爆满、市场周转不灵的现象,避免四面出击、到处开弓、到处伸手的现象,避免好高骛远、干不熟悉事情的现象。”黄奇帆称。 新京报记者 陈鹏 程维妙 [详情]
原标题:朱光耀:要尽快推进同数字经济相关的国际规则的制定 朱光耀还表示,数字现金实际是M0,怎么发展,对于中国而言非常重要。我们现在的移动支付是全球领先的,在这种基础上推出数字现金,将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性影响?又有什么样的竞争关系?要非常理智专业地进行研究。 新京报讯(记者 陈鹏 程维妙)12月1日,在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谈及2020年要应对的挑战时,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提到,要尽快推进同数字经济相关的国际规则的制定。 朱光耀从数字税收、数字货币和数字现金三个层面做了解释。“2019年美国同法国就数字税收发生了重大的争端,法国要对美国的数字企业征收数字税,而美国以301调查作为反制,最后双方达成了暂时的妥协,还是回到OECD的税收协调机制下。但是我必须说,OECD制定数字税收的授权是来自于G20峰会,G20领导人在2013年就授权OECD推进关于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研究,其中第一项内容就是数字经济的国际税收,只有回到多边的机制才能解决这种重大的国际争端,而国际争端出现的本身又证明了多边协调的重要性。”朱光耀说道。 关于数字货币的话题,朱光耀强调,数字货币涉及三个基本概念:法定货币、虚拟货币、现金数字货币。他表示,“脸书推出的Libra是要以对互联网的绝对垄断和企业庞大的富可敌国的资产作为抵押,取代作为主权货币的法定货币,它是实质性的货币。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进行全球性的政策协调。当然西方七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已经明确表明了反对态度,特别是美国。但是如何形成全球的制度安排,必须全球进行协调,特别是G20。虚拟货币是以Bitcoin为代表的,没有直接的资产联系,对其交易,一些国家予以禁止,但是有一些国家允许交易,但是必须与实际资产相匹配,要有实际资产的支撑。” 朱光耀还表示,数字现金实际是M0,怎么发展,对于中国而言非常重要。我们现在的移动支付是全球领先的,在这种基础上推出数字现金,将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性影响?又有什么样的竞争关系?要非常理智专业地进行研究。 新京报记者 陈鹏 程维妙[详情]
原标题:王兆星:要不断改善和优化金融供给结构 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需求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12月1日,在由瞭望智库主办的“2019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表示,要不断地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地改善和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来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需求,同时也促进经济和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对此,他提出了以下七点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来不断扩大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比重,来增加长期资金的供给。 二是不断地发展保险基金、养老基金、退休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以及其他各类长期性基金,这些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各类基金和投资者,能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和产业的结构升级提供更加稳定的资金来源。 三是要继续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断增加小微企业及“三农”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科技水平,在促进金融可获得性、可承受性的同时,实现商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不断完善房地产金融政策,不断降低房地产融资的集中度,控制房地产金融的杠杆水平,控制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化和泡沫化。 五是不断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逆周期调控和预期管理,防止大的金融波动与振荡,防范金融系统性的风险。 六是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稳健的公司战略与文化,加强内部制约和监督,加强激励与约束制衡,加强透明度。 七是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明确界定监管职责,强化监管短板,加强监管协调,防止监管真空。在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支持有益的金融创新,规范发展其他融资渠道。(韩宋辉)[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金融壹账通联席总经理邱寒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金融壹账通联席总经理 邱寒 邱寒表示,数字化整体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来说,科技化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过程,而我自己本人认为科技只是一个工具,用得好一定是能够帮助我们的金融业能够更好地、更规范地去提供这样的一个服务,很多时候大家也不要对科技有恐惧心理,因为有一些时候,之前互联网金融造成了一些乱象,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对科技的误用,而用得好,刚才举的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其实用好了完全可以做到有序地帮助我们的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 以下为演讲原文: 非常感谢瞭望智库的邀请,我今天是又一次非常高兴地站到这个论坛的讲台上,刚才前面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分享了非常多的宏观经济的分析,振聋发聩,我也学习到非常多新的知识。我自己是一个技术出身的人员,这几年一直工作在金融科技领域,我们这个金融科技是什么?其实说得很简单,在三四年前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商机,也就是说在中国很多的中小银行有非常强烈的把自己的系统科技化的诉求,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自己去做这样的系统却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原因很简单,大家都知道,随着这几年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一个小的银行想要招聘到这样的人才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我们知道这几年新名词特别多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各种各样的技术层出不穷,很多技术人员都喜欢聚集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作为一些小的银行、中小银行、区域性银行,它们可能在二线、三线城市,对于他来说,去组建这样一个高科技的人才团队,去搭建他自己的系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三年前,应该说快四年了,我们组建了这样一个团队,叫作金融壹账通,我们的目标就只有一个,我们为服务这些中小的金融机构,把我们自己已经做好的系统或者说我们研发出来的技术输送给这些金融银行或者保险公司,帮助他们提升他们的技术能力。所以在过去的三四年当中,我们陆陆续续服务了将近五六百家中国各类中小银行,也服务了几十家保险公司以及其他的持牌金融机构。 刚才主持人也讲到发展非常快速,其实在过去的三四年当中,我自己作为一个从业人员,也是感受非常非常深刻,过去的三年,我有一个很大的感受,我们有三部曲,第一年,我们可能更多地在讲金融科技,金融科技这个词很高大上,其实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它主要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做系统,为什么在三年前大家开始做系统?大行一直都有各类的系统,但是中小行很多时候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主要在做什么?在做对公,对公服务其实不太需要系统,很多时候是靠人、靠客户经理去服务。可能一家大客户有好多个客户经理去跟进。但是,从三四年前,大家开始发现实体经济增速放缓,对公越来越难做了,这个时候中小银行才开始真正地做零售,而做零售就突然发现原先对公这一套玩不转了,他需要系统,因为对公的客户几十个、几百个、上千个,但是到了零售,任何一家中小行,我们接触过的最小的中小行也有几百万的客户,原因很简单,中国人口众多,如果是一个区域性的银行能够覆盖一个省,它必然是千万级别的客户,如果只是几个市也有几百万的客户。所以当你面对海量客户的时候不能没有系统,这是第一年,我们认为科技的发展第一个是系统。 第二年,我们发现很多的银行开始跟我们谈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和大数据,这个时候发现有了系统以后,他开始需要追求一个叫作高科技化。到了今年,我们发现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谈数字银行的银行多了,数字化改革的多了。我们发现跟他们深入探讨以后,在上星期、在深圳刚刚和中国银行业协会一起主办了中国第三届数字化银行的论坛,我们邀请了几百家中国中小银行的董事长、行长,跟他们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所谓的数字化,在他们的脑子当中其实想的已经不再是一个系统、一个技术的问题,更多的是怎么样去进行精细化决策、精细化管理的方向。所以今天我想分享的内容主要将围绕数字化转型展开。 我们都知道数字化转型对于银行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不得而不为之的,如果说科技发展得再慢一点,或者说新兴的竞争者走得再慢一点,可能我们的银行今天还没有这么迫切,但是我们今天看到,首先客户行为迅速线上化,很多中小银行跟我们分享,说以前做手机银行的时候是嫌客户太多,服务不过来,搞一个App,大家自助服务吧,不要到银行堆在那儿排队,但是现在大家的痛点变了,变得很想要客户到网点来,现在很多的网点门可罗雀,即使来的都是以中老年客户居多,年轻人不大看得见。之前在我们的团队当中,因为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我们公司的平均年龄大概30岁左右,我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了我们自己整体的员工大概2000多人,我调查了一千多人的员工,问他们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现在每年去几次银行网点办业务?为什么去?大家给我的反馈说绝大多数的年轻人说一年最多去两三次,为什么?因为出国,要去开存款证明,才会去,除了这个之外基本不去。有时候我们说我们要去银行办点事,年轻员工还会问:“啊?你还去银行网点,为啥?”大家会发现你所面对的客户群已经发生变化了,大家已经不再去网点。很多银行的行长还在想我怎么去做网点的智能化,怎么才能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把我的客户吸引回来,老实说,我经常跟他们讲,如果没有一个深层次的转型也不必花这个钱了,因为没有一个客户会因为你在那里放了几台机器人就回去,可能回去一次,第二次也就不新鲜了,所以真正地面临银行的改革,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片面的、小的改革,并不是你把问点装修得非常高科技,在那里装几个太空舱就能解决问题的。 第二点,竞争者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我们发现互联网金融,不管它是好是坏,事实上已经渗透到了非常大的市场,而我们的正规军——银行在这一块的进展速度是比较缓慢的。同时,新兴的技术带来了新的生产力,怎样去用好?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怎么用好这些技术,他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今天其实我带来了非常多的案例,由于时间关系我就只能挑着分享1-2个。 这是我们认为的数字化银行转型的整体框架,和一般的框架最大的不同在我们的理念当中,也是在我们的实践当中总结出来,数字化转型绝对不是一个技术的问题,它这个当中包含的是系统性的改革,大家经常把数字化转型理解为数字平台,很多人跑来找我,因为我自己是做大数据出身的,很多人报来找我说:“邱总,怎么做大数据?我怎么做数据运算?怎么做数据治理?”其实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块,因为很简单,数据输入输出,中间才是最重要的,业务应用层,你没有解决好数据怎么来,不管怎么存其实都是没有价值的。 数字化怎么做?尤其是在线下怎么做?之前很多金融机构都面临一个挑战,说它的员工很喜欢销售理财产品的时候,可能有意或无意地会误导客户,原来是不保本的业务可能变成保本的业务,收益率提升,造成客户的投诉,这时候我们现在都讲,在正规的金融机构里面我们都希望给客户提供一个负责任的服务,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可是我们也面临挑战,面对着非常多的理财客户经理,他们有业绩的压力,我怎么才能够去保证他们不去乱说话、说错话?事实上以前很难,大家都知道一个人是很难管的,当你面对几十万人的时候就更难管。现在通过技术,我们做了这样一个方式,非常有效地去杜绝了这样一个情况。这个是我们的Gamma eExpert,我们搭建了一个系统,学会了所有的银行产品,它把银行所有核心金融产品的内容都学习回来了,学习回来以后,因为我们自己训练机器人能够回答各种各样客户的问题,所以它能够去,今后客户经理不需要回答了,我们把这样的机器人放在我们的网点,我们的客户来了以后,我们的机器人会代替他回答最为重要的核心的问题。机器人是没有业绩压力的,所以他就不会误导我们的客户。而所有的沟通都会保存在我们的数据库里,这只是一个案例,说我们做数据化转型,首先要从源头管好我们的数据,因为今天演讲的时间比较有限,其实还有非常多的案例,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跟我们联系,可以跟大家进行分享。 总体而言,数字化整体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来说,科技化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过程,而我自己本人认为科技只是一个工具,用得好一定是能够帮助我们的金融业能够更好地、更规范地去提供这样的一个服务,很多时候大家也不要对科技有恐惧心理,因为有一些时候,之前互联网金融造成了一些乱象,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对科技的误用,而用得好,刚才举的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其实用好了完全可以做到有序地帮助我们的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1日,由新华社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中国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度小满金融CEO朱光等出席本次峰会,并发表了主旨演讲。朱光预言称,到2020年底,仍然能够保持健康增长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将不超过10家。 (度小满金融CEO朱光) 朱光详细解释道,2019年政府出台多项监管政策,比如,加强利率管控,强调数据合规应用、规范催收管理等,这些政策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保护消费者权益非常有利,有助于金融行业长期稳定发展,这些政策将促使金融行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守正向善。但同时也会给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和挑战,让整个行业进一步“去伪存真”。 朱光同时强调,金融科技同样要回归金融本质,成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加快形成多层次的金融科技制度体系,把金融科技创新放在制度的防火墙内,把金融消费者置于制度的保护下。 即将过去的2019年,金融科技行业面临着严控风险的挑战。从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三年规划纲要来看,守正创新、行稳致远将成为2020年的主基调。[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第四届(2019)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今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光大集团副总经理付万军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光大集团副总经理 付万军 谈及金融回归实体效果明显的话题,付万军表示,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我认为仍要关注好两个方面,一是货币政策还存在传导不畅的现象,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可能未来在MPA考核、定向降准,或者扩展央行低成本资金供给工具的范围等手段上可以进一步精准发力,来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二是如何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来助力实体经济。过去两年,对影子银行的治理卓有成效,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在这一过程中间,表内贷款承接了大量的表外资产,导致信贷增长较快,推动宏观杠杆率的快速攀升,前三季度实体经济的杠杆率上升了7.4个百分点。 同时,资本市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股权融资变得更加困难,前三季度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同比少增756亿,股权融资不足,过度地依赖债务融资,会加大企业的负债率,降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扩大再生产也会面临资本的制约。最近国务院出台了相关规定,降低了相关领域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从长远看,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仍然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融资结构,激活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升股权融资的占比。 以下为演讲原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参加本次高峰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新形势下的金融业变革与开放”,我作为一名长期在金融企业的工作者,这几年自身确实深刻地感受到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整个金融业顺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也出现了一些显著的调整和变革。在这样一个主题下,今天我想从两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第一方面,我认为近几年金融业有五大较为明显的变革和变化。 一是金融回归实体效果明显。 2017年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金融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应该说两年多以来,金融业积极响应中央的要求,整个行业的调整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宏观层面央行加强了货币政策工具的结构性的创新和使用,也改革完善了LPR的形成机制,引导流动性向民营和小微企业倾斜,上交所设立了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支持更多的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中观层面,很多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来帮助企业化解融资的难题。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比上年同期多增了1.1万亿,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了20.81%,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了10.9个百分点,所以应该讲,金融业回归实体的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下一步,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我认为仍要关注好两个方面,一是货币政策还存在传导不畅的现象,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可能未来在MPA考核、定向降准,或者扩展央行低成本资金供给工具的范围等手段上可以进一步精准发力,来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二是如何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来助力实体经济。过去两年,对影子银行的治理卓有成效,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在这一过程中间,表内贷款承接了大量的表外资产,导致信贷增长较快,推动宏观杠杆率的快速攀升,前三季度实体经济的杠杆率上升了7.4个百分点。同时,资本市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股权融资变得更加困难,前三季度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同比少增756亿,股权融资不足,过度地依赖债务融资,会加大企业的负债率,降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扩大再生产也会面临资本的制约。最近国务院出台了相关规定,降低了相关领域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从长远看,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仍然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融资结构,激活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升股权融资的占比。 二是监管套利乱象得到有效治理,金融监管的系统性、有效性明显增强。 近年来,一些机构和资本热衷于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在分业监管体系的真空地带违规进行一些资本运作,一些互联网公司和P2P公司违规从事金融业务,也引发了众多的风险与乱象。针对这些问题,监管部门通过股权治理、持牌准入、业务穿透等各种措施加强监管,有效地防止了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下半年,央行牵头发布了《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金控公司的准入门槛和监管规则,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经验来看,规范的混业经营仍然是未来的发展大势。我相信未来金控行业经过治理以后,有望迎来健康发展的机遇期。 在这些年的金融乱象治理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金融监管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明显增强,有利于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金融风险发生。当前的金融经济环境异常复杂,所以在下一步完善金融治理体系,提升金融治理能力的过程中,要实现稳中求进的总要求,也希望金融监管能够保持一定的弹性和张力,更加关注政策落地效果的评估和修正完善。 三是中小银行体系或面临变革及重塑。 近期中小银行的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前期积累的一些风险也开始释放。首先是盈利能力下滑,第三季度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大概保持了两位数左右的增速,而城商行的净利润却出现了负增长。其次是风险事件的出现,今年以来也出现了个别城商行被托管或者重组的事件。同时由于很多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有限,资本的充足率也出现了不足。 所以近期我们可以关注到,国务院金融委多次会议都十分关注中小银行的状况,提出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我个人认为,未来中小银行的体系在治理和定位上将会面临一个大的变革,或者说面临重塑。 对中小银行体系的变革和重塑,我认为:定位上,应该贯彻监管部门的要求,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三农”,专注于服务当地经济的定位;治理上,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管控与公司的治理水平;配套机制上,要拓宽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拓展央行低成本资金的供给来源、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多措并举促进中小银行在新的定位上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科技赋能金融成为主流。 最近几年,许多金融机构纷纷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通过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来重塑业态,增强核心竞争力。金融科技不仅培育出普惠、便捷的优质金融产品,也使我们金融企业的金融业务成本下降,效率提升。 下一步,相信在金融科技的助推下,商业银行的数据资产价值将逐步显现。最近中国银行专门成立了数据资产部,未来金融业通过数据的挖掘也有望实现智能金融,同时随着5G时代的到来,客户随时随地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五是在看到科技为金融赋能,对金融业的变革带来根本性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1.金融科技的跨界化、去中心化、去中介和智能化,会对现有的监管体系产生冲击。要求对金融监管进行相应的变革。 2.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防止出现对消费者的隐私透支和信用透支,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引发次生风险。 六是金融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 去年博鳌亚洲论坛吹响了新一轮金融开放的号角,随后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各项举措也在不断出台。从7月份推出11条,到9月份外管局取消了QFII和RQFII的额度限制,到11月份A股纳入MSCI指数迎来第三次扩容等等,未来随着金融领域的持续开放,必将促进内资、外资金融机构相互学习、相互竞争,这也有助于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同时要关注我国金融业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同时,如何深度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建立面向国际、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治理体系。 第二方面,在种种变革当中,各家金融企业也纷纷调整经营策略和业务重点,以我们光大集团为例,我们也是持续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来落实中央各项政策部署。 首先,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优势,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光大集团拥有金融的全牌照优势,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发挥综合金融的服务能力,今年8月份,在为比亚迪公司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的银行、证券、保险和租赁等所有的相关金融企业全部参与到整个金融服务方案当中去,实现我们的综合金融服务的优势。同时,在产业上,我们也通过推动产融结合,在产业布局上提出了大旅游、大健康、大环保、新科技的产业方向。今年11月1日,我们集团的六家金融和实业企业联合成立了光大健康养老公司,也是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成为国内养老的第一方阵,为民生事业贡献力量。 其次,规范经营,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核心就是,一方面我们提出做精金融、做优产业、强化协同;另一方面,我们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压缩管理层级,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下一步随着金控集团管理办法的出台,我们将自觉按照监管要求,依法合规开展各项业务,探索我国金控集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最后,积极推动向科技型企业的转型。 2018年,光大集团提出了敏捷、科技、生态的转型方向,三年前我们成立了科技子公司,去年光大银行金融科技的投入占营收的比例达到2.71%,位居全国商业银行的前列。未来,光大集团仍将结合市场的需求与光大特色,加速向科技型企业的转型。 以上是我对新形势下金融业变革与开放的一些观察与思考,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黄奇帆 黄奇帆围绕中小企业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谈四点看法。 首先,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0月份CPI同比增长3.8%,PPI同比负增长1.6%。长期这样的话,相对而言,相当于老百姓的存款利率下降了、企业贷款利率上升了。为了吸引老百姓更好地保持稳定的储蓄增加点存款利息,考虑降低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贷款利息,明年为了稳经济、稳增长、稳金融各个方面发展,按照央行推动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传导和调控机制,推动贷款利息降得更多一些,是一个现实的考虑。 第二,中国金融的问题,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的问题不仅是总量性、周期性的问题,更多还是结构性的、体制机制性的,货币政策是总量性政策,对周期性问题有效,对结构性问题效果不太大。凡是结构性问题、体制机制性问题主要还要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靠中央提出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要把中央这方面的政策、措施、战略性的要求落实好。供给侧的问题往往是基本面的问题,结构性的、制度性的问题,涉及到货币政策的制度体制供给、资本市场的制度体制供给、金融企业的体制机制供给等方方面面。如果结构性的问题、基础性的问题不从根子上改革解决,靠周期性的、总量性的货币政策调节也是很难的,所以要加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从基础性制度上解决好。 第三,过去两年在资管业务调整上“一行两会”按照中央的要求制定了非常好的、全面的、健康的方案,推动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效果。目前问题不在资管政策、金融监管政策方案本身上,方案本身都是非常周到、完整的,但在操作节奏上要有针对性,在实施的过程中,避免落实的环节简单化一刀切倾向、层层传递加码倾向、不同部门方案同时叠加共振现象。 第四,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不仅是金融企业的问题,还有部分原因是中小企业实体经济信用不到位的问题。信用不到位,金融机构贷款天然的、本能的就要回避,所以关键在企业基本面,在企业本身的高负债。许多实体企业负债率不是50%、60%,而是80%、90%,甚至资不抵债。许多企业在顺周期的时候、效益好的时候,四面开花,到处布点,一遇上困难,资金链断了就破产、关闭或者各种问题都出现。所以,要做好政策引导,告诫企业必须避免高负债现象,避免产能过剩、库存爆满、市场周转不灵的现象,避免四面出击、到处开弓、到处伸手的现象,避免上马项目环节过多、串联运行的现象,避免好高骛远、干不熟悉的事情的现象。 黄奇帆指出,如果我们在这四个方面,特别是第四方面做好工作,那么我们整个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能够比较好地化解。[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 黄奇帆围绕中小企业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发出关于现实的考虑。首先,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0月份CPI同比增长3.8%,PPI同比负增长1.6%。 黄奇帆表示,长期这样的话,相对而言,相当于老百姓的存款利率下降了、企业贷款利率上升了。为了吸引老百姓更好地保持稳定的储蓄增加点存款利息,考虑降低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贷款利息,明年为了稳经济、稳增长、稳金融各个方面发展,按照央行推动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传导和调控机制,推动贷款利息降得更多一些,是一个现实的考虑。 而考虑到要降低利息的时候,一般我们会提出来这么几种忧虑: 首先,如果现在把利息降个百分之零点几或者1%,是不是会助长房地产炒作?基准利息的下调面对的是实体经济,是整体的国民经济,在这个意义上,房地产的调控只是其中一小个环节,要稳住房地产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有各种经济措施,不是光靠货币政策一条来控制的。 其次,现在发达经济体都在降息,中国降息是不是在跟他们走?其实,这是两码事。发达经济体特别是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原本实际利率已经到了1%左右,再降已经变零利息、负利息,他们这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量化宽松政策,无底线的宽松货币,长远看是有害的,我们绝不能走他们的路子。但是,这和我们讲的当前实际贷款利率适当降低是两码事。他们是在1%往0%、往负利率降,而我们基准利率4-5%,中小企业的利率在6-7%甚至10%以上,影子银行出去的15%、20%都有。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适当再降一点,跟美国人降到零利息、宽松货币两码事,不应该混在一起。 最后,围绕有可能发生的经济困难或者国际金融负面的冲击,我们要多留一些货币政策工具空间,这个思考居安思危、留有余地,很重要,也很正确。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比较困难了,这个政策空间是可以及时用起来的了。事实上,我们中国的金融存款贷款利差是很高的。我们的金融GDP占全部GDP的5%可能是比较合理的,多出来的2-3个点,相当于2-3万亿,如果返还给实体经济,那实体经济会更好。政府在财政政策上每年1万亿、2万亿,应该说把这个工具用的比较足够了。下一步,如果金融业降一个点,国民经济中各类企业就减少1万多亿元的成本。这是可以做到的。[详情]
中证网讯(记者 彭扬 欧阳剑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12月1日在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表示,基准利率下调面对的是实体经济和整体国民经济。在这个意义上,房地产调控只是其中一小个环节,要稳住房地产“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有各种经济措施,不是光靠货币政策来控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屠光绍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屠光绍表示,他的题目叫“影响外资对中国市场新定位新布局的四个‘维度’”。外资对中国怎么看,外资对中国什么样的布局,外资对中国怎么样来定位。第一个维度,经济发展与中国市场在全球资产配置当中的维度。第二个维度,市场巨大与外资业务拓展空间的维度。第三个维度,扩大开放与外资进入自由度提升的维度。第四个维度,深化改革与外资对中国发展信心的维度。 以下为演讲原文: 各位嘉宾,各位新老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受老朋友,也是我们长期的合作伙伴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的邀请,来参加这样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论坛。 今天大的主题目是“新形势下的金融业变革与开放”,我主要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看中国开放的问题。 我想我的题目叫“影响外资对中国市场新定位新布局的四个‘维度’”。外资对中国怎么看,外资对中国什么样的布局,外资对中国怎么样来定位。 第一个维度,经济发展与中国市场在全球资产配置当中的维度。 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外资在全球的资产配置的维度,经济发展的状况是境外的投资人、境外的资产管理者到中国来发展业务首先要考虑的维度。经济发展得越快,质量越好,而且长期发展又比较稳健,他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市场,他当然愿意到你这个地方来。 从这个维度我们来考虑,一是,中国的经济体量在增加,这是首先要看到的状态。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而且除了这个以外其实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的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在增大,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的经济增长权重在不断提升。现在中国对于经济增长拉动的贡献度,从过去的权重很小现在已经到30%了,就是说现在全球的经济增长如何,在相当的程度上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因为中国和全球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所以中国的经济增长如何,当然会对全球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另外还应该看到,不光我们现在经济体量在增加,不光我们现在对全球的贡献增长度权重在提高,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巨大的增长潜力,包括中国在全球的产业链优势。 考虑这个维度,我们就应该有信心,也应该有更多的共识,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会为外资提供机遇,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对全球有重要的贡献作用。中国是吸引外资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中国市场资产配置的比重在提高,包括MSCI等。 第二个维度,市场巨大与外资业务拓展空间的维度。 中国市场空间非常大,所以这个维度对外资来讲,特别对长期投资来讲,肯定会关注。包括各个方面的市场,比如消费市场,14亿人口本身就是很大的消费市场,更何况我们的消费在升级。经济增长中的消费比例在提升。另外大家也知道,我们现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也很快。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市场空间很大,所以它要来投资。另外我们也看到投资市场,中国的消费要升级,中国的产业结构也要转型,城镇化继续在推进。所以我想被外资看中的是巨大的市场,产业市场、投资市场、消费市场。同时我们看到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也是非常巨大的市场,为什么资产管理的市场规模那么大,这说明市场需求是很强的,当然面对市场需求我们更应该有更好的发展路径,所以这是资管新规的背景。但是资管新规本身就是为了促进资管行业更好的发展,来满足资产管理的市场需要。所以,我觉得这个市场巨大,这是外资进入中国,同时对中国新定位、新布局的第二个维度。 第三个维度,扩大开放与外资进入自由度提升的维度。 经济发展很快,另外市场空间很大,他想进来,想做新定位、想做新布局,但是你不开放,他肯定进不来,没法实现,但是现在中国正在进一步扩大开放。实际近40多年来,中国整个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我们的体量增大,也包括我们和全球密切的融合度,以及中国对全球的贡献度提高,我想开放是基本的一个路径,或者说是最主要的支撑。所以,开放现在面临着什么环境呢,我们现在面临的任务是什么呢?是全面开放。过去我们的开放不是那么全面,有的领域开放得不够,所以现在要全面开放。比如像金融领域,现在全面进行开放。这个对外资来说,实现新定位、新布局就有了更多渠道。 我们现在不光是全面开放而且加速开放,过去外资对我们开放期待多,同时另外一方面有意见。有的也说了十几年,但推进落实不够。现在在加速开放,特别是金融领域我们看到了,都在加速,我们说到的目前都在加快落实。另外,特别有些重点领域的开放非常重要,我们现在一直在说,中国的金融体系、资产规模位于全球前列,我们的资本市场应该说从规模来讲、从市值、从其他的一些指标来看也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不强、我们的效率不高,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是我认为其中就应该通过开放来更好的助力于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从而使整个金融行业能够由大真的到强、到优,过度的保护实际不但错失良机,实际很容易保护落后。我想这个应该说,开放和外资进入的自由度,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维度。所以越开放,外资在中国市场的新定位、新布局就能够更好的实现他的诉求。 第四个维度,深化改革与外资对中国发展信心的维度。 中国这么大了,市场也大,发展很快,外资想来,开放了他也能来,但是来了之后他想再做长期的投资、做长期的布局,靠什么?还是要改革来支撑。所以这里面涉及各方面的改革,我觉得很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而不是非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包括资本市场的改革,包括国资国企的改革等等,不一一讲了。二是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市场发挥作用就是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样避免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当中和政府的管理发生碰撞,那就是要改革政府自身。自贸区在上海刚启动的时候,大家特别关注自贸区改革有什么样的优惠政策、自贸区改革有什么有利的条件?其实自贸区的建设核心就是一条,政府管理改革,所以在自贸区改革里面就有了负面清单等一系列政府管理改革制度在上海自贸区第一次推出。三是营商环境的变革。外资要来,要能够长期发展,但是运营成本、监管环境,特别是他的营商环境里面很多涉及到的基本制度,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这都涉及到营商环境的变革和优化。 总之,这四个维度实际是一个整体。这四个维度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生态。这四个维度本身就是相互关联的,又是相互促进的,我们的经济增长也好,我们市场的巨大有发展潜力也好,最后靠什么?还是要靠改革开放来推进。越深化改革越扩大开放,我们的经济增长发展才有更好的支撑,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够更高。所以我想回到我说的主题,就是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到底会如何?我们要强化深化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就是要把这个大体系、大生态建设得更好。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 于学军 于学军表示,近两年在全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当中,人民币贷款和债券市场的融资明显上升,而其他项目出现下降,这种结构变化,使容易得到贷款或者能在债券市场上发债的融资主体受益,获得资金更加容易;而难以贷到款和发不了债的企业,融资环境有可能变得更加严峻。 从政策的角度来观察,这样一种结果,有的是可以预见的,有些应当是出乎意外。但不管主观意愿如何,在今天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中国确实需要谨防出现货币信贷过度收缩的现象,或者也叫做局部性信贷收缩。 这里我特别强调关注两个问题:第一,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宽松,引导利率下行,不等于社会融资环境就宽松,这里边有个能否有效传导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讨论多年,但至今也不一定完全能够得到解决。我们切不能因为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宽松就认为社会上流动性也宽松。第二,实体经济现在面临的困难,到底是因为实体企业不好做、盈利能力下降、风险上升等因素所致,并形成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是因为融资环境改变而导致实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现在大家对这个问题很关心、议论颇多,但是好像一下子很难判断清楚。我们切不可把实体企业中也许因为结构、转型甚至周期性矛盾所形成的困难,都归结为融资问题。 第二,社会融资或信贷结构的变化,与2018年上半年出台的“资管新规”有关,这两年进入一个阵痛期。 "资管新规”的核心在于打破刚兑,回归代客理财之本源。过去银行的理财业务,是以资金池—预期收益率—摊余成本法、再加上大量的非标产品来做的,并形成明显的刚性兑付。这种业务模式是最典型的“影子银行”,银行业在规避监管的同时又隐藏了大量风险,并且膨胀到了20多万亿之巨。这不仅对金融市场构成重大影响,并且牵涉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资管新规”要求银行业不能再搞资金池业务模式,改为净值化产品,以公允价值进行市值计量;新发行的理财产品,要期限匹配,一一对应;价格要随行就市,风险自担,所以叫做“卖者有责、买者自负”。“资管新规”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是正本清源的必要之举,但真正转型却极为不易,因此就会带来一个阵痛期。 第三,零售业务大发展有效促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这是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 近年来,中国的银行业向零售业务转型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不少银行均制定了相应的战略、政策等。据安永对全国47家上市银行的统计,2018年末,这些上市银行的个人贷款、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和税前利润三项指标,均占银行相关指标的38%以上,有的已经接近40%,而且这几年这个趋势一直在上升之中。零售银行业务面向千家万户,尤其是个人消费者已习惯于“线上化”的消费场景,这就使金融服务直接与互联网和手机相衔接,形成大量的网上业务。这种变化,一方面使金融服务触点提前、延伸,与大众消费、网络直接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所以,零售业务事实上极大地催生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并重塑了银行业的竞争格局、竞争生态等。所以,我认为:"数字化转型求解”应着重研究银行的零售业务转型发展、未来趋势等。[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 于学军 首先,于学军介绍了自2018年以来,中国的信贷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谨防信贷货币过度收缩状态的发生。 于学军先讲一个简单的数据。2018年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完成了约19.26万亿元,比上年减少14%。同时,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增17853亿的前提下,新增人民币贷款在社融总额中的比重由2017年的71%提高到81%。这就是说,在2018年人民币贷款新增约15.7万亿元并把社会融资统计口径有所扩大的情况下,社会融资规模仍有所下降(全年减少1832亿元),这就使人民币新增贷款在社融总规模当中的占比明显提高。 往前回朔,在2017年之前,全社会融资中人民币新增贷款一般占到70%左右,有的年份甚至只有51%或者60%多点,但是2018年迅速提高到81%。从今年已经过去的前十个月来看,社会融资总额已经完成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人民币贷款新增约14.4万亿元,占比74%,比去年有所下降。但是,今年的社会融资结构当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力度进一步加大,前十个月已增加21457亿元,这是社会融资增加较大一块,也因此降低了人民币新增贷款在融资总额中的所占比重。事实上,这两年在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当中,在人民币新增贷款占比上升的同时,债券融资也充当了一个相当积极的角色。除此而外,其他项目出现了负增长,包括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均有所下降。 这样的结构变化,从其他方面的统计当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比如说,信托资产规模由2017年末的近26.3万亿元减少到2018年末的22.7万亿元,今年前十个月进一步降到22万亿元以下。全国债券市场债券托管总规模,由2017年末的约74万亿元增加到2018年末的约86.4万亿元,今年10月末又进一步升至96.6万亿元。总的来看,自2013年以后,中国的债券市场发展很快,每年均以超过10万亿的量级迅速增长。 于学军总结到,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两年来我国社会融资或者说信贷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调整变化,这显然与加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有关,是"去杠杆"的正常结果。[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 李东荣 就当前金融科技发展如何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要求,李东荣谈自己的思考意见。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金融科技智力支撑。 李东荣表示,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也是金融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在全球金融科技竞争中,科技硬实力也好,政策软实力也罢,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才来实现,根据这些年我们的一些调查研究,有很多机构普遍反映,目前引才难、引才贵、育才慢、留才难是当前金融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共性难题。当前,我国金融科技人才总量紧缺与结构失衡并存,领军型专家、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团队相对不足,金融人才的科技素养和科技人才的金融素养有待提升,国际金融科技人才资源与国内市场融合机制亟待完善。上述这些问题还需要依靠政府、市场、社会多方的力量,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地加以解决。[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 李东荣 就当前金融科技发展如何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要求,李东荣谈自己的思考意见。要积极发展监管科技,增强金融科技的治理能力。 李东荣表示,纵观人类金融发展史,金融创新与监管总是在你追我赶的动态博弈和螺旋式上升中寻求更高水平的平衡。当前,金融科技蓬勃发展,金融账户数据的关联性和交互性不断增强,金融活动的实时性和不间断性越发明显,金融风险构成的交叉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所有的这些变化都对金融监管的实时性、精准性和穿透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国家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综合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前沿技术,依法合规地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公共数据融合和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对侧重于机构监管、分业分段监管、事前准入监管的传统监管模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优化,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逐步地实现规则数字化翻译、数据实时化采集、风险智能化分析、结果可视化呈现等监管科技功能,使金融监管部门在防控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能够更为主动、更加有效。[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 李东荣 就当前金融科技发展如何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要求,李东荣谈自己的思考意见。要着力推进制度建设,引导金融科技守正、向善。 李东荣表示,自古以来,科技都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能够造福人民,促进发展;用得不好,就可能打开潘多拉的魔盒,带来问题和风险隐患。近年来,我们看到很多从业机构都在提倡守正创新、科技向善的经营理念,我认为这样的理念是客观务实的。当然,再好的理念也还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当前在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不断涌现的情况下,要确保金融科技始终走在守正向善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更应该注重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按照强基础、补短板、零适用、延迟性的原则,以金融数据治理和信息保护、金融科技应用安全管理,金融科技产品检测认证,金融科技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规范等内容为重点,与时俱进地补充完善,包括法律规定、监管规则、自律标准、内控机制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加快形成多层次的金融科技制度体系,把金融科技创新放在制度的防火墙内,把金融科技风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把金融消费者置于制度的保护下,坚决避免“唯技术至上”、“有技术可任性”等一些错误的理念和行为。[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 李东荣 就当前金融科技发展如何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要求,李东荣谈自己的思考意见。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活动的场景需求,提升金融科技的供给质量。 李东荣表示,长期的金融发展实践表明,任何金融创新如果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客观需求,就会偏离方向、违背规律,从而走向或自我循环、或过度膨胀、或非理性繁荣。这样的金融创新要么因为价值缺失而被自然淘汰,要么因为与实际需求不吻合而难以为继,只有那些真正符合实体经济、符合经济规律、深耕业务场景的金融创新才可能有持续的生命力。因此我认为,发展金融科技要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冷静、务实的态度,切实抓住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金融服务场景,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应该是接地气的,从而不断地去提升金融科技供给对多元化需求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李东荣以金融业对区块链的讨论和实践做出分析。他指出,根据我们的观察与思考,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集成创新,在促进数据共享、提高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确实具有突出的优势,在金融领域确实具有很好的应用场景。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区块链各组件技术的成熟度存在差异,不同金融场景对区块链安全、性能、功能等要求也不尽相同。当前区块链更多的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市场证券化等存在多方交易且信任基础较弱的特定场景,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要用区块链,也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要上区块链,更要防止有的人借这个机会来蹭热点,或者加上他们自己的东西。我们应该负责任地向社会普及相关的金融和科技知识,让群众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这些背景情况。所以我认为在我们金融行业只有找准了应用场景,并且与其他技术有机地、有效地结合使用,才能使区块链技术创新优势和经济社会价值真正得到充分彰显。[详情]
新浪财经讯 12月01日消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举行,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党委书记冯瑛冰出席会议并致辞。 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党委书记 冯瑛冰 冯瑛冰表示,本次新金融论坛已经是第四届。自2016年以来,每年年底,我们都相约在此,论道金融业的波澜壮阔,把脉金融界的静水流深。去年的第三届新金融高峰论坛,时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继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攻坚之年,是金融业回归初心和使命的加速之年。在这样的重要时刻,我们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的金融业变革与开放”,有着特别的意义。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金融工作也开创了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改革开放有序推进,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监管得到加强和改进,金融大国正在迈向金融强国。 冯瑛冰指出,金融业自身也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实体经济的“饥渴”,民众的多样化需求,新技术的革新迭代,“影子银行”的整顿,刚性兑付“魔咒”的打破,金融开放步伐的提速,都推动着金融产品、金融业态的升级和重塑,倒逼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和落地。 最后,冯瑛冰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表达了自己的愿景。千百年来,“责任”二字就根植于中国人的基因里。金融业是离钱最近、可能也是诱惑最多的行业,责任二字更显沉重。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必须以忠诚坚守初心,以担当履行使命,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奋力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详情]
12月1日,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召开。本届将围绕“新形势下的金融业变革与开放”为主题,从回归实体经济、严守风险底线、拥抱“强监管”、推进数字普惠金融、行业转型与未来科技等几个方面,结合监管层与从业机构、业内专家等建言献策,为我国金融改革发展事业提供更多有识之见。 届时,包括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中国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屠光绍等将出席本次峰会,发表主旨演讲。 同时,来自中国光大集团副总经理付万军、度小满金融CEO朱光、金融壹账通联席总经理邱寒等企业将作为金融企业代表,分享各自在金融业变革中的实践。 本次论坛将召开三大主题讨论,分别从“金融业不忘初心”“新消费、新零售的变量与变局”“求解数据治理与数字化转型”等三个方向进行讨论。 在三大议题中,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局长秦海,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徐诺金,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全国金融青联委员王锋等将发表主题演讲并参与讨论。其中,分论坛还邀请了包括中诚信、融360、同盾、百融、火币等企业代表参与讨论。 此次是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举办的第四届。前三届曾为行业向好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思考与讨论,被誉为“离决策层最近的金融行业峰会”。期待在2020年“十三五”即将收官之前,此次峰会能为行业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详情]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