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算不算金融创新

2014年09月19日 14:50  作者:陈龙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龙

  从金融业的格局上看,P2P和众筹等新的融资手段,虽然属于金融创新,却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一种补充,是锦上添花的增量市场,不会对现有格局产生巨大冲击。而结算、支付和利息收入代表了一般用户对银行最主要的需求。

互联网金融算不算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算不算金融创新

  互联网巨头染指金融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谷歌[微博]公司2011年推出了谷歌钱包,去年,还入股了被认为最有可能改变支付业未来的公司Ripple Labs。亚马逊[微博]已经开始提供基于Kindle的支付和转账服务。苹果正在探索基于iPhone和iPad的手机钱包和支付。这些公司有很大的差异,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不是银行,却在银行经营多年的地盘上施展拳脚。

  在传统银行家们眼中,这些入侵者是一群怪胎。它们擅长运用各种你闻所未闻的新技术,乐此不疲地寻找更有效率的方式来替代现有的金融手段。它们一边悄悄地挖着传统银行业利润的墙角,一边在监管者的眼皮底下暗度陈仓。它们在两大战场上同时开疆拓土,其中一块是借贷,比如那位从业者所提及的P2P。

  美国最大的P2P公司是Lending Club(谷歌是投资者),其贷款规模在过去八年里翻了30倍,而且三分之二的投资来自机构投资者。

  但是,即便加上排名第二的Prosper,美国两家最大的P2P公司的贷款总额为50亿美元,与美国高达1.8万亿美元的无担保个人贷款总额相比,不过3‰。

  我赞同这种说法,即P2P市场的增速令人咂舌,但要是说这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市场则言之过早;相对于金融业的庞大躯体,这不过是一个千分之几的“粉刺”。

  那么,如果P2P是个次战场,真正的主战场在哪里呢?

  法国零售银行协会(EFMA)和印度Infosys对全球150家银行进行调查,请他们回答谁会是他们接下来最大的潜在威胁,让人意外的是,谷歌成为首选。一个月前,招商银行的一位副总裁曾经告诉我,他们最担心的不是诸多“宝宝们”,而是拥有指纹阅读技术的苹果来做支付怎么办?这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在银行业的整体格局中,支付才是真正的主战场。

  同粉刺般大小的P2P市场相比,支付简直就是一座金山。

  2012年,全世界的商业银行有34%的收入来自支付类,规模达到1.3万亿美元,并且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钱从银行流向支付类的账户,这是银行不愿意看到却每天都在全世界发生的事实。

  美国的一个零售联盟,包括沃尔玛、CVS和埃克森美孚等大公司,正在建立一个移动支付体系;美国三家电讯巨头(AT&T、T-Mobile和Verizon)正在联合建立自己的移动支付和虚拟钱包。

  这些非银行类企业进军支付,最重要的原因是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数据时代。

  支付不只是交易的完成,还包括信息数据的搜集。一方面,传统支付跟不上互联网时代对支付的便捷要求;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商家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提供精准营销和基于支付的金融服务。

  业界已经意识到这样一个微妙的变化,支付行业的供应链正在改变。支付功能可以被分解为支付和信息搜集。前者正在被标准化、商品化,由成本最低的供应商提供,比如谷歌;信息搜集的功能则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这种微妙的变化因为技术的驱动而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银行家们的担心将会变成现实,互联网公司比如谷歌或者阿里巴巴[微博],将成为最主要的支付方。它们向社会提供完全免费的支付类服务,代价只不过是一个几秒钟的广告画面。

  支付是金融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最古老的金融工具,也就是钱,是用来结算和支付的。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现在的银行已经忘记了。

  在历史上,金融业做大往往是从支付开始的。所以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得支付者得天下,而现在是得移动支付者得天下。

  不管银行是不是愿意承认,它们在移动支付的大潮中已经落后并扮演次要角色。这种深刻的变化意味着支付垄断的终结。

  从金融业的格局上看,P2P和众筹等新的融资手段,虽然属于金融创新,却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一种补充,是锦上添花的增量市场,不会对现有格局产生巨大冲击。而结算、支付和利息收入代表了一般用户对银行最主要的需求。支付和利息收入结合的产品(如余额宝[微博])以及和信用额度结合的产品(如信用卡)会对传统金融机构造成正面冲击,直接导致存款搬家和银行竞争力下降。

  今年以来,监管层频频释放收紧互联网支付、倒逼第三方支付回归小额的风声。这样做,无非是将金山一般诱人的支付类划分成传统金融机构的地盘,留下“粉刺”般大小的P2P和众筹等增量市场,算是一种安全和创新的平衡。但是,如果你真正明了金融创新的国际趋势,就会分辨出来,这种地盘的划分既不符合世界潮流,也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

  (本文作者介绍: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DBA及校友事务副院长。)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陈龙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P2P金融业

相关专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