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冯煦明
今年以来,印度卢比兑美元累计下跌了20%。各种经济数据相互印证:印度经济陷入了系统性困局,而这种困局也部分是“QE后遗症”的体现。
今年以来,印度卢比兑美元已经累计下跌了20%。卢比的大幅贬值既深深植根于印度国内经济疲软的大背景,同时也部分是“QE后遗症”的体现。
将各种经济数据相互对照,可以判断印度经济出现了系统性的问题:不论从增长、物价、财政等国内经济指标,还是经常账户等对外经济平衡指标,都同时指向一个事实——印度经济陷入了困局。
经济增长:根据8月30日发布的数据,印度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4.4%,低于市场预期,达到2003年以来的最低点。
物价水平:自2010年以来,印度的CPI指数一直维持在7%以上的高位;尽管今年年初略有下降,而七月份又迅速回升至5.79%。
财政:虽然现在距离本财政年度还有7个月,印度的财政赤字已经达到年度赤字目标的62.8%。8月底印度人民院通过的《食品安全法案》又加重了财政负担。同时,国债收益率也大幅上升。
贸易:2012年印度的经常账户逆差与GDP比例为4.8%,距离IMF[微博]的宏观经济失衡警戒线6%并不遥远。叙利亚局势的不确定性很可能推高石油价格,这对于印度这一石油进口大国的经常账户可谓是雪上加霜。印度是黄金消费大国,此前印度储备银行已经采取提高黄金进口关税等措施为减少黄金进口,进而遏制经常账户赤字扩大。近期市场有传言说印度联储正在考虑使国内寺庙信托掌管的黄金流动起来,以减少对进口黄金的依赖。
没有良策
遗憾的是,似乎并没有什么良策能帮助印度尽快走出困境。
资本急速外流和本币大幅贬值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挑战是巨大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经典的教训。理论上,可以采取三类措施来应对资本急速外流和本币大幅贬值。
首先,最直接的措施是动用外汇储备,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印度储备银行确实这样做了。上周三卢比大跌之后,为防止卢比的进一步贬值,印度央行[微博]在紧接着的第二天就宣布,将向国内石油公司提供外汇互换窗口,以固定汇率向三家公司提供美元,以保证满足三大石油公司对美元的需求。不过考虑到目前印度的外汇储备规模不到2800亿美元,仅约为其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赤字之和的4倍,其动用外汇储备进行市场干预的空间很有限。
其二,加息。例如,巴西、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经济体近期都采取了加息措施,应对资本外流。而在国内经济增长趋缓、财政压力显著的条件下,大幅加息尽管可能起到留住国际资本的作用,但其对国内经济的副作用也很明显,甚至无异于饮鸩止渴。
其三,放任自由,允许卢比自由贬值,而获取“贬值红利”,曲线救国——通过本币贬值来促进出口,缓解贸易赤字,刺激国内经济。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印度政府基本上是选取了这一路径。
问题是印度制造业占比重很小,贬值红利的作用可能不会太明显。尽管印度财长奇达姆巴兰宣布将经常账户赤字从去年的880亿美元削减到今年的700亿美元,约下降GDP的1%。但这毕竟只是官方为消弭市场担忧而一厢情愿的愿景,能否真正实现并不确定。这样的话,如果允许卢比自由贬值的话,那就很有可能触发进一步的资本外流,导致恶性循环。
“QE后遗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的计算,自第一轮QE以来,累计有4万亿美元的资本流入新兴市场经济体。现在,美国经济的复苏势头逐渐趋稳,市场对美国将退出量化宽松(QE)已形成了基本一致的预期,不确定性只是在退出的时间点和具体政策细节上。与美国的复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了大面积的不景气。
这样,过去三四年来大量涌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际资本就会回流。而回流必然从经济表现最差的经济体开始。而如果应对不当的话,就很会重复类似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教训。印度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目前面的困局就部分是“QE后遗症”的体现。
近日,路透社援引印度财政部首席经济顾问的表述,声称新兴市场经济体很快会推出联合行动,计划联合起来在外汇市场上采取干预措施。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联合干预在政治上的可能性是值得怀疑的。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现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