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
李嘉诚淡出地产业姿态明显,未来也可能进一步减持港灯等公共事业和零售巨头屈臣氏,香港或许真的渐渐不再是“李家的城”了。李嘉诚走了,其他“大佬”们会走吗?这到底是坏事,还是好事呢?
李嘉诚在新年伊始突然将长和系大重组,新公司迁册开曼群岛,并且随后几天接连宣布了逾千亿海外投资,让不少人都感到一股山雨欲来的恐惧。如今正值内地楼市风雨飘摇,香港楼市又在加息前夜,甚至有业界和投行分析人士呼吁,可能地产业务较少的企业反而才是地产股中真正的“价值股”。
然而,在被称为“李家的城”的香港,李嘉诚淡出地产界却未必是个消极的信号,更没多少人表态要跟随李嘉诚的步伐。
李嘉诚海外之路同样坎坷
笔者此前在专栏中多次表示,李家在内地和香港各行业中的拓展空间不足,海外扩张才是让集团保持动力的方向。不过这绝不意味着这是通衢大道,或是地产商都应当这么走。
大家要看到,李嘉诚的海外扩张一开始就有基础,和记黄埔前身本就是百年历史的英资大洋行。从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开始,李嘉诚就已经一只脚跨进了欧洲。李嘉诚的大“法宝”还包括环球金融巨头汇丰银行,他和儿子李泽钜不仅是重要股东,更前后一直担任汇丰董事,全球各地的绝佳投资机遇几乎都逃不出他的天罗地网。
即便如此,“超人”的海外拓张之路还是相当坎坷,就算不谈世纪初曾深受科网泡沫困扰,3G投资又曾持续亏损上千亿港元的往事,今日新“长和”的业务也让李嘉诚很头疼。例如占据2013年和黄税前利润超过一成的加拿大赫斯基能源,最近受到油价大跌的冲击,股价或者说市值已经跌去超过30%。在本次重组中,不少人也细心地关注到李嘉诚将原本家族信托持有的超过6%赫斯基股权卖给了新长和。
或许更加火烧眉毛的是美元的走势。过去5年长和系大举海外收购逾3200亿港元,投资对象都是英国、欧洲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资产,借贷的债务却多是美元计价,过去半年来英镑、欧元、澳元等对美元纷纷贬值超过10%,赚到的钱无论换算美元或是兑为港元都令人吐血。
再加上长和系过往的“现金牛”屈臣氏和香港电灯都分别卖掉了1/4和一半股权,未来要扩大收入压力山大,也迫使集团必须更积极整理增长缓慢的资产,投入盈利能力更高的项目。
俗话说“不是猛龙不过江”,但即便李嘉诚这样超级猛龙,拓展海外也一样步步惊心,对于业务原本就不够多元,资源和背景又不如他优越的其他地产商,有多少想走也敢走这条路呢?
香港打破寡头垄断的机遇
这也就是为什么,并没有像一些传媒猜测的那样有许多香港大佬准备跟随李嘉诚的步伐转战海外。
比如前几天被传要抛售商厦的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很快就澄清没有出售意向(其实趁楼市高峰卖掉叫价理想的物业也根本是很正常的),更坚决表态自己不会重组或迁册。就算是最近备受内地业务困扰的恒隆地产,也坚决表态从没有考虑过迁册。甚至董事局主席在高官许仕仁贪腐案中刚刚获刑5年的新鸿基地产,还忙不迭地筹集百亿巨款去上海投资。
应该说,绝大部分香港开发商依然在本业做得风生水起,被李嘉诚抛在背后的市场远未至于一盘死局。甚至在李嘉诚的刻意淡出后,反而迎来了难得的新机会。
过去几年有不少分析都认为寡头垄断造成香港产业结构的痼疾,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地产霸权,而地产霸权中最牢不可破的就是“李家的城”。但这一局面现在已经开始改变,随着长和系过去三年几乎没有在香港拿下主要性的地块,今天的香港地产界重新开始群雄逐鹿。
许多人不了解的是,香港政府过去两年为了打破地产界严重的垄断局面,除了出手多次宏观调控,加强对新楼的规管外,也更多推出中小型的地皮,再加上地价下滑,降低了地产业竞争的“门槛”。其效果也很明显,近两年中小型开发商如亿京发展,在投标中十分活跃,也有不少内地开发商如中国海外、万科等参与了进来,2014年政府招标的地皮大多反响颇佳,其中近3/4地皮被本地中小型开发商和内地开发商取得。
笔者近期曾接触的多家地产业高层都不约而同认为,目前香港地价比前几年低近一半,是扩大土地储备的好机会,政府不但降低了门槛,还多次将流标的项目迅速降价重推,有意扩大供应。在过去的一年中,官司缠身的香港最大开发商新鸿基地产也是投得地皮最多的开发商,其他巨头如新世界发展、会德丰都颇有斩获。
此外,香港政府正视市区已开发面积不敷使用问题,不少开发商也积极投身旧区改造和新区发展项目。李兆基旗下的恒基地产甚至自愿向土地资源不足的特区政府捐出自己的地皮兴建资助性的住宅,以获取在新开发区域拓展的机会。这或许也意味着数十年来在香港一直低调进行“新界农地储备赛”的地产商也即将迎来全新一轮的竞争。
香港开发商也依然在大力拓展内地市场。除了新鸿基近日贷款百亿投入上海徐家汇等新项目外,恒隆、会德丰、嘉里建设等巨头也齐集上海滩争霸,焦点在内地开发商较少参与的高端商业地产,IFC、APM等在香港无人不知的顶级商厦也已经成为港资地产商在内地的吸金利器。
李嘉诚淡出地产业的取向,在其长和系重组中已经分明,在其新的布局总来看,未来李氏家族也极有可能进一步减持港灯等公共事业和零售巨头屈臣氏,香港或许真的渐渐不再是“李家的城”了。抛开对他“撤资”、“迁册”的恐慌情绪后,我们不妨仔细想想,这到底是坏事,还是好事呢?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全球新闻眼》是一档由新浪财经全球记者和撰稿人团队为您呈现的原创专栏集。真相远比价值观更重要。敬请关注全球新闻眼微信公众号:全球新闻眼。扫码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