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 郑新立
释放6.3亿农村人口的消费潜力,足以支持我国经济以7.5%以上的速度发展到2030年。中国30多年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不管什么商品,只要农民学会制造,这种商品很快就会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
据统计,2013年,我国农村仍居住着6.3亿人,农业劳动力尚有2.4亿人,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1.4%。农业劳动生产率只及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三分之一,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也只及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
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社会平均水平,从而使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赶上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条件已经成熟。释放6.3亿农村人口的消费潜力,足以支持我国经济以7.5%以上的速度发展到2030年。中国30多年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不管什么商品,只要农民学会制造,这种商品很快就会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不管什么商品,只要农民有钱购买,这种商品很快就会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
释放农村需求的巨大潜力,首先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以汽车来说,尽管不少城市已因交通拥堵而限购,但农村不存在这个问题。2013年,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为1.27亿量,拥有率不足10%,全世界平均为30%以上,发达国家高达80%甚至更高。如果让农民买得起车,将足以支持我国汽车工业未来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城乡结构将由此发生深刻变革。
通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立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大农业,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习近平主席在去年全国农村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曾指出,单季农业地区,每个劳动力能耕种100~120亩地;双季农业地区,每个劳动力能耕种50~60亩地,其劳动生产率就能达到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农民就能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在广大平原和浅丘陵地区,达到这样一个最低规模要求已经有了条件,农业现代化出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出路,到处都是招工难;二是农用工业可以提供充足的农机装备等农业生产资料;三是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旺盛;四是各级政府对三农包括水利的投入规模高达五万亿元,今后还会不断增加。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缩小乃至消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此其时也。
笔者去年12月下旬赴黑龙江黑河市农村调研,那里的土地85%以上已经流转,由合作社、农业公司、种田大户耕种,每亩每年转包费平均700元左右。有一个村有耕地2万多亩,原来由220多个劳动力分散耕种,现在组建了合作社,只用十几个劳动力种地,其余劳动力全部外出打工。
妇女到上海做月嫂,月工资5000多元,夫妻俩都出去打工,年收入可达10万元,加上土地转包收入一万多元,家庭年收入超过11万元,收入比原先翻了两三番。合作社搞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使单产提高30%以上。从黑河的情况看,在合作社、农业公司和种植大户三种经营模式中,股份合作制更受农民欢迎。
因为土地、农机农用资料都可作价入股,收入按股分红。合作社聘请管理人员、农机手等,由合作社发给工资。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大都是社员,他们既拿到分红,又拿到一份工资,收入略低于外出打工者,但可以照顾家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今年第三位的任务。只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土地流转的速度可能会快一些。沿袭了几千年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模式,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冲击下,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鼓励农民工有偿退出宅基地并在城市购房
目前,我国有农民工2.7亿人,农村留守儿童6000万人,留守妇女4600万人,留守老人4000万人,共有4.16亿人期盼着全家团聚。加快解决农民工的家庭团聚问题,将拉动巨大的城市建设需求,对稳增长将能起到立竿见影之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的《决定》提出,土地占补平衡只能在省域范围内进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允许农户对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转让,第一次赋予宅基地以商品属性,农户凭借其使用权即法人财产权,就可以分享到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增值的收益。
这个市场范围有多大,农民退出的宅基地就能在多大范围内享受到级差地租的收益。笔者1月初到河南新乡市农村调研,了解到农户拿退出的宅基地到县级土地市场交易,每亩价格仅5万元左右;拿到新乡市地级土地市场交易,每亩能卖20万元。
土地部门的同志估计,如能在郑州开放省级土地市场,每亩可卖到50万元左右。这对进城购房的农民工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吸收农民工较多的城市,应为农民工建福利房。过去城市人口享受到福利分房,随着房价提高,出现了财富升值效应。以农民工退出宅基地为条件,换取新增城市住房建设用地,以较低的价格为农民工建房,使农民工在城里买得起房,这是政策的关键。
农民工市民化可收到多方面的好处:第一,这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生活的重大行动,对密切党与农民的关系将产生深远影响;第二,农民工在城里安了家,就可以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熟练工留在企业,有利于形成稳定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第三,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农民工再也不必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用于在老家建一座无用的楼;第四,为四亿人在城市造房,将形成巨大的需求,加上进城后增加的消费需求,将成为破解需求不足矛盾的根本举措。
(本文作者介绍:教授、研究员、博导、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