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金融e观察(微信公众号:sinaeguancha)专栏作家 燕梳新青年
“个人税优健康险”是穿透目前商业健康险经营迷雾的一缕阳光。如何真正能沐浴在阳光下,需要相关方理解一方的苦心和另一方的难处,合力迎接阳光普照、市场沸腾。
穿透商业健康险迷雾的一缕阳光 ——“个人税优健康险”正确的打开方式
写在前面:12月1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微博]、保监会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的通知》(下称《通知》)。《燕梳新青年》一直在关注各类机构的解读和市场各方的反应,在此妄言一句:这些解读都还没有触及到理解“个人税优健康险”的精髓。
据《燕梳新青年》多方打听到的消息,为了出台“个人税优健康险”,相关方“打架”大半年,中间充斥真真假假的各种博弈。正如早在6月保监会向各健康险公司下达《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时,澎湃新闻就发表了一篇标题为《保监会送12大福利 险企要哭了》的文章。
当然,矛盾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一定是有法可解的。虽然“个人税优健康险”确实有“严禁核保、赔付率高达80%”等可能会让险企“哭”的明确要求,但《燕梳新青年》仍然认为“个人税优健康险”是穿透目前商业健康险经营迷雾的一缕阳光。如何真正能沐浴在阳光下,需要相关方理解一方的苦心和另一方的难处,合力迎接阳光普照、市场沸腾。
一、所有的政策红利都有绝对意义上的通行逻辑: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在详述“个人税优健康险”精髓之前,《燕梳新青年》还是要再赘述一个观点:“新国十条”后的保险业有了全新的内涵,全新的内涵,全新的内涵(重要的事说三遍)!小伙伴们还记得去年“新国十条”颁布后的用词吧——一个“大保险、大保障”的宏大篇章,试问这个宏大篇章到底要怎么作?
“跳出保险看保险”,是多个领导反复强调过的,宏大篇章的题中之义一定是要把保险业放在深层次服务国计民生的大框架中去考虑。渡人渡己和成人达己对于保险行业来说绝不仅仅是一句佛家偈语和某大保险公司的品牌口号,一定是要落实在各公司的经营决策中的,尤其是对于有政策导向和支持的险种。
政府在经济下行、财政吃紧的背景下给出税收优惠政策,到底意欲何为?政府希望用保险这个工具解决什么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才有可能真正做好这个业务。可以再来回顾下国家总理李克强在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一些表述: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衔接互补,可以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扩内需、调结构。
关于政策红利背后的逻辑,《燕梳新青年》已在之前的文章《万峰的寿险世界观》中阐述过,可以说,所有的政策红利都有绝对意义上的通行逻辑: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当然,还可以加一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二、重重疾险还是重医疗险,这可谓健康险经营的生死抉择。目前的健康险发展只是在外围打转,根本没有进入医改的主战场
政府的态度一直是很明确的,就是希望借助商业保险的力量来解医改这道难题。但医改中的“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市场上的健康险产品所能解决的吗?当然,覆盖率不够是一回事,但扪心自问,现在的产品真的合用、划算吗?覆盖率不够和产品不合用本也是环环相扣的。
各位小伙们还还记得2006年的“重疾险风波”吧?“保死不保生”的质疑犹在耳吧?老百姓口中的重疾(费用的标准)和保险公司产品定义中的重疾(险种的标准)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欢迎平安、友邦的重疾险专家不服来辩)。
再延伸断言一句,传统保险业保的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未来保险业一定是要保大概率事件(老百姓只有多次、充分体验过保险赔付后,才会真正认可保险的价值),这也是时下最广为认可的互联网保险“高频、低价、海量”的精髓。就健康险领域而言,费用报销型的医疗保险和健康管理才是所谓“高频、低价、海量”,这点对照每个人自身的健康险需求就能理解了。
颠覆的年代,既要看别人在干什么,更要静心看看自己还有哪些是可以、应该被改造的,自觉进行自我改造升级,不然别人携枪带棒一通抢杀之后,游戏玩完了自己都还不知道。保险业最大的风险是“去保险化”,这个话题太惊悚,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以后再单独撰文讨论(好吧,其实是燕小梳也还没想明白)。
三、定性:国内首个受到国家政策支持的人身险产品
作为目前国内首个受到国家政策支持的人身险产品,“个人税优健康险”的试点对于人身保险行业意义重大。可以联想下交强险对于车险、财产险的意义,还有其他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这些都是财产险领域,“个人税优健康险”的试点,是人身保险行业受政策支持的重大破冰,当然,随后还会有税延型养老保险。
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国家以个人所得税为购买税优健康险产品的纳税人提供补贴,一方面可以大幅提升群众购买健康险的积极性,促进健康保险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将带动其他人身保险的销售。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讲,商业保险公司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再次得以强化。
回顾过去,最为典型的就是商业保险公司全面介入大病保险领域,部分保险公司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探索出了一条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互相补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效缓解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直接推动了2012年8月《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指导意见》的出台。商业保险公司第一次在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展示了自己独特作用。
四、保监会出台的产品指引框架到底有哪些创新性、颠覆性突破
三部委联合通知下发之后,具有资质的保险公司的税优产品尚未正式出炉,但依据与《通知》同时下发的《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产品指引框架》,作为一款兼具政策性的商业保险产品,“个人税优健康险”特点鲜明,亮点多多。
亮点一:税收优惠。不赘述,以北京地区为例,税前工资10000元的人,假如按照最高200元/月的标准购买税优健康险,其每月可以少缴税20元,一年则可节省240元的保费。
亮点二:保障额度高。保险金额不得低于20万元人民币,终身累计赔偿限额为80万元,且不得设置免赔额,被保险人符合保险合同约定的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不得高于10%。
亮点三:差额返还。也就是说医疗保险简单赔付率不得低于80%。赔付率低于80%的,差额部分返还到所有被保险人的个人账户。这也就意味着,只给商业保险公司预留了20%的成本利润空间,与大病保险类似,属于微利经营。
亮点四:允许带病投保,且保证续保。明确商业保险公司不得因为被保险人既往病史而拒保,以保证最需要医保的人得到应有的保障,但为了保障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允许商业保险公司对带病投保的投保人调低保额,但最低不能低于4万元,终身累计保额不得低于15万元。
亮点五:可免费转换保险公司。对于保单权益转移,保险公司不设置犹豫期,但允许保险公司对该保单进行核保。此后,保险公司的服务能力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力指标,消费者选择权自由灵活,自然话语权大增。
亮点六:保险业成体系作战。中国保监会组织开发全行业统一的商业健康保险信息平台,该平台可以支持个人税优健康保险业务的承保、理赔、转移等;可以向保险监管部门报送相关统计数据;支持税务部门对保单的真实性及税优使用额度进行检验;可以为投保人提供自助式的保单信息及账户信息查询服务;当然,还必然可以和医保部门的医保报销系统和医院的费用系统相挂钩和连接,保险业有了对抗医疗系统的平台体系。
五、最大亮点、也是最大争议的“带病投保”:《燕梳新青年》只能说这是高贵的、神圣的、带有拯救意味的、道德层面的考量,但谁又能说最终的颠覆不是从最初的直击人心开始的呢
对于“带病投保”的合理性,从来都不是以理论大家自居的《燕梳新青年》没法给出严谨的论述。毕竟,核保是保险业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几个根基之一。正面战场攻不下来,侧面倒是有些现实可以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当下的保险业可以尝试“带病投保”。
长期以来,严格核保,严控理赔,是商业保险公司对健康险业务进行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按照保险公司的操作流程,被保险人一旦告知既往病史,保险公司需要根据严重程度,选择加费甚至是拒保。当然,很多时候,保险公司为了争取到客户,在核保的时候会有意识的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在理赔的时候,一旦发现有未如实告知的情况,往往会采取拒赔的处理方式。“宽进严出”的风险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但也让保险公司遭到了“投保容易理赔难”的诟病。
六、“没有高赔付率的保险公司不是好公司,没有高赔付率的保险产品不是好产品。”这又是一种价值判断,但确实有一定道理。所有政策支持的保险更是如此
如上文所述,“高频”很可能意味着高赔付率。继大病保险之后,“个人税优健康险”再度出现了“保本微利”的规定。“个人税优健康险”留给保险公司的成本以及盈利空间只有20%。
作为公共产品,无论是大病保险还是个人税优健康险,留给保险公司的盈利空间不可能太大,但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承接该类型业务最主要的目标并非盈利,而应该是提升品牌知名度、积累客户、数据、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更多类型符合消费者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进而获得利润。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我国健康险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洗牌机会。这不,通知刚发布几天,泰康、平安、太保、太平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税优健康保险的框架产品,能坐在牌桌上就是胜利。保险公司不能仅看到保本微利四个字而被吓到,更要看到背后的几亿中产阶级的健康医疗费用大市场。当然,这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经营粗放的保险公司“呛水”那是必然。
七、另一亮点、也是精华所在:产品框架采取了“医疗险+个人万能账户”的形式
“个人税优健康险”采用了“中端医疗+个人账户积累”的万能险形式,但保险公司不得征收初始管理费等管理费用,其中中端医疗险应当与基本医保、补充医疗保险相衔接,用于补偿被保险人在经基本医保、补充医疗保险补偿后自负的医疗费用。个人账户积累由于已经享受了税收优惠,仅可用于退休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和个人自负医疗费用支出。
近年来,我国健康保险发展迅猛,近两年更是保持了高达40%以上的增速,商业健康保险在人身保险中所占份额逐步提升,由2009年的6.95%增至2014年的12.18%。截至目前,有100多家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备案销售的健康保险产品涵盖疾病险、医疗险、护理险和失能收入损失险四大类,共2300多种产品。数量虽多,却难掩产品高度同质化尴尬。重疾险与寿险类似,赌的都是概率,并不能体现保险公司健康管理与服务方面的专业性。
与目前市场上主推的重疾险等不同,“医疗险+个人万能账户”的产品设计下,有医疗行为则可以报销、不发生医疗行为则可以积累,成为老百姓可以信赖的一个医疗费用报销池子,老百姓两头不吃亏。试想,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就是老百姓对未来医疗、养老支出的不确定性担忧吗?一旦保险公司能成为医疗费用预备队,那就是保险业替国家解决了大问题。
当然,“医疗险+个人万能账户”的操作难度也是前所未有,根据《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必须配备专业人员队伍,健康保险事业部具有健康保险业务从业经历的人员比例不低于50%,具有医学背景的人员比例不低于30%。用数据说话、用技术说话才是正道。
八、用170亿元税收让利的杠杆,撬动了4000多亿元保费的健康险市场?
2011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截至目前,交个税的人只有2800万人,占整个人口总数的不到2%。假设每个税纳税人都能按200元/月的标准投保税优健康险,则意味着个税健康险将带来保费增量672亿元,相当于目前国内健康保险市场保费收入1587.18亿元的40%以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纳税人群体虽小,但却属于国内较高收入人群,同时综合素质高、对于自身健康问题也更加关注,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这部分人群是最优良的客户群体。通过“个人税优健康险”的普及,其所提供的中端医疗将带来中端护理、高端医疗以及高端护理的需求,这对于保险公司又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据南开大学[微博]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测算,如果商业健康保险税优政策全面实施,且由此引发的健康保险需求完全释放的话,那么未来商业健康险的年增长保费约为4000多亿元,而政府在此方面税收让利大概是每年170亿元左右,相当于用170亿元税收让利的杠杆,撬动了4000多亿元保费的健康险市场。
(本文作者介绍:燕梳新青年,保险锐力量。)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