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老七家逝去 新诸侯介入三八之争

2015年05月05日 10:36  作者:燕梳新青年  (0)+1

  文/燕梳新青年

  寿险老七家保费增幅无一达标,仅有太平人寿以27%的增幅接近及格线,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微博]、人保寿险、新华保险、太保寿险、泰康人寿增幅数字分别为18%、13%、20%、8%、0%、-16%。

燕梳纵横

  一个旧秩序的逝去,预示着群雄逐鹿时代的迫近,原有市场格局亦将被深刻改写。

  曾经的“老七家”——“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泰康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乃中国寿险市场的门面担当,更是一代保险人的记忆,是血统、身份,乃至江湖地位的象征。

  多年来“老七家”稳居市场前七未见可动摇者,效仿追随者众多。然而,近两年伴随着中国寿险业内外部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行业竞争格局哗变,“老七家”独领风骚的时代终告结束。原本稳定的、熟悉的市场排名已被新的名录取代,老牌险企防御性调整蓄力的过程中,吸金凶猛的平台型险企早已靓丽成一道风景线,中国寿险行业的竞争由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

  再见,老七家:新诸侯介入三八之争

  2015年一季度,一纸寿险保费排名正式宣告,“老七家”落幕。根据保监会公开统计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寿险排名变化甚大。除了底蕴悠深、体量优势明显的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几乎再看到不到往昔寿险“老七家”排名痕迹,甚至连“固若金汤”的寿险三甲排序也被打乱。

  新晋老三:身不由己人保寿险

  关于人保寿险的故事,耳熟能详。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寿险公司,自2007年转制为中资性质后,便凭借御赐的PICC大招牌、庞大的网点、持续的资金注入等旁人无法企及的资源优势“大干快上”,诠释了什么叫“以量取胜”。

  虽说人保寿险以超高增长冲击“寿险老七家”格局,但对寿险前三并无多少威胁。2013年度,人保寿险规模保费达到870.5亿元,市场排名尚居第五,市场份额为6.2%。2014年一季度曾以9亿元优势力压新华保险短暂成为寿险老三,只不过随后的拉锯过程中未能将领先优势保持至年底。

  2015年第一季度,人保寿险以70亿元的规模保费优势再度坐上寿险老三之位。其实,人保寿险近两年也有意调整自身产品结构,20%的保费增速也算不得高,甚至低于27.9%的寿险平均增速。之所以上位的原因,在于它无法如其他大型寿险企业般从容进行结构调整,需保持相当趸交现金流以维持生存需要。这一点看看人保寿险2014年535.5亿元退保金、797.4亿元的已赚保费即可明白。

  毕竟超常规发展的背后,人保寿险严重的业务结构问题、盈利表现难和规模匹敌的问题是不能忽视的。2014年人保寿险注册资本金为257亿元,规模保费814亿元,净利润18.7亿元。同期和之规模相差不多的泰康人寿注册资本金28.5亿元,净利润68亿元。

  老四:翻转吧!华夏人寿

  从亏损15.9亿元,到盈利11.5亿元。2014年的华夏人寿再度令市场看到了资本的力量、现金流的威力。700亿元的保费,带来了72亿元的投资收益。

  更令市场惊叹的是,华夏人寿这一曾经的无名小辈、如今的名声大噪者成为新的寿险老四。今年第一季度,华夏人寿以553亿元的规模保费、25亿元的领先优势力压新华保险出现在寿险老四的位置。

  要知道2013年前的华夏人寿不但无甚特色,还是出名的“差等生”,甚至2010年时还爆出财务丑闻,董事长、总经理皆被监管强令撤换。直至2012年,它规模保费仅为85.24亿元。进入2013年,华夏人寿开始“爆发式”增长,2013年总保费达372亿元,成为寿险老九,其中银保渠道位列市场第五。

  华夏人寿还是个亏损大户。2013年,华夏人寿亏损15.9亿元,这一亏损数额在非上市寿险公司中排名第一;2009——2013年5年间,华夏人寿累计亏损超过30亿元。

  如今的华夏人寿何以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153亿元的注册资本金、短期趸交的现金流产品、频繁举牌上市公司等高超的财技或可解释一二。

  寿险老四是个热闹的位置,先后有新华保险、泰康人寿、太保寿险、人保寿险等多家险企路过,亦是老七家中更替最频繁的位置。联想人保寿险20%的保费增速以及其可能推进的战略转型,从华夏人寿95%的保费增速推测,这家险企有很大几率进入寿险三甲。

  老五:猛人回头,新华保险

  一代猛人,新华保险再度成为寿险老五。上一次,新华保险滑落至寿险第五还是孙兵掌舵时期。那时的新华保险内外交困:内部治理失衡、董事会缺失;外部资本金不到位、监管强势介入,不得已大牛之中采取守势。

  如今的新华保险春风得意,上市、保费破千亿、股价翻番、净利逐年拔高……何以掉队至老五?要知道,自2010年强势超越太保寿险坐上寿险第三把交椅后,新华保险已连续五年蝉联第三大寿险公司之位。

  8%的保费增幅似乎很是不符新华保险往昔猛人之相,然而这一转变也是有迹可寻。早在2013年,新华保险董事长康典即鲜明提出了战略转型的口号,并在新华保险内部实施包括大范围人事、机构调整的系列大手术。只不过用力过猛,新华保险不但遭遇了最为困难的开门红——负增长,还引发剧烈的人事动荡——总裁何志光挂冠而去。

  随后,新华保险请来经验更为丰富的国寿前总裁万峰掌舵转型事宜。对于2015年保费增幅目标,万峰公开表示,个位数增长,以期缴业务为主要发展目标。

  老六:依旧温吞太保寿险

  本为传统“寿险三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之一的太保寿险,如今已滑落至行业老六,何以如此?我们或许可以从之长达十几年的转型路径中有所了解。

  太保寿险转型可以追溯至2005年左右。当年外资来华,跑马圈地、以快制胜的思想成了当时国内保险市场的主流。一时间,规模大、内涵价值低的业务大行其道。太保寿险也不例外,大规模发展之后,2004 年出现115亿元偿付能力缺口,分支机构开设和业务发展受到限制。

  引资之初,外资股东对利润的重视远大于对规模的诉求给了太保寿险极深的印象,也由此太保寿险萌发了转型的念头。

  知易行难,随后的A股牛市带动的寿险市场的狂飙猛进则一度阻断太保寿险转型尝试。太保寿险的真正转型要等到2010年。这一年太保寿险基于行业发展的三大要素(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产品问题)预判“寿险业高速增长已成强弩之末,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持续,甚至会成为拖累行业发展的累赘,转型已无法避免”,提出“聚焦营销、聚焦期缴”发展策略。

  那一年,太保寿险拥有国内寿险市场9%的市场份额,2015年第一季度太保寿险的市场份额仅为4.9%,保费同比增幅0%。上万亿的国内寿险市场容量中,一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意味着上百亿元的规模保费。

  市场规模丢失的同时,太保寿险的转型效果逐渐显现,标准保费、新单保费、长期期缴保费等内含价值指标一路看涨,甚至得到了竞争对手的称赞。2014年87.25亿元的新业务价值和91亿元的净利润、46%的净利润增幅足以说明太保寿险转型之成效。

  老七:前进中的太平人寿

  “老七家”中太平人寿的地位之稳固不亚于老大、老二,多年来稳居第七大寿险公司之位。即便置身大起大落的新旧秩序转型交替中,太平人寿依旧凭借央企殊荣进步。按照新会计准则计算,太平人寿的保费收入可居寿险市场第六位。

  作为“老七家”中的小弟,太平人寿少了份先发优势,复业之初,正逢国内寿险市场“人海”战术盛行之时。即“铺摊子、拉人头”成为保险公司的生命线,几乎所有新进入的公司都会采取这样的市场策略,以求迅速做大规模再掉头回来调结构,但如此操作成本极高。

  无太多厚重资源、资金优势的太平人寿以“三高”、“相对规模论”等另辟蹊跷之式打下了一片江山,稳固了自身地位。十年发展太平人寿完成了原始积累,年度保费登上300亿元平台、总资产达到千亿规模,但正如“相对规模论”的定义,距离大哥们太过遥远,影响也相对有限。

  2012年,一场机缘彻底改变了太平人寿。三年间,太平人寿保险保费收入复合增速达27.45%。2014年度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651亿元,增速位居“老七家”之首,成为市场上第四家个险业务新单规模保费突破百亿元的寿险公司。其中,总资产接近3000亿元,净利润27.3亿元。

  老八:自得其乐泰康人寿

  原本稳居国内排名前五、甚至一度争夺第三之位的泰康人寿,如今已滑落至市场第八位。2015年第一季度,泰康人寿保费负增长16%,从竞争第三之位,到寿险老八,可见期间落差。

  其实泰康人寿已滑落好多年,2010年被新华保险超越成为国内第五大寿险公司,此后又被人保寿险超越,滑落至第六位。即便2015年位居市场第八,也仅领先月第九位生命人寿6亿元,排名会否进一步下滑,掉出前十?对比16%的保费负增长和生命人寿36%、安邦人寿81、前海人寿145%的保费增幅,这极有可能。

  相对于焦灼的市场份额争夺战,如今的康似乎已经找到了自身的发展节奏。无论是出色的投资能力、成型的养老产业链、清晰的商业模式,均为市场带去更多的期待,极大弥补了业务上的短板。

  先看盈利能力,逐年拔高,2011年泰康人寿净利润为13.6亿元,2012年这一数字增至26.7亿元,2013年达到37.2亿元,2014年净利润为68亿元;再看从“摇篮到天堂”的寿险产业链概念,自2009年取得中国保险业首个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2010年获批成立泰康之家投资公司后,围绕泰康人寿、泰康养老和泰康之家三大平台,泰康深耕寿险产业链模式成型;最后说说泰康的投资能力,旗下泰康资产管理公司受托资产管理总规模近6000亿元,综合投资收益率连续11年表现不凡,颇有名声。特别是一款投连账户曾以7年净值增长超过10倍的表现成为行业佳话。

  行业分化加剧:老牌险企防御性调整VS平台型险企凶猛吸金

  2015年第一季度所有国内寿险公司的合计保险业务收入(原保险保费收入+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为8348亿元,同比增长27.9%。寿险老七家保费增幅无一达标,仅有太平人寿以27%的增幅接近及格线,中国人寿、平安人寿、人保寿险、新华保险、太保寿险、泰康人寿增幅数字分别为18%、13%、20%、8%、0%、-16%。

  同期华夏人寿、安邦人寿、前海人寿、建信人寿、工银安盛、国华人寿、和谐健康、农银人寿、光大永明、幸福人寿、中融人寿、珠江人寿、交银康联、招商信诺、泰康养老、英大人寿、北大[微博]方正人寿、中韩人寿、德华安顾等近20家寿险公司保费增幅以80%以上高速增长,其中大部分保持100%以上增速。

  不难看出,相对于“老七家”既定转型战略下的黯淡保费数据,凶猛吸金的平台类险企俨然已成国内保险业和资本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而这类险企高速增长主要来源于预定利率较高、保险期间较短的费改新产品的推动,虽然在短期内实现了业务规模的快速发展,但由于这些业务偏向理财功能,总体呈现趸缴化、短期化趋势,给行业的持续性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从设计之初就是以退保的形式来满足客户要求,必然会导致未来某一阶段出现退保和满期集中给付高峰,给保险公司带来较大流动性风险。平台类险企高速增长的保费也是其自身产品结构、现金流压力的真实写照,毕竟它们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续期保费规模。

  再看“老七家”为代表的传统寿险企业之所以可从容笃定转型,皆在它们有着稳定的续期保费规模,换句话说就是有着足够的底蕴应对转型修炼。估计没有人比“老七家”更明白当前中国寿险行业的发展态势。历经多年超速发展,国内寿险行业迎来了行业矛盾的集中爆发期。渠道瓶颈、产品同质化、内控难达标等弊端的背后反映的是多年粗放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需要进入转型阶段,为更高层次的竞争储备能量。

  “投资渠道放开”+“宏观政策利好”的双重背景下,通过相对低成本的保险业务获得足够的现金,进而通过投资获得较高的收益,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然而这种靠高风险投资去博取高收益的运作模式,完全“看天吃饭”,也有悖于这“保险”二字,更是无从谈起保险产品的价值。

  对于有着更大保险企图的老牌险企而言,上述模式显然也不符合重提改革的当代中国对商业保险的期待。它们更强调保险公司应在责任分担中追求利润,需要在“保险”以及“保险产品”方面下更多的功夫。

  处身激荡、变革的潮流中,到底是平台型险企“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攻击性策略占优,还是老牌险企“审时度势、伺机而动”的防御性调整占优,是非曲直,无错亦无对。有的只是企业根据自身的战略诉求,做出的这样或那样的市场反应。效果嘛,还要交由时间验证。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老七家”防御性调整蓄力的是更高层次的保险竞争,未来的主业依旧是保险;而平台型险企深耕行业的机会显然已经不多,“墙内开花墙外香”可能才是其设计好的路线。

  (本文作者介绍:燕梳新青年,保险锐力量。)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新华保险人保寿险华夏人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印度人为啥这么爱小米? 股市中流行的错误观点 你中了几个? 老艾侃股:开门红预示着将现红五月行情 巴菲特独家专访和我聊了啥?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巴菲特? 中国股市并未出现明显泡沫 拉动实体经济,别把“宝”都押在股市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谁是拯救股民的120? 2016年房地产税仍难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