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还要扩容RQFII?

2017年07月05日14:58    作者:彭琳  (0)+1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

  当人民币汇率趋于稳定,贬值风险下降,在投资便利度上碾压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的RQFII,将再度大放异彩。

有了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还要扩容RQFII?有了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还要扩容RQFII?

  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香港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从五年前定下的2700亿扩大至5000亿元人民币。在债券通夺去了大多数投资者的视线焦点之时,许多人并未意识到的是,对于香港市场上掌握着雄厚资金的专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来说,RQFII以及QFII的扩容的重要性,绝不低于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启动。

  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渐趋稳定,贬值风险下降,在通往内地市场的各条“桥”之中,RQFII曾经是,也即将再度成为了最好走的一条。

  金融海啸催生香港RQFII

  谈起RQFII,不能不先说QFII(合资格境外投资者)政策。中国证券市场从1992年有限度对外开放起,境外投资者被允许进行B股投资,这是当时境内与A股并行的一个股票市场,以港元和美元计价。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曾承诺未来5年内分步对外开放金融机构业务,2002年宣布了引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办法,让境外机构可以对A股市场等进行投资。不过,QFII的要求相当严格,以基金公司而言要求要有五年开展业务经验,管理资产超过50亿美元,如果是券商更要求管理100亿美元以上资产。

  这些“高门槛”,从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开始发生变化,百年历史的老牌投行倒闭,全球前八大投行集体震跨,众多金融机构暴发财政危机,能否生存遭到重大质疑。当时,香港市场上部分最大,交易也最活跃的ETF,是通过衍生工具与内地市场挂钩的合成ETF,被称为“中国A股连接产品”(CAAP),大多由国际大型投行,也是QFII持有人发行。危机爆发后,香港和内地的监管机构都开始担忧CAAP发行商的信用风险,会对两地市场带来意外的冲击。

  因此,香港证监会向内地建议,让香港证监会持牌的资产管理机构,尤其是对内地市场更熟悉的中资机构,取得QFII额度,让投资者可以买卖真正的实物A股ETF。此时,内地也正在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境外人民币资产投资渠道狭窄,需要寻找途径回流内地投资。香港证监会和业界,尤其是刚刚来港寻求机遇的众中资机构一致认为,与其争取港币QFII,不如争取人民币的QFII。

  从2009年起,RQFII的方案由诸多中资机构主动提议,到了2011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终于在香港宣布允许RQFII登陆A股,初期额度将为200亿元人民币。

  中资机构来港“第一桶金”

  近期香港庆祝回归20周年,中外众多媒体纷纷大书特书过去十年香港中资机构迅速“上位”,将占据香港市场多年的国际投行纷纷挤下宝座的故事。其实中资机构的“上位”并不是循序渐进的。

  RQFII的启动,就是众多当时刚刚来港开业取得牌照,仍在亏损的中资机构抓住的最重要契机。

  与QFII由大型外资行占据不同,RQFII首批额度全部给予了中资机构,包括10家券商与10家基金。RQFII细则在2011年底12月宣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批中资机构就发出了首个RQFII产品——RQFII零售基金。宣布政策后两个月内,两地证监会就飞速批出了19只零售基金,这种审批速度甚至令香港媒体质疑证监会“到底有没有看完文件?”

  一开始在政策限制下,这些基金必须80%以上资产投资内地债券,最多20%投资其他产品。当时中国债市谈不上景气,初期并未引起太多投资者注意。然而正是这种股、债混合投资的性质,令RQFII在多年之后,依然难以被沪港通、深港通取代。

  2012年4月,也就是RQFII细则出台后仅五个月,监管机构再增加了500亿人民币RQFII额度,给予香港上市的A股ETF——这一批产品与内地股市关联最为紧密,正如上文所述,也是内地愿意为香港机构开放RQFII的最重要考虑因素。半年内,RQFII ETF管理资产总额已高达440亿元人民币。随着2012年底A股牛市来临,跟踪沪深指数的ETF更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其中南方A50 ETF上市半年后价格飙涨超过50%,成为香港整个市场上第二大最活跃的ETF。

  到了2012年11月,RQFII细则宣布上不到一年,香港RQFII总额度就达到2700亿元,而且可以100%投资于A股。这让原本实力弱小的香港中资机构作为一个整体迅速壮大了起来,在此后的两三年中,RQFII相关业务,贡献了绝大多数中资机构盈利的一半甚至更多

  香港证监会副总裁张灼华后来提起这一场RQFII大潮时回忆,“在RQFII之前,这些公司缺乏或仅有少数渠道接触国际基金,在境外也欠缺知名度。一位RQFII ETF经理告诉我,他们的RQFII产品推出以来,全球最大的退休基金和机构投资者纷纷前来和他们会面,并希望他们管理一部分资金。RQFII让这些内地公司有机会证明他们的实力。”

  RQFII便利度“碾压”互联互通

  沪港通、深港通推出之后,与QFII渠道包括RQFII共同成为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渠道。然而在互联互通还存在多种限制的今天,对于持有人民币资金,希望投资内地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而言,RQFII的便利性秒杀各种“通”。

  在投资标的上,沪港通、深港通的投资范围为两地股票市场特定指数的成分股。与此相比,QFII可以投资的包括股票、优先股、债券、基金、股指期货、资产支持证券等等,范围远远大于沪港通、深港通。更重要的是,QFII和RQFII可以自由参与新股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增发与配股申购——这是沪港通、深港通目前仍在急切翘首期待的,然而由于股市互联互通资金实施闭合管理,短期内仍不易落实。

  在投资额度上,目前沪港通和深港通不设置总投资额度的限制,不过仍有每日额度上限。QFII和RQFII在总限额之下,每个机构投资者的额度需要单独申报审批,但只要通过审批,此后额度如何使用,则并没有其他限制。

  除了这些在文件规定上一眼就可看出的优越性外,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当然还会利用这些规则玩出更多“花”来。

  在零售基金、ETF等大众较为熟悉的产品之外,金融机构的RQFII额度其实更多地用于专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专户投资中。沪、深港通和债券通渠道彼此独立,但RQFII在内地的投资中,股、债之间可以在同一个账户内自由调动资金,更适合混合型基金投资,而且内地交易所上市的债券,最低投资金额一般低于“债券通”交易金额,这些细节上RQFII的投资灵活度极高,堪比真正内地投资者。

  距离普通投资者更远,但却可带来超高收益的非上市结构性产品,更是RQFII额度发挥的广阔天地。常见的如挂钩票据,可以根据专业投资者或是其他大客户的需要度身定做的衍生产品,票据表现与一种或多种“标的资产”相联系,而标的资产可以是市场上任何一种金融产品。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上半年的一波疯狂牛市中,通过为境外投资者提供A股市场类似“打新股”的股票挂钩票据,以及部分优先股的挂钩产品,不少香港金融机构都创造了惊人的业绩。

  过去两年来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利用人民币资金投资的RQFII渠道一度遇冷。这一时期股市互联互通适时开通,债券通、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 DIRECT)等等“桥粱”先后通车,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通过人民币和外币投资中国的不同渠道,任君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多年,目标在全球成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是众所周知的三项任务,而其中后两项难度最大。近期随着人民币汇率逐渐稳定,加上人民币进入SDR篮子,明晟MSCI又宣布A股即将纳入新兴市场指数,可以预见的是,人民币投资的国际化即将升级。在投资便利度上遥遥领先的RQFII,又可期待再次大放异彩。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港股 A股 RQFII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