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常用对冲策略交易

2016年10月20日09:44    作者:杜劲松  (0)+1

  在与内地同行交流过程中发现一个差异,即在香港很少使用“量化交易”这一名词,比较常见的反而是“对冲交易”,与之对应的金融工具则是股票衍生品。由于香港市场发展相对完善,因此各种“量化工具”就如同超市商品一样琳琅满目,投资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配置。这种积木式的组合工具箱,大大提升市场效率,可以说是香港证券市场区别与内地市场的一个特色。

  权证与牛熊证是最流行的上市产品

  权证在香港亦被称为“窝轮”,取warrants之音译。权证的投资者获得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从(向)权证发行人以约定的价格、数量购买(或卖出)相应的股票,这种权证也被称为认购(沽)轮。由于期权的杠杆效应,它在投资组合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投资者持有某只股票,市场上也存在相关的权证。可能有如下情形。

  情形一:投资者目前已录得浮盈,但对后市方向把握不定:如果现在止赚,以后股价再涨可能追不到货;如果什么也不做,一旦股价下跌,就会损失目前的账面盈利。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可考虑沽出正股以锁定现有利润,同时买入相应数量的认购轮(亦即付出一定的期权金)。期权金通常只是对应正股金额的一个百分比。

  如果到期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由于早以锁定利润,成功躲过下跌,损失的只是购买认购轮而付出的期权金。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损失。

  如果到期股票价格上涨,投资者不仅保留原来估出正股所获取的利润,而且也通过认购轮分享股价上涨而带来的利润。

  情形二:投资者目前已录得浮亏,但对后市方向把握不定:如果现在止蚀,日后股价回升会感到心痛;如果什么也不做,万一股价再跌,又会追悔莫及。

  对称地,投资者可考虑部署认沽轮。通过付出有限的期权金,控制投资组合进一步下跌的风险,但仍保留股价反弹时的利润空间。

  牛熊证是追踪股价变动的一种杠杆产品,不含期权成分,为投资者提供另类的杠杆投资工具。

  在正确的时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衍生产品是风险管理工具,在规避风险时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用。然而,如果投资者的全副身家仅有“四两”,那么衍生产品并不一定适合这类投资者。要在正确的时间作出正确的选择,投资者需要做足功课,多问一些问题,例如:

  (1) 目的是纯粹获得高杠杆投资工具还是出于风险对冲?

  (2) 是否了解所选择的衍生产品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最坏情况下的损失是什么?

  (3) 是否了解所选择的衍生产品定价的主要因素?是否有二级市场流动性?是否可以提前中止合约?

  (4) 交易对手、发行人资质?财务实力?是否有合适的投资者教育资讯?等等。

  在两地证券市场互联互通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的时代,内地投资者更加不能忽视衍生产品的双面刃作用:一方面,衍生工具为投资者提供风险对冲的手段;另一方面,衍生工具市场与现货市场也存在交互作用(例如,发行人也需要在现货市场进行对冲),以香港市场为例,港股窝轮牛熊证成交额已连续九年雄居全球第一,目前在香港现货市场的占比也在25%以上。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作者介绍: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责任编辑:1800139007 SF182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港股

推荐阅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20万新三板投资者必关注:刘士余亲自站台意味着啥?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