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博
0

印度经济发展无法赶上中国

2016年10月20日07:39    作者:梅新育  (20)+1 我有话说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梅新育

  从中长期来看,印度经济、社会、政治体制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构成了该国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某些国内外舆论广泛宣扬的印度经济“优势”也存在很大水分,因此,印度经济虽然有希望缩小与中国的差距,但无法赶上中国。

印度经济发展无法赶上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无法赶上中国

  一场金砖国家峰会再次把印度拉到万千国人注目的焦点,对这样一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不可忽视的国家,去年、今年账面经济增长率又略超中国,我们该怎样评判其经济增长潜力?从全局来看,作为初级产品净进口国和持久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国,印度长期受困于“保增长”与“抑通胀”无法兼顾的窘境;当前的初级产品熊市给印度创造了一个缓解上述困境的机会,加之中国经济集中遭遇人口结构老化、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资产泡沫膨胀等问题,在当前和未来数年,印度经济增长率有可能保持在与中国相当甚至略有超过的水平,从而缩小与中国经济的差距。但在中长期内,由于基本国情等因素,印度经济难以赶上中国。

  印度为什么长期陷于“保增长”与“抑通胀”无法兼顾的困境?是因为该国独立以来经常项目收支赤字持续数十年,除1970年代的两年之外每年贸易收支都是逆差,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没有根本扭转的希望。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宏观经济急转直下、国际市场参与者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看空情绪高涨、市场参与者纷纷逃向美元之时,这类存在持续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收支逆差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将备受困扰,虚弱的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收支将给市场参与者创造看空其本币汇率的理由,从而抽逃资本,进而形成“资本外逃—本币对美元汇率贬值—资本加剧外逃”的预期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

  倘若该国资本流入以波动性较高的组合投资流入为主,这种恶性循环和波动就会更加剧烈。由于该国本币汇率对美元大幅度贬值,即使此时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其国内以本币计价的这些投入价格也依然如故地坚挺,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居高不下。此时,该国央行就不得不直面“保增长”与“抑通胀”之间的激烈冲突。

  更糟糕的是,为了避免陷入灾难深重的国际收支危机、进而引爆全面的货币金融危机,这样的国家还往往不得不选择维持高利率高准备金率,甚至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以吸引组合投资流入,而顾不得此举将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何等惨重的杀伤力。这就是前几年乃至新世纪初十余年间印度宏观经济管理面临的困境。

  相反,中国在1990年代初遭受西方制裁时期开始了持续的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收支顺差,不存在印度这样的困扰,在兼顾“保增长”与“抑通胀”方面比印度要主动很多。但自从2012年以来,国际初级产品市场逐步转入熊市,印度面临的上述困扰大大减轻,中国相对于印度经济的这一优势相应显著削弱。

  我整理世界经济史总结,初级产品市场行情变动通常是10年牛市跟随10-15年熊市,这就意味着在直到2022年乃至2027年的这段时间里,中国经济相对于印度经济的这一优势都会相对削弱。加上其它有利因素共同作用,在这个有利时期,印度经济体量有望缩小与中国的差距。

  当前印度经济规模是中国的1/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2014年中印GDP分别为104307亿美元和20426亿美元,2015年分别为109828亿美元和20907亿美元,预计2016年分别为113830亿美元和22889亿美元。如果印度做得好,未来一段时期之后将其经济规模从中国的1/5提高至中国的1/3乃至一半左右,是有可能的。

  然而,从中长期来看,印度经济、社会、政治体制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构成了该国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某些国内外舆论广泛宣扬的印度经济“优势”也存在很大水分(典型如其“人口红利”),因此,印度经济虽然有希望缩小与中国的差距,但无法赶上中国。

  在直观的层次,土地制度和征地困境、税制导致国内市场分割、劳动法导致劳动力市场僵硬被国内外商界视为妨碍印度经济增长三大体制症结:

  一个发展中国家倘若征地过于繁难,非农产业难以发展,将形成“征地繁难—非农产业难以发展—非农就业机会少—农民更加死守耕地、征地补偿要求更高—征地更加繁难”的恶性循环,整个国家深陷泥潭无从实现起飞,印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陷入这个泥潭。

  民族、语言、文字高度不统一本来就从根本上大大降低了印度国内市场的统一性,其邦际贸易还要额外征税,效果类似国际贸易进出口关税,结果就是印度很大程度上并不存在统一的国内市场,而近似多个国家市场的集合,从而大大削弱了印度作为大国的国内市场规模经济等项优势。

  印度劳动法过于僵硬,至迟从二战以来,员工人数超过100人的企业解雇员工就需要报请政府审批,导致其劳动力市场极度缺乏弹性,也人为抬高了印度的劳动力成本,减少了其就业机会。

  上述三大问题对印度经济发展的阻碍极为显著。

  征地成本高昂、征地极度繁难,在印度并非孤例,而是数十年来的普遍现象,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万千瓦装机容量、移民2845户的达姆布尔水电工程(the Dumbur Hydroelectric Project)要耗费足足9年方才建成,还引起延续数十年之久的动乱;到本世纪浦项制铁、安赛乐-米塔尔公司(Arcelor Mittal)在印度投资项目因七八年时间也无法完成征地而被迫取消,都表明了这一点。

  印度与中国类似,地域广博,人口基数大,而且年轻人口占比很高,这是一个显著的优势。虽然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但是受益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成熟的英文教育系统,与全球其他地区日益提升的劳动成本与老龄化趋势相比,印度依然拥有人口的巨大优势。当然,其人口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印度国民受宗教影响比较深,缺乏中国汉族人民那样普遍、深入骨髓的自我奋斗精神,性格比较顺其自然。印度教育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印度制度规定国立大学为来自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后阶层的中学毕业生保留22.5%的入学名额,政府还曾企图将这一配额比例提高到50%,并从公立高校扩展到所有大学,同时将在中央政府和公营企业为落后种姓保留的就业岗位份额进一步提高到27%。

  除此之外,腐败、投资不足、补贴泛滥等民粹主义经济政策等问题也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

  印度经济的增长给我们对外经贸带来了新的机会,而面对印度力图赶超中国的压力,我们最关键的是保持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尤其要防止自废武功。在这方面,值得警惕的可能自废武功的主要问题包括:在“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之类旗号下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教育和公务员考试中五花八门的加分政策;产业结构“去工业化”;社会福利过度加码;各类补贴、转移支付等膨胀……对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冷静头脑,正视与尊重冷峻的客观规律。

  印度也是中国的机遇,印度庞大的人口以及作为迅速成长的新兴市场,无疑是中国企业新的潜在消费市场,国内有竞争力企业可以到印度进行投资或并购,开发这一市场,印度落后有待改进的基础设施也为中国提供了化解产能过剩的潜在可能。两国可以通过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共赢。

  (本文作者介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印度 中国 经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欢迎发表评论

发布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20万新三板投资者必关注:刘士余亲自站台意味着啥?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账号,请直接登录
请用最新版微博客户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