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期”或有炒作概念之嫌

2017年08月22日07:39    作者:陈建奇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陈建奇

  “新周期”作为解释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一个角度或者一种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否需要在“周期”之前加上“新”字,则有待商榷,否则有着炒作概念之嫌,对读者可能出现审美疲劳或者误导。

“新周期”或有炒作概念之嫌“新周期”或有炒作概念之嫌

  伴随“新周期”的争议白热化,要看清个中缘由,有必要对其产生的背景进行适当的回顾。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回升引发世界广泛关注,有些评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房地产去库存及汽车销售等因素推动,不少专家认为今年以来伴随着房地产调控及汽车市场的变化,2017年经济增长预计可能放缓。

  然而,2017年初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扩张态势,1季度增长速度比去年还略有提高,有些评论认为这是去年政策的滞后效应,认为上半年可能经济会出现拐点,但最新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6.9%的中高速增长,主要指标好于预期,中国宏观经济并没有出现走弱的迹象,如何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成为社会亟待破解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在中国经济期待得到理论支撑的关键时刻,有些研究运用周期理论作出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的判断,不仅解释了去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回升,更重要的是有助于预测未来宏观经济走势,不少机构纷纷跟进,大肆宣扬新周期的观点,并由此倡导新周期的投资管理策略,向社会宣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预期,预示宏观经济完成筑底并可能持续回升。

  社会各界由此刮起了“周期”风,相关机构不断充实支撑“新周期”判断的各种证据,希望把“新周期”的观点做实,在此背景下,很多场合都会听到“新周期”的声音,好像不谈周期就不好意思了。然而,显然这只是社会的一个侧面,还有很多专家对此并没有发表看法,有些专家或者机构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质疑,“新周期”究竟有哪些地方仍然值得探讨,为什么社会对此看法并不一致?目前来看,“新周期”理论确实还有待进一步夯实。

  首先,“新周期”的内涵在理论上尚未阐述清楚。什么是“新周期”,它与旧周期有什么不同。从现在来看,很多研究所谓的“新周期”,更多的表示以下两层含义,一是表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多年低迷后新的一个周期的回升,这更多的是指时间上的新。二是中国新常态背景下的新周期,即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以来的经济周期,这种周期暗含着可能会出现与新常态之前经济周期不同的特点,但究竟有什么新的特点,大多并没有深入阐述。虽然上述观点也有新的含义,但与理论创新显然还有距离,简单的冠之以“新周期”的概念,难以让人信服。

  其次,“新周期”仍难以完美阐释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新周期”的核心理论还是周期,表明经济的回升有其内在的周期定律,经历多年的调整之后必然出现回升的自我循环。然而,本次中国经济回升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财政货币政策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政策创新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些政策调整,宏观经济是否还能出现回升呢?如果不能出现回升,那么周期的观点能否站得住脚?即便仍然还有周期,但未来相关政策变化会如何影响“新周期”,这些问题显然在当下还未得到完美的解答,这也就预示“新周期”理论有其局限性。

  第三,“新周期”亟待进一步拓展至全球的范畴。“新周期”不管作为理论上的创新,还是作为经验上的新概括,要形成共识就需要接受检验。虽然有些评论将“新周期”用于对中国宏观经济表现的阐释,但能否将其扩展至全球,即“新周期”在全球的适用性如何?如果仅仅只能解释中国某个特定阶段,那么这种理论可能还有较多缺陷,至多称得上假说或者猜想,要形成学术意义上的理论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这个方面看,其内在的问题还有待深化。

  综合来看,“新周期”作为解释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一个角度或者一种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否需要在“周期”之前加上“新”字,则有待商榷,否则有着炒作概念之嫌,对读者可能出现审美疲劳或者误导。对此,社会更加期待的是,能够给出更为中肯的客观的评估,有人认为需要对提出误导性观点的行为进行惩罚,比如相关学者退出业界,这可能会使得相关研究更加理性,但也可能出现负面影响,有些有潜力的经济学家可能因此退出市场,如何打造既有百家争鸣的试错环境,又能让学术环境更加理性务实,成为理论创新的两难。

  (本文作者介绍: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世界经济室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新周期 经济 宏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