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流动性和盈利双重压力下的银行风险

2017年07月27日11:15    作者:连平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连平、许文兵

  流动性风险和不良贷款增长风险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而盈利能力下降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连平:流动性和盈利双重压力下的银行风险连平:流动性和盈利双重压力下的银行风险

  流动性风险和不良贷款增长风险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而盈利能力下降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当前应高度关注流动性和盈利双重压力下的银行风险,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

  一、流动性风险总体可控,中小银行应引起关注

  在2013年货币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事件后,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均提高了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程度,并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举措,近年来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保持合理适度。但2017年以来,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问题再次引起了市场警觉。

  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变化是近期流动性承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出现了较快的增长,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部分银行却因规模情结和风险偏好较高影响出现了过度追求杠杆经营的状况。

  从资产端看,一些银行利用交叉金融业务迅速扩张,主要通过资产管理计划、资金信托计划对接非标资产、同业理财、债券委外等,从而达到提高资产收益率、减少风险资本占用、规避监管等目的,并直接导致了银行表外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这类资产的运作使用资金池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但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也推高了资金成本。

  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253.52万亿元,同比增速超过30%,远高于表内资产15%左右的增幅;表外资产规模达到表内总资产规模的109.16%,继续比2015年末提高12.04个百分点。从负债端看,一些银行对包括同业存放、同业拆借、同业存单、卖出回购等在内的短期批发性融资的依赖性较强。稳定性较差的同业负债过快增长将使一些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大幅增加。

  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进一步提高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要求。2016年以来,央行MPA考核实行表内外一体化管理,未来仍有可能进一步收紧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容忍度,这些措施使原本增长较快的银行表内外资产规模面临较强的约束。

  同时。各监管部门也不断强化行业监管、加强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大幅压缩了监管套利的空间。这些监管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部分中小银行通过做大同业业务规模支撑资产业务发展的操作模式,而在负债来源受限但资产短期内无法调整到位的情况下,这些银行流动性平衡状态将受到冲击。

  流动性状况的变化会直接反映为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也会推高商业银行同业负债成本,短期内这些负债端的压力会通过商业银行息差收窄反映出来,并由商业银行通过自身成本的压降和强化管理加以消化。

  但如果这一现象难以有效缓解,则成本上升的压力会逐渐向资产端传导并在贷款利率上有所体现。在当前对基准利率的调整仍保持相对谨慎的前提下,提高贷款利率上浮比例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当下,不同机构间流动性风险状况存在差异。随着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和期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市场调节机制的完善,央行将不断通过逆回购和MLF等工具“削峰填谷”,保持市场流动性水平相对平稳,短期内市场利率也应中枢不会大幅下行。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整体可控,但不同类型机构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中,大型银行具有网点优势和规模效应,存款的稳定性在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表内理财、同业存单、协议存款等市场化利率负债在总负债中的占比较低,截止2017年一季度末市场化利率的负债平均占比不到10%。同时,大型银行长期以来对交叉性创新金融业务的发展也相对保守,由此造成的突发性、临时性流动性需求也相对较少。因此,大型银行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是商业银行中最低的。

  部分交叉性金融业务发展过快的中小银行则可能会在三个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一是存款增速乏力进一步提高了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度。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增速由去年四季度的10.2%降至9.8%,企业存款仅增长2267亿元,远低于2016年一季度同期增长15600亿元的水平。

  对于存款类核心负债发展能力不强的中小银行来说,短期内以新发同业存单等方式调节流动性的要求更为迫切,在监管部门强化监管要求和市场利率中枢明显抬升的市场环境下,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不强。

  二是流动性覆盖率(LCR)走低会强化中小银行流动性压力。当前,同业负债监管会导致部分中小银行现金净流出增大,而客户存款增速下降甚至流失则会引起超额储备的变化,导致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下降,最终推动LCR指标下行。从2016年年报情况看,17家上市银行中有11家银行的LCR较半年报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部分银行流动性压力已经开始显现。预计非上市的中小银行LCR下行的压力更大。

  三是金融去杠杆的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去杠杆政策对流动性压力有一定的放大作用,在同业业务规模下降的过程中,过度利用杠杆经营的中小银行可能面临超常规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宏观审慎监管(MPA)考核对资产负债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商业银行不同程度的面临潜在非标资产回表压力,而在部分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已经低于12%的情况下,同时满足MPA监管和流动性管理要求成为一个两难课题。

  二、盈利能力下降可能导致不良资产反弹

  不良贷款增长导致的拨备增加是近年来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大幅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盈利水平下降又进一步制约了商业银行运用更多财务资源处置相关风险的能力。虽然短期看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变化处于可控范围,但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两个因素将共同对商业银行带来持续压力。

  1、不良资产仍未见底

  2016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长趋势已经有所减缓,全年不良贷款率1.74%,仅较2015年上升0.07个百分点,且四季度不良率还出现了小幅回落。但这种改善并非来源于贷款资产质量的好转,而是在商业银行普遍加大处置核销力度的基础上实现的。同时,年末业绩考核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压低不良率的作用。2017年,受宏观经济阶段性回稳等利好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将进一步缓解,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仍难言见顶。

  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仍将继续暴露。2017年,商业银行较高的关注类和逾期类贷款继续将带来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这两类贷款的变动情况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状况。一季度,关注类贷款占比为3.77%,仍处于不低的位置。从主要上市银行情况看,2016年末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34.94%,为近年来最高值,表明关注类贷款有加速下迁为不良贷款的迹象。此外,2016年末主要上市银行逾期贷款占比为2.77%,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之间的差额虽然有所减少,但仍达到5305亿元,且逾期贷款的增加速度仍高于不良贷款增加的速度。这些数据表明仍有相当一部分的贷款风险尚未完全暴露,未来关注类和逾期贷款将对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压力。

  当前,小微企业、两高一剩和亲周期行业企业仍是不良贷款主要增长点。受产能过剩治理和担保圈链辐射等因素的持续影响,小微企业,尤其是制造类、批发零售类以及资源类等亲周期行业的小微型企业风险管控压力依然不小。

  随着去产能力度的不断加大,钢铁、水泥、建材、船舶、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经营环境更趋艰难,相关贷款的违约风险也会逐渐显现出来,行业整体信用风险将有所增加。除此之外,不良贷款的客户、行业和区域结构也出现一些变化。

  一是不良贷款向大中型企业扩展。虽然不良贷款中的大部分仍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小微企业,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违约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且这类企业形成不良后造成的影响更大。

  二是不良贷款集中发生的区域出现变化。近两年不良持续快速增长的江浙地区新增不良贷款已经出现见顶回落的信号,2016年浙江省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19个百分点至2.17%。而东北、环渤海和部分中西部省份的不良水平仍处于较快增长的阶段,部分省份不良率已超过3%。三是投资性资产与贷款违约的关联度逐渐提升。当前信用债违约的情况不断增加,提高了贷款交叉违约的可能性。同时,在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背景下,为存量理财产品提供支持而最终形成不良的情况也有发生。

  2、盈利能力进一步下降

  2014年11月起,央行连续6次降息,虽然存贷款利率均出现下行,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存款成本率的降幅明显低于贷款收益率,对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结构有较大影响,推动大量收益水平较高的信贷资产转化为收益相对较低的债券类资产,2015年启动至今已经完成了8万左右的置换总量,预计对银行的利息收入造成的负面影响达3-4千亿元。

  在此期间,商业银行净息差由2014年末的2.7%下降至2017年一季度的2.03%,快速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接轨。虽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有一定提升,但并不足以弥补净息差下降带来的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盈利增幅大幅落后于资产规模的增幅。同时,近期一系列针对理财和同业业务的监管措施陆续出台,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规模增长受到遏制甚至出现负增长,并可能导致快速增长的手续费收入增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虽然商业银行面临同样的运营环境变化,但中小银行受到的影响比大型银行更大。一是以量补价的可操作性下降。长期以来中小银行资产增长明显快于大型银行,为盈利增长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而在资本和监管的约束下规模增长已经开始受到限制,2017年一季度中小银行资产同比增速平均下降3-4个百分点。

  二是息差收窄的压力更大。2017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平均息差为2.03%,同比下降32个基点。而从大型银行公布的季度报告看,净息差降幅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反映出中小银行息差下降的速度更快。

  三是监管的负面影响更强。中小银行的创新普遍较为活跃,同业和表外业务的占比也相对较高,无论从相关业务收缩过程中的成本还是从非利息收入增速放缓的角度看,相比较而言中小银行盈利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盈利能力下降除了对银行的整体估值不利外,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和处置不良资产能力的提升均有负面影响。一方面,盈利能力下降会使银行内外部资本补充渠道承压。由于“十三五”期间M2增长目标基本确定,商业银行资产增长有较大的刚性,在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下,未来商业银行仍有较大的资本补充需求。

  在内部,盈利下降将减少商业银行内生资本的积累。在外部,盈利下降不利于修复相对较低的商业银行估值水平,股价长期低于净资产的银行很难推动再融资计划。

  另一方面,盈利能力下降不利于银行消化存量不良资产。受资产质量长期较快下行影响,商业银行近年来持续加大核销力度。从上市银行的年报数据看,主要上市银行2016年核销不良贷款5840亿元,较上年增加1312亿元,增幅达28.98%。这也是2106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的关键因素,未来一旦盈利提供的财务资源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核销,则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快速反弹的风险。

  三、采取切实举措避免风险形成“蝴蝶效应”

  当前监管当局对金融风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短期内各项调控措施的效果也已经较为明显,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风险状况整体可控,但一些新的变化仍应引起高度重视。其中,流动性风险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特征。

  在人民银行通过管理工具和政策体系的优化较为有效地掌控了市场整体流动性水平的前提下,应关注部分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变化。盈利能力下降与不良增长的压力是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虽然短期内商业银行还能通过自身资源加以应对,但要重点关注盈利压力与其他风险叠加后产生的影响。总体来看,中小银行面临的风险压力明显高于大型银行。现阶段,要从政策制定的角度即使缓解商业银行风险压力,并防止个别机构的问题形成“蝴蝶效应”叠加“羊群效应”,从而影响到金融系统的全局。

  一是保持市场整理流动性水平充足合理。鉴于金融机构对央行临时性流动性支持的依赖程度有所提高,且同业业务监管可能影响到市场对流动性的预期。建议货币当局加大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力度,如有必要央行可以采取适度扩表的措施,保持未来市场整体流动性合理适度。

  二是继续采取针对性降准措施推动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可以考虑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量较多或贷款占比提升较快的商业银行,继续执行定向降低准备金率的政策。一方面为这些银行解决现实的流动性问题,使其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进行小微企业的投放;另一方面降准降低这些商业银行获得流动性的成本,并引导其以更低的价格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

  三是关注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为了防止在去杠杆和加强监管的过程中出现流动性风险,甚至引发局部系统性风险,应该密切关注中小银行业务增量,在存量资产逐步到期的情况下要求其主动去杠杆,短期内应该允许开展纯粹以调节流动性为目的的业务。

  四是继续拓宽不良贷款处置渠道,引导商业银行加快化解不良贷款。扩大不良贷款证券化、批量转让和债转股等新型处置模式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在盈利状况允许的前提下,通过简化核销要求、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调整拨备要求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动用更多的财务资源处置不良贷款。

  五是对房地产贷款和地方政府项目融资的集中度风险加强管控。通过提高首付比例和按揭利率等手段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对房地产金融属性增强的问题进行有效管理,防范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的风险。进一步明确对地方政府项目的监管要求,尤其要关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防止相关风险敞口过快增长。

  六是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积极应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的问题。一方面,要研究营改增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探讨对商业银行进行税收优惠,降低税务负担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尝试引导商业银行适当降低分红比例,增加盈利留存,提高抗风险能力。

  七是适度扩大债转股应用的领域和参与债转股试点机构的范围。市场化债转股是当前降杠杆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总结上一轮债转股的经验,继续尝试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应用。同时除大型银行外,可以再增加一批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较强的银行参与债转股试点,帮助银行降低潜在风险。

  (本文作者介绍: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和理事。)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盈利 银行 风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