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 刘世锦
企业创新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产业逐渐走向了技术的前沿,创新的主要方式也开始从模仿走向探索,因此我们创新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提升。这也是我国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特点。
创新成功是个概率问题
从0到1、从无到有的过程,意味着“1”和“有”在创新开始的时候,创新主体是不知道的,或者是不确定知道的。实际上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创新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概率事件。腾讯的微信,当时不止一个团队在做,最后张小龙的团队成功了。
假设一项创新成功,需要试一百次,如果只有一个人搞一次,成功概率是百分之一,如果十个人搞,创新成功的概率就是百分之十。因此,我们现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更多的人去试错,试错的人越多,整体上成功的概率才会提高。
创新不可以规划
我们要在推进创新的过程中强调市场的作用。为什么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前沿性、探索性的创新不容易成功?计划经济就是计划好由一个人来搞一项创新。这个人也许非常聪明,但再聪明,其成功也是个概率事件,这个概率也许是百分之一,即使他比别人聪明很多,成功概率提高一倍,也不过百分之二。但如果是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来探索、来试验,结果就会很不一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旨之一,就是要让每一个有创新潜力的人都获得创新的机会。
因此,从本质上说,创新活动的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创新本身是不可以规划的,或者反过来说,能够规划出来的,很难是真正的创新。我们一些政府部门,最近热衷于搞一些创新规划,这实际上是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延续,很难获得成功。
就项目而言,你规划三年之内完成,但也许某个企业的某个科学家某天晚上脑洞大开,立马就突破了关键的瓶颈;也可能这个项目三年、五年也突破不了。这怎么规划?类似的还有产业创新的规划、创新型城市的规划甚至创新型企业的规划。
在若干领域,一些政府部门习惯延续过去的做法,制定技术路线,从而把产业中企业的创新纳入传统的审批渠道。这种对创新的管理方式,风险很大,往往失败率很高,甚至有可能“套住”政府部门自身。
促进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
既然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那么,我们就需要更多创新的人聚集起来,相互碰撞,创新成功的概率才高。那些创新要素聚集的地方,就有可能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中国原来发展过程中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地方竞争,对促进创新来讲,地方竞争仍然是一个好办法。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创新的要素是流动的,并在流动过程中形成若干个创新型的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由于创新要素的集聚优势,在这些地区有较高的创新成功概率,因此产业和经济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这些地区。
美国的硅谷、中国的深圳、北京中关村、杭州等,都是这种创新要素聚集、创新活跃的地区。这些创新的城市不是政府部门事先指定的,而是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区域竞争形成创新要素的流动、集聚自然形成的。
过去二十年我国创新要素分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重心已经从内陆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和研发成果这些重要的产业创新要素,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但如果你看研发机构的分布,除了这些地区,东北、山西、湖北、四川等地方也还不少。
这说明,一些地方创新机构还在,但创新的资源在流出。我国创新要素跨省转移的速度在过去十年明显提高,这一趋势还将持续,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布局加速调整、区域创新差距迅速扩大的新阶段。
政府应该做什么
创新要素的流动会促进我国创新布局的调整,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而然地形成若干创新型的城市。这些城市不是政府部门规划出来的,但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没事可干了。
在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最近中央反复强调经济工作要“稳中求进”,这中间首先就要稳定预期,坚持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对产权(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稳定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预期,这些对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很重要,对创新来说更为重要。
另外政府部门可以做的,是为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排除泡沫经济的干扰,引导创新资源脱虚向实;以及维护公平竞争、促进要素流动,这些方面政府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
从长期来看,培育创新人才、发展有效支持创新全流程的金融工具、建设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这些对我们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具有长期和战略性的意义。政府在这些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作者介绍:教授、研究员、博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