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老骥
索罗斯认为,要想降低房地产泡沫,征收地产税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如果无论卖或不卖,你都不得不每年纳税5%或3%,那么其效果就是会推动有些人卖房。”他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房地产业“硬着陆”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不过还没有那么剧烈。
投资有点像足球,胜者为王。
判定球队的水平,有一个硬指标——赢球。再牛气的球员,再知名的教练,如果总是输球,那就得换人或者下课。
检验一个人投资能力的高低,也有一个硬指标——连续多年的盈利记录。对于那些口若悬河的股评家,最好的检验他们水平方式是,看看他们自己的股票账户,到底是盈还是亏。
中国一些股民推崇美国人威廉?江恩,运用他的江恩理论、江恩角度线来炒股。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江恩死后留下的财产不足10万美元,里面可能大多数还是他出书的稿费。因此,他投资理论的可信度应该打很大的折扣。
说到投资的盈利,巴菲特和索罗斯当仁不让排当今全世界的第一和第二。
巴菲特和索罗斯投资路数迥然相异,但同样都堪称真正的投资大师。巴菲特投资紧紧抓住“价值”的准绳,始终在价值与价格的差价中寻找机会。索罗斯则更擅长对全球经济进行宏观预判,在市场的谬误和动荡中大赚其钱。
与巴菲特极少对经济和股市进行预测不同,索罗斯经常对全世界经济发表评论。尽管他的评论并不都为后来的事实所验证,但他超过半个世纪的金融市场投资经验,加上他敏锐的洞察力,常常能见人之所未见,并先人一步采取行动。
让我们来看看这位长着鹰一样鼻子的投资大师,对中国人最关注的话题——楼市的看法吧。
日本房地产的轨辙
中国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一线城市,人们谈论最多也是最让人疑惑之处有两点:
第一,上涨似乎永远不会停歇。尤其是今年年初,一线城市在对于普通购房者已经高不可攀的基础上再度猛涨。有人测算,假如投资者在2000年以100万首付加上银行贷款200万元,全部用来投资了上海楼市,现在其本金增值到了惊人的6000万甚至1个亿。而如果你当年把100万存银行至今,对不起,今年只能在上海的市中心买一个洗手间。
第二,政府的调控政策,总是在打压需求,却不在供给上发力。这导致每一次调控似乎都是在为下一次的猛涨做准备。
其实,对于这两点疑问,用索罗斯对于日本房地产的看法,以及他的“超级泡沫”理论,就能大致明白个所以然。
索罗斯《金融炼金术》一书中,对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前的评论,几乎完全适用于当今中国。
日本主管当局最初为什么会准许投机(楼市与股市)泡沫发展?索罗斯说,首先,金融资产价格膨胀,使得主管当局能够卸下它们对商业银行的责任,因为实质经济当时已深陷困境。
“如果没有房地产与股票市场的繁荣,商业银行对产业界的贷款将出现许多坏账,盈余也会受损。”
另外,房地产的泡沫性上涨,促使商业银行能够对看似良好的抵押品扩张其贷款组合,而日本产业界也因此能利用“财技”(这让人想到许多中国上市公司增发圈钱进行投资与财务造假)——即金融操作——赚取营业外收益,弥补利润不足。
索罗斯还进一步一针见血地指出,土地价格飙涨尚有另一个目的:尽管日元升值,它有助于维持国内的高储蓄率与有利的贸易顺差。房价上涨的速度超过薪资,日本的工薪阶层有强烈诱因增加其所得中储蓄的比率(想想我们有多少购房者为了还房贷而减少消费拼命存钱)。
“由于国内经济衰退,储蓄可供海外投资之用。这是日本当年累积全球财富与权力的理想处方,即使海外投资贬值也是如此。”索罗斯的这番话,也让人不得不想到当今中国不少企业财大气粗的海外收购。
超级泡沫会持续下去吗?
索罗斯对房地产由繁荣而至泡沫的解释是,低廉的借贷(房贷按揭)成本和获得贷款的容易程度,助长了房地产业的兴旺。使房地产的上涨趋势最终发展为泡沫的错误观念是:贷款抵押品的价值不会因为信贷量的增加受损。
但索罗斯认为,实际情况是,信贷量与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某种相关反身性(Reflexivity)。借贷的成本低廉、门槛较低时,交易活跃,按揭房产的价值就上升,拖延欠付情况就较少,信贷表现良好,借贷标准也就很宽松。因此,房地产越来越火热,泡沫也就应运而生。
索罗斯还提出了“超级泡沫”的观点。以房地产为例,当房地产信贷(个人按揭和开发贷款),同时还加上杠杆操作,不断扩大时,“普通泡沫”就演变成误读和资金持续强化的“超级泡沫”。“超级泡沫”最终结果是信贷量逐渐增加达到极限,此后趋势逆转,造成强制清算,房地产价格暴跌。
在索罗斯看来,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就是由房地产次贷的“超级泡沫”的爆裂所致,就像一个普通的炸弹引发了核爆炸一样。
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索罗斯3年前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更直接的评论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是相当容易受到伤害的,因为房地产是人们最喜爱的储蓄形式。有很多房子都是空置的,这些房子就跟黄金和银行存款一样是储蓄。“我认为,现在的中国房地产是一种风险投资。”
索罗斯认为,要想降低房地产泡沫,征收地产税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如果无论卖或不卖,你都不得不每年纳税5%或3%,那么其效果就是会推动有些人卖房。”
他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房地产业“硬着陆”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不过还没有那么剧烈。
(本文作者介绍:资深财经媒体人,原上海证券报首席记者。微信公众号:jicaijing)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