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海外购物并非崇洋媚外

2016年02月15日15:11    作者:江濡山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江濡山

  对于越来越多的国人赴海外购物,应当保持一个淡定从容的心态,因为这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从消费链的角度来看,国人赴海外购物,只是其赴海外旅游消费的整个消费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真正为了单一购物目的而到海外旅游的人并不多。

国人海外购物并非崇洋媚外国人海外购物并非崇洋媚外

  刚刚看到中国商务部公布的一组数据:去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人民币,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消费群体称号;中国游客被誉为“行走的钱包”。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电商、代购的日趋活跃,越来越多的人宅在家里就可以完成“海外购物”。

  对此,民间和官方有两种“主流”看法。

  很多民间人士认为,中国消费者到海外大量购物,而且购买了不少Made in china的产品,这是长期以来骨子里的“崇洋媚外”思想在作怪,甚至有不少人对大规模赴日旅游的国人大波冷水:他们是现代卖国贼!

  而在政府及一些“官厅”经济专家看来,“消费外流”问题已经很严重,应当加大力度通过“供给侧”改革,从政策及资金两方面改善国内的供需平衡问题。

  其实,对于越来越多的国人赴海外购物,应当保持一个淡定从容的心态,因为这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理由,可以让政府和一些“爱国者”不必神经兮兮的。

  一是从消费链的角度来看,国人赴海外购物,只是其赴海外旅游消费的整个消费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真正为了单一购物目的而到海外旅游的人并不多。

  二是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海外商品从原料、工艺、物流、商服及购物环境心理等各个方面,与国内商品市场有极大的差异,即便是同款同质的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不同地域的消费心理大不相同。

  三是从品牌、品质及价格角度来看,相当多的国人是因为对发达国家产品品质的信任度更高、同质性价比更好,特别是对包括奢侈品在内的国际名牌的偏好更强烈,而刺激了其购物欲望。据有关机构研究,2015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168亿美元,全年中国人买走全球46%的奢侈品,其中910亿美元在国外发生,占到总额的78%。

  有数据显示,名牌酒类产品平均价差高达64%,最高价差达85%;腕表平均价差33%,最高价差83%。而消费者常买的名牌服装、香水、箱包、化妆品和皮鞋等,价差都在30%左右。虽然国内提供了一些“免税店”来替代海外购物,但是聪明的顾客都明白,国内多数免税店的价格与国内市场加税后的价格相差无几。

  四是从商业文化角度来看,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及商业消费行为,赋予了其产品不同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符号,特别是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会给产品赋予不可替代的特殊元素,可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特别需求。

  在这种大背景下,单纯通过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民族工业产业升级的思路,几乎是行不通的。真正有效的办法是:顺应全球化规律,营造公平透明、公正平等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促成真正的市场化竞争的制度和法治环境,才能加速缩小中外经济发展的差距。任何人为刺激、人为塑造、人为推动的伪需求、伪投资、伪生产,只能是作乱市场循环、浪费市场资源。

  (本文作者介绍: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员,政府及财团大型投资项目顾问,产业项目风险及可行性评估专家。)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郝美津 SF173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海外购物 中国 代购 奢侈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中国房地产泡沫应该不会溃破 老艾侃股:首日表现优异 猴年牛股机会多多 为什么今天的香港是会这样?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e租宝事件后中国互联网金融路在何方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