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需要孔子食堂

2015年07月24日 07:44  作者:梁海明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梁海明

  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也能喜爱中华美食,并且因此更有兴趣了解美食中所蕴含的东方美学、中华哲学与诸多相关的历史文化,那设想中的“孔子食堂”,就能够真正把中华文化推广开去,达到“民心相通”的目的应该并不是奢望。

“一带一路”需要孔子食堂“一带一路”需要孔子食堂

  除了现今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外,未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更需要的或许是“孔子食堂”,这是笔者近日接受香港大公网采访时提出的一个建议。美食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如果除了孔子学院之外还有孔子食堂,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喜欢乃至无法抗拒中国美食的诱惑,才是真正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渗透,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提供更大助力。

  这一建议源于笔者一次到澳大利亚公干的启发。期间笔者获得当地友人热情的招待,临回国前准备在当地餐馆回请友人以表谢意,但友人则反建议说,久闻你厨艺不错,不知能否有幸让你烹调一顿正宗的中国菜作为晚餐。

  盛情难却,笔者只好到唐人街买了食材,在外国友人的开放式厨房里用平底锅煮了西红柿炒蛋、葱爆羊肉、辣椒炒牛肉和蒜茸炒菜心几样家常菜。在餐桌上,盘上的食物很快就被一扫而空,我和友人推杯换盏之余,更藉对于饮食的言语分享来交换两国文化的见解,双方除了增进了解之外,感情也近了不少。

  笔者不清楚这种邀请到家下厨做饭的方式在澳大利亚是否流行,但在欧洲一些国家则是比较普遍的。例如在瑞典,该国人口有超过20%是外来移民或移民二代,瑞典人喜欢通过邀请外来移民到家一起下厨共进晚餐,分享双方的美食,让本地人接纳、欣赏外来文化,同时也帮助移民们更快融入瑞典社会。此类活动更被当地人形容为“晚餐外交”。

  除了民间的“晚餐外交”之外,美食更成为了各国政府外交的润滑剂。“餐桌上,看得到政治的精髓”,美国华盛顿大学就曾推出“美食外交”课程,藉通过烹饪角度更好地学习国际关系。美国前国务卿希拉莉也深谙“美食外交”的重要性,不但在宴客时摈弃传统的法国名菜,而改用外国领导人的家乡菜来招待特殊要客,更成立美国首支“美国厨师军团”(American Chef Corps),团队中的80多名顶尖名厨协助美国政府推展外交。

  这实在深刻体现了美食大国法国人的名言:“敌人,并不存在,他们只是些还未与我们共进午餐的人。”

  作为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通”中,包括了“民心相通”。但无论是现阶段提出的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一带一路”的主要抓手,还是过去在西方媒体投放的中国形象宣传片,以及孔子学院的推广活动,其传达出的关键信息(key message)是否真能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令人有些怀疑。

  以孔子学院为例,虽然中央政府将其作为一项文化输出和展现国家“软实力”(soft power)的工程,然而,这个由美国发展出来的这个“软实力”概念,无论有多“软”,仍是要展现实力,仍带有霸权主义的色彩。笔者认为,这种“软实力”概念,实际上与中国的“文化内缉,武功外悠”传统理念相近,引发不少国家的警惕,因此,希望通过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以拉近中国民众与外国民众的距离及增加交流,目前来看并不太有效。

  而“美食外交”看似无关宏旨,却能无声润物,营造很大的后续效应,影响力不但可直接到达民间,获取各国民众的好感,还能带来更多的互访交流和商业机会。有外国的公共外交类学术期间更曾刊登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那么外国民众更可能对这个国家有比较积极的印象。

  因此,笔者建议,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之下,除了孔子学院,还应该有孔子食堂,以美食作为媒介,通过美食这种“人畜无害”且充满诱惑的宁静之力(puissancetranquille)、柔弱之力(power of weakness),来增加中国与外国民众的沟通、了解和互信,达到民心相通的目的。

  当然,笔者也必须指出,要推动孔子食堂,推动中国美食作为产业“走出去”说易行难,以目前中国饮食在国际上的影响来看,或许至少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改进。

  其一,要改变中国美食目前的国际形象。

  虽然国人自诩中国饮食风俗千差万别,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实属罕见,但在大多数外国民众,尤其欧美民众的眼中,相比法国美食大餐、地中海饮食、土耳其传统美食、传统墨西哥饮食、日本和食等高端饮食,中餐相对比较低端、廉价、烹调油腻和食材血腥更是不少外国人对中餐的印象。

  要改变中国饮食当前低端的国际形象,除了可采取“本地国际化”、“国际本地化”的美食“走出去”策略以提高形象之外,还可参考日本的“酷日本”(COOL JAPAN)计划模式,通过打造“一带一路”智慧园区的美食产业专属区,鼓励创投基金投资与美食文化相关的产业、产品,不但可活络美食产业在国内的发展筋脉,更能推动美食产业走向拓展国际之路。

  其二,建立中餐认证标准。

  法国有“米其林美食指南”,英国有“餐厅”美食杂志,以此建立美食世界的国际话语权,中国饮食界要建立一套与“米其林美食指南”相似的中国餐饮标准虽需时日,但中国餐饮界可考虑先舍难取易,仿照泰国政府的世界厨房中心(CTKW)推出的“泰精选”认证制度,在海外经营的中餐馆须符合一定标准,才能被认证为正宗的中餐馆。

  对于此类获认证的中餐馆,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可考虑在协调厨师人才培训、饮食原材料出口,以至低息贷款予业界人士到海外开设新餐馆等措施,予以扶持,待中国菜式征服世界各地的味蕾之后,再考虑进一步建立一套媲美“米其林美食指南”的中国餐饮标准。

  其三,加强中餐的海外传播力度。

  要将中国美食全面推向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海外传播领域需要加强show & tell(展示与叙述)的能力。

  作为亚洲国家,日本和韩国在美食的show & tell海外传播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日本的《蒲公英》、《多谢款待》,还是韩国的《大长今》,此类以本国饮食作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极大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化以人为中心的表现手法,一方面以show美食的传播方式,让各国观众虽然看到的是荧幕上的景象,却像是吃了一顿色香味声俱全的飨宴。

  另一方面则以tell的传播方式,集中体现日韩两国各自浓郁的人文色彩,向海外观众展现了一个个勤劳、朴实无华、敬业爱家和充满智慧的日本人民、韩国人民的形象。日韩两国此类的海外传播,既推广了两国的美食,又对日韩两国文化的介绍和推广大有裨益,值得中国借鉴。

  行文至此,笔者突闻友人——联合国[微博]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陈平女士,正在努力推动中国大年夜的团圆饭申报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事宜,在此衷心祝愿申报成功,将中国的团圆饭作为中国美食的代表推向世界饮食舞台。

  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笔者认为,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体系中,美食一定算得上是每个中国人最有信心和自豪感的部分之一。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也能喜爱中华美食,并且因此更有兴趣了解美食中所蕴含的东方美学、中华哲学与诸多相关的历史文化,那设想中的“孔子食堂”,就能够真正把中华文化推广开去,达到“民心相通”的目的应该并不是奢望。

 

  (本文作者介绍:香港经济学者、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你不知道的财经真相:美国退出QE之后的世界》、《中国经济新政策与我们》。)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梁海明一带一路中华美食中国文化

相关专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老艾侃股:轻指数重个股 提防期指周四效应 股市稳健发展紧密依靠有分红的评价体系 谁来拯救中国糟糕的城市交通? 与王林合影的人不应该被嘲笑 一文读懂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人民币要和美元欧元三分天下 AA制时点贵菜的人爱占便宜?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