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张茉楠[微博]
就定位而言,亚投行不是中国的银行,也不仅仅服务于中国“一带一路”等经济议程,更无意于对抗,或颠覆秩序。可以说,亚投行是在现有多边国际开发金融机构之外的有益补充,其实质对多边开发金融机制进行的“增量”改革。
相关专栏:“亚投行”的背后到底有多大博弈?
随着亚投行(AIIB)创始成员国申请截止日期临近,英法德意纷纷抢占“末班车”,亚欧多个国家也就是否加入亚投行展开最终冲刺。
当前,世界各国对亚投行的态度和立场差别非常大,有反对派、有支持派,有谨慎派,也有骑墙派,不同国家从不同立场,按照本国利益去解读,有异议、有分歧也无可厚非。
从规模上看,亚投行拟定首期资本金为1000亿美元左右,初始认缴资本目标500亿美元左右,与亚行1650亿美元和世行2800亿美元左右的资本金相比,尚有不小差距;从数量上看,30个左右的创始成员国,也无法与亚行的67个成员国和世行的188个成员国相比,但从2013年10月份,到签约2014年10月份,再到2015年3月,仅仅用了一年半筹备期就获得了信任票确实有着不同之处。
就定位而言,亚投行不是中国的银行,也不仅仅服务于中国“一带一路”等经济议程,更无意于对抗,或颠覆秩序。可以说,亚投行是在现有多边国际开发金融机构之外的有益补充,其实质对多边开发金融机制进行的“增量”改革。虽然,未来亚投行不可避免地会与世行、亚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许多方面有竞争,但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贸易投资等领域,更多的则是合作,都是为全球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亚投行设立初衷就是倡导在一个新的开放式合作框架下不预设合作条件和门槛,不排斥和针对任何第三方,向亚洲以及其他经济板块开放。事实上,包括亚投行的目的和使命、成员构成、股权分配、组织结构、治理框架等等都遵循现有国际多边开发银行规范运作和标准,力图打造一个包容、开放、透明的新型全球金融机构,在推动互联互通、跨境融资,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平等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金融对实体资源配置的失衡,可持续融资不足,以及缺乏跨境公共产品供给是当前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虽然国际金融机构众多,也在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但由于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模式定位问题,比如,世行和亚行等多边开发机构主要致力于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的减贫,投向亚洲域内基础设施的资金非常有限,亚洲开发银行2013年仅提供210亿美元贷款,即使把世界银行[微博]集团、发达国家ODA等都考虑在内,资金缺口依然很大。
其次,资本的逐利性,全球私人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投资则主要流向发达国家成熟资产,包括亚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始终难以得到真正填补。
第三,跨区域互联互通与国家内部的大型项目建设有本质的不同,区域或次区域的互联互通项目如讨论多年的“泛亚公路”、“泛亚铁路”等,由于涉及多个国家、投资额巨大、较长时期内看不到回报,一直难以推动,只有在多边开发机构的统筹协调和资金投入下才有实现的可能。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未来1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要8.22万亿美元,即每年需要新增投入8200亿美元基础设施资金。2013年,亚洲除中、日、韩三大经济体的GDP总额约为8万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低收入国家资本形成率占GDP比重仅为1/4左右,其中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资金仅为20%左右,约4000亿美元。其中,仅印度未来几年的基建就需要1万亿美元。
如此之大的融资存在缺口,不可能单独由亚投行承担,也不可能单靠政府力量推动,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在构建多样化投融资合作框架方面做出新的尝试,发挥杠杆效应:比如依托亚投行发行基金、证券、债券和跨境基础设施投资保险等金融产品,适时考虑构建亚洲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市场,通过PPP等模式放大亚投行投资的杠杆效应,吸引亚洲地区的私人投资。而对一些投资金额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通过储备资产、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资金的投入,或“联合融资”方式予以推进。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