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限制进口奶粉过快增长

2014年12月28日 10:12  作者:宋亮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宋亮

  进口奶粉价格呈现倒挂趋势,对国内乳品加工和奶牛养殖业冲击明显。面对进口奶粉对国内市场造成的冲击,建议在不违反WTO原则下,对于进口过快增长的乳品通过技术标准来加以限制,加大对于不合格产品的打击。

海外乳企冲击国内市场海外乳企冲击国内市场

  近年,随着乳品量进口越来越大,进口奶粉价格大幅波动,并呈现倒挂趋势,对国内乳品加工和奶牛养殖业冲击明显;由于进口原料质优价廉,企业大量使用,替代国内原奶,引起上下游产业矛盾进一步加深;随着国际化发展,国内企业加快海外投资布局,从而减少了国内奶源、加工等方面投资。上述三大矛盾,伴随产业深入调整及外部进口增大,开始进一步激化。

  进口与国内加工及养殖矛盾

  首先,进口乳品目前已经占据国内整体乳品消费量的三分之一。今年1-9月份,全国乳制品进口量共计149.86万吨,同比增长36.5%。其中,液态奶累计进口量达24.64万吨,同比增长70.8%;干乳制品累计进口量为125.2万吨,同比增长31.3%;进口大包装奶粉(原料)累计达81.41万吨,同比增长50.0%;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8.98万吨,同比超过100%。

  笔者预计,今年全年进口乳品量超过180万吨。其中,液态奶进口量约30万吨;大包装奶粉进口量约100万吨;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量约10万吨。进口乳品全部折算原奶约1350-1400万吨,占全国用奶需求量的三分之一,按照国内泌乳奶牛奶牛平均单产6吨,进口乳品折算原奶相当于230万头泌乳奶牛年产量。

  其次,进口快速增长对国内企业带来较大压力。一是造成国内乳品产量有所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份,国内乳制品产量2198.8万吨,同比下降0.04%。其中,干乳制品233.13万吨,同比下降35.8%,液态奶1993.14万吨,同比仅增长0.7%。二是影响到国内企业的正常经营。目前,国内大部分含乳饮料、酸奶制品、烘培食品、糖果等基本均采用进口奶粉作为原料,更多的奶粉生产企业也转向海外采购原料。

  从国家统计的干乳制品产量大幅下降,可以说明国内大部分工业奶粉生产企业已经减少生产,国内原奶大部分都压给乳品企业,在政府积极倡导和出于保护奶源目的,国内乳品企业一方面积极收奶变成产品,推向市场进行促销;一方面喷粉入库。收奶喷粉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而市场促销又减少企业正常盈利能力。

  加工环节与养殖环节矛盾

  长期以来,由于养殖与加工环节没有形成稳固合作共赢关系,加上养殖主要以小规模及散养为主,市场议价能力弱,所以双方此消彼长的利益博弈矛盾一直存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散养基本已经退出市场,小规模养殖近些年随着比较收益下滑也陆续退出市场,而大规模养殖增长速度慢于小规模退出速度,造成2013年“奶荒”。

  今年,进口奶粉价格大幅下降,国内原奶价格居高不下,造成大多食品企业尽可能选择使用进口奶粉作为原料。同期部分工业奶粉企业减产或停产,国内原奶都压给了乳品企业,在个别地区乳品企业也减少收奶量,从而激化了上下游矛盾。但实际上,今年在国内外原奶价格差距较大以及经营压力很大情况下,国内乳品企业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拒奶情况。目前,国内乳品企业奶粉库存压力大,预计到明年下半年才能够完全清理结束。

  国内奶牛养殖最大问题就是奶价不具国际竞争力,主因:一是因为成本高,目前,无论大规模养殖还是中小规模养殖,由于苜蓿等高蛋白饲料缺乏、牧场养殖管理不足、中小规模养殖品种改良不够、防疫费用高涨等一系列因素造成其系统性成本高。二是对于占主体的中小规模养殖,仍然独自承担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因为潜在成本大,比较收益低,养殖积极性不高。

  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非常好的农业发展基础,长期来看,在奶牛养殖及原奶价格上具备国际竞争实力。过去十几年里,中国原奶价格低于国际平均价格就是明证。但近五年,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资源日益紧缺,养殖成本快速上涨,造成今天价格高于国际。

  根本上,这是由于整个奶业发展时间短,从过去小农奶业向现代化奶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从牧草、防疫、配种等系统性的产业发展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从而造成成本高涨,而这些年在规模化方向上又走过不少弯路,无疑进一步加剧矛盾产生。

  实际上,中国奶牛养殖的方向很明确,坚持“种养”结合,推动专业分工,发展适度规模化和适度精细化。而这种发展模式才是最经济的、可持续的,才能够让我们在未来与国际原奶价格相比具备较强优势。可见,当前中小规模养殖仍是未来中国奶牛养殖的主体,是奶业发展的脊梁。

  目前问题是如何对其进行专业化改造,发展家庭牧场或者形成合作社模式,而核心在于如何推动土地流转、如何增强其融资能力、如何为其构建配套灌溉、防疫等基础服务设施等。这一方面,提升奶农的积极性;一方面推动上游系统产业全面建立起来;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上游议价能力,与下游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减少博弈。只有当符合中国现代化养殖业的产业组织模式建立起来的时候,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养殖成本。

  乳业海外投资增加与国内投资减少的矛盾

  从投资角度来看,当前国内乳品产业资本海外投资在不断增多,但奶牛养殖社会融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投资力度下降,更多资本投向农业为主的基础领域,奶牛养殖及相关加工领域投资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趋势。

  恒大、阿里、华润等企业已经开始进入养牛和乳业领域,源天然、圣牧等通过上市融资,外资也在加大对华奶业投资,比如恒天然、通用磨坊、朝日等。可见,国内奶牛养殖产业并未因为产业资本走出去而投资热度骤减。

  乳品企业海外投资带来的根本问题在于,海外奶源的使用将会减少对国内奶源依赖,短期会影响国内奶牛养殖健康发展。但从本质上看,中国乳业发展,核心在于加工企业,基础在于养殖环节,这是中国产业特定环境和发展历史决定的。

  因此,乳业强大,以奶源基础,但发展更仰仗加工企业。只有加工企业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实力后,才能够从根本上保护本国养殖产业。如果企业不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未来面对海外低价优质产品竞争将处于不利地位,加工企业衰弱必将影响上游奶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总结及建议

  对于乳品进口与国内奶牛养殖及乳品加工之间矛盾要有正确的态度。长期来看,国内奶牛养殖与乳品进口是不矛盾的。按照原奶折算,近两年中国大陆地区原奶消费量大致在4000-4300万吨,而实际国内原奶产量大致在3500万吨。

  到2020年前后,随着三线以下地区9亿人口的消费培育起来,笔者初步测算国内原奶需求量将达到6000-7000万吨。国内奶牛养殖长期来看将受到水、土地等资源瓶颈限制,产量增长空间有限,到2020年预计提供原奶产量不超过6000万吨,未来我们大约有1000万吨原奶需要依靠进口。

  但是,当前进口乳品价格大幅波动及进口量快速增加,对国内市场带来的伤害确实需要引起行业及政府的关注。笔者建议,一是在不违反WTO[微博]原则下,对于进口过快增长的乳品通过技术标准来加以限制,加大对于不合格产品的打击。二是中外政府及企业应考虑如何采取措施来保证进口大包装原料奶粉价格在一定时期的稳定,这对于国内奶牛养殖以及出口国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三是目前对于养殖企业及养殖户来说,尽快通过加强管理、改良品种、发展高蛋白牧草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而国内加工企业尽可能保持稳定收奶。政府与协会应积极协调,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补贴力度。

  国内奶牛养殖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需要时间,而国内企业转变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国际化大型企业也需要时间。在这个阶段,如何协调处理进口乳品、海外投资与国内奶牛养殖之间的矛盾?

  在这里,要提出一个“乳资源分工”的概念。随着中国市场全面融入国际乳业市场,国内乳资源与国际乳资源在中国市场上必然扮演不同的角色。国内奶源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成本不具优势。因此,通过产品结构分工,引导国内外乳资源进行分工,一方面可以保障国内消费需求,保持市场开放;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国内奶牛养殖产业。

  加入WTO以后,乳资源在中国市场上会实现自由配置,廉价产品会涌入进来。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国内奶源最根本的办法要从乳自身的优势出发,与肉、粮食等其他农副产品相比,乳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在于乳蛋白具有很强的活性,从营养角度看,低热度加工、近距离、短时间饮用最合适。

  换句话说,保护本国奶源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低温产品,同时将低温价格与常温拉开,常温产品尽可能做到满足基本需求,而低温产品更加营养,低温价格高于常温,有利于弥补本国原奶高价劣势。重点来说,政策层面需要对国内乳产品结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关注财经评论官方微信“意见领袖”(微信号:kopleader)】

  (本文作者介绍:高级乳业分析师)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进口奶粉乳业乳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航空正点率”不是越高越好 除了赵本山,谁还有私人飞机? 股票牛市恐怕已接近尾声 老艾侃股:下周将现节前上涨定律 继续不折腾 光大乌龙指是不是证监会说了算?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加拿大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移民 最牛的股市和放缓的中国经济 政府投资过多白领工资就低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