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如何翻过高成本这一页

2017年01月03日17:58    作者:李庚南  (0)+1

  文/新浪财经金融e观察(微信公众号:sinaeguancha)专栏作家 李庚南

  通过降税减费等降低企业的外部成本,能否真正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依然是个问号。企业如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市场定价权才是问题的关键。

  2016年就这样翻了过去,在人们充满无限憧憬的新年钟声中轻轻翻过。

  但总有一些并不容易翻过去的,比如由曹德旺一句“大实话”引发的“死亡税负”之争;即使“死亡税负”之页暂时翻了过去,但由此触发的制造业之痛或将如帝都的霾一般盘桓久之。

  中国制造业的痛点在哪里?

  对此,不同的主体从不同视角所观察到的痛点或各有侧重,产品低端、附加值低、产能过剩、成本快速上升、核心技术缺乏、工业精神缺乏... ...而企业家最直接的感受莫过于制造业利润“薄如刀片”了。所以会出现“做实业不如炒房”的感慨,会出现资金“脱实向虚”的“流感”。而影响企业盈利的直接因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的附加值高低;一是企业的经营成本。前者恰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最大的短板,需要通过技术升级与产品的更新换代来提升,需要经历转型升级的“阵痛”。这也是企业提升盈利能力的根本之路。但现实情况下,人们更容易看到的是成本问题,更愿意选择的是降低成本之策略。

  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在对比中国与美国目前的各项成本之后,得出“在美国建厂可以比国内多赚十几个点利润”的结论,认为“除了人力,中国什么都比美国贵”。曹德旺的感叹如一根火柴,引燃了一场持续数周的“死亡税负”之论战,商界、学界、政界,纷纷登场,隔空激辩,惊动朝野。尽管这场争论的焦点是“中国的税负到底高不高”,争论各方各执己见,但最终都回到了一个共同的命题:中国制造业如何面对成本快速上升的窘境。

  仅从企业的直观感受看,成本快速上升无疑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痛点。这种观点也不断得到佐证与强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项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的调查显示,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分别是“人工成本上升”(68.4%)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0.2%)。

  所以,降低企业成本被国务院列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国务院为此专门出台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提出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六大成本的一揽子政策,明确要求努力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等六大成本。

  毋庸置疑,决策层将降低企业成本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的确是抓住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牛鼻子”。但是,如何降低企业成本,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同的成本内容,需采用不同的思路,遵循不同的逻辑。在降低企业成本中,政府、企业及相关部门因角色不同发挥的作用和空间也各异。

  企业成本按照生成的源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自内部的成本包括原材料、燃料、人力成本、经营管理费用(包括财务费用、营销费用)成本等;来自外部的成本包括税费、用能用地、物流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环境成本等。相应地,企业降低成本的渠道包括两个:一是外部消化,即通过与外部沟通直接压减;二是内部消化,即成本价格化,通过价格来消化。

  从国务院所推进的降成本重点看,目前主要是要降低企业的外部成本,包括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等等,当然也包括与内部人力成本相关的社会保障费用。企业在面对这方面的成本费用时,是被动的、难以依靠自身能力来压减的。

  但即使这些成本属于外部性的,也并非完全可以依靠行政化手段来推进。政府在推动降成本中可直接作为的,主要是降税、减费,降低各种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调节涉及政府行政化管理范畴内的水、电、汽、交通运输等尚处于相对垄断地位的公共服务领域收费。

  至于由市场决定的要素成本,因为涉及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则显然应由市场来解决。否则,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势必会损害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要求其他市场经济主体通过让利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的成本,这种方式本事就值得商榷。且不说,不符合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改进,其他经济主体果真会答应吗?

  比如说用工成本。尽管近年来企业普遍反映用工成本上升较快。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的用工成本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曹得旺说,美国蓝领个人的工资是中国的8倍;专栏作家刘植荣在《世界各国工资研究报告中》反映,中国最低工资占人均GDP的比例为25%,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8%,中国处于世界158位;中国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为21%,而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为50%。

  可以说,中国过去数十年快速发展所依赖的低成本优势,主要建立于“人口”红利带来的低人力成本。近年来制造业所反映的人工成本快速上升,实际上属于补偿性的上升,无非是在还“旧账”。实际上,大多企业也认为,尽管用工成本高、增长快,但是不大可能用压低工资的办法降成本。所以,在降低用工成本方面,须遵循用工成本的刚性。即使从降低企业代缴的职工社会保障费着手,也需有相关配套机制的安排,以确保不损害劳动者的利益。

  又比如融资成本。尽管我们一直在鼓励倡导银行机构对企业减费让利,切实减轻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但仔细想想,我们恰恰忽略了一个事实:商业银行本身也是有自身经济利益的市场主体,减费让利实际上意味着银行要让渡自身的利润,这在银行利差日益收窄、不良贷款上升、利润滑坡的背景下,让银行情何以堪?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是政府部门存款、贷款对银行机构招标之风日盛,银行盈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银行自身也面临降成本的压力!更何况,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利率市场化的时代,利率覆盖风险已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当然,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银行也并非完全无可作为。除了规范收费行为、减少不合理的业务收费外,银行还可以通过改进贷款方式、减少贷款期限错配等角度帮企业“省钱”。

  内因决定外因。降低企业成本也须讲辩证法,降低企业成本根本上还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消化内外部成本的能力,以提升市场竞争力,获得持久的发展能力,这才是企业高成本困境的根本出路。

  不幸的是,当人们将对制造业成本的关注集中在税收、融资成本等的时候,注意力偏重于外在的降成本,而恰恰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企业内在的、自身的降成本。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降成本方面,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笔者特别留意了专家学者们对会议精神的大量解读,似乎都将“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一句忽略而过;而笔者以为这恰恰是政府在推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的观念突破

  不可否认,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背景下,政府运用自身的权利对涉及企业的外部成本进行调节,特别是降低企业税费,有助于帮助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走出发展困境,暂时舒缓高成本的压力,但这绝非治本之策。

  可以设想,在听取了“死亡税负”之辩后,政府若在承认高税负现状的基础上,推行降税减费政策,制造业企业成本的压力果真就会消失吗?且不说其他成本压力的继续存在,单就税负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高税负与企业产品低附加值的矛盾,那么税负降低的努力或将化于无形。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的制造业,尽管在高端制造业方面已经有明显的飞跃,但体量终究还很小。更多的制造业仍拥挤在传统、低端、低附加值层级。处于这一个层级的企业成本转嫁能力明显较弱,在定价上缺乏话语权。一方面,低端意味着低门槛,也就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其结果是同行业间竞相压价。在这种低端、低价的无序竞争中,任何降成本的举措或将如泥牛入海,消融于无形。另一方面,低端制造业往往最缺乏定价权,特别是在出口方面。由于没有定价权,外商或以降税政策利好为由要求企业在价格方面做出相应的减让,不排除降税的“红利”最终被企业拱手让给外商的可能。果真如此,那么我们围绕高税负的“口水”,政府围绕将成本的降税努力,岂不成了“为人作嫁”?而且,“别人”得了好还要卖乖,还要给你扣上“倾销”帽子,挥起反倾销的棒子。

  所以,通过降税减费等降低企业的外部成本,能否真正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依然是个问号。企业如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市场定价权才是问题的关键。

  成本上升已然成难以逆转的趋势。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能否翻过这一页,除了政府推动企业外部成本降低外,更需要企业眼睛向内。

  面对高成本的挑战,中国制造业的注意力或许应更多地集中在提升成本价格化能力方面,而非一味地降成本。首先是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对市场的粘性,这是问题的关键。其次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不断提升工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按照《中国制造2025》所绘制的宏图,依靠创新驱动,推动“智能创造”,实现机器换人,以有效化解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应适当提高行业集中度,争取定价权。通过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低、小、散企业,在降低环境成本的同时也避免低端、无序竞争导致的定价权旁落。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传统制造业仍占据相当体量、仍承担了我国主要就业渠道的现实情况下,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反思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逻辑。转型升级的逻辑,升级应是首选之策。盲目转型并不可取,加快产业升级、培育“工匠精神”更具现实意义。而产业升级的核心则是提升产品的内核、产品的附加值,这是制造业追寻的真谛!

  (本文作者介绍: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行监管部门人士,长期负责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工作,潜心研究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责任编辑:邹枫 SF168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制造业 曹德旺 银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