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金融e观察(微信公众号:sinaeguancha)专栏作家 王剑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两个指标,分别是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社融)。其中,社融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往年只有M2。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了两个“13%左右”的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两个指标,分别是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社融)。其中,社融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往年只有M2。
我们用这篇文章,简要地阐明,货币政策、信贷、M2与社融这些名词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如此之重要,以致于需要在“两会”上说明。
一、钱是怎么印的
众所周知,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当然是央行“印”的。钱印出来后,只要投入流通,它就成为一般等价物,代表着财富。
央行通过各种手段控制货币总量,从而间接调节经济,这些手段统称为货币政策。
所以,比“怎么印钱”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样把钱分配给民众。当然不是开直升机撒钱,而是得有一个机制。
这个机制是建立在目前的“二级银行体制”上的。
所谓二级银行体制,就是一个国家由央行成为一级银行,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是二级银行,商业银行在央行那里开户,民居(企业和个人)在商业银行那里开户。
在二级银行体制下,央行是银行的银行。
发行货币时,央行先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比如一次放贷款行为,即再贷款),形成银行在央行账户里的“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还不是我们手上流通的货币。银行再把这些基础货币投放给居民(比如发放贷款),于是就在居民的账户里形成存款,这才是我们的货币(计入M2)。所以,这里有两个动作,先是央行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然后是银行向居民投放M2。
所以,货币是通过放贷来派生。
银行完成了一笔贷款并形成相应的M2(比如100元)后,借款人把这钱存到另外一家银行B。银行B拿到100元存款,交了20%的存款准备金(相当于有20元按央行要求被冻结起来),然后把其余的80元继续放贷款去。第二个借款人拿到80元,又存到另一家银行……继续循环。
如此无穷尽,央行最初投放的一笔100元的基础货币,经过无数次投放贷款,最后在全社会形成500元的M2。货币乘数是5,也就是货币派生倍数。
所以,在二级银行制度下,央行只“印”了基础货币,而广义货币是银行通过信贷投放来派生的。央行又规定了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限定的银行派生M2的能力。
二、现实很骨感
前面的内容是《货币银行学》里的,这类似于我们学物理时那种无摩擦的环境。
但现实很骨感。由于央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来间接控制广义货币总量的。然后,货币总量又作用于经济。可见,央行调节经济的行为,是非常“间接”的。传导链条太长,总是会出现各种差池。
比如,存款准备金率是20%,但银行不会把其余80%全拿去放贷,总得留点钱作别的用途,所以可能是拿70%的钱去放贷。所以,货币乘数会小于5。
更严重的情况是,如今经济不景气时,有些国家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虽然存款准备金率是20%,但银行拿去放贷的钱远远小于70%,甚至只有50%。因为经济太差了,银行不敢投放信贷(只敢给少数优质客户投放信贷),怕投了收不回来。这时,哪怕央行再怎么投放基础货币,再怎么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也无济于是。二级银行体制的货币派生渠道失效了,其根源是因为银行毕竟是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
这种情况在我国还未出现。虽然我国经济也不太行,但毕竟是发展中国家,信贷资源仍然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阶段,所以贷款总能放得出去。但我国有我国的问题。
我国长期实施信贷额度制度。就是央行直接给了各家银行一个放贷款的额度。这意味着,哪怕存款准备金率只有20%,银行有80元贷款可放,但央行硬性规定该行只能投放60元贷款。
通过这种方式,央行相当于已经直接控制了M2派生总量,按理说可以更为精准。但在过去几年中,出现了两点问题:
(1)非信贷渠道派生M2增多:在信贷受限后,银行还会通过购买企业债券、自营非标等方式(起初央行并不管控非标总量),绕道发贷款,派生M2。
(2)外占直接投放M2:出口商赚了老外的钱,拿到一笔美元,卖给银行就直接换到了人民币(银行再把这笔美元向央行换了人民币,这笔美元到了央行那,形成了外汇储备)。这笔人民币就是直接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M2,不经过信贷派生的,这里会出现M2的社融的偏离。
因为外占在投放M2,央行就相应缩减了信贷派生M2的量,使M2总量各个符合计划。而银行通过非标等渠道给企业放款,额外派生了M2。最后,M2总量超出计划。
后来,央行管控了非标,因此重新控制了全部M2增量。
总之,现实比模型要复杂一些,但因为央行直接控制派生量,想想也没那么复杂。
三、信贷、M2和社融
此时,我们还注意到,银行每一次放贷派生M2,就是一次融资行为,同时形成社融余额和M2余额。这两个指标处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两边: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贷款几乎是惟一的融资渠道,又几乎是惟一的M2派生渠道,那么信贷、M2和社融三者几乎是相近的,仿佛是会计科目的借贷两边,金额相等。
后来,随着金融体系的多元化,三者出现偏离,主要有:
(1)非信贷的M2派生渠道增多,比如银行通过购买企业债券、投放非标的方式给企业融资,形成M2。但此时,信贷、债券、非标都计入社融里,所以M2和社融依然相近,但信贷会低于M2和社融。
(2)非派生而来的M2增多,比如外汇占款直接投放M2。此时,M2高出了信贷和社融。
(3)直接融资增加,计入社融,但完全不影响信贷和M2,因为直接融资不会派生M2(是存量M2的转移)。此时,社融就高过了信贷和M2。
最后,形成了信贷<M2,信贷<社融的局面。而M2与社融的大小比较,则取决外占和直接融资的比较。
比如,截止2015年末,信贷、M2、社融三个数据是:94亿元、139亿元、138亿元。
M2的社融差不多,意味着,外汇占款余额和直接融资余额差不多。这应该是个巧合。
但问题就来了。
2016年,M2、社融的目标均为13%左右,我们可依据上图来分析。2016年外汇占款是增是减没法预计,我们先假设其不变(不贡献M2)。M2增13%,意味着增量18万亿元,由信贷、银行自购债券、非标等渠道来派生。社融同样增13%,也是增18万亿元左右。这里就导出了一个很恐怖的结论:
直接融资没啥增量!
除非外占仍能贡献现有比例的M2(外占/M2在17%左右,那么18万亿元的M2增量中,由外占贡献3万亿元),那么由派生渠道贡献的M2是剩下15万亿元,这15亿元形成了社融。社融总增量也是18万亿元,那么,其余的3万亿元社融,可由直接融资贡献。
那么,监管当局所谓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目标会受影响。
四、融资结构
由此,就引出了一个融资结构问题。
央行管控了全部的M2增量,并不因此就高枕无忧了。因为现在派生M2的方法很多,信贷、银行购债、银行放非标等均可。同样派生100块钱的M2,不同方法,对融资者有不同的影响。
因为,不同类型的主体,会适应不同的融资工具。比如,中小企业普遍使用贷款,而大中型企业倾向使用债券等。还有些不那么“合规”的融资主体,比如受限期间的房地产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则使用非标等。这些工具都具有派M2功能,如果央行关注M2总量,任由银行自行选择派生渠道,则有可能出现结构失衡,某些渠道泛滥而某些渠道干涸,这意味着某些类型的主体撑死,另一些则渴死。比如,近期经济不行,银行给中小企业放款少,却拼命给政府平台放款。
从银行自身而言,规避风险无可厚非,但中央支持实体经济的意图就落空了。
直接融资(股票、债券、信托等,但由银行自有资金购买的除外)和表外融资(银行承兑汇票)的特点,是不增加M2。我国M2/GDP比例已经很高,把很多人吓坏了。其实,从前文分析能看出来,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一定是货币超发,而可能是意味着我国产业太传统,大多适合间接融资(信贷、非标等)。而新兴产业则多适合用直接融资,其中又以股权融资为主。
所以,随着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直接融资比例会上升,M2/GDP也就会下降的。
总之,社融和M2不一样,不仅仅是总量问题,还有结构问题。监管当局要加以干预,以保持合理的融资结构。所以,比“社融增长13%”更重要的,是一些比例的指标。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CFA持牌人,曾供职于浙商证券、光大证券研究所,担任金融行业分析师,2015年7月加盟东方证券研究所。)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秦婷 SF165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