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李庚南
年化利率18%的水平算不算高?答案是毫无疑问的。即使按10.8%的水平,也相当于现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00%多。但微众银行18%的贷款定价,自有其定价的逻辑,这就是收益覆盖风险的商业可持续原则。
5月15日,微众银行首款产品“微粒贷”正式上线,领先于阿里网商撩开网络银行的面纱。然而,微众银行这一次首推“微粒贷”亮瞎世人的或许不仅是它打出的“无抵押、无担保、按计息、随借随还”菜单,还有高达18%的年化利率。
这一利率相当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3.5倍多,已临近最高院划定的4倍于基准利率的红线。据说,这一利率水平是“微粒贷”产品内测期间标准,未来随着用户范围的进一步放开,将实行差别化定价,信用良好客户可享受到万分之二到万分之三的日息,折合年化7.2%-10.8%。
年化利率18%的水平算不算高?答案是毫无疑问的。即使按10.8%的水平,也相当于现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00%多。若果真如此,会不会再次刺激公众的神经?记得在去年上半年,某官员一篇关于部分地区银行贷款利率上浮高达30%的调研报告竟引起了高层的关注和批示。上浮30%尤令公众瞩目如此,上浮100%、甚至250%更何以堪?
但微众银行18%的贷款定价,自有其定价的逻辑,这就是收益覆盖风险的商业可持续原则。以高利率覆盖高成本和高风险,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商业化运作,已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共识。
腾讯拥有超过5.76亿的移动端QQ用户,基于社交网站而非实体企业的庞大客户群既是微众银行的底气,也是其软肋所在,其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将远甚于传统银行。高风险必然需要以高利率来匹配和覆盖,对于“企鹅”而言,就是要借助大数据优势对客户风险进行评估、最小化客户风险,同时凭借海量客户优势、按照大数原理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覆盖。
笔者无意就微众银行“微粒贷”产品利率的高低做更多的评价,毕竟利率市场化就在眼前!毕竟贷款利率已完全放开(除了最高院划的4倍于基准利率的红线还在)。微众银行最终推出的产品是怎样的价格,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它的客户群体的定位以及所显示的定价取向看,除了规模和运作模式之外,或许我们很难找到将其与小贷公司区分的依据。
或许大家还记得,李克强总理年初为微众银行第一单放贷敲下电脑回车键时对微众银行的期许:要降低成本让小微客户切实受益。或许“企鹅”还记得自己涉水银行领域的初衷:以普惠金融为目标,以小微和个人消费为主要客户,以个存小贷为特色。
按照马化腾前不久的表态,微众银行对自己的定位是有银行牌照的金融合作平台,希望与其他银行合作。其业务或将瞄准个人消费、社会短期融资。如果是这样,决策层是否会感觉有些失意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值得探究的是,微众银行的贷款定价取向,应该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反思。
其一:民营银行本质上是商业性经济组织,对利润的追逐是它始终不变的方向,不要将民营银行逐利的外部性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简单地划等号,更别简单地与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挂钩。
监管层设立民营银行的初衷是通过区域性银行组织体系的丰富,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由是就有了一种比较似是而非的说辞,认为允许民营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就能实现民资出路与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对接,所以加快发展民营银行具有非凡之紧迫性和现实需求。民营企业家信誓旦旦,媒体舆论言之凿凿。事实不假,民营银行的设立无疑将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特别是有助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
但千万别草率地将民营银行与服务小微企业划等号,更别与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挂钩。民营资本运作的最核心目标,就是为其民营股东带来预期资本回报;在面对成本高、风险大的小微企业融资诉求时,资本的逐利性、避险性将展露无遗。
像微众银行这类刚涉水银行领域、完全依托线上的民营银行,其所面向的客户群体信用的脆弱性是可想而知的。高风险必然需要以高利率来覆盖,这是最浅显的金融学道理,也是这类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所谓缓解融资难、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说法难脱忽悠之嫌。
其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旧的定价理念和定价技术将形成巨大冲击。只有“以客户为中心”的定价理念才能赢得长期的、忠实客户,才能赢得长远发展的根基;只有加强成本精细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客户风险评估体系,银行的贷款定价才能经受住利差不断收缩的煎熬。
尽管我国贷款利率已基本放开,但贷款利率的上浮总不能太离谱。贷款定价的基础不仅取决于资金成本的高低、客户风险的大小利率的,还要立足于客户关系发展,充分考虑客户的承受能力。这应该是现代银行科学定价的取向。
当银行在面对社会关于“融资贵”质疑时,确实应该反思。贷款定价,是否真的体现了成本的上升、体现了我们对风险的判断和评估?是否真的让小微企业感觉物有所值?如果不是,为什么不能本着科学的定价理念,充分考虑企业客户的实际承受能力,适度定价。这并不是让利的概念,而是银行基于自身长远发展应该作出的理性抉择。只有基于互惠共赢的合作理念,银行才能赢得企业的理解,赢得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在贷款定价技术方面,银行业的短板也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各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定价方面都已或浅或深地进行了积极探索,有些银行还建立了自己地风险定价模型,但所采取的方法或模型总体还显粗放或停留在理论上,简单地依据客户贡献度、信用等级、贷款担保方式等指标实行加点上浮。
至于所确定的贷款利率能否覆盖成本和风险、覆盖到什么程度,有多少银行能说清楚?在目前的利差水平下,由于银行还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利润回报,因此对利率工具运用的精巧度也许并不太在意。但是,一旦利差进一步收窄,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无疑将面临严峻考验。
其三:“融资难”与“融资贵”在一定时期处于跷跷板的两端。融资难客观上带来融资贵,而缓解融资难的手段又往往会推高融资成本。因此,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是两个阶段的战役,不可毕其功于一役。在当前形式下,关注“融资难”问题更具现实意义。
某种程度上,融资难与融资贵是对立统一体。在一定时期,融资难客观上带来融资贵。因为,作为商业性经济组织,银行在分配信贷资源时要服务其核心利益,即对利润的追求、对风险的控制。商业银行这种核心利益衍生的价值取向与小微企业客观存在的信息不透明、可抵押资产少弱质性形成鲜明反差,直接影响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决策。要么通过提高门槛压缩和控制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直接增大小微企业融资难度,迫使其以更高的成本通过其他渠道融资;要么按照利率覆盖风险原则,提高贷款定价。其结果都将直接或间接增大企业的融资成本,引发“融资贵”的怨言。
可以说,融资难与融资贵实际上处于跷跷板的两端。商业银行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利率覆盖风险来缓释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既是缓解融资难的手段之一,同时又可能导致一定时期小微贷款利率的上升,加剧“融资贵”问题。
因此,要想同时解决“融资难”与“融资贵”问题,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我们要求商业银行既要努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缓解“融资难”问题,又要求它定价低,显然背离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可能令商业银行在信贷支持小微与风险风控间无所适从,而且还可能损害正在推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虽然融资成本的上升对小微企业,特别是对处于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的企业构成一定压力,但能否获得贷款始终是企业在融资方面考虑的首要问题,即“融资难”始终是主要矛盾。
少一些贪婪,多一些互惠,这或将是银行不变成世纪“恐龙”的生存之道。
(本文作者介绍: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行监管部门人士,长期负责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工作,潜心研究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调查:1980后的城市中坚,你压力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