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到底是弱势还是弱智?

2015年03月15日 11:18  作者:董希淼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董希淼

  银行并非弱智而是弱势。无视新中国银行业多年取得的成就,无视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无视国内各大银行在全球金融业中的地位,以一种仇视的心理进行抹黑,实在令人齿寒。

银行到底是弱势还是弱智?银行到底是弱势还是弱智?

  日前,有个叫嵇少峰的人,写了一篇《中国的银行不是弱势而是弱智》(关注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微信号:kopleader),回复“弱智”,看嵇少峰的文章《中国的银行不是弱势而是弱智》。)列举了五大理由,抨击中国银行业很LOW很弱智。

  请我评论这种事实不清、逻辑混乱的文章,我本来是拒绝的。我向来的态度是,有人哗众取宠,有人胡言乱语,就随他去好了。反正这个世界上疯子已经不少,多一个也不多。

  但是,看到作者自称在人民银行[微博]、银监会工作过16年,我还是深深地被吓到了!如果说他的金融知识是英语老师教的,也就罢了。但在上述部门工作十多年之久,居然还能写出如此混淆视听的东西,的确也是奇葩一朵。

  作者无视新中国银行业多年取得的成就,无视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无视国内各大银行在全球金融业中的地位,以一种仇视的心理进行抹黑,实在令人齿寒。具体到那五大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根本站不住脚:

  一是将银行业务的同质化简单等同于弱智。作者开门见山就说,银行“数十年的发展,同质化极其严重”。没错,过去一段时间内,国内银行业在业务模式特别是盈利模式方面,的确比较趋同,利差收入是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但同质化不等于弱智化,由于银行盈利的当期性和风险的滞后性,法定利差也并不必然带来暴利。

  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聚焦于投资银行业务,瑞士一个国家就聚集了几百家私人银行,业务模式也相差无几。你能说他们弱智?实际上,我国银行业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在超过4000家的法人机构中,既有政策性银行,更有商业银行,还有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商业银行中,既有大型商业银行,也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有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他们推出特色鲜明的产品,服务于不同的客户和区域,差异化越来越明显。

  二是无视银行业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这一事实。作者说,“中国的银行为市场提供的产品极其匮乏且创新迟钝”,完全黑白颠倒。仅从渠道看,银行业用十多年时间基本完成了交易从线下向线上的迁移,绝大多数上市银行的电子渠道交易量已达到全行交易量的80%。现在,我们在手机上就能办理大多数个人金融业务,这不是创新?

  作者大概为银行担保过几笔贷款,就以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都是如此简单操作,真的太坐井观天了。在小微金融服务方面,这几年银行创新产品更是层出不穷。据银监会统计,到去年底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0.7万亿,连续6年实现了“两个不低于”目标。

  实际上,创新已经成为各大银行的头等大事,从战略转型到网络金融,从综合化经营到大零售银行,创新已经深深地嵌入了银行业的灵魂。

  三是夸大国内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一些不足。作者说,“中国的银行本质上不是真正的商业银行,其实质已成为国家第二财政”。在50年前,这句话倒也基本没错,那时候人民银行直接经营银行业务,建设银行是财政部门的内设机构。但是,现在的变化已是天翻地覆。央行[微博]行长周小川日前还透露,利率市场化在今年就很可能实现。

  至于作者说到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方面的贷款总量监管部门已经披露,应该说风险总体可控。目前,相关部门也已经找到自行发债置换地方债务的新路子,事实上的风险正在逐步化解。

  其实,银行支持地方政府,很多时候也是支持各地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服务民生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当下银行经营的确受到了不少行政干预,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这种现象越来越少。

1

  四是片面理解国内银行业高管人员的产生方式。作者说“中国银行业同业高管竟然可以随便互换,看来中国银行业基本不存在什么核心商业机密”。的确,我国银行高管基本上由组织任命,这既是中国特色的用人方式,也反映了银行业现有的股权结构。

  但绝大多数高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岗位交流并未导致商业秘密泄露。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已经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高管变动不足以对经营管理产生根本影响。在国内,通信行业三巨头的高管也经常对调;在国外,银行业高管也频繁跳槽。不同机构和岗位的历练,有时候反而是件好事。

  金融是国家经济命脉,只有金融安全稳定运行,才能充分有效地实现货币资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合理高效地配置社会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国家,银行都是特许经营的行业,天然受到严格的管制,美国和欧洲皆如此。

  五是未将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实事求是地归因。作者说“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未见显著提高,更未达到防御信贷战略风险轮回效应的程度”。到去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5%。尽管我也认为,不少区域和行业的风险尚未完全暴露,银行业资产质量形势比较严峻。但作者说实际不良率是现有的3倍以上,不知道有什么依据。如果没有,那么为何如此言辞凿凿?

  银行作为经营信用的金融企业,与生俱来就与风险打交道。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信贷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不良贷款率也并非越低越好,而是要在盈利与风险间找到适合银行自身策略的动态平衡点。

  在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远高于直接融资,整个社会对银行信贷过度依赖。宏观经济一有风吹草动,很快就传导到银行体系。前些年的不良贷款的剥离,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为国有企业改革埋单。而这些年,随着强刺激政策退出和国内外经济下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和成本,又体现为大量的不良贷款。这主要的责任并非在于银行。

  现在有不少人,甚至分不清作为中央银行的人民银行和作为商业机构的商业银行。事实上,无论是存贷利差、信贷政策还是高管任免,这些都不是商业银行自身所能决定的。与很多工商企业一样,商业银行是法律法规的执行者,而非制定者。自称曾在央行和银监会工作多年的嵇先生,连这一点都认识不清,还如此任性地在网上张口发泄一通,若说是“弱智”,还真不好随意下结论是谁了!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一贯尊重不同的意见及多元表达的权利。但对于嵇先生的谬论,我不得不去了解一下他背后的动机。原来,作为一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负责人,他不只是抹黑银行。前段时间,嵇先生还在网络上大肆宣称,说什么中国99%的P2P网贷平台即将死亡。

  我姑且以小人之心揣测一下,是不是银行碍了他的手脚,或则P2P抢了他的生意,才导致他如此急火攻心一阵乱咬?可能在他的眼里,只有自家的公司才是最完美、最高明的。他下一篇的大作该是《世上只有小贷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要强起来,金融一定要强。18世纪,英国建立了现代商业银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脱颖而出;19世纪,美国创新了投资银行体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谁将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如果我们加快发展金融业,打造一个富有活力的新金融体系,我们将可能事半功倍地获得竞争优势。

  2015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分,将继续推进和深化。当然,银行业还有很多不足,将在改革中刮骨疗伤,砥砺前行。我深信,“金融有充足的潜力为我们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世界”,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所说。

  至于那些无视事实、无端攻击、无理抹黑的“三无”言论,我相信聪明的人自有客观的评判。荀子老人家早就说过,“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亲,请选择做一个不被流言迷惑的智者!

  (本文作者介绍:零售银行观察者、兼职财经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微博名称:@东行归来)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银行弱势董希淼商业银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3.15教你一眼看穿股市骗子 中国虚假广告坑爹Top排行榜 那些任性的熊孩子都在想啥? 香港十多平米房月租近万港元 银行怎么可以任性成“弱势群体” 台湾宠物市场的无限商机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那些沉默不语的投资大师 不要让“惜贷”成为银行的魔咒 谁是拯救股民的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