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董希淼
对于M2增幅超过GDP增长的原因,一贯博学多才、侃侃而谈的央行行长却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中小企业主仍然普遍觉得资金紧张。只有坚决堵住那些吞噬社会资金的“无底洞”,才有可能让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多有活力、高质量的领域和产业中去。
3月7日,央行[微博]行长周小川在参加“两会”小组讨论时表示,目前我国货币总量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加上物价因素和人民币杠杆率不断提升,没有多少人真正认为目前货币总量过紧、需要放松,但微观上很多地方觉得钱紧、利率走高。
诚然,一方面,2013年我国广义货币增长率为13.6%,到2014年2月底M2超过了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无论是去年全年还是今年前两个月,M2的增幅的确大大超过了GDP增长,社会上一度还有“货币超发”的质疑声。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主仍然普遍觉得资金紧张,时不时抱怨融资难、融资贵;老百姓关心的住房贷款,新年后不但放款时间慢,利率也全线上浮。
对于其中的原因,一贯博学多才、侃侃而谈的央行行长却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这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尴尬局面,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
应该看到,M2总量大这与我国居高难下的储蓄率有关。亚洲国家储蓄率普遍比较高,而我国又是储蓄率尤其高的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认为,去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超过40万亿元,人均储蓄额3万元,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的储蓄率超过了50%,远高于全球20%左右的平均水平。储蓄率较高的国家,M2通常也比较高。储蓄是普通居民家庭财富的主要体现,应该说,老百姓手里的钱并不少。
按理说,老百姓把这么多的钱存进银行,银行发挥信用中介的作用,把存款变成贷款,贷给广大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及家庭,不就都解决问题了吗?事实上,近年来,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整个社会融资规模,都在快速增长。如今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1.3万亿元,同比多增了2469亿元,创下近4年来新高。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钱紧”乃至“钱荒”问题?
仔细思量,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些巨量的信贷资金更多流入到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企业等,能够投向中小企业还是显得不够,所以中小企业“钱紧”的感受明显。2013年底,审计署发布公告表明,2013年6月底全国政府性债务为30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性债务12万亿、地方政府性债务18万亿。同时,房地产行业的贷款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存量。周小川认为国际上很多国家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占银行资产的比重有高达50%,而我国占到了银行资产的20%,单从这一块看比例并不高。20%是央行行长掌握的数据,事实上的比例可能很惊人。前些年,在一些地方往往90%以上企业直接或间接涉足房地产行业。
其次,由于宏观经济不景气,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困难,资金投入并没有形成有效增量。问题不在于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不够,而恰恰是大量资金投向举步维艰的企业之后,往往被用于弥补前面的存量债务,形成增量部分实际上越来越少。据刘熠辉教授测算,一年企业新增存款占社会净融资的比例,2008年前为60%左右。也就说,100块钱社会净融资投入之后,大概有60块钱形成当年的增量。但最近几年,这个比例已经跌到30%以下。反映在商业银行,我们不难发现,新增贷款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借新还旧、平移项目等等。可以说,大量社会融资事实上是在维系存量债务的存续。
再次,近年来银行系理财产品品种增多、收益走高,形形色色的“宝宝”军团又推动货币基金市场快速发展,这对居民和企业资金都带来一定的分流作用。今年1月份,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新增9435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9164亿元。钱都还在,但很多钱在不同金融机构间空转套利。屌丝们也是一片狂欢,仿佛天上掉了馅饼。当然,屌丝们可以不管这些,每天盯着自家“宝箱”看看今天多分了三五斗,觉得挺好。殊不知,这样的“非理性繁荣”背后也需要付出代价。
再回到货币供应上看,尽管货币总量仍在增加,但反映货币扩张能力的货币乘数近年来不断下降,银行信用创造的作用受到抑制,派生存款能力明显下降,这也影响了信贷资金的供给。资金市场的需求仍然很大,但有效的供给却不足,市场利率走高就成为很自然的结果了。这也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成长代价”。
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还是要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释放市场活力,振兴实体经济,让政府不乱花钱,让老百姓敢于花钱,同时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在货币政策上,要保持适度松紧――“松”是为了给经济增长留出适当空间,“紧”则可以倒逼资金从不合理的地方逐步退出。
需要强调的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并不是要盲目加大对实体企业的资金投入,一味地“救死扶伤”。对那些技术含量低、发展前景弱、自身信用差的企业,无论大小,不仅不能施救,而是要果断地进行兼并、关停或破产。只有下定刮骨疗伤的决心,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坚决堵住那些吞噬社会资金的“无底洞”,才有可能让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多有活力、高质量的领域和产业中去。如此,金融才可能成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之树。
(本文作者介绍:零售银行观察者、兼职财经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微博名称:@东行归来)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