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洪偌馨
对于企业来说,拓展新业务也好,布局新生态也罢,新金融可以作为一个选择。但是在做这个选择之前势必要想好,自己是不是真的具备这样的能力。小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尽管眼下,监管收紧和行业竞争的压力让互金公司们深感世道艰难,但依然源源不断有公司涌进这座“围城”。
日前,暴风集团发布公告称,为寻求合作发展,公司全资子公司天津鑫影与暴风融信、英辉信德签订出资意向协议书,拟共同出资发起设立宁夏暴风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依法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暂定)。
其中,天津鑫影出资1.2亿元,占注册资金比例40%;暴风融信出资1.2亿元。(注:暴风融信为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冯鑫直接控制的企业。)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意向投资协议,互联网小贷公司还需等待宁夏金融办的批复。
可能,大部分人跟我一样,对于暴风集团的印象还停留在那只一上市便连拉29个交易日涨停,从7.14元一路飙至327.01元的“妖股”;亦或是高调宣布转战VR领域的新锐公司。当然,还有那位热爱摇滚又文艺范儿十足的创始人——冯鑫。
这些年,这家公司转型动作频频,从超体电视到秀场、体育、游戏等均有涉略。另外,此前暴风影音还准备通过投资大举进军影视业,但撞上了证监会严查并购行为,最终被叫停。
事实上,这也并非暴风集团第一次试图涉足金融业务。早在2016年10月,暴风集团就成立了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暴风金融(前述暴风融信就是其公司主体)。2017年1月,暴风金融正式上线相关产品。
根据暴风金融的官网信息,产品主要包括活期产品“快活宝”、“暴风天天向上”和定期产品“暴风宝”。其中,“快活宝”主要投向银行存款、货币基金、保险产品等资产;“暴风天天向上”则是债权类+权益类资产。而关于“暴风宝”的投向,官网上并没有明确的说明。
另外,暴风金融还在6月上线过一款在线借贷产品“暴风借到”,提供2000元~10000元的小额贷款。不过,除了新闻稿,我并没有在官网和APP上找到这款现金贷产品的踪影。
除了正在申请设立的互联网小贷牌照,根据启信宝查询的结果,暴风信融还持有暴风闻信商业保理公司100%的股份。
2
其实这几年,进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并不在少数。除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之外,还有金融板块已经初具规模的360、小米,深陷危机的乐视,新晋巨头TMD中的滴滴、美团等等。
尽管从业者怨声载道,但毕竟是“离钱近”的生意,互金公司的盈利周期和市场前景好过不少行业。何况,对于不少上市公司来说,涉足互金业务还多一重利好股价的因素。
这一点看看依靠现金贷业务实现利润大幅增长的二三四五、入股了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的重庆百货,都是极好的例子。
但同时,这种跨界发展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尤其,不少公司在主业亏损或发展受限的情况下拓展金融业务。比如,眼下正深陷危机的乐视,从它上线金融板块开始就一直未能摆脱“自融”的质疑。
而被媒体打上“乐视学徒”标签的暴风集团,在金融领域也没能幸免,步上了乐视的后尘。
今年初,暴风金融刚上线一个月,就陷入了各种质疑声中。没有银行存管的资金流向、模糊的资产背景、洗不清的资金池嫌疑、尴尬的“历史兑付100% ”,舆论危机一直伴随着这个平台。
此外,在发展方式上,与乐视类似,暴风金融早期也是沿用互联网那套思维做金融业务,烧钱、补贴、拉用户、拓市场。可它们都忽略了,金融业务在C端被包装得越是简单易操作,门槛越低,其实对于背后的风险识别就提出了越高的要求。
金融从来都是一个高门槛的领域,这一点从未改变。
当然,乐视与暴风之所以会被频频被媒体放在一起,除了两家公司的发展模式有诸多相似之处,还有主业都不太给力。
2017年7月,暴风集团公布了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比上年同期下降0%-30%,预计产生的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320.44万元-1886.34万元。
距离它曾经创下的股价传奇不过两年多时间,它的市值已从最高的369.07亿元跌至2017年8月11日的67.1亿元,累计蒸发了超300亿元。
可惜,金融也不是拯救股价的万能药。
更重要的是,即便得到了暴风集团的资源倾斜,比如暴风影音APP为暴风金融设定了开屏广告,其APP下载量与注册用户数也并不乐观,据此前媒体统计,上线近一个月时,暴风金融APP下载总量为1507次。
主营业务越是势微,上市公司越是急着布局新业务来支撑股价,看起来前期投入小、上线快又容易讲故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成为了这些公司的首选。
3
互联网公司坐拥相当量级的用户和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这些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来说都是极大的优势,尤其是对于C端业务来说,一方面已有的业务和品牌可以为其金融业务做背书,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现有流量变现,发掘更大的用户价值。
因此,在线借贷和理财几乎成为了互联网公司跨界做金融的“入门款”。
如有主业涉及产业链,如京东、小米,大都还会配置一项面向B端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一来,这些公司在产业链上往往处于强势地位,且积累了一定的数据;另一方面,这也确实可以通过金融服务缓解上下游的资金压力。
最近两年,跨界做金融几乎成为了各个互联网巨头的标配。或许是金融真的让人觉得是个一本万利的行业,又或许这个行业的门槛正在变低,但是有一件事是不会变的:金融的核心是管理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拓展新业务也好,布局新生态也罢,新金融可以作为一个选择。但是在做这个选择之前势必要想好,自己是不是真的具备这样的能力。小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本文作者介绍:)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