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峰:科技转化要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2016年04月02日19:08    作者:  (0)+1

谈到新常态、新经济,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生产方式、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服务业的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巨大的变化之中蕴含着许多因素,但是与今天主题密切相关的科技因素确确实实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其实从来都是这样的,比如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延长了人的寿命,蒸汽机的使用以及工业化的过程等都反映出科技足以改变经济格局与生产方式。

现代社会的节奏加快,知识呈爆炸式增长,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快于过去。想必大家在这方面的体会更加真切,过去几代人才能体会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到现在可能我们只需要十年、二十年就经历了。那么,从全球的情况或者从历史的情况来看,我想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它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着急或者不着急,并不能改变太多;而从国家的、民族的或者企业的角度来看,谁先掌握了科技变革的主动权,谁就能有丰富的创收,就能获取巨大的财富效益、占据有利的格局。对国家而言,这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对企业而言,这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因此,科技创新变得极其急迫。几乎所有的科技都可以共享,但为什么大家这么急切,以至于演变成这样激烈的竞争态势,我想可能是由于微观的因素使得我们各个层级的组织都想要抢先掌握科技变革的主动权、主导权。

从我们国家来看,科技与经济结合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这甚至是我们整个国家或整个社会的共识。我们认为,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方式改变、促进经济方式改变方面我们是走在后面的,我们要去迎头赶上,基于这样的逻辑,我们才强调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事实上,好的科技从来就是与经济结合的,真正的问题是谁的产业能够借助新科技发展得更快,能够在竞争当中取得优势。从我们国家的角度来看,从我们中国企业的角度来看,在这个竞争当中怎么样取得优势,这是我们全社会的共识。

双创是一个很有效的战略性的部署,以此来促进全社会创新的进步,进而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或者经济模式的进步。所谓的双创其实是很宽泛的概念,我们理解的双创体系实际上就是将国内资源与海外资源加以有效组合,使这些资源能够更好地流通、更好地激励激发创新、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价值。

理解双创体系的关键是要强化导向。过去,各方的创新力量是相互割裂开来的,人才的流动性非常差,比如我们常提到的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壁垒,而实际上,即使是在体制内,国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三者之间的流动性也非常差,这样的资源配置方式非常不利于我们将要素做更有效的整合,更不用说产生更有效的创新价值了。因此,从全国来看,在双创体系之下,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各种创新资源做更有效的组合。这里面的激励机制在哪儿呢?在于国家出台的很多政策,比如最近科技进步法提到的关于鼓励人才流动的新政策、关于鼓励技术要素流动的新政策、关于转让时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以及赋予事业单位更多的自主权等。我认为,真正有用的激励政策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促进人才更有效地流动;二是促进技术资源更有效地流动,使知识产权的转让、技术转化更加便捷、畅通。通过这样的政策引导,能够打破现有的孤岛,实现要素、资源更有效的组合。

这是我们对整个双创体系或者新的格局之下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或者科技体制的一些理解。在此理解基础上,中科院制定了一些规划,我也在这里跟大家重点报告一下。中科院现在有100多家研究所,这是我们的研究模块;另外,我们有六、七百位中科院院士,这是我们的学部模块;我们还有三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这是大家熟知的中科院体系。但实际上,中科院还有一个产业板块,这一板块囊括了六、七百家中科院参股的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是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所形成的,少数是通过我们的投资形成的,也有在我们当年两百家研究所转制中转制为企业的十几家研究所。产业板块里,第一大企业是联想控股,其次是东方集团、中科集团、科技出版社等,我们有三、四十家直接参股的企业,还有六、七百家研究所参股的企业,这些研究所参股企业另有不少上市公司,比如沈阳的机器人公司、科大讯飞等。

在新的形势下,中科院最近开始调整办院方针,强调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整个科学院的战略与规划都在向这一方针靠拢。产业板块也提出了新的战略,就是要打造产业+科技金融+成果转化这样一个三略联动的科技产业发展体系、孵化体系。这一体系里与今天主题特别契合的是成果转化和孵化的板块,在这个板块,我们希望连带打破科学院内部的孤岛。目前,各个研究所实际上是独立的,每个研究所有独立的事业法人,大院大所的文化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很多人只知道埋头发表论文、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学术圈里面,这里面存在着巨大的人才、技术资源的浪费: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有着很大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大批科学家因为找不到用武之地而苦闷,很多人希望能够学以致用,但是不知道往哪儿走,就只能向学术界的同行那样发表一些论文,与产业的互动非常弱。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存的制度体系确实有局限性:我们现有的人才评价机制、大家普遍崇尚的院士文化、对科学家的定位、研究所内部的职称提拔等一系列配套制度都不能使科学家将注意力放在经世致用的层面,而是更关注如何维护学术小圈子里所谓的权威,正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打破这样的大院大所的孤岛。

目前,我们的很多研究所都创办了成果转化平台和孵化体系,国科控股正在依托研究所成果转化体系、孵化器,为社会提供强大的技术资源。成果转化平台或孵化器有两个作用:一是将技术和人才汇集起来推向社会;二是建立统一的窗口以接收社会需求的信息,通过社会组织的委托,帮它找到对应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科技平台等,解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通过这样一个需求导向的引导,实际上也使科学家能够把他的技能使在更有用的地方,他能够从外界的委托当中接收很多产业的需求信息,进而使他的科研立项、科研工作有更精确的靶向。

为什么西方国家的效率高?因为很多科研活动是由企业组织的,对市场需求瞄得很准,不会在一些说不清的方向上浪费精力。而国内的科研活动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现在,国家强调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在企业完全成为创新主体之前,我们该如何通过政策引导、通过各类组织的共同行动,使得科技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技术平台能够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所在的行业服务将是我们重点要把握的方向。

通过科技孵化体系打通技术资源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同时也使我们的知识产权能够在全球竞争当中有一个更精确的靶向。众所周知,当今国际大公司的竞争中,知识产权是极其重要的武器,这些公司经常会因为知识产权上演诉讼纠纷。单一的研究所或者单一的企业能够掌握的知识产权是有限的,很难形成强大的组合与跨国的大公司抗衡,因此,我们现在致力于打造中科院知识产权运用平台,希望通过这样的知识产权平台整合科学院的内部资源,同时,与国内外的伙伴形成战略联盟,更好地运用我们的知识产权武器,更加有效地催生知识产权、提升知识产权的质量。关于知识产权的质量这一点,我们目前的现状是很多科研活动和需求脱节,科学家按照自己的逻辑去设计知识产权,而不是按照应用来设计,因此,知识产权的质量或者应用价值大打折扣,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体系能够形成产业界与学术界的互动,提高科技产出的效率。

此外,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手段,包括金融手段、投资手段也非常重要。科学院正在积极地推动相关的投资基金启动,我们在已经建立的几家投资公司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科技金融体系的建设,如建立科技银行及科技保险机制等。我们希望通过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来促进中科院的成果转化,也能够对全国的科技与经济结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还有非常重要一点的就是科技资源一定要与用户相结合、一定要与地方的需求相结合,因此,我们正在打造科技双创联盟,使科技研究院所的资源能够与有所需求的企业、有所需求的地方开发区等形成一个互动的联盟,将相关的资源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共享或组合配置,实现共赢。

  (本文作者介绍:)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老艾侃股:二次行情成功启动 3200是下一目标位 老艾侃股:社保不承担救市任务 等待二次启动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