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船”恒生电子 中金公司受挫小项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1日 15:31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郭宏超 北京报道 7月3日,恒生电子公告称,预计今年上半年业绩同比将下降50%。这家去年12月16日才上市的企业,在经历了当时危及上市的“商标纠纷”案之后,半年后业绩就亮了红灯,这无疑给了它的主承销商中金公司一个难堪。作为号称中国最优秀的投行,中金公司在这样的小项目上翻了船,尴尬可想而知。
“翻船”小项目 恒生电子对于业绩变脸的解释是,因公司主要从事的证券、银行、基金等金融行业市场近期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业务需求下降,而公司的募集资金项目还处于投入期,效益未得到体现。 但从一季度的季报来,看恒生电子的解释显得过于牵强。现实是,去年一季度恒生电子公司实现了298.66万元的净利润,而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却只有7.52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97.48%;而实际上,恒生电子今年一季度的主营收入是4010.31万元,较去年同期的3661.71万元反而增长了9.52%,可见恒生电子用“经营的季节性”是难以掩盖公司业绩急剧“变脸”的事实的。 恒生电子的业绩,上市前三年不仅业绩优秀而且年年增长,2000年每股收益0.446元,2001年每股收益0.547,2002年每股收益0.777元。可2003年末一上市,每股收益便降为0.534元,而到了2004年一季度的每股收益更是只有了0.001元。 “作为主承销商,中金公司怎么都脱不了干系,新股变脸拷问承销商、上市推荐人的职业操守。作为承销商和上市推荐人的券商对所推荐上市的公司业绩变脸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位投行人员评价道,“其实在去年后期,恒生电子的业绩已经出现衰退,中金公司并没有考虑这一点,它更急切的想法是把恒生电子赶紧推上市,这为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仅会做大项目? 而就在2001年,中金公司还被《金融亚洲》评为中国的“最佳本地投资银行”。《金融亚洲》杂志当时是这么评价的:“最佳投资银行的评选准则主要包括其在证券资本市场能力、并购及顾问技巧,以及该行为其客户在国际债券市场上的作为,而中金公司以往在投资银行业务上有出色表现”。 中金公司建立伊始,就担负起了“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体制改革、战略重组和海外融资等提供多种服务”的使命,这使它能够拥有别的券商不可能拥有的政府资源。“中金公司类似于一个‘寡头’,经常可以参与石油、电信公司的重组,得到大宗项目”,一位投行人士评价道。这使得中金公司始终远离投资银行们南征北战的硝烟,但同时也使中金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大打折扣。这种状况真实地反映在承销恒生电子这个项目上,“中金公司的应变能力显得不足。”那位投行人士指出。 “中金公司的投行人员一直号称能力高于国内同行,但在恒生电子上的翻船、在保荐人考试上的失败至少能从一个侧面说明什么,考试不管怎么说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考出一个人的能力的。”北京的一位保荐人评价道。 2003年,中金公司的投行业务并不是有太多的事情可做,从2002年10月份中国电信海外上市和广东移动80亿元债券发行以来,整个2003年中金公司都没能拿到大的项目,那个被每个人认为是中金公司囊中物的长江电力最后也被中信证券拿走。长江电力选择的主承销商不是曾经大名鼎鼎的中金公司,甚至中金公司根本连分销这只去年第一航空母舰股票的资格都没有。直到今年1月,TCL整体上市,中金公司才算拿到一个像样点的项目。 “今后中金公司做小项目的机会可能不多了,这次失败的记忆对他们来说是个沉痛的回忆。加上此次中金公司的保荐人仅仅过了三个,它也没有精力去做小项目了。”一家投行的保荐人评价道。 “接下来的两年,又有众多大项目可以让中金公司参与了,中海油回归A股市场、建行上市等等,可能中金公司做大项目更有经验吧,做小项目还是新手嘛。”另一家证券公司的保荐人用略带玩笑的口气说道,“不过中金公司现在可不敢再拿小项目试手了,万一出现问题,三个保荐人去其二,业务开展都成问题。” 据了解,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中金公司已将注册资本金由10000万美元增加至12500万美元(相等于人民币103750万元)。中金公司此次增资按各股东各自的持股比例相应追加,增资后,现有股东及其持股比例保持不变。中金公司明白中金公司的优势已经渐渐失去,它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实力,但让人疑惑的是,增加2500万美元的注册资本对于中金公司的意义在哪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