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特约观察员 吴顺煌(微博)
“印度人聪明绝顶的……”,菩提迦耶的师太接着说,“如果他们能用在对的地方,那就了不起了”。类似的话我从一位在德里工作的中国人那里也听过,他说,印度人最有创意,只不过他们都用在不搭调的地方去了,如果他们用在对的地方,那一定非常了不起。
被世界包围的菩提小镇
从旧都加尔各答向北500公里,坐一夜的火车到迦耶,再转搭半个钟的Auto(一种载人的三轮摩托车),就到了佛陀悟道的小镇——菩提迦耶。
迦耶城对印度教徒来讲,其神圣地位仅次于瓦拉纳西,全城围着一座印度神庙而建。由于印度火车是没有报站的,到迦耶朝圣的一对印度夫妇在清晨时提醒我们到站了。在下火车前,朝圣的印度妇女还对我说,迦耶非常脏,叫我们下车后直接坐车到菩提迦耶。
出站后,搭Auto的地方确实是污秽不堪,迟疑中不敢下脚。此时印度司机居然说:“那是你自己的身体,你害怕什么?”在他看来,我这个外国人真是怪了,竟然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佛陀不是教导说要放下自我,身体再洁净还不就是一具将要消逝的骷髅,印度人果然看得透,想明白后我一大脚就踩过去了,竟觉得舒坦。
佛陀当年在宁静中悟道的地方,如今已经是一个3万多人口的小镇。时值印度教的朝拜月,又是外国人的旅游淡季,整个菩提迦耶几乎被印度教徒给包围了。据印度政府2011年的统计,作为佛教发源地的印度,目前其信徒只占到人口总数的0.8%,佛教在印度的存在基本上只剩下各处重新发现清理或修建的佛教古迹。
然而在各国佛教界的努力下,菩提迦耶却突破重围,呈现出繁荣的佛教氛围。在摩诃菩提寺西边主干道上,座落着中华寺、泰国寺、日本寺、韩国寺、缅甸寺等十多座风情各异的外国寺庙,这些寺庙都由外国僧人主持,整个小镇俨然成为一个地球村。
在每年的旅游旺季,全世界的朝拜者络绎不绝,并伴随着一些节日在1月份达到顶峰。管理中华寺的华人师太说,到那时,买车票订房子都成为一大难题。反过来讲,信奉印度教的本地人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朝拜者给淹没了。
“外国人都有自己的寺庙,他们都把钱捐到自己的寺庙去了”,当我们安静地享受摩诃菩提寺大菩提树下的宁静时,一位身着佛教僧人服饰的印度小和尚主动上来搭话。据他介绍,他在附近一家公益的佛教学校读书,得闲就来找外国游客聊天。他特别地向我们明说了印度佛教徒的困境,由于印度没什么人信佛,人们都只把钱捐给了印度教神庙,而只有佛教机构孤苦伶仃。
当我们对他的话题感兴趣时,突然看到旁边几个没着僧人服装的同伙加起聊天的行列。再过一会,印度和尚开始拼命地坚持邀请我们到他们的学校去看看,硬是盘问到我们一连串拒绝的理由没有出现什么漏洞时,他们才不甘心地离去。
在离开前,小和尚说:“我很想读佛教书籍,也很想学好英语,希望你们能给我点钱去买书。”
“我是学哲学的,我在德里有好多佛教的书啊,你给个地址给我,我回去寄给你”,我回答道。
小和尚突然迟疑了一会,摇头说:“我现在就急着要,这附近就有书店,我可以带你一起去买”。
“为什么一定要买呢?我寄给你不就行了吗?寄快递,很快的!”
印度和尚不知为啥,突然扫兴地带着其他人走开了,连个地址也没留下。我想起出门前菩提迦耶中华寺的老华侨师太告诫我们说:“印度人聪明绝顶的,可不要被他们骗了”。看来,堤防之心不可无。
印度年青人:读书学校做生意
“你好!你好!……”在去参观苏加塔村的桥上,一个印度年青人用普遍话问候语上来搭话。他是一个刚结婚不久的读书人,妻子在银行工作,父母是当地的富农,自己则自称还在当地的佛教大学进修。聊得熟悉之后,他又讲他还做公益事业,自己建了个学校,专为周边的穷人小孩提供无偿的教育。当看到我们有点兴趣之后,他突然说等他一下,原来他身边还有辆摩托车,他立马把车停在桥边后,甩甩手,说和我们聊得开心,要带我们去苏加塔村参观。
原来此行的目的是宣传他的公益项目。印度人带我们去看了他们靠别人捐赠而在建的学校,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外国人才能帮助他们的一连串印度社会逻辑,再把我们带到苏加塔遗址旁一间破旧的“办公室”里看他们学校活动的照片……在我们起身前,他们马上出示了一本捐献收据本,水到渠成地要求我们捐些钱给他们的公益学校。
捐完钱出来办公室,我看到旁边也有个学校,印度人解释说,周边就有三家和他们相似的公益学校。大家办公都在一起,主要是因为这边外国游客多(我想就是货源充足的道理吧),但他目前运作的学校其实是在远处一个村,并再进一步要求我们改天去他们学校看看。
“我们还要计划去那烂陀,没时间”,我说。
“你们租车去吗”?印度人问。
“是啊”!
“我也有几辆小汽车啊,你们可以来租我的车”,印度人一时又提起了精神。
我靠,原来这既在进修又在做公益的哥们还有个生意老板!据他说,除了租车订票等旅游生意外,他还在附近开有其他商店。
“多少钱一天”?
“1200卢比”。
“我们旁边的旅行社一天才1000卢比呢”!我心想你也太狠了吧,捐钱给你了还要坑我啊!
印度人又跟我们解释了他的车质量更好诸如此类的,我顿时只想尽快离开这个遥远的村庄……来年有机会再来这家公益学校探个究竟吧。
在菩提迦耶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们经常看到刚开始那个印度小和尚和其他印度人开着摩托车在路上招摇过市,像是在巡逻,并不时从远处向我们招手。还是听师太的劝,在未知事实的情况下,接下来的景点旅行,我们都向主动的印度人冷漠以对。
无微不至的私人医生
从菩提迦耶到圣城瓦拉纳西,不过200多公里,但是我们搭乘的无空调的政府巴士在全印度唯一的“高速公路”上,停停走走,足足走了10个小时!
在这繁忙的印度高速公路上,着实见识到了印度人的“大无畏”精神。一辆只有3个座位的三轮摩车,他们可以挤到6个人,司机座位两边再挤2个,车顶再坐4个,车后像蜘蛛侠一样还可以再搭3个,一共15个人!而巴士停站有的还不需要停车,印度人一边手搭扶梯,一边跟着车跑,慢条斯理地爬上车顶!
外国人经常笑印度人随地大小便,毫不掩饰,是个“开挂的民族”,笔者则要感叹印度人的巴士车门外和车顶都挤满了人,有如一朵灿烂的菊花,非常坦荡,是个“灿烂的民族”!
一到站,我们径直奔向瓦拉纳西郊外佛陀初转法轮之地——鹿野苑。由于在车上“清蒸”10小时的劳累,加上当晚餐馆饭菜的不干净,我朋友倒下了,鹿野苑中华寺好心的师傅帮我们叫了一个私人医生上门看病。
“I a serious person, I taking care you very serious”(意思是我看病非常非常地认真),自称德里大学学医毕业,但英语却全部使用现在进行时的私人医生,对病人非常地负责任。他从头到尾向我们解释病理病情,又使用了什么方法治疗,结果如何等等。只是看到那一针又一针,一瓶又一瓶的药水不断地注进朋友的血管,药量之重,着实有点吓人。
恰逢外面下大雨,医生说自己诊所非常忙,在朋友打点滴的过程中,他来来回回跑了几趟,服务还真是周到,并且还特意买了块饼干给我朋友充饥。
在与医生聊天的过程中,一直从他口里出现个本寺庙的泰国师傅,前天晚上他还刚好送泰国师傅回国。医生的英文不是很灵,但基本的意思就是说,泰国师傅组织了一个小组,专门帮助当地穷人的就医、教育和福利等问题,而医生则帮助泰国师傅筛选合格的被资助者,到他诊所享受半价医疗。医生说外国人帮助了很多印度穷人,并且一再坚持说,要把我们的名字、住址和电话写在一个本子上,以便泰国师傅以后和我们联系。
最后,朋友在医生猛烈的下药下,病情明显见好。临结帐前,医生又开出了六天几大片药,同时拿出一个捐款收据本,我们这才恍然大悟他要把我们的信息写在一个本子上的意思了。
寺庙里长年住着泰国师傅确实不假,而且收据上名字也写得清楚,我们付了昂贵的4000多卢比(约500元)医疗费后,只剩下300卢比零头作为捐款了。想一想前段时间自己还写了一篇题为《到印度免费看病去?》的文章,夸奖了便宜的印度公费和私费医疗,心理就变得纠结起来。
“太聪明”的印度人?
“印度人聪明绝顶的……”,菩提迦耶的师太接着说,“如果他们能用在对的地方,那就了不起了”。类似的话我从一位在德里工作的中国人那里也听过,他说,印度人最有创意,只不过他们都用在不搭调的地方去了,如果他们用在对的地方,那一定非常了不起。
笔者在印度生活了一年,体会到这种“聪明”和“创意”其实是来自与中国相反的一种文化,假如说中国人或者东亚人是一个非常顾及面子的群体的话,那么印度人则是一个在每一方面都很坦荡的民族,甚至捐款和小费都会公开和你要价。如果联想上面说的“开挂”与“灿烂”,那又可以说中国人内敛,印度人却做什么却都很“Open”。
中国朋友说:“还真的没见过到这样搞捐款的,让人不知道如何是好,不捐又好像不行,捐了又觉得心理怪怪的”。
到德里后,我向印度朋友讲了菩提迦耶公益学校一事,印度朋友也猜出不出里面会不会有水分。不过,根据印度朋友的经验,他说我们的捐了300卢比刚好做到损失的最低值,如果不捐钱可能会被找麻烦,而捐再少的话,一般情况下人家也死活要求加钱的。
从等价交换的角度,印度朋友的话似乎有理,人家带我们转了一个多小时,自家身世被我翻了个底,又讲了一个引起我兴趣的故事,还真能值个300卢比。
最后,在没有任何对方的主动要求下,我们把剩下的余钱都捐给了两座中华寺,正中了印度小和尚的话,外国人只把钱捐给了本国的寺庙!这就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吧。
本文并无意要对文化好坏做对比,只是向读书呈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中印文化都博大精深,还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下一篇文章为您讲述旅途中遭遇到的“印外有别”的待遇以及印度人对外开放的逻辑,敬请期待。
上一篇:被遗弃的加尔各答
(本文作者介绍:印度德里大学留学生,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