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金宏观经济周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12:08  新浪财经

  中金公司研究部中金宏观经济周报第34 期

  要点: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不论是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前景均急转直下,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全球股指显著下挫。为稳定市场信心,10月8日六国央行更历史性地联合救市共同降息50 基点,各国亦个别推出救市措施,以期通过协同效应更加有效的抵御金融危机,然而这一切措施的出台未见对市场产生显著作用。7 国财长在10 月10 日达成了协力抵抗金融危机的5 项共识,其中包括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防止重要金融机构破产,形成贷款担保计划的框架。此外,美国和欧洲国家政府亦将通过国有化的方式直接向金融机构注资,不过面对不轻的财政压力,这些国家需要净储蓄国认购其国债以筹集足够资金。20 国集团(G7 以及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各成员国亦承诺采取一切可能的经济和金融措施以稳定金融市场,使其能够继续正常运作,这将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发达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帮助以渡过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几乎每个国家的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全球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共同合作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应付此次危机。我们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际社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终将积极参与拯救全球金融危机, 否则全球经济将陷入大萧条,最终造成双输局面。

  中国应购买美国国债,且越早越好。为获得救市资金,美国财政部正试图说服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日本和石油出口国)购买其债券。如果美国不能从国际社会得到帮助,那么美国最终只能印刷钞票,使其他国家来之不易的美元储备大幅贬值。  我们认为,中国应该购买美国国债,而且应该抢在其他国家之前这样做,这样当其他国家也开始购买时,中国将受益于债券价格的上升和美元可能的升值。在这一合作过程中,中国还可力争与美国达成一些有利于自身的协议,包括对于高科技产品的禁售放松等等。

  中国方面,12 日结束的三中全会确立了农村改革发展的长期目标,虽然具体政策尚未公布,但加强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无疑将是今后政府重点,农民和农村消费有望中长期逐渐受益。此外,会议在分析经济形势时表示要坚定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我们维持上周周报中的判断,政策调整势在必行,包括货币政策转向和财政政策扩张。10 月10 日公布的3 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基调变化,表示“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政策……

  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央行副行长易纲11 日在美国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时也表示“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较此前预计的更为严重……各主要国家政府和央行更要加强协调政策,在继续抑制通胀压力的同时也要  警惕通缩的出现”。这些印证了我们的判断:中国已进入降息周期,预计未来12 个月内基准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别将被下调81-135 个基点以及27-81 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被下调350-550 个基点。但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的反周期作用较小,源于经济处于下降周期时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且贷款需求也会明显萎缩。

  新兴市场方面,新加坡陷入衰退,韩国外债水平令人堪忧:随着欧美等主要金融市场形势急转直下,亚洲多国央行纷纷跟随主要发达国家采取减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举措,这反映了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下行经济周期,加上通胀有所 缓解及金融危机日益恶化,亚洲很多货币当局的注意力已从打击通胀转向维持金融稳定、信贷市场正常运行及保持经济增长。其中,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新加坡已陷入衰退(3 季度GDP 再次下降6.3% ),其货币当局不得不将汇率立场由强势新元转为不升值。此外,多国金融市场已发出信贷抽紧的信号,以韩国的状况最令人忧虑,因为其短期外债为主要新兴经济体中最高;在全球信贷市场资金收紧的形势下,为这些短期贷款再融资将会是严峻考验。我们相信在未来几个月内韩国可能会有企业因缺乏流动资金而倒下。

  本周中金观点

  随着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不论是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前景均急转直下,企业盈利预测大幅下调,全球股指显著下挫。金融市场中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使金融机构难以评估对手的信用,隔夜拆借市场陷入僵局,货币和商业票据市场运作几近停顿,无担保定期融资更可说接近瘫痪。为稳定市场信心,美联储10 月7 日宣布建立商业票据融资机制以帮助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