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国际十大IPO 中资银行占三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 22:55 周末画报财富版

  尽管亚洲股票市场大幅动荡;尽管外界仍在争辩中国银行业坏账问题有否被完全披露。中国银行IPO仍旧被狂热追捧,首日股价逆风飞飚15%。投资者都清楚将来的危机是潜在的,当前的盈利机会却是肯定的。谁会放弃这“最安全”的投资?!

  5月18日,香港,闹市里凭空排起长龙,长长的队列甚至让中环和九龙的交通几近瘫痪。这些焦急顾盼的排队者为的是认购即将在香港市场上市的中国银行(以下简称中行)股票。
用“奇货可居”形容这次IPO的散户认购过程并不为过。为了满足散户的需求,中行共印制了400万份表格,以及25万本招股书——如果将这25万本招股书摞起,足足有位于中环的香港中银大厦高度的19倍。中行招股价定在了接近上限的2.95港元,共筹集资金97亿美元,成为自2000年来全球最大的一次首发。

  这些散户的想法很容易理解——高盛、美林等国际投行,甚至李嘉诚和富可敌国的沙特王子阿尔瓦利德(Alwaleed)王子也热捧中行,这样的投资怎会出错!实际上,这仅仅是国际投资者对内地银行投资狂热的开始。业内人士估计,除了中行外,年内还有多家银行赴香港上市。香港股市今年因中资银行的蜂拥而至而显得分外火热。国际投资者为何一致看好内地银行股?

  看好压倒看淡

  中行上市前有不少分析师认为中行IPO时机并不好-不但碰上了香港股市低迷,而且在上市前夕还遇到了安永报告事件,外界对内地银行坏账问题的隐忧甚嚣尘上。但中行上市终究成功了。6月1日,中国银行股票在香港首次交易,股价完全没有受到香港以及周边股市波动影响,逆市上升以接近全日最高价3.39港元报收,较发行价高出15%。在这巨大的成功背后,市场看好和看淡内地银行股的派别各自在打着自己的算盘。

  看淡内地银行股的投资者认为当前资本市场对内地银行股的狂热追捧已经接近一种泡沫。内地银行被指责已久的坏账问题是他们最大担忧。香港联交所的独立董事戴维?韦伯表示:“内地银行上市太早了。我们将在10年内遭遇大陆银行业危机。”这类投资者普遍认为当前内地银行的坏账率表面上减低了,但低质量银行资产仍留在系统内。但尽管对内地银行不良资产的诟病几乎成了国际投资者的共识,市场上看好内地银行股仍是主流。

  近两年,内地银行股几乎成了投资者的获利保证。许多分析师都有一致的观点:这些股票的回报率要高于发达国家的同类股票,年收益增长率可能高达30%至40%。去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进行了92亿美元和22亿美元的首次公开募股,合计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自上市后,交行股价都上涨了98%而建行股价则上涨了43%。投资者们显然不可能对这些即将发行的内地银行类股无动于衷。而且他们相信在中期投资内地银行股的盈利潜力仍将保持。套用英国《金融时报》的说法:与其说国际投资者看中某家内地银行还不如说他们是看重中国长远的经济增长势头。

  对海外投资者而言,投资金融领域是参与到中国这个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中的最佳途径之一。美林亚太地区首席投资策略师Spencer White说,从亚洲过去30年的历史看,如果想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获益,就应该参与到这个国家的金融行业中。

  因此,日益心存警觉、随时提防全球经济放缓局面出现的国际基金经理们已开始注意到了中国的银行类股,以求搭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顺风车。大部分海外投资者在承认内地银行体系有潜在风险之余都相信在坚挺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这些风险将被掩盖。内地银行有时间也有希望在风险爆发前做些弥补工作。

  各有卖点

  当前国际投资者都处于一种对内地银行股极为狂热的氛围里,催生了2006中国内地银行海外上市的浪潮。在中行成功上市之后,今年内地银行海外IPO的重中之重将是中国工商银行(下简称工行)。工行计划在年内通过在香港上市筹资120多亿美元将是七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IPO。而招商银行(以下简称招行)等中型商业银行也计划在今年底在香港上市,将共融资超过140亿美元。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将占中国银行业资产总和的35%。

  对投资者而言,内地银行财务和管治方面的隐忧自然是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可能是选择那家银行投资,并且如何得到这些股票。

  国有四大银行自然是投资者的首选。已经上市的建行、中行和即将上市的工行在内地银行业务中占有绝对优势。成熟充足的营业网点和信贷业务的高市场占有率都是大型国有银行的卖点。另外两家大型内地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强劲上扬更让投资者充满信心。业内人士预期,工行招股很可能会出现大比例的超额认购。

  当然,内地中型商业银行也有突出之处。由于较早建立股份制经营架构,内地中型银行的财务体系比国有四大行要更清晰些。而且他们在信用卡等新兴金融业务领域的发展速度支持了银行的长远盈利。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Fitch Ratings)驻香港的负责亚太金融机构业务的高级主管Peter Tebbutt表示,规模较小的银行这些年资产增长很快,这些银行正在从比它们大的银行手中夺取市场份额,这种现象可能还会长期存在。Tebbutt认为:“规模较小的银行往往比大银行更商业化,这正是它们的竞争优势。”风险控制也是中型银行的强项。一位看好招行的基金经理表示,他更看好招商银行,原因在于良好的风险控制,以及78%左右的贷款与存款比率,其他大型国有银行的贷款与存款比率约为50%左右。

  凭借这两个主要优势,计划在香港上市的中型银行并没有避开中行和工行上市的时点。兴业银行董事会办公室高级副理赵洁则表示,即使该行和中国银行同时上市,相信市场也能承受。“香港应该是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市场,来自全球的投资者和大量资金在这里投资港股,所以上市时间并不是问题。”

  链接:国际媒体聚焦中国银行IPO

  《金融时报》

  ★投资者购买中行股票,似乎是为了从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和其新兴的消费信贷行业中受益,他们相信,购买中行股票的好处超过了信贷质量和糟糕的放贷操作方面的忧虑。

  ★中国的上市银行极少,已经上市的银行股价表现十分出色:中国建设银行上市7个月已上涨43%。中行上市的股权仅10%:即便按上市比例小的亚洲标准也很少。该决定可能会刺激需求并推动股价上涨,进一步增加外国投资者的账面利润。

  ★中行此次发行价范围相当于2006年预测市净率(包括IPO收益)的1.9至2.2倍。充分显示中国银行业在短短时间内已取得长足进展。就在7个月前,中国建设银行以1.9倍的市净率在港上市。该股目前的市净率约为2.6倍,超过了多数香港同业。

  《华尔街日报》

  ★中国银行6月1日在香港首日上市交易即大涨15%,显示投资者对北京加强金融体系建设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中国政府为促成国有银行公开上市作出了很多努力。为改善中行的财务状况,2003年中央政府向该行注资225亿美元,使该行当年年底的不良贷款比率从两年前的16%下降到4.6%。与中国其他银行相比,中行的国际业务分布更广、比例更高。

  《商业周刊》

  ★中国银行,这家内地第二大银行IPO的巨大成功得益于这几个因素:已上市内地银行的良好表现;中国整体经济的强劲发展;强大的政府支持和已购入中国银行股份的机构投资者的撬动作用。

  ★对中国银行的一个主要忧虑是他们对企业的大量贷款,在经济衰退时可能成为潜在的呆坏账。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