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平准基金入市 > 正文
 

平准基金评价:一掷千亿的“救命稻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8日 12:23 《财经》杂志

  记者述评:在刊发“特约评论员”文章以刺激股市的非正常手段被摒弃后数年,国家出资建立“平准基金”成了当前最富于想像力的“救市奇招”,而其中的荒谬是可见的

  本刊记者 李箐/文

  2005年春节前,中国证监会基金部主任孙杰亲自牵头,由监管三处莫泰山处长负责
的“平准基金”方案已起草完成,上报证监会领导。而消息人士告诉《财经》,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本人对于这一方案并不看好。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关于由财政出资设立“平准基金”用以救市的说法开始在市场上流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领导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此事。与此同时,反对的声音也从未间断过。财政部金融司一位人士对《财经》说:“设立‘平准基金’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是否能够起到长久振奋市场的作用,还很难说。”这位人士拒绝透露相关的政策动向,称“现在还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设立‘平准基金’绝不是证监会一家能够确定的。国务院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各个相关部委的意见也各不相同。”中国证监会的一位人士说。

  倘若“平准基金”方案——无论何种形式的方案——获得批准,政府都将拿出数以百亿甚至千亿元的资金,用以抬升疲弱乏力的熊市。然而从国际经验来看,此类基金的设立几乎注定要事与愿违,并再度沦为难以挽回影响的政策败笔。

  “平准基金”幻想

  “平准”一词语出“均输平准”,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市场物价、取得财政收入而采取的一项货物运销政策。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桑弘羊试办均输,在大司农下设置均输官和平准官,“开委府(商品仓库)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

  “平准基金”(Stabilization Fund)又称“干预基金”(Intervention Fund),是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证监会、财政部、交易所等)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其通过对证券市场的逆向操作,熨平非理性的证券的剧烈波动,以达到稳定证券市场的目的。

  按照平准基金的使用目的,它应该是一种政策性基金,其根本职责是实现证券市场的稳定,防止暴涨暴跌。为此,其组建、操作、评价、管理的全过程,都受政策的影响或直接接受政府的指令,以为证券监管部门服务,成为有效的证券市场直接监管手段之一。

  同时,“平准基金”应是非盈利性基金,这使它区别于其他证券投资基金——后者组建的目的,是为投资者获取最大限度的基金增值。此外,“平准基金”应有足够大的盘子,如果基金的数量不充分大,对证券市场的稳定作用就很小,不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平准基金”的来源,有法定的渠道或其基本组成是强制性的,如国家财政拨款、向参与证券市场的相关单位征收等,也不排除自愿购买的投资者配售。

  “平准基金”的操作和管理有特别的规定和程序,以保证“三公”的原则,不至于损害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利益。

  在中国证券市场设立“平准基金”的想法,最早源于1993年的中国证监会。时值证监会刚刚设立,为了活跃市场,提出了设立“平准基金”的构想。据称,当时的设计方案是由一级市场申购过程中冻结资金的利息作为“平准基金”的资金来源。但后来经过讨论,认为这种干预市场的做法对市场的发展弊大于利,遂打消了这一想法。

  到2004年下半年,由于证券市场长期萎靡不振,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严重受损,由政府出面“救市”的提法再次抬头。

  9月,国务院有关领导的两次讲话中,表示要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但市场行情则如昙花一现,很快就又陷入跌势。至今年1月19日,沪指破位1200点,再创1999年“519行情”以来的新低;深综指更创出八年新低,300点大关岌岌可危。

  三天后,有媒体刊登消息,称中国证监会正紧急与财政部、央行等多部门磋商;必要时,或将动用数百亿资金入市干预。通常情况下,“平准基金”的规模会在500亿-1000亿元左右,具体入市资金将视市场情况而定。

  曾传具体方案

  “证监会在极力推动这件事,有关领导一见面就说设立‘平准基金’的事。”中央汇金公司的一位人士表示,“我们说这事可不是说掏钱就行的,得全面论证。”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在去年10月曾表示:“解决证券市场的问题,首先是扩大资金的供给,有了必要的充足的入市资金,必然会激活资本市场,否则就是无米之炊;其次要建立资本市场应急机制,这是资本市场长治久安的大计。”

  周并以美国“911事件”后政府宏观调控恢复投资者信心为例,批评简单的强调“市场自由化”和“不干预政策的片面性”。言外之意很清楚,即由政府出面挽救证券市场,而设立“平准基金”,就是短期内最为有效的办法。

  在中国证监会的部分人士积极支持设立“平准基金”的同时,市场上也一度传有具体的操作方案。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方星海在去年8月曾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这一方案试图将全流通、发行体制改革、建立卖空机制等改革措施与“平准基金”的设立结合起来。其中,“平准基金”的作用就是用来弥补证券市场的参与方——包括证券公司、股东因这些改革措施带来的损失。

  尽管有关部门救市之心表现得非常急迫和明确,但很多市场人士也明确反对中国证监会的这种做法。理由很简单:设立平准基金救市并不一定能够达到其初衷,同时也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冀望于‘平准基金’救出一个大牛市是不可能的。这只能是一种短期的行为。”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义相表示。他同时提醒:操作“平准基金”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新的利益输送,必然会引发新的腐败。这是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赞同设立“平准基金”的人士,都会把香港在1998年成功阻击国际炒家的行为作为典范加以引用。

  1998年8月,国际金融“大鳄”狂袭香港,企图冲击联系汇率和香港股市。香港政府动用1180亿港元的外汇基金购买香港股票,使得金融“大鳄”铩羽而归。随后,香港财政司立即注册成立了外汇基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入市”行动中购买的股票。

  到2001年为止的32个月中,香港政府当时动用的外汇基金已经尽数回笼——完璧归赵的同时,还赚回1100多亿。2002年,外汇基金通过盈富基金(行情 论坛),将手中的港股平稳地转入香港市民的手中,顺利完成了“救市”的历史使命,功成身退。

  “劫贫济富”?

  除了香港,世界上仅有日本和台湾设立了类似的基金,但结果都极不理想。日本政府的“托市”政策由来已久。在最近十年间,为了对抗国际投资基金的影响,日本政府经常在股市下跌时动用邮政储蓄基金入市购买股票,以扭转股市的跌势。然而,由于整个日本经济不景气,整体而言,始终没有像1998年的香港外汇基金那样起到作用。

  台湾设立“国安基金”的最初目的也是为了护盘,从2000年3月正式进场,最多时股票投资额达到1700多亿元新台币,账面的亏损也曾高达800多亿新台币。

  据了解,“国安基金”授权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在基金有进场需要时,“将委托专业机构代为操作”;选股方面,为了方便将来退场或海外释股,参考香港盈富基金的做法,优先考虑买进ETF50成份股,必要时搭配其他个股,以及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股价指数期货、选择权。

  台湾“财政部”在2002年曾表示,将废除资产总值5000亿台币的国安基金,原因是该基金违反了市场的正常运作。但是因为历年累加的亏损严重,“国安基金”处于进退不得的两难境地。

  到2004年底,按12月的月均价计算,“国安基金”去年持有股票价值为543亿元新台币,当年亏损约138亿元新台币,2003年度的跌价损失为223亿元新台币。在长期投资部分,目前“国安基金”对台糖等股票的长期股权投资资产约358亿元新台币,但产生股权投资损失约6300万元新台币。

  “台湾‘国安基金’的钱都被炒家赚走了,根本没有起到平抑股市的作用。这说明,就算是推行‘平准基金’,想要达到预期效果也是很难的。炒家很容易和其形成默契。即使没有内外勾结,市场中人也很容易从中赚钱,几千亿很快就倒腾光了,钱可一夜间被提走。”一位曾经历台湾“国安基金”入市的对冲基金管理人如是评价,“这种开门揖盗的行为不仅是愚蠢,而且是罪恶。”

  反对设立“平准基金”的人对于用财政资金来设立平准基金也持否定意见:“劫富济贫还可以说得过去,如果动用财政的钱救市,不就成了劫贫济富了吗?”

  “政策市”破灭

  综观中国股市十多年来成长的历史,始终萦绕在监管层心头的就是对于指数的重视;而对于指数,则经常被行政调控。

  从1994年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宣布三项救市措施开始,1996年12月市场大涨之时,有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要求正确认识市场;1999年市场大跌之时,也有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定投资者信心。之后的救市措施,还包括2001年10月的暂停国有股减持、2002年6月的停止国有股减持等。

  2004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九条)出台;2004年8月,中国证监会又以暂停新股发行作为救市策略;2005年伊始,先后推出降低证券印花税、允许保险公司直接入市等措施,希望能够让证券市场由熊转牛。然而,市场已经不再听命于这些所谓的救市政策,行情的回暖往往仅有短短几天。

  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但管理层仍然不愿意放弃救市努力,希望制造出一个又一个重大利好,希望证券市场还能够如几年前那样,服从于管理部门的指挥。

  “这就好像一件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看到了真实的情况,就是不愿意说出来。”国信证券的一位管理层人士称,作为证券公司,本来非常希望能够让政府救市以求业务发展,但是,“短期内大家都有饭吃了,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不好,投资者没有投资盈利,谁还会投资?从长远看,大家的饭碗还是空的。”

  “现在股市的问题不是指数太低,而是监管者的思路有问题。2003年中国证监会确实一度让监管脱离指数,但最终又落入了指数的陷阱。”曾经供职于中国证监会的一位人士评价说。

  从特约评论员文章到停止国有股减持,再到股权分置补偿方案和平准基金的讨论,中国股市演绎已久的“救世主传奇”必将走向终结,因为政策输血的效力正在衰减,即使能唤起指数的短暂复苏,也不可能持久。

  相关专题:

  《财经》杂志封面秀2005

《财经》杂志2005年3月7日刊目录
www.caijing.com.cn

封面文章 法治·现场
中国股市:告别救世主 法治·动态
定量研究:重解中国股市 资本与金融
“平准基金”评价:一掷千亿的“救命稻草” 修补询价制
焦点争鸣:拆开股权分置死结 商界·动态
标本兼治方是解决之道 沪深股市
国有股放弃流通权了吗? 股市的教训应当记取
先增量,后存量 香港股市
股权分置的真相 微观因素开始主导H股
财经观察 财经调查
金融证券业反腐败两原则 《亚洲华尔街日报》/《财经》200强(AW...
经济学家 公司与产业
钱颖一:宏观调控不是市场监管 “盛大新浪梦”纪实
乔纳森·安德森:亚洲不会抛售美元 浪政治
文萃 纺织品输欧将遇新门槛
时事报道 美国百货业合并逼上梁山
朝核危机:朝美各拨什么算盘 财经速览
观点评述 焦点
杨之刚:税制改革正当其时 事件
评之评:为何收税?税收何为? 中国周边
经济全局 科技风尚
李毅中履新 人物志
150亿元解困县乡财政 读者来信
辨析“首次农产品贸易逆差” 财经专栏
拍卖“狗不理” 随笔
中国劳务输出窘境 从范蠡到陶朱公
市场与法治 贵族的兴衰
王益民梦断“徐国健案” 何妨东施效颦
南海华光案真相难现 读书
2005中国民航第一诉 本刊3月荐书
法眼 经济主体的激励
季卫东:城市本该飘溢平等自由的空气 逝者
背景:“迁徙自由”vs“人口准入” 孙大光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