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行业专题--零售业 > 正文
 

《财经》:美国百货业前两大品牌合并逼上梁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 14:17 和讯网-《财经》杂志

  除了规模,找到好的设计师提供质优的专卖商品,或许是百货业一个突破的方向

  □本刊特约记者 卢静娴 发自美国纽约

  百货业在美国一直被视为“零售业骄子”,但时下在以沃尔玛为首的折扣店、品牌专卖店等多方位挤压下,夹缝中度日的境况可想而知。因此,美国两大百货公司终于走到一起
并不令人意外。

  联合百货(Federated)与五月百货(May)的谈判断断续续走了两年多。直至今年2月28日,合并消息宣布时,双方董事会已批准了交易。此次合并以50%股票加50%现金的方式完成,五月百货股东每股可以获得17.75美元现金和0.3115股联合百货的股票,折合每股35.5美元,交易总金额为110亿美元。联合百货同时承担五月百货 60亿美元债务。

  目前美国排名第一的联合百货旗下拥有梅西(Macy's)和布卢明代尔(Bloomingdale)两个著名百货店品牌,排名第二的五月百货,则是马歇尔菲尔德(Marshall Field’s)和洛德-泰勒(Lord & Taylor)等连锁百货公司的东家。如此两强携手,一个“巨无霸”百货公司呱呱坠地,其949家连锁店分布于美国49个州,年收入额接近300亿美元。

  据悉,全部交易预计在今年三季度完成。作为协议的一部分,联合百货承诺将年度分红从每股54美分提高到1美元。

  五月百货曾经一度抵制联合百货的收购。而其总裁兼CEO John Dunham对此宗交易则如是评价:在现在的零售业市场,“要取得成功,必须以更有效的运营方式应对来自各个层面的竞争对手。” 

  联合百货和五月百货同属于美国百货业的老字号,其前身都可以追溯到19世纪。但面对折扣连锁店咄咄逼人的势头,150多年历史的光环也会销蚀。

  其实,美国百货公司和折扣连锁店的较量在上世纪90年代即定下胜负。前者业务滑坡,进入整合阶段,盈利减少意味着难以为专卖品牌提供足够的利润,专卖品牌逐渐从百货公司转移到折扣店。品牌商品专卖权为沃尔玛、Target的急速扩张添加了足够的燃料,他们从此稳居零售业主导地位。

  论货物种类难敌沃尔玛,论方便快捷又比不上专卖店,加之人口向郊外迁移,消费者逐渐远离百货公司。在年轻人心目中,它们已经沦为父母一辈人光顾的场所。

  咨询公司Ernst & Young零售市场分析师麦金塔什(Jay McIntosh) 对《财经》说,消费者抛弃百货商店这一趋势仍将持续,折扣连锁店还在抢占百货公司的市场。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商学院教授戈登(Erik Gordon) 认为,百货公司的问题是没有提供给中间消费者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论是商品,还是服务,大部分百货公司都比折扣店好不了多少,为什么要多花钱?

  有分析师这样描述百货商店的境遇:美国人的收入分布有点像个沙漏,40%的人没有多少可支配收入,另一半人又手头宽裕,百货商场的顾客群正被夹在中间。

  仅从数字看,百货公司与折扣连锁店相比确实有点小巫见大巫:三大零售折扣店——沃尔玛、西尔斯(Sears)(与凯马特(Kmart)合并后)和Target的年收入分别是2560亿、550亿和420亿美元;而三大百货公司——联合百货、五月百货和Dillard’s年收入分别为156亿、144亿和77亿美元。在经历了连续三年销售业绩收入下滑后,联合百货2004年销售比前一年略增2.6%。May则处境更加不妙,今年1月销售额同比下降7%。

  “不要忘记,折扣连锁店还在蚕食百货公司的市场。服饰并不是沃尔玛的强项,但显然已在它的视野之内。从玩具到食品,只要沃尔玛沾手了,它就能成为业内领袖。”分析师说。在这一背景下,合并看来是百货公司目前惟一的选择。

  华尔街分析师对此交易一致叫好。投资公司贝尔斯登的分析报告认为,五月百货是联合百货“合乎逻辑的选择”,并将联合百货的股票评级从“表现一般”(Peer Perform)提高到“表现优秀”(Outperform)。尽管市场还没有给予这宗交易以实时的捧场,宣布交易当天,联合百货和五月百货的股价分别下降0.6%和2.4%,但第二天,两只股价分别劲升5.8%和1.28%。

  合并完成后,联合百货的连锁店数量翻了一倍多,触角从原先的美国34个州扩展到49个州,占据了65个顶级零售市场中的64个,成为真正意义的“全国性百货公司”。除了在与供货商谈判时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联合百货的CEO Terry Lundgren 强调:“业务在全国铺开,意味着联合百货可以从全国角度进行市场推广,这比打地区广告更有效率。梅西的社区活动也可以在全国宣传。”

  根据有关协议,合并之举在2006、2007两年将节约经营成本6.25亿美元,但为期三年的整合期也将耗资10亿美元。关闭商场和裁员的细节尚不得而知。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戈登说,合并能产生的另一规模效应来自联合百货的自有品牌,“开发自有品牌很昂贵,意味着你必须有自己的设计师,在时尚杂志上登广告也是一笔大开销。如果将来这些服饰也在五月百货出售,从设计和推广方面都能产生规模效应。”保诚证券的分析报告指出,协同效应在私有品牌上表现最明显。

  联合百货和五月百货宣布携手后,美国百货业另两大公司Dillard’s和Saks更显形单影只。2月28日,这两个竞争对手的股价均应声下跌。品牌知名度有限的Dillard’s无疑是这起交易的最大受害者。

  对于以正装、手袋之类的时尚用品为主打的百货商场而言,成功的关键是站在时尚潮流前端。这需要小巧灵活的运作。而大部分时尚服饰的供货商规模都不大,无论在后勤还是财务上,他们为超大零售连锁商供货都很难办到。此外,沃尔玛和Target几乎可以提供一切生活用品。至于剩下的少量精品,消费者也更愿在高档品牌店满足需求。

  百货商场的定位在哪里?在零售业专家看来,联合百货仍可与沃尔玛共存。“联合百货将继续作为百货业的领袖,因为时尚是它的优势;它有很多最好的品牌,而且在朝高端走。”除了规模,找到好的设计师提供质优的专卖商品,或许是百货业一个突破的方向。

  (该文刊于3月7日出版的《财经》2005年第5期)

  相关专题:

  《财经》杂志封面秀2005

《财经》杂志2005年3月7日刊目录
www.caijing.com.cn

封面文章 法治·现场
中国股市:告别救世主 法治·动态
定量研究:重解中国股市 资本与金融
“平准基金”评价:一掷千亿的“救命稻草” 修补询价制
焦点争鸣:拆开股权分置死结 商界·动态
标本兼治方是解决之道 沪深股市
国有股放弃流通权了吗? 股市的教训应当记取
先增量,后存量 香港股市
股权分置的真相 微观因素开始主导H股
财经观察 财经调查
金融证券业反腐败两原则 《亚洲华尔街日报》/《财经》200强(AW...
经济学家 公司与产业
钱颖一:宏观调控不是市场监管 “盛大新浪梦”纪实
乔纳森·安德森:亚洲不会抛售美元 新浪政治
文萃 纺织品输欧将遇新门槛
时事报道 美国百货业合并逼上梁山
朝核危机:朝美各拨什么算盘 财经速览
观点评述 焦点
杨之刚:税制改革正当其时 事件
评之评:为何收税?税收何为? 中国周边
经济全局 科技风尚
李毅中履新 人物志
150亿元解困县乡财政 读者来信
辨析“首次农产品贸易逆差” 财经专栏
拍卖“狗不理” 随笔
中国劳务输出窘境 从范蠡到陶朱公
市场与法治 贵族的兴衰
王益民梦断“徐国健案” 何妨东施效颦
南海华光案真相难现 读书
2005中国民航第一诉 本刊3月荐书
法眼 经济主体的激励
季卫东:城市本该飘溢平等自由的空气 逝者
背景:“迁徙自由”vs“人口准入” 孙大光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百货业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