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 压在中国资本市场心口上的一小块冰(4)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 07:16 第一财经日报 | |||||||||
对峙三:QFII古惑仔还是海洋阳光少年 本报记者 色提若 发自上海 在一个“新兴+转轨+持续下跌”的市场,有谁能够坚持一贯坚持的东西?
券商,坚持一贯的狂妄,现在终于低下头去:今年前10个月,券商出现了33.4亿元的亏损,这个数字是去年全年亏损额的3.5倍以上;多达7家券商被接管,63家风险券商等传言不断;部分被接管券商的负债式资产管理业务总额达到其注册资本金的十倍甚至几十倍。 基金,坚持所谓的价值投资,现在也终于好景难再:在经历过2003年短暂的辉煌之后,2004年1~11月,全国共发行基金48只,募集资金1734亿元,超过了前5年的总和,但在市场持续下行、业绩提振乏力的残酷现实之下,基金所面临的赎回压力越来越大。 QFII,这个曾被各方寄予厚望的邻家少年,也不得不开始面对各种各样的目光——虽然在2005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询价制度中,QFII和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等一起成为公开发行股票的询价对象;虽然在中兴通讯一役中,与国内基金因中兴通讯有增发H股预期而纷纷减持之举截然不同,QFII大举增持而获得圆满成功:中兴通讯H股上市当日报收于24.4港元,较22港元发行价高出2.4港元,涨幅11%。 但是一位负责监管QFII的交易所官员称,“QFII在A股市场仍然不是一个长线投资者”,“QFII在中国的投资依然是快进快出”。这被看作是对QFII一年多来在中国投资行为的总的评价。这个评价颠覆了过去市场对QFII的期望:QFII应当是坚持价值投资理念的长期投资者。 至少在一部分人看来,QFII如此“辜负”大家期望的所作所为是不道德的。 因为人们还不曾忘记,就在不久前的过去,一个多情的QFII还曾经为德隆系股票的暴跌而伤感流泪。那时,它显得那么纯情,对自己所认定的价值抱有不渝的忠诚。但现在,它好像在转瞬间就抛弃了自己的信念。 而且,“QFII在中国投资快进快出”的原因据称是“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因为QFII背后的投资者并不公开,这有可能使得QFII成为热钱投机人民币升值的进入管道。 当然,除此之外,也还有更进一步的猜测——多家媒体就曾报道说,有大量的境外对冲基金在做空A股。而做空A股的途径之一就是借助QFII这一管道和平台。 这方面倒是有现成的“证据”:2004年11月18日,首只专门供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的基金——“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基金(ETF)”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而境外投资者没有办法直接购买A股,所以需要借助QFII渠道完成对接。也就是说,“中国A50指数基金”是建立在QFII基础上的一个衍生产品。其具体对接方式就是通过花旗银行这个QFII在境外发行认股证,“中国A50”中的每一只股票对应一个认股证。这样,虽然“中国A50”不是QFII,但依然可以通过花旗银行这个QFII买入A股股票。 而“中国A50指数基金”从上市第一天起就可以做空。 此外,更有爆炸性的消息称,全球赌人民币升值的对冲基金的规模有可能高达1万亿美元。同样,在这1万亿美元中,亦有相当部分的对冲基金利用了QFII这个管道和平台。 QFII似乎在一夜之间从品学兼优的少年蜕变成了顽劣不驯的古惑仔,从A股市场的建设者兑变成了A股市场的搅局者。 而截至目前,共有27家QFII获得投资额度34.25亿美元。从资金投入量来看,这仅仅相对于内地证券投资基金3000亿元规模的十分之一不到。 如果QFII是建设者,那么,现在他还是一个少年。 如果QFII是搅局者,那么,现在他也还是一个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