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原资本市场的本来面目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16:12 和讯网-红周刊
红周刊特约 王强 本轮牛市(如果还在的话)启动两年多来,资本市场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关注,彻底改变了前几年人们对其避而远之的麻木态度。然而,就在近几个月间,昔日创下的日均最高开户纪录不断下挫,银行排队投资基金的长龙也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散户投资者的割肉出逃、机构投资者的谨慎微辞,以及相关部门的沉默以对。 市场普遍认为,引发这种大变局的,是上市公司的恶性再融资、创业板的渐行渐近、大小非解禁的资金恐慌以及各方一致诟病的印花税畸高。几座大山重压头上,成了资本市场的不能承受之重。笔者认为,在这么短的时期内,不论是经济基本面、还是企业盈利能力,甚至政府政策导向,都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浪过去,才会看出谁没穿内裤。目前的市场跌势,将不得不促使人们去思考一个更基本的问题:资本市场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 笔者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资本市场初创时起,中间经过几轮牛熊反复与政策挪移,国内的资本市场仍然没能实现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下资本市场应有的功能。 其一,筹资功能之异化。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是其作为直接融资的中介,为符合投资者预期的企业筹资,同时,作为资金的供给方,在为需求方筹资的同时,实现其投资价值。如果说,股改前的沪深股市的筹资额占社会筹资总额的比例尚不足的话,近两年,随着储蓄资金与其他投资资金的入市,满足了大批企业的筹资需求,直接融资成了目前众多实力企业的第一选择。 股权筹资区别于债券筹资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前者不用还本付息。这样,在国内的发行上市审批制下,企业为了获得壳资源,会竭尽全力进行资本运作以期实现上市;而已获得壳资源的企业,为了持续获得廉价资金,会张开胃口进行巨额融资。虽然,市场投资者对企业的筹资行为有“用脚投票”的权力,但集体“用脚投票”的最终受害者可能是自己。在信息不对称下,当资本市场的利益博弈格局变成一方获得完全占优的地位时,这个市场的异化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二,资源配置功能之扭曲。资本市场上的资源配置是通过证券价格引导投资者的资本流动,从而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的。据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设计资本市场时,从经济发展战略和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的机制考虑,资本市场被赋予了逐步取代传统资源配置机制的功能。”而事实是,资本市场被赋予了为国企改革排忧解难的伟大历史任务。 近两年国企力量的狂飙突进与急剧膨胀,正是近年资本市场奋力前行的最大副产品。试看主导资本市场走势的,尽是一些国家垄断或寡头行业中的龙头独霸。虽然一些企业进行了名义上的股份制改造,但“一把手”仍然是主管部门或更高级的上级任命,而内部结构与企业文化并无实质性转变,上市并未使其公司治理结构实现真正优化。一些国企或“准国企”利用其强势背景,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却仍能瞒天过海。 资源配置扭曲的另一恶果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格莱欣效应,当内地资本市场被“中国红”色彩的巨无霸填塞之时,一批充满传奇创业故事、最能体现资本精神的优秀企业纷纷选择海外上市,如阿里巴巴、百度等。这种逆淘汰机制,使资源配置得到更大程度的扭曲。 这样,资本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金,与实体经济脱节,更不必奢谈国民经济“晴雨表”功能了。 其三,信用建设之无能。资本市场乃至一切金融市场的基础是“信用”;资本市场作为投融资者博弈均衡的场所,通过一系列信用工具的运用,为资金进行定价,引导资金流动,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然而,资本市场从一开始就秉承了国内社会诚信缺乏的基因,在资本市场一路前行的历史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幕幕信用意识被糟蹋、信托责任被蹂躏的画面。 监管部门之有心无力。以个人之见,所谓政策市的突出标志是,投资者不研究公司报表,而专心研读党报动向;不过即使对党报研读最精准的专家,也很难预测到“5•30”的发生吧?监管部门一方面权力有限,另一方面精力有限,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极具计划体制色彩的“审批”上,放在对股票指数的过分关注百般呵护上,哪有精力再进行信用建设? 市场派系之兴风作浪。资本市场之各大派系历来是市场兴风作浪的主力,不论是前几年倒下的德隆系、农凯系等落幕枭雄,还是目前得意滋润的各大央企系与地方国资系,抑或刘芳系等幕后“豪杰”,都令这个市场充满了弱肉强食、欺行霸市的现象,内幕交易与市场操纵成了必然。如果中小投资者信心遭受打击,市场必将成为一潭死水。 笔者认为,在当前市场面临牛熊分界的关键时刻,在监管当局面临新旧交替之际,决策者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重新定位,除旧布新,努力还原资本市场的本来面目。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