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大盘金融股何时真正成为定海神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 06:52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卓尚进

  2月5日是兴业银行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的日子,按照过去的“惯例”,新股上市一般会刺激同行业板块上涨。但这次恰恰相反,不仅兴业银行新股上市涨幅不高,而且其他金融股价纷纷下挫。

  统计显示,自1月29日到2月5日6个交易日内,A股市场的金融股包括大盘金融股反复下跌,持续走低。

  上证指数在上周一周之内跌幅达7.26%,权重排名两市前两位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的周跌幅分别为8.37%和3.92%,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的周跌幅更是分别达16.06%、13.47%和10.36%。

  一时间,市场和舆论纷纷把“矛头”指向金融股,说上证指数大跌“都是金融股惹的祸”;指数暴涨,大盘金融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等。

  此时人们不禁要问:大盘金融股还能成为A股市场的“定海神针”吗?

  曾几何时,人们呼唤在香港上市的大盘金融股回到内地发行A股,在内地和香港两地监管部门的“一致行动”下,中行、工行和中国人寿先后回到内地发行了A股,人们希望它们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定海神针”,起到稳定市场的中流砥柱作用。但是显然现实与希望还相去甚远。

  上证综指从2006年12月6日的2156点,涨至2007年1月24日的2975点,一个多月上涨了800多点,上涨幅度超过37%,其中由中行、工行和人寿上涨贡献了几百点。而在1月29日至2月5日,上证综指从2945点下跌至2612点,在约一周时间内下跌333点,跌幅超过10%,而由这三只大盘金融股下跌起到的助跌作用不可小视。数据表明,在2月5日一天,仅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寿三只金融大盘股就损失市值1215.3亿元,带动上证指数下跌了40.62点。

  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表明:大盘金融股近一个时期呈现出的暴涨暴跌及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股指的大起大落,并不是因为大盘金融股基本面如经营业绩等本身素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是因为上证综指编制方法的不科学及众多投资者不理性等因素造成的。

  专家指出,目前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存在缺陷,上证指数是以总股本进行加权来编制指数的,对于诸多超级大盘股来说,其流通股本占总股本的比例对指数的影响不大,而总股本越大,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就越大。如现在上证综指是把工行、中行、人寿等大盘股(全流通)的全部市值计入指数,事实上在国内市场还有较大部分股份在限售期不能上市交易,更大比例的股份是在香港市场上流通。它们被计入上证综指的权数排“前三甲”,个股涨一点点,就可带动指数涨几十点,因此造成上证综指不可避免地出现“虚涨”或“泡沫”成分。

  如2006年7月5日中行A股上市时,每上涨0.01元沪指就涨1点左右,中行上市首日表现带动指数上涨约62点。2006年10月27日工行A股上市时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上市后其股价每上下波动0.01元,上证指数约上下波动1.12点。

  虽然从2007年1月8日开始,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的新股,将在11个交易日以后计入上证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大盘股上市之初对指数的影响,但是由于指数编制规则的不科学而客观存在的指数失真或出现“虚涨”或“泡沫”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改变。

  因此,要说股市出现“泡沫”,首先就是指数出现“泡沫”,要挤压“泡沫”,首先就应当挤压指数“泡沫”,即重新修订上证指数。

  如香港恒生指数只针对进入市场交易的股份,将按其权数计入指数。这样,指数是实实在在的指数,没有虚涨的成分。当前上证指数的编制方法,应当参考和借鉴香港或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权威指数的编制方法,增强科学性和有效性。

  中国股市出现不理性现象,其原因十分复杂,如目前流动性泛滥、没有有效方法进行疏导、虚假利润以及违规操作等。但是最近出现的市场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与各类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密不可分。如工行和中行A股在基本面和业绩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一度分别被炒至每股最高6.79元和5.97元,工行股价还翻了番,几乎透支了今后几年的业绩。中国人寿A股本身发行价格的市盈率已高达97倍,上市之后二级市场市盈率价格一度高达200多倍,远远超出其主承销商中金公司及其他一批投行专家的估值。由此不能不说超出了理性投资的范畴,甚至已近于狂热。

  虽然目前大盘金融股一时还没有成为A股市场的“定海神针”,但并不表明今后不会成为A股市场的“定海神针”。其实,工行、中行、人寿等大盘金融股是具备成为A股市场“定海神针”的前提条件的,按照2月5日市值计算,三家大盘金融股的总市值为3.6万亿元,占到沪市当天总市值和流通市值的45%。如果把其他金融股包含进来,则整个金融板块的总市值占沪市总市值的比例更高。由这三家金融企业及其他金融上市公司构成的金融股已成为中国金融业和

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分享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和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最好的方式之一是投资金融股。这一“公理”自交行和建行在香港上市之后就一直为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投资者所认同。

  但要使大盘金融股真正成为A股市场的“定海神针”,除了这些大盘金融企业继续改革、转变经营机制、持续稳定较快地提高综合

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外,迫切需要改革和改善资本市场的体制机制和运行环境,完善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和方法,尽量去除指数的虚假和泡沫成分,迫切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增强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观念和行为,还需要有关监管部门尽量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科学有效地调控资本市场。

  大盘金融股真正成为A股市场的“定海神针”,一定是在中国资本市场趋于成熟和完善过程中才能实现的结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