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中国股权分置改革专网 > 正文
 

为中国股市把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 17:23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刘煜辉

  2006年1月7日,第十届(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于在京举行。诸多官员与专家们又共同经历了这样一场思维盛宴:一起为中国股市把脉。

  目前,股市正面对重大转折,有人弹冠相庆,有人捶胸顿足,更有人出来针砭时弊
,忧国忧民。其中不乏市场资深人士、专家、学者、官员、评论家……在整个中国改革的进程当中,还没有哪项改革曾经有过如此广泛的参与群体。

  曾任国务院国资局企业司司长的管维立先生《三万言书》去年首先发难,认为股改是“在错误的时机发动的错误试验”(见2005年8月18日《南方周末》);随后是吴敬琏先生指出“千点托市不应该,补偿流通股股东不尽公正”;更有宝钢的独立董事单伟建先生的公开信对股改展开了系统的批判:股权分置改革缺乏理论基础;非流通股股东补偿流通股股东没有依据;补偿有损非流通股股东和全国人民的利益;监管部门向流通股股东“一边倒”的政策造成流通股股东的强势,使大股东沦为弱势群体,并导致市场混乱。而作为回应,股改的支持派刘纪鹏先生写就“驳《三万言书》”,洋洋数万言,也可谓声情并茂。

  围绕股改的对价水平,论争更趋白热化。有危言耸听者发文称股改对价严重高估,导致国资流失5000亿元;更有著名大作家周梅森先生的振臂一呼:凯撒的归凯撒,人民的归人民,股改对价至少要达到10送5,何等之豪迈。

  市场一度沉浸于情绪化和非理性之中,错谬之泛滥,思想之混乱,股改理念纷争之激烈,于此可见一斑。这当然不是什么坏事情。毕竟,市场需要不同的声音,学术问题需要百花齐放,管理者需要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寻求改革的大智慧……但是政策不能完全被理论家牵着鼻子走。

  值得庆幸的是,面对万言书、公开信和“流通股东强势论”等等对股改的种种质疑,管理层没有放弃“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政策决心。在第一、第二批试点上市公司股改结束后,随着《关于上市公司股改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股改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改业务操作指引》等数个重要文件陆续到位,股改即宣告全面铺开。尽管大盘仍然波澜不惊地在千点附近徘徊了好几个月,但悄然之中,股改已然驶入深水区,并在摸索中不断前行。

  当数百家G板上市公司脱颖而出的时候,

股权分置改革的节奏和脉络已经清晰可见。至此,市场的改革预期和利益博弈逐渐趋于稳定,各种质疑或漫骂都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按照既定的规则将游戏继续下去。

  股改已经实施了8个月,主流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但由于个中利益集团的鼓噪和作祟,管理层的政策还会经常性地发生颤动,给股改的前景蒙上了些许阴影。如果大股东和券商“贿选”、“拜票”的黑幕得不到有效遏制,如果管理层依然热衷于靠权证、T+0之类的机制来饮鸩止渴的话,必将再次刺伤公众投资者参与之热情。

  还是那句耳熟能详的话: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诚信经济、规则经济。判断市场经济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要看该经济中是否建立了“好的规则”,建立了“好的规则”以后是否能够得到很好地执行。无规则的市场经济只会是效率低下的经济。所谓诚信无非是指要按规则办事。因此,在市场经济中,选择最好的规则,而不是选择最优的政策,才是政府政策实践的常道。可见,不为利益集团所左右,并通过前后一致的政策以及一视同仁的赏罚所彰显的政府诚信,才是保证股权分置改革乃至整个股改成功的法宝。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24,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