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魔鬼藏于细节 负面因素不容忽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 11:05 证券时报 | |||||||||
本报记者 彭松 作为一项在海外资本市场大行其道的制度安排,股权激励机制如今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上市公司所采纳。尤其在当前股改逐步向纵深推进、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的环境下,股权激励的铺开看来已是大势所趋。继多家股改公司推出其股权激励计划后,昨天,又有海油工程、海德股份、生益科技、深宝恒等多家股改公司在其修改后的股改方案中,增加了
股权激励渐获各方认同 这些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公司,不约而同的在与流通股东协商之后,增加了股权激励方面的相关安排和计划,这应该可以理解为,对于引入股权激励,无论是非流通股东还是流通股东,都开始有着更高的认同度。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在与某家股改公司的沟通中,他们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希望公司能引入股权激励的安排。他说,只要相关的考核指标设计合理,那么高管们如果收入大增了,其实也就意味着公司的业绩有稳定快速的增长,股东们也能多赚钱。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G股公司都有着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打算。一位G股公司高管对记者说,做完股权分置改革,还只是构建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的共同利益基础,而再实施以股权激励计划,则可以充分调动经营层的积极性,实现两类股东以及经营者的更大范围内的共同利益。而另一家G股公司的总裁则对记者提到,作为行业内龙头企业,公司业务骨干力量一直是猎头公司挖脚的重点对象,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安排,将难以长期保持队伍的稳定。而有了长期的利益保障之后,经营骨干人员也就能更好的从企业长远发展而非短期利益的角度来为企业谋划。 还有一位G股公司董事长则对本报记者表示,原来的A股市场股价,并不是公司的真实价值的反映。如果实施了股权激励,经营层和骨干们也努力把公司业绩做好了,但股价就是不涨,那激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不过,他也认为,股改基本完成后,市场的有效性会提高,搞股权激励的环境也就基本成熟了,“我们正在准备”。 负面因素应引起重视 从股权激励的制度设计初衷来看,是要充分调动公司经营者的积极性,使其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尽量趋于一致。不过所谓魔鬼常藏在细节之中,股权激励计划具体如何实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激励的成效。而如果安排不当,则还可能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按理说股权激励计划的引入,由股东们与经营层协商决定即可,只要公司的治理结构比较完善,他们之间自然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局面。不过,在国内资本市场而言,一些公司的治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可能其董事会乃至股东大会很大程度上就由经营层所实际控制了,股权激励变成了自己考核自己、自己奖励自己,加上经营层天然的信息优势,这种情况下的股权激励可能就有可能变成部分人“敛财”的手段,从而侵害了股东利益、影响资本市场的信心水平。 此外,股权激励计划的具体实施细节也应充分讨论。如果设定的要达到享受股权激励的业绩指标太高,大大超过经营层的心理预期,那么就很可能达不到激励效果。如果设定的太低,自然又有损于股东利益。而激励的力度大小,也有类似的影响。 所选用的指标本身,也值得关注。比如,如果单纯用净利润性质的指标,经营层可能会倾向于通过一些非经常性的交易项目,来达到考核的数年之内的利润目标。如果用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指标,经营层仍然有可能会利用一些变更会计估计、提前确认收入、递延确认成本费用等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情况恶劣的,还有可能会出现虚构利润等会计操纵等违法行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