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竞争优势在下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 01:29 第一财经日报 | |||||||||
李钢 金碚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股票市场却总体呈现熊市状态,股价不断下跌。各界人士对上述悖理现象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解释。 通过近几年我们对上市公司平均竞争力变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在规模经济明显的行
这样的推论如果可以成立,那么,可以表明,我国企业上市融资的实际效果是:通过股票市场的资金吸纳作用,支持了上市公司的规模竞争优势,却以相对降低企业的效率竞争力为代价。也许正是因为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竞争力的不断下降,才导致目前这种“宏观经济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股价却不断下跌”的悖理现象。 我们的研究分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对我国上市公司总体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并同非上市企业进行比较;二是分行业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竞争力状况并同该行业的非上市企业进行比较。 企业竞争力可以从多个角度例如规模、效率、增长等方面进行测量。而本文则简化为主要从规模与效率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将上市公司的平均数与全部企业的平均数据进行比较。规模竞争力比较 就企业的规模而言,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规模远大于非上市企业的平均规模。这可以从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等三个指标得到证实。(注:本文仅节选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指标比较) 统计分析表明,从1992年到2004年,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全部工业企业,其平均销售额均大幅增长。1992年,上市公司的平均销售额为42556.60万元,全部工业企业的销售额为504.85万元,上市公司的平均销售额为全部工业企业的84.30倍。2004年,上市公司的平均销售额为247922.41万元,全部工业企业的销售额为8557.93万元,上市公司的平均销售额为全部工业企业的28.97倍。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平均销售额始终高于全部工业企业的平均销售额,但十多年来,上市公司平均销售额的相对优势在明显降低。 从1992年到2004年,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全部工业企业,其平均总利润均有大幅上升。1992年,上市公司的平均总利润为5969.8万元,全部工业企业的平均总利润为15.8万元,上市公司的平均总利润为全部工业企业的379倍。2004年,上市公司的平均总利润为19096万元,全部工业企业的平均总利润为517万元,上市公司的平均总利润下降为全部工业企业平均总利润的37倍。从(图一)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平均总利润始终高于全部工业额的平均总利润,但从1992年到2004年间上市公司在这方面的优势在明显降低。效率竞争力比较 在本小节,我们主要通过对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的分析来研究上市公司的效率竞争力相对于非上市公司效率竞争力的变化情况。(注:本文仅节选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比较) 净资产收益率有不同的定义方式,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公式中的分子定义为利润总额而非净利润。这样,就可以排除上市公司与非上市企业所得税税率不同而造成的净利润不可比的问题。按照我们的定义,计算净资产收益率的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净资产 从1994年到2004年,上市公司与全部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呈现了“U”形曲线变化。1994年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0.1572,到2001年降到0.0783,从2002年后净资产收益率又逐步升高,2004年达到0.1372。全部工业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变化也大致相同。 从(图二)中我们注意到,2001年(不包括2001年)以前,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全部工业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而在2001年(包括2001年)以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低于全部工业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这表明,2001年是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效率竞争力比较的分水岭,即2001年以后,上市公司的效率竞争力总体上低于非市企业的效率竞争力。 以上分析表明:从1994~2004年,与非上市企业比较,我国上市公司的规模竞争力虽然始终保持明显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在趋于减弱。这表明,近十多年来,我国的股票上市发行制度实际上把资金配置到了资产利用效率较低(盈利能力差)的企业,或者我国的股票上市制度不仅没有促进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反而产生了降低资金利用效率(降低盈利能力)的负面影响。(本文节选自《2005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经网、中国经营报竞争力研究中心数据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