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资本市场上中国股不好卖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 14:55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 刘冬 过去的6月,刚刚与内地资本市场的淡静相较,香港资本市场上国企大盘则上演了一个“中国月”的悲情大戏。 自6月初神华集团仅拿到4倍的国际认购始,到交行的先冷后热。神华招股缩水80亿
抛开一些技术性因素,包括上市过于集中,国际热钱撤离,甚至招股定价范围太宽而难以平衡风险等,市场对中国概念冷暖可知。市场永远都是马太效应,强市恒强,多几只大盘抽水并无大碍,弱市更弱,大盘累积,则雪上加霜。 始于2003年底的国际市场的中国热出现了“拐点”。 “假如不可能的事情终于发生,中国经济真的慢下来,那会如何?”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已经迫不急待地表达他了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忧虑,其中一篇文章更被他直接定名为《假如中国变冷》。 罗奇认为,过度地依赖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缺憾,而这次的问题正在于这两方面可能同时面临压力。 无论神华或者中远都会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中影响到企业营运状态。其实与国际投行的学术判断相比较,市场更有“春江鸭”的先知。 在过去的几年中,打赌中国经济增长不继者均铩羽而归,一次又一次,中国的坚韧性令看淡者大跌眼镜,“可是,目前中国面对的是全新的更加艰巨的挑战”。 冷遇是一个信号,至少暗示,未来中国概念股可能会由更接近卖方市场变为更类似买方市场。即使是真材实料的中国概念股,也不是爱怎么卖就能卖得出去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