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国际化第一步无疾而终(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4日 10:30 证券市场周刊
中信建投分析师魏涛认为,按照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达成的相互持股协议价格、摩根大通的收购价格,两者相去甚远,双方达成原协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贝尔斯登在声明中称,将与摩根大通一道寻找永久性的战略投资者,以减轻流动性问题。这为中信证券保留了一线希望,目前,美国众多投行都在盯着这个机会,中信证券作为签署过合作协议的合作方,具有优先权。 中信证券对此并不是很乐观,“公司将根据事态发展的最新趋势和上述评估结果,确定与贝尔斯登战略合作的方向和下一步的工作。” “现在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包括美联储的贷款能否挽救贝尔斯登的流动性危机,摩根大通到底向贝尔斯登投入多少资金,其介入是否标志着次贷危机就此将出现转机等。而一旦贝尔斯登的危机化解不了,美国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依然存在,贝尔斯登也许就真正破产了。” 但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的合作协议还没有经过两国政府有关部门批复,中信证券的股价也从去年签署合作协议时下跌了45%以上,美方认为这是中信证券股价泡沫的破裂,能否为贝尔斯登流动性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其可信度无法与欧美竞争者相比。 3月19日,中信证券称,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换股方式全面收购,双方战略合作计划的基础和前提已经不再存在,中信证券决定全面终止与贝尔斯登的合作。 合资公司计划泡汤 亦有观点认为,幸而由于审批的原因,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的交叉持股方案未能实施,否则按照贝尔斯登目前的股价(3月17日,收盘于4.81美元),中信证券起码在账面上将蒙受巨大损失。 按照双方此前的合作预案,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双方将在香港成立一家合资公司,而贝尔斯登有可能将其在亚洲投行业务全部吸收到合资公司中。2006年,亚洲业务为贝尔斯登贡献了3亿美元左右业务收入。 这被市场视为是双方最实质的合作。为了促成这项合作,中信证券不断对合作的载体中信国际(其业务收入只有300万美元)进行增资,使后者的注册资本达到了6.6亿美元,为了能够均等持股合资公司,中信证券还提出了继续以现金增资或者通过向贝尔斯登支付财务费用的方式来解决双方业务收入的差距。 “摩根大通已经接手贝尔斯登,如果摩根大通彻底放弃了中信证券,那么亚洲业务的合作也就基本没有希望。”在贝尔斯登危机集中爆发的这几天,中信证券还产生了购贝尔斯登亚洲业务的想法。 贝尔斯登的亚洲业务的确有被中信证券看中的理由,仅与中国泛黄区产权交易市场的一项协议,背后可能就存在着4500亿元的国资商机,这将为中信证券带来持续的投行收入。但是摩根大通的闪电介入,使得该合作机会越来越小,3月19日前,中信证券内部还表示“现在只能看摩根大通了”。 事态的突变迫使中信证券放缓了迈向国际的步伐。“之前,中信证券曾计划与美国AIG合资成立直投公司,但监管层审批的最终结果却是中信证券设立全资直投公司,使得中信证券大投行的布局中,少了AIG这样一个国际盟友。” 现在香港的算盘也彻底落空了,中信证券单纯地并购亚洲业务的想法也会被摩根大通的入局给破灭。现在中信证券虽然在跟麦格理等国际财团合作,却依然是在国内踏步,国际化的道路刚刚开始就遭遇打击。 “现在是拷问中国金融企业在国际上到底有多大竞争力的时候了”,中信证券内部人士承认,在拯救贝尔斯登的过程中,摩根大通行动的快捷与谈判的果断,都是中信证券需要学习与锻炼的,面对看不清楚前景的贝尔斯登,中信证券还处于撇清是非的初级阶段,而不是抓住有利时机争取并购的主动权。“让自己成为一个看客,实在是可惜”。 但是,国泰君安分析师梁静认为,中信证券的国际业务在境外融资、QFII和QDII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中信国际2007年实现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605倍,中信证券对其的进一步增资也将有效保证国际业务的快速成长。 中信证券依然信誓旦旦:“公司与贝尔斯登原有的战略合作计划虽然终止,但是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并没有任何改变,公司将继续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公司为原计划所做出的努力将在公司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