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华夏银行贷款账本真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0日 15:56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化解呆坏账 华夏银行今年中报显示:到6月30日之前,涉及1000万元以上不良贷款的案件69起,涉案金额24.3亿元。华夏银行今年上半年计提减值准备18.3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91%,准备金是68.06亿元。 从财务报表看,华夏银行今年上半年的不良贷款率已降至2.5%以下,成为上市以来不良贷款率最低的时期。情况是否真如财报所示呢? “华夏银行真实的不良贷款数额可以在公开财务报表的基础上乘以2。”华夏银行一名高层表示,不仅是上海地区的一些支行,现在华夏银行的很多分行都在想方设法掩盖不良贷款,这个烂账的雪球已越滚越大。 9月10日,华夏银行的律师发表了一份追债声明。声明称,上海佳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汇隆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两企业拖欠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贷款本息未还,经屡次催收,债务人均拒不履行还款义务。限债务人自声明之日起一个月内向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履行还款义务或相应担保还款义务。否则,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将采取进一步法律措施,要求相关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 记者得到的一份关于佳联企业贷款清收压缩方案显示,佳联企业早期在华夏银行贷款5000万元,一直没有归还,华夏银行对这5000万元的贷款进行了压缩处理(也就是核销),剩余的2000万元经过两次借新还旧压缩到了1750万元。截至2007年6月30日,佳联企业停止经营无还款能力,只能由关联担保企业每次还款50万元到100万元,而目前,担保的关联企业都已经停止经营。 跟佳联企业同为关联人的汇隆经济从2003年开始从华夏银行贷款2000万元,进过三次借新还旧,到现在仍拖欠贷款本金1655.03万元及相应利息。 记者获得的一份作于2007年7月31日的华夏银行不良贷款明细表显示,汇隆经济的贷款坏账已经计提25.57%,而佳联企业同样已经停业的企业贷款坏账计提却只有2%。 除了借新还旧、展期、少计提,华夏银行还有下面的呆坏账化解术。 上海凯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原名上海望春花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凯康”)2001年8月28日开始到华夏银行贷款,名义是补充流动资金,之后不断借新还旧,到2004年10月,还款只有100.32万元。 上海凯康无力还款,2004年12月27日眼见年底,华夏银行对逾期部分1899.68万元进行了借新还旧处理,2005年11月11日,再次借新还旧1769万元,到了2006年再次发放借新还旧贷款1700万元。 上海凯康的贷款早在2003年的时候就通过委托理财的方式被健桥证券挪用,这笔贷款流入到股市,无法收回。2007年上半年,这笔贷款开始新的游戏。 上海凯康提出了一个还款方案,由上海商御置业有限公司出面向华夏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7000万元,期限3年,商御置业替上海凯康归还1000万元华夏银行的贷款本息。 这个有意重组不良贷款的商御置业2004年7月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营业务是房地产开发,2006年年末的财务报表显示其总资产为1.2亿元,全年利润总额仅15万元。 其实,商御置业为上海凯康担保的原因很简单,商御置业在上海浦东新区重建了48000平方米的建筑拟租给联华超市,急需一笔贷款进行装修,否则与联华超市的合作将泡汤。 华夏银行最终给予商御置业6500万元贷款,其中700万元作为上海凯康的一次性压缩本金,另外300万元作为上海凯康借新还旧的利息来源,其余的部分则等待健桥证券的破产清算回收。 本来一笔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贷款,找来一家急需资金的企业转化债务。 贷款方案显示,华夏银行将给予商御置业5年授信,每年压缩400万元贷款本息,逐步转移债权,逐年压缩。即上海凯康的债务转移了还款主体,但这个还款主体从华夏银行贷出的款项金额更大。 而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佳联企业、汇隆经济以及鑫风能等公司中都以失败告终,并形成了更大的窟窿。 账本真相 蔡羽,曾是上海泛华建设等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其公司在2005年左右陷入债务危机后,蔡羽勾结中信银行内部人员诈骗贷款。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分行发现问题后,向公安部门报案。2006年5月23日,上海警方将蔡羽抓捕归案,直到2007年5月在上海开审。 2005年6月,华夏银行上海分行闸北支行向泛华建设发放了2300万元借新还旧贷款。分行信审会同意增加关联方——上海山水置业有限公司所持有的上海泛洋度假村6500万元股权作为质押,而最终山水置业仅以泛洋度假村92.86%股权的残值部分(注:对应股权优先债权偿付后剩余的权益)做了质押。 华夏银行内部人士透露,蔡羽为了利用泛洋度假村从别的银行套取资金,要求闸北支行不将泛洋度假村替泛华建设担保的信息登入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系统,这说明泛洋度假村存在很多银行信贷问题,上海银监局在检查中,发现华夏银行接受了这个要求。 到2006年6月,泛华建设的贷款,华夏银行一分都没有收回来。 2006年6月,在蔡羽羁押期间,华夏银行对泛华建设在闸北支行逾期的2300万元贷款进行了展期。今年6月22日,华夏银行上海分行黄浦支行对上海申愚进出口有限公司的2050万元贷款进行借新还旧。有华夏银行内部人士指出,这笔贷款的实际控制人也是蔡羽。 奇怪的是,展期以及借新还旧贷款均需贷款者提出申请,泛华建设的贷款必须蔡羽签字才能进行,如果申愚进出口的贷款也是蔡羽所为,那么华夏银行是如何展期以及借新还旧的呢? 根据司法程序,犯罪嫌疑人在未审判以及宣判之前,除了代理律师以及检察机关的公诉人,连家属都不能会见。而记者了解到一个情况,蔡羽事发之前,将在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开立的30多个账户集体销户,没有继续跟华夏银行合作的打算,再加上后来被司法关押,泛华建设的展期是如何形成的呢? “拿着材料到看守所去让蔡羽签字,在司法程序上是不可能的。”一名律师告诉记者,像泛华建设这样的情况,展期不一定是蔡羽所为,不排除有神通广大之人。 同样的是,在德隆系倒闭之后,2005年其中企东方借新还旧的贷款到底是谁签的呢?其时,中企东方的董事长、总经理均已经受到法律制裁,不可能在上面签字,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德隆系、飞天系、鸿仪系等庄家已经消失,根据财务计提的准则,它们形成的不良贷款均应该按照可疑类贷款甚至损失类贷款进行计提甚至核销。 华夏银行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泛华建设这样的逾期贷款严格上应该进行大比例计提,但是银行相关责任人为了逃避责任,一经展期,不仅责任小,报表还好看。 “借新还旧只是掩盖坏账浮出水面的一种手段。”这位内部人士还表示,企业还不出贷款可能是经营出现问题,而作为有权进行贷前审查的华夏银行的信贷员只为了眼前的业绩而弄虚作假,更让不少贷款者有机可乘。 他说,华夏银行在综合考核中,没有将内控作为重点。记者得到的华夏银行历年销账记录表也显示,对于形成呆坏账的责任人只是扣发奖金、调离岗位、记过、除名、开除等处分,没有追究过法律责任。 华夏银行总行规定,信用等级2B级以下法人客户的信贷业务一律上报总行审批。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看到,华夏银行个别支行为了满足审批要求,不输入担保企业的信用等级。 2005年9月,华夏银行上海分行信审会同意对上海证大置业有限公司的3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展期一年,由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保证担保。有信息显示,证大投资的信用等级是BB级,需经总行批准,但是支行并未将担保人资料输入,而是直接给证大置业进行了展期贷款。 据华夏银行内部人士透露,个别信贷员之所以胆大妄为,是因为他们都跟支行中层甚至高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支行高层甚至安排亲戚或亲信到信贷部门,出现问题后立即除名、开除,这样一来形成的不良贷款只能由下任接着处理。 “这是很巧妙的安排。”他对记者表示,信贷部门的人不仅能通过拉贷款获取高额提成,胆大者还能从贷款者手上获得高额的返点,最高达到5%以上。而这些信贷员背后的利益者们不动声色就获取利益,还没有任何风险。 所以,也才会有类似新高潮这样连续八年借新还旧,利息超过本金的事情。 报表显示,新高潮集团的1.8亿元贷款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是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体现在报表之中,目前利息已经超过本金。最新一次借新还旧发生在今年3月30日及31日两天之内,到7月31日,华夏银行按照25.34%的比例进行了计提。可在报表之中依然显示为正常贷款。 有意思的是,类似新高潮集团这样的借新还旧基本都在财务报表截止日前一个星期之前,更多是在财报截止日前一两天内突击处理。 记者得到的一份材料还显示,截至7月31日,美亚企业在华夏银行的2940万元贷款余额中,最多的已经进行了9轮借新还旧,其中一笔1960万元的贷款在5月23日最后一轮借新还旧到期后才进行了全额计提,还有一笔980万元只进行了25.3%的坏账计提。 此外,借新换旧还发生在华夏银行股东的关联方身上。 华夏银行的股东之一联大集团的关联企业——北京国利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为上海康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担保贷款了1900万元。华夏银行不良贷款明细显示,这笔贷款已借新还旧3次,借款人还款能力较弱,部分信贷资金已经被挪用。 而华夏银行内部人士透露,这笔贷款已有10年左右,借新还旧远远不止3次。在资金贷出后,就再也没有收到过借款人的还款及还息,华夏银行只有不断通过借新还旧来掩盖烂账。 据华夏银行2006年年报披露,截至期末,北京国利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在该行的贷款余额仍有2.8亿元。 通看华夏银行的财务报表,如果将多年多轮借新还旧而找不到借款人或者借款人已经停业的贷款也纳入不良贷款的范畴,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将上升。 华夏银行内部人士透露,上海、广州、济南、沈阳等大城市的分行通过展期以及借新还旧等方式掩盖的不良贷款额,比已经披露的数额有过之而无不及。 华夏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由于存款的大幅度下滑,上海分行掩盖的呆坏账已经很难再进行下去,欠息数额高达3亿元以上。此外,还有将近10亿元主要是个体钢贸企业的不良贷款没有浮出水面。这些企业多为江浙所谓的富商,信贷资金通过多种渠道流入房地产以及股市,并无还款意愿。 该人士还透露,华夏银行已经有分行通过拆借的方式拆借了50多亿元以供正常的支付,目前的存贷比达到90%,已经基本不能进行新的贷款发放了。 华夏银行的财务报表也显示,其拆入资金量已越来越大:拆入资金2004年为0.2%,2005年没有,但到了2006年末高达0.53%。从全年平均0.13%来看,拆入资金主要发生在下半年,尤其是年末。 2007年半年报显示,华夏银行期末拆借比率为0.05%,但是上半年平均高达0.64%。很显然在1月到5月期间进行过高比例的拆借。那么在高比例拆借的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资本充足率这根绳 自上市以来,资本充足率一直是悬在华夏银行头上的一根绳。若资本充足率低于8%,就不能进行再融资,而且很多业务也将受到限制,分行就不能开。对于一家面临激烈竞争,希望通过发展来解决历史问题的银行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2004年《证券市场周刊》曾连续报道华夏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当时华夏银行派出大批人马分赴各地清查烂账,希望通过压缩不良贷款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当年9月9日,在资本充足率逼近8%的时候,华夏银行向6家机构发行42.5亿元次级债,保住了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的底线。但此后不到半个月即抛出的增发融资方案,至今未获证监会的批文。 压缩不良贷款,确保资本充足率8%,此后一直是华夏银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了控制巨额的呆坏账出现,华夏银行出台了分行以及支行领导人贷款签字额度。但是,在一笔笔巨额贷款分拆之后,分支机构依然可以不用总行审批就发放,这带来了很大的呆坏账风险。而在压缩不良贷款的大方针下,分支机构分拆贷款形成的呆坏账,只有通过反复的借新还旧来掩盖。 但这些借新还旧掩盖的不良贷款迟早要暴露。 若是这样,那么即使华夏银行增发成功,其资本充足率也会因为这些掩盖的不良贷款暴露而不断下滑。其时,再融资募集到的资金不但不能用于扩张以及新业务的开展,而将疲于应付不良贷款的计提核销。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