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多类别市场 解困再融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4日 10:22 证券市场周刊

  朱武祥

  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风波”,反映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需求与A股市场承受能力出现了新的不匹配,这一困境的化解,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完善是“一万年太久”,需要尽快发展多类别资本市场来“只争朝夕”。

  近期,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计划获股东大会高票通过,平安H股和A股随即上涨。境内外分析师和H股市场也都十分认同平安这一巨额再融资计划。

  而此前平安公告巨额再融资计划的意向后,A股市场投资者纷纷“口诛笔伐”,平安A股大跌,跌幅超过同期上证指数。

  中国平安“一意孤行”,在A股市场的巨额增发计划触犯众怒。一项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有近20万人次对平安巨额再融资计划进行投票,反对者超过97%。中国证监会高层也表示,“监管机构将对平安再融资方案会依法严格地履行审核程序,做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决定。”

  中国平安这一巨额再融资计划,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反映了上市公司融资需求与A股市场承受能力出现了新的不匹配。监管机构不能简单地因为股市行情出现负面反应和投资者情绪化的指责,就把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视为“恶意圈钱”,从而提高证券发行的门槛,或从严发行资格审核。

  中国证券市场随着“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市场基础制度、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大盘蓝筹股和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倍增,特别是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的大盘蓝筹公司迅速增加。这些金融巨头和其他大盘蓝筹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自然希望能抓住机会,加快发展,其融资规模自然也会十分巨大。

  但另一方面,虽然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规模倍增,但与新的大规模融资需求相比,承受能力仍显不足。再融资意味着直接向市场“索取”资金,市场对巨大再融资有“恐惧症”,极大挫伤市场人气。

  统计显示,截至2月20日,已有44家公司提出再融资预案,融资额达到2599.28亿元。其中,有35家公司拟增发融资1791.38亿元;2家公司拟配股融资27.3亿元;7家公司拟发债融资780.6亿元。

  若按43家公司计算,2008年前2个月,上市公司再融资总额已经达到2594亿元,每家公司平均融资60.32亿元。虽然除中国平安外,其他22家上市公司的单个融资规模并不大,但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再融资预案发布又如此密集,对市场的资金面,还是对市场心理都是考验。比较而言,2007年再融资上市公司有190家,总额为3940亿元,每家公司平均融资才21亿元。

  随着上市公司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其必要再融资需求规模与市场承受力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如何兼顾公众投资者和公司发展之间的利益,在满足企业发展融资需要和股票市场承受能力之间获得双赢,是监管机构需要重视的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作为新兴市场,要做到“发展、规范和市场承受能力高度统一”,需要改善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才能逐渐放松证券发行管制,实现证券发行的市场化,所以短期内很难实现。

  因此,中国需要继续完善非公开发行市场,形成多类别股权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资本市场融资问题,也可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多类别资本市场,则是满足另类投资者的需要,与公开市场投资者形成接力。公开市场投资者性质雷同更多,其投资哲学和投资风格差异程度,小于公开市场与非公开市场投资者的差异。

  实际上,监管机构在2006年允许上市公司可以向不超过10名的特定对象发行证券。这些“特定对象”包括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及其他合格的投资者等。

  这一举措比较好地缓解了公开市场承受能力与上市公司融资需求的矛盾。使一些在公开市场不能获得融资的上市公司可以退而变通。例如,深发展A在2007年12月两次公告,向宝钢集团非公开发行。宁波华翔也宣布将日前刚刚公告的公开增发,变更为对市场资金面“杀伤力”较弱的非公开发行。

  当前,需要加快非公开发行市场化进程。尽可能不要再出现福耀玻璃向高盛定向增发、美的向高盛定向增发那样,双方情投意合,却被监管机构否决。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司金融教授)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