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面对风险躲着走:上市公司风险管理亟待补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2日 06:13 金融时报
谢利 前不久由甫瀚公司委托独立第三方进行的一项名为“中国大陆风险气压计”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内企业风险管理现状不容乐观,无论是在风险承受能力还是风险管理能力上都处于较低水平。 甫瀚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总裁刘建新认为,中国公司在有效识别和管理重大风险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比美国公司来说,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对于自己的企业在管理风险方面的能力缺乏信心,面对风险更加趋向于采取规避的态度。”甫瀚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总裁刘建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在他看来,中国公司在有效识别和管理重大风险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和中国市场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正日益成为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特别是2006年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文件以来,中国企业已经全面步入了“风险管理年”。然而,前不久由甫瀚公司委托独立第三方进行的一项名为“中国大陆风险气压计”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国内企业风险管理现状不容乐观,无论是在风险承受能力还是风险管理能力上都处于较低水平。据了解,这项调查主要面向国内500强上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董事会成员、副执行总裁等高层管理者,涵盖制造、分销、科技、金融、房地产等14个行业。与此前已经完成的对包括欧美、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调查相比较,报告得出的结论显示,内地大型上市公司尽管在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方面成长迅速,但在风险管理能力上表现欠佳,大多数内地上市公司依然主要依赖首席执行官和运营部门经理们实施风险管理的监督职能,高水平、系统性风险管理架构的普遍缺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企业成功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大因素。 在这项调查中,只有9%的内地上市公司高管表示,其公司在识别和管理所有潜在重大风险方面进行得“非常有效”。而根据甫瀚全球风险气压计现阶段调查结果显示,这一比例远远低于美国53%、英国37%以及中国香港22%等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这清楚地表明中国内地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与世界的差距。因为对风险的积极认识是促使公司不断完善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动因。”刘建新认为,对于正加快国际化步伐的中国企业而言,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除了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缺乏有效性以外,这些上市公司在风险管理基础架构的配置上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虽然大多数表现优异的企业都有内审部门,但却很少制定正式的风险管理政策,设立董事会下属的独立委员会以及风险监督与报告流程,而后者却是国际上企业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架构模式。有专家指出,仅仅依靠内部审计部门并不足以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战略性规划。国内企业要想尽快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首先面临的就是完善风险管理架构,包括上面提到的制定正式的风险管理政策、设置风险委员会以及完善风险监督、报告流程等。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目前内地企业的风险管理监督职能仍主要落在首席执行官和运营部门的经理们肩上。据了解,在美国上市公司中,首席执行官所担当的风险管理责任非常少,这些职能实际上是由首席风险官来承担的。研究表明,企业运营与管理风险常常被看作是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两股力量,因此两种不同职能被赋予同一人,将不利于企业高效、稳健运行。相比较而言,中国企业普遍缺少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职位,即使在最重视风险的金融行业,首席风险官及流程责任人的岗位也只是近期才开始设置,如交通银行不久前刚刚设立了首席风险官一职,而建设银行的首席风险官也仅仅上任一年有余。 这项调查还显示,中国内地上市公司平均风险承受能力、组织风险和所处行业风险均属于偏低,六成的受访高管认为其公司面临的风险水平很低。不过,在过去两年中,由于新产品推出、新市场进入等来自管理层决策的影响因素使得这些公司风险预测的风险程度均有所增加,从而更加倾向于规避风险。与其他国家企业所面临风险的现状不同,中国企业的高管们最关注的是内部环境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于品牌形象及声誉、客户满意度、健康与安全、合规、生产和交付、业务持续性等与流程、系统及内部环境有关的方面。“这表明中国企业的高管们已经看到了与流程、系统及内部环境有关的内部风险的重要性,同时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上市公司在改善风险管理基础架构方面尚有很大的空间。”刘建新认为,对于急于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国大型国企来说,做好风险管理是当务之急。他同时建议,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有远见的公司应该学会如何将风险管理纳入其整体战略制定过程,不仅将风险管理用于改善内控,也要用于改善企业的绩效以及高管人员及董事会成员间的沟通。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