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鸡年岁末已至,回顾2005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券商是个绕不开的话题。2005年券商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一方面享受着央行注资、引进外援、金融创新的阳光雨露;另一方面遭遇扶优限劣、关停并转、限制自营的雷霆风暴。在监管和扶持交织的背景下,券商们痛苦并且快乐着。[全文][评论]
    券商交响曲·追魂曲
   2005年11月3日,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表示,2004年8月以来,中国已经处置了15家高风险证券公司,其中14家已实施关闭,逐步形成了一套风险处置的规范性制度。他说,近年来,随着市场的结构性调整,证券行业风险显现,部分证券公司的问题集中暴露,证监会已基本摸清了证券公司的底数。[全文][评论]

   兴安证券的被托管为2005年监管层对问题券商的治理划上了句号。最近几日,海通证券托管了这家黑龙江省惟一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全文][评论]
延展阅读:
央行拯救券商 券商集萃
南方证券浮沉录 广东证券终结
大鹏证券徐卫国被拘 券商之觞
  

整体行业亏损
   2005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中国证监会首次将内地证券业的“家底”向公众和盘托出,证券业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2004年度证券业经济普查的主要数据公布于众。经过统计,2004年证券业税后利润亏损高达192.32亿元。跟以往只要触及相关证券市场的敏感数据就遮遮掩掩的态度截然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证监会是自揭疮疤。[全文][评论]
低收入人群与人才危机
  月收入700元券商员工沦为低收入人群
  从上月开始,上海外滩附近一家异地证券营业部的员工,每月只能拿到700元的工资。营业部经理无奈地说,营业部不赚钱,公司又不贴钱,除了压缩开支还能有什么办法?
[全文][评论]
 
证券业人才危机
 
“现在人才极其缺乏,要招一个合适的人比登天还难”,一家券商总裁日前向记者表示。不仅是中小券商,连大券商也面临这个问题,这背后是整个证券业的窘困。由于市场不好,这几年券商已无力招聘和培养优秀大学生,许多券商开给大学生的工资更是仅有1000元。[全文][评论]
2005倒下的券商
x x x x x x x x x x x
    券商交响曲·主旋律
  持续4年的低迷,让券商格局有了太多改变,有的消亡,有的在壮大。为化解券商风险,券商综合治理及分类监管于2005年拉开大幕:注资、合资、扶优限劣、托管关闭……这些也构成了2005年券商综合治理的主旋律。[全文][评论]
  对于早已对中国证券市场垂涎三尺的外资投行而言,2005年是收获的一年。它们不仅在股权分置改革中获得意外的对价收获,令其发出“中国政府疯了”的感叹;更从大量优质企业赴海外上市当中赚得盆满钵满。[全文][评论]
监管篇
  分类监管、扶优汰劣
  证监会对证券业的监管思路是“分类监管、扶优汰劣”。为防止风险蔓延,证监会根据券商资产质量、业务水平、风险管理、合法合规等指标,证监会将它们分为A、B、C、D四个等级。A类为创新类券商,B类为规范类券商,C和D意味着被购并或被关闭,是洗牌的首选对象。[全文][评论]

  最终将只留四五十家券商
  2005年8月以来,14家券商获批成为创新试点券商,13家券商获批成为规范类券商,有15家以上的问题券商被创新及规范类券商托管或关闭。按照去年7月国务院转发证监会《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方案》的要求,到2006年底,券商的保证金存管制度、风险控制、投资者保护等基本制度、整体环境将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全文][评论]

重组篇
   2005年4月底,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拥有48家营业部的中型券商亚洲证券突然被证监会宣布托管,并由华泰证券实施托管。4月29日,亚洲证券被托管;2005年5月25日,亚洲证券即被宣告正式关闭。“猝死”的亚洲证券只是2005年券商业大清算的缩影。[全文][评论]

  
2005年上演的“救赎”名单中,包括北方证券、甘肃证券、昆仑证券、广东证券及西北证券等。对高危券商清理处置,及优质公司对风险券商相关业务稳步托管的托管收购模式已成为证券业监管思路的一个重要方式。监管部门准备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化解现有风险,初步建立新的机制,这一目标加剧了证券公司解决自身问题的紧迫性。光大证券某高管表示,监管层的思路是最终将只留下四五十家券商比较适合。[全文][评论]
注资救赎篇
  国家注资重组券商成为2005年最受关注的重头戏。2005年下半年,中央银行宣布由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面采用注资的方式重组券商。由此,政府再造券商的大门开启。中央汇金公司、建银投资有限公司以“阶段性重组,股权注资”的方式使得券商重组的步伐骤然加快。[全文][评论]

汇金——重组老牌券商银河证券
  05年6月,汇金和财政部分别出资55亿元和15亿元重组老牌券商银河证券,并成立银河金融控股公司,再由银河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子公司收购银河证券部分业务。[全文][评论]

汇金——老牌劲旅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
  另外两家老牌劲旅——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一绝佳机会。2005年8月,汇金分别向申银万国、国泰君安提供40亿元和25亿元资金支持。[全文][评论]

建银投资——中信证券联手建银投资重组华夏证券
  在整个政府主导的券商重组过程中,最大的赢家非中信证券莫属。中信联手建银投资重组华夏证券,借机将老牌券商华夏证券收至麾下。手笔令业界艳羡不已。[全文][评论]
外资入华篇
   对于中国巨大的资本市场潜力,早在今年以前,外资投行就已经争前恐后地抢占地盘。2005年10月下旬起,外资投行的“胃口”开始变大。[全文][评论]
瑞银重组北京证券
   如果要评选证券公司2005年的重大事件,第一名不是汇金注资银河,就是瑞银重组北京证券。05年9月,瑞银集团斥资17亿元人民币、以20%的持股比例成为首家收购一家中国券商实际控制权的外国投行。[全文][评论]
试水转变成寻求控制权
   外资对中国券商行业的并购正呈现一些新的特征:从早期的湘财模式与里昂合资的华欧国际,从事单一投行业务,到花钱买门票的高盛模式,再到掌握相对控股权的瑞银模式,外资从当初的试水转变成寻求控制权的意图日益明显。[全文][评论]

国有资本反应冷漠
   相较而言,券商大洗牌原本也是国有资本进入的良机,但与外资对重组券商的积极态度形成反差,国有资本反应冷漠。[全文][评论]
    券商交响曲·协奏曲
  资本市场诞生至今,还从来没有像05年这样看重券商的创新能力和能够开展创新业务的资格。未来券商的发展将更大程度上依靠创新能力,依靠推出创新产品的力度和速度。因为这将产生未来券商的盈利模式,创新业务将改写券商的竞争格局。[全文][评论]   在外资投行不断进入本土券商相继出海的双向碰撞过程中,“羊群”中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狼”的身影。按照圈内的话说,“羊跑不过狼,就会被吃掉;狼追不上羊,就会被饿死”。要与狼共舞,必须涅磐重生。[全文][评论]
股改带来创新机会
六只权证打败1400只股票
   阔别十载,权证重回中国A股市场,仅费时两个月,三只权证的交易额(单日)就已超过沪、深1400多只股票的总交易额。权证交易的火爆,使得券商佣金收入暴涨。140余家券商11月份的权证双向交易总额达到1380亿元,约为券商带来了逾亿元的额外佣金收入。而14家创新类券商权证双向交易额约498亿元,占权证总交易额的36%。[全文][评论]

分享股改保荐蛋糕
   股改对券商的最直接影响,来自于新股停发和再融资暂停。发行新股和再融资是券商营业收入中最为重要的一块,停了下来就等于断了粮饷。券商投行05年在融资方面无所建树,但股改带来的新业务空间恰好弥补了这个空档。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12月29日,共有407家上市公司进入或完成股改程序,53家券商瓜分股改保荐市场。[全文][评论]

少数巨头垄断
   根据规定,能够创设权证和发行备兑权证的券商必须具有创新试点资格,目前符合条件的券商仅14家,意味着未来备兑权证的发行市场将被少数业内巨头瓜分。[全文][评论]
    券商交响曲·畅想曲
   虽然目前身陷困境,证券行业的前景却极为广阔。业内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的直接融资额平均每年将达到3500亿元。按照当前证券公司承销费平均为2.5%测算,整个行业未来三年仅这项业务的收入平均每年就能达到90亿元左右。[全文][评论]    对证券业的远期目标,业内人士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2007年底前,券商能够全面实施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并且报送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全面实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化解,盈利模式明显改善等。[全文][评论]
未来的行业寡头业已崭露头角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券商们在十几年的战国纷争中,已经出现大整合、大并购的苗头。其中,中信证券最为显眼,合资收购华夏证券,意欲吞并金通证券,染指广发证券……种种并购行动,似有气吞八荒六合之势。持有大量资本的外资早已排队等候,只要有机会必然不放过。在整体重组的大环境下,未来的行业寡头业已崭露头角。[全文][评论]
    券商交响曲·后记
  在微观层面上,国内券商以前是没规矩的“乱长”,结果越长越萎缩;现在,随着券商综合治理的逐步起效,国内券商的“生长”方向将步入正轨,并有望在2006年迎来业绩拐点,“墨菲法则”将被打破。在宏观层面上,今年股改有望基本完成,困扰中国证券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将排除, 资本市场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让人担心的业务方面,本土券商的市场占有率、渠道人脉,多少具有一些比较优势,跟外资也有得一拼。所以说,券商重振山河,来日方长。 [全文][评论]
  制作:新浪财经 清香   来电:010-62675496   投稿:finance2@staff.sina.com.cn

财经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