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马龙生:涨价为何没有大幅增加农民收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4日 10:19 21世纪经济报道

  据新华视点9月2日报道,黑龙江省部分农民日前反映说,近几年粮价上涨,但他们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原因是他们卖粮的季节,粮价往往走低,而消费者购粮的时候,粮价已被炒高。市场专家指出,不少粮商在农民需要用钱时低价收购,之后囤积粮食,导致粮价高企;一些粮食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比较明显,甚至出现了价格垄断和操纵的现象。

  历史上,我国历史上有着很长的抑商传统,这种现象在得到了有效改变之后,如今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中最突出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两头瘦”、流通者“中间肥”的现象,近年来有日益普遍的趋势。我们无法否认,这其中有相对合理的一面,因为在市场经济中,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产品差异等都可形成不太公平的竞争。但是这其中也有不合理的一面。由于农产品投入产出的特殊性,产品上市的季节性,再加上我国广大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低等因素,一家一户的农民对农产品价格影响力太弱,农产品的真实价值,往往被“资本说话”的市场价格机制所扭曲。

  消费者为涨价而多掏了钱,种粮的农民也没得到实惠,大型粮商以及所有储运、加工等各环节都有赢利,关键在于他们都有一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都处于有条件相对默契的中间环节,从市场主体结构来看,他们的博弈能力远胜于组织松散的种粮农民和个体消费者。如此背景之下,必然会产生“农产品涨价,农民收入却没有大幅增加”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最大危害,在于各市场主体之间可以凭借资本、组织化等资源优势,对另一部分不具备这些优势者进行“名正言顺”的盘剥,最终使后者的生产、消费积极性受到打击,给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以为唯一出路,在于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而体现在农产品流通的公共产品,最重要的是要为农民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有形服务。公共物品是可以免费或者少量付费就能消费的,如交易市场本身,市场设施,检验检疫服务,信息服务等。二是政策调控。有专家认为,应该针对粮商的变相垄断行为,提高粮食流通的准入门槛,或者通过税收手段调节粮商与粮农的收入分配,让农民成为农产品涨价的受益者。我觉得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当务之急,不是通过政策打压让粮商“弱”下来,而是应该通过培育和完善农民的相关中介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让农民“强”起来。市场主体结构失衡的问题解决了,农产品涨了价,农民收入才能增加。(马龙生 北京)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